历史人物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Posted 吏部

篇首语:与理想平等交易,同喧嚣保持距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罗钦顺 1465年12月8日—1547年5月13日>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学者,官员,江西泰和人。1492年,罗钦顺中乡试第一名。次年又考取会试第三,授任翰林院编修。罗钦顺全神贯注地研究学问,他避开了所有的社交应酬。> >罗钦顺>1502年,罗钦顺擢升南京国子监司业。1503年至1504年末,罗钦顺与祭酒章懋通力合作,很好地改善了国子监的学风。当时,他全心苦读“四书五经”和宋代哲学家的著作。通过长期潜心研读这些著述,他认为程氏二兄弟(程颢, 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张载(1020—1077年),和朱熹(113 年—1200年)都曾研究过佛教并了解其本质,但当他们全面理解儒学之后,发现佛教中存在的一般性错误(尤其是颇具影响力的禅宗中的错误)极为显见, 以至于他们不但远离佛教,而且还竭力去驳斥它。>在另一场合,罗钦顺认为朱熹对陆九渊(119—1192年)的批评有充分的依据。 武宗朱厚照在位的前五年中,宦官刘瑾试图独揽大权。1504年,罗钦顺返家侍奉年迈的父亲,其间他上疏朝廷请求宽延养亲时间。因罗钦有违朝制,这次恳请未被恩准,但他仍滞留家中。因为这件事,他于1508年被削去官职。两年后刘瑾伏诛,罗钦顺官复原职。> >罗钦顺>1511—1515年,罗钦顺先后任南京太常少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四年后又升任吏部左侍郎,1521年转北京吏部左侍郎。罗钦顺以诚实正直闻名,例如,任何人若想凭借宦官书信前来请求加官晋爵,都会被他交由刑部处罚。同年(11月209日)武宗皇帝驾崩后,罗钦顺受命编纂《武宗实录》(1505—1521年的真实记录)。在他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不久后(1522年5月14日),罗钦顺上疏请求还乡照顾年迈的父亲。>1523年5月,父亲去世,罗钦顺辞官回家为父守孝。1527年,罗钦顺被朝廷召回,初为礼部尚书,后改原职吏部尚书,但他皆坚辞不就。(1527年),其致仕归里的请求终于得到皇帝的恩准。在其后居家二十年中,罗钦顺澹泊自持,不为世累,以八十二岁高龄寿终,赠太子太保,谥文庄。>值得一提的是,罗钦顺神道碑上的铭文是由严嵩所撰。1724 年,罗钦顺得以从祀孔庙。 罗钦顺是一个极具素养的人。他每日早起前往书室“学古楼”,接受家人和弟子的问候之后,便开始读书。罗钦顺又是一个生活朴素的人。他既不在庭 院里建造亭台楼榭,也不会在宴会上设音乐歌舞助兴,这都可以看出他不尚奢华的性格。罗钦顺的家人彼此虚怀以待,体贴周到。林希元对罗钦顺的人品大为赞赏,他写道:“先生自发身词林,以至八座,其行已居官,如精金 美玉,无得致疵。”> >学古楼>罗钦顺的著述包括《困知记》(六卷),及诗文别集,题为《整庵存稿》(二十 卷)。这些书籍约于1552年初次刊刻(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有缩微胶片复本)。《困知记》后来被扩充至八卷本,和《整庵存稿》一起于1620年至1623年重新刊刻(国会图书馆有复本)。还有一部1710年版的《正谊堂全书》。七十年后这些著作都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正如罗钦顺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困知记》是自己潜心钻研儒学二十余年的思想结晶。该书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在陆王心学和佛学的冲击下,他对儒学正统思想的勇敢捍卫。在去世的九天前,罗钦顺自撰墓志铭,将其一生总结为致力于推究事理、存心知性,其重要著作便由此产生。>他经常后悔自己直到四十岁才开始领悟到儒学教义的深奥和完备,而早年只为科举和升迁而读书。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罗钦顺确信“心”和“性”是截然不同的。既然“心”不同于 性”,那么陆王心学的主张“心即理”和程朱理学的观点“性即理”同样也是大相径庭的。>作为学者,罗钦顺以其“理气为一物”学说而知名,因为这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提供了解决方法。罗钦顺也以同王守仁的辩论以及对佛学观点的有力反驳而闻名。罗王二人的辩论始自于1515年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一书的刊行。为强化自己的观点,王守仁写下这部论著,书中断言虽然早年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相异,但在晚年他为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并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便同陆九渊的看法保持一致。此书一经刊行便引起了程朱学派弟子们的激烈讨论,他们中的一些人写了反驳的文章,以证明朱陆的主张实际并不相同。1520年,在写给王守仁的第一封信中,罗钦顺阐述了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在文中他援引最早提出“格物、致知”说法的《大学》,来说明王守仁对《大学》的理解是错误的。1528年,罗钦顺第二次写信给王守仁,信中讨论了一些 基本的哲学问题,他不同意王守仁对“格物”的定义。不幸的是,王守仁还没有 收到罗钦顺的这封信便去世了。> >《朱子晚年定论》>罗钦顺对佛学的论述也颇为详尽。他引用佛经中的语句试图加以驳斥。高攀龙曾称赞罗钦顺“自唐(618—906年)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本文由【百家号/顺天顺地顺心】原创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罗钦顺明朝著名哲学家生平经历简介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

历史人物 江右大儒罗钦顺简介 罗钦顺人物结局

  罗钦顺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人送称号“江右大儒”,是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朝为官,后辞官隐居。  罗钦顺这个名字,许多人对此并不熟悉,甚至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是他却是与“心学”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 丘浚和海瑞 丘濬的子女后代

丘濬丘濬是明孝宗亲赐的“理学名臣”,一生历仕明朝四代皇帝,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以“博极群书”著称,是一位博学多才、各方面都有所建树的著名人物。丘浚和海瑞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简述张廷玉的一生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出生于京城时,父亲张英正任大学士兼翰林院编修。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习读满文,康熙四十二

明朝历史 朱元璋为何要处死一向宠信的侍从学士宋濂

   金华府浦江县人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坛翘楚,据说他“六岁能为诗歌”,先后游学于吴莱、柳贯、黄溍,文名满海内。元末,当局延聘他为翰林学士、国史馆编修,他婉言谢绝,遁入仙

明朝历史 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