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毛纪生平简介?毛纪历史评价?
Posted 翰林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毛纪生平简介?毛纪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毛纪生平简介?毛纪历史评价?
毛纪
毛纪,字维之,山东莱州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名列第一,又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毛纪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因考试成绩优异,便留翰林院任职。弘治初年,毛纪任翰林检讨,后又晋升为翰林修撰,充任经筵讲官,负责给东宫的皇太子讲读经史。毛纪参加编撰的《会典》一书完成之后,又晋升为翰林侍读。翰林院是明代专司笔札文翰之事的机构,翰林官皆为文学侍从之臣。检讨、修撰是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品秩分别为从七品和从六品。侍读是翰林院中掌讲读经吏的官职,品秩正六品。武宗即位后,毛纪改任左谕德。左谕德是明代辅导太子机构左春坊中的官职,品秩从五品。后因《会典》一书出了点小差错,毛纪受牵连,被降为侍读。《孝宗实录》写成后,毛纪被擢升为侍讲学士(从五品),成为掌管讲读经史的长官。
正德五年(1510),毛纪晋升为翰林院的长官翰林学士。为了保证执政部门组成上的高文化素质,明代六部的正副长官尚书、侍郎,一般由翰林学士或侍讲、侍读学士兼任。毛纪晋升为翰林学士后,便兼任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1515),毛纪由吏部左侍郎升为礼部尚书。当时,有一少数民族乌思藏来明朝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位活佛能够预知祸福。武宗便派遣中官刘允前去迎接活佛。刘允率领皇帝的亲军锦衣卫官吏130人,锦衣卫士兵和家仆几千人,粮草和船只车辆的费用数以百万计。毛纪等上书皇帝劝谏道: “从京师到乌思藏两万多里,所用花费太多无法计算。而且自四川雅州出境,经过长河西还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中途没有什么驿站、村市,所有的费用都得由四川负责,从那儿收取。但四川连年用兵,地方的小股强盗刚刚平定,蛮族贼寇又兴兵作乱。在这种资金困乏、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又给四川加上这种种负担,恐怕会发生意外之变。”毛纪等的奏疏连上了两次,内阁阁臣梁储、靳贵、杨一清也联名上书,劝谏皇帝停止这件事,武宗对这些奏疏没有给予任何答复。朝廷举行的郊祀结束后,毛纪又上书皇帝,请求皇上经常亲临御殿听经筵官讲读经史,并希望皇上早点确定皇位的继承人选,武宗都没有听取。不久毛纪改理诰敕(诰敕即皇帝的命令),掌管詹事府。詹事府是明代辅导太子的机构,长官称詹事,正三品。正德十二年(1516),武宗命毛纪兼任东阁大学士,参预军政大事的处理。这一年的秋天,毛纪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为文渊阁学士。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亲自带兵南征,毛纪辅佐内阁首辅杨廷和留守京师。武宗南征归来后,晋升毛纪为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一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武宗无嗣子,于是由皇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定议,迎接孝宗之弟兴献王的长子(独子)朱厚熜继任皇帝。朱厚熜即位后,在次年改元嘉靖,死后谥为世宗。世宗想称兴献王为皇考,把自己的生身父亲追尊为明朝的正宗皇帝。登极后不久即下诏,要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阁臣杨廷和、蒋冕、毛纪将世宗的手诏封还,拒不受命,他们强调世宗要上考孝宗,做孝宗子,对兴献王只能称皇叔。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世宗勉强听从了皇太后和杨廷和的意见,上考孝宗,称孝宗为皇考,称孝宗后(皇太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 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俱不加“皇”字。嘉靖三年(1524)二月,杨廷和、蒋冕相继离开内阁,毛纪成为内阁首辅,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主张继统与继嗣要一致,维护孝宗、武宗一系。这一年三月,世宗发布谕旨,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虽然将兴献帝尊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但仍然还没有取消上考孝宗的谕令,所以群臣对这个谕旨,并未表示过多的反对。这一年七月,世宗又下谕旨,令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母章圣皇太后”的“本生”二字去掉。这样一改,就把上考孝宗,变成了上考兴献王,使兴献王在名义上成为明朝正宗皇帝。毛纪与另一阁臣石珤联名上疏反对。世宗召见毛纪至平台,怒斥毛纪等人说: “此礼应当速改,你们眼中没有君主,难道也想让朕没有父亲吗?”毛纪一看世宗来势不善,势不可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将群臣召至左顺门外,向群臣宣读世宗的手敕。结果,引起群臣大哗。于是,九卿、翰林、给事、御吏、六部、大理等诸司,都各自联名纷纷上疏极力谏止。世宗将大臣所上的奏章全部扣压下来,因而发生了二百多名文武大臣,在左顺门跪哭的示威性事件。世宗对这一严重事件不但不做反省,不做让步,反而借此机会,施用武力,将所有反对的大臣全部打了下去。四品以上各官全部夺俸,五品以下各官全部杖笞,有一百八十多人被杖,其中有十七人被杖杀。之后,这二百多名官员,全部被逐出朝廷,有的被发戍,有的被贬官,有的被削籍。这就是明世宗即位不久,朝廷中发生的“大礼”之争。
二
“大礼”之争结束后,毛纪上疏请求皇上宽恕朝臣们。世宗大怒,传旨指责毛纪纠结朋党,违背君恩只求私利。毛纪于是上疏奏道: “以往皇上下达有关国家政事的诏令,要由大臣参预意见,商量是否可行,然后才执行,大臣如果认为诏令有不适宜的地方,可封驳奏还。这确实是内阁的份内之职,臣作为内阁首辅却不能履行内阁的权力,尽到辅佐皇上的责任。就拿最近几件事来说吧,关于大礼的争议,平台的召见,这些都没有通过内阁商讨,全都是皇上自己拿主意,阁臣不能参预意见,怎么能够有否决的权力。至于鞭笞惩罚朝廷大臣,牵连到了数百人,这是祖宗以来所未尝有过的,也是出自皇上您的旨意,我们阁臣都不能参预意见。皇上经常宣旨召见我们只是空谈罢了,做事仍像以前一样独断专行。皇上对我们的慰问虽然恳切,但指责训斥随后便到。臣即使有辅佐国政的心愿也不能完全尽到心意。宋代的司马光曾告诫神宗说过: ‘陛下之所以重用一些大臣,是因为陛下知道他们坦率正直,能有助于国政。但如果仅仅以厚禄尊位使他们荣显却不采纳他们的建议,这不是看重他们的为人,而是让他们为官取私利。大臣们如果因为有了高位而自以为荣耀,却不尽心尽力辅佐陛下,这不是以国家社稷为重,而是以满足自身追求名利的欲望为重。’司马光告诫神宗的话,也是臣冒昧告诫皇上的话。那些结党营私,背弃皇恩以谋私利的勾当,正是臣平日最为深恶痛绝的事。如果臣做过一件这样的事情,罪过何止于罢免官职呢?现在皇上因为这个而怀疑臣,臣哪里还能够有脸面再见皇上呢?臣请求皇上允许臣辞官归乡,以保全臣为官以来的名节。臣恳切地盼望皇上能够遵守祖宗的法则、制度,勤奋攻读经书,任用贤臣采纳良谏,判断是非分辨忠邪,以保持国家的和平安定。”世宗知道毛纪正直、直率,但又不愿听毛纪的忠直谏言,便批准毛纪的请求,允他辞官归乡。途中所需的一切费用及回乡后的生活待遇,都是皇帝赐给,并且比较优厚。
毛纪有高深的学识,为官时廉洁奉公,谨慎持重,与杨廷和、蒋冕在朝廷中进忠言、匡扶正义,三人一起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缙绅所依赖。毛纪替代蒋冕任内阁首辅仅仅三个月。嘉靖七年(1528),《明伦大典》修成,世宗下令处罚“议礼”有罪的诸臣。杨廷和、蒋冕、毛纪等护礼派官员进一步被追夺,杨廷和革职为民,蒋冕、毛纪也被革了职,冠带闲住。后来,杨廷和、蒋冕都相继去世,毛纪曾上书皇上,请求皇上看在往日的君臣情份上重新起用他,皇上已经忘记他,没有给予答复。嘉庆二十一年(1543),毛纪已经80岁,抚按使把毛纪的情况奏闻于皇上。皇上下诏派遣官员前去慰问毛纪,并赐给钱粮。又过了三年,毛纪死去,世宗追赠他为太保,赐谥号“文简”。毛纪的儿子叫毛渠,进士出身,官居太仆卿。太仆卿是明代掌管马政的机构太仆寺的长官,从三品。
相关参考
毛纪,是明朝中期重臣,字维之,号鳌峰逸叟,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正直大臣。他在明宪宗时期登进士位,此后进入朝廷为官。到了武宗朝之时,加封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明世宗时期,成为内阁首辅,后因为惹怒
毛纪,是明朝中期重臣,字维之,号鳌峰逸叟,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正直大臣。他在明宪宗时期登进士位,此后进入朝廷为官。到了武宗朝之时,加封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明世宗时期,成为内阁首辅,后因为惹怒
毛纪出生东莱崇儒毛氏,祖籍淮泗,后迁居掖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明朝大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正德朝入阁,嘉靖朝为内阁首辅。 人物档案 姓名:毛纪 字:维之 号:鳌峰逸叟 国
毛纪出生东莱崇儒毛氏,祖籍淮泗,后迁居掖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明朝大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正德朝入阁,嘉靖朝为内阁首辅。 人物档案 姓名:毛纪 字:维之 号:鳌峰逸叟 国
毛纪出生掖县(今莱州市),号称“东莱崇儒毛氏”,是明朝大臣,历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还是一位有学识的重臣,他倡导改进滑石雕刻工艺,著有《辞荣录》、《海庙集》、《鳌峰类稿》等作品。毛纪墓
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祖籍云南安宁。其父杨景以化州同知的身份退休,携其家小迁居巴陵(今湖南岳阳)。杨一清少年时就文才出众,以奇童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宪宗皇帝命内阁选择优秀的老师教育他。14岁那年他参加乡
徐阶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3)生,从小就被乡里人认为是个奇才。不到1岁时,徐阶因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被救出后,三天才苏醒过来。5岁时,徐阶随
冯铨一冯铨,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是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19岁那年,参加京城会试,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但他30岁以前,在明廷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后来他的父亲冯盛明在河南布政使任
杨嗣昌明朝末年,社会黑暗,官府贪污腐败成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位于东北边陲的满族政权,通过蚕食周边弱小民族,逐渐强大起来,继而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明王朝。
贺逢圣明朝有一阁臣,在义军攻陷京城之际,他毅然投入湖中,为大明帝国壮烈赴死,他就是颇负盛名的贺逢圣。贺逢圣,字克繇,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和明著名的将领辽东经略熊廷弼是同乡。不仅如此,贺逢圣与熊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