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冯铨生平简介?冯铨历史评价?

Posted 东林党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冯铨生平简介?冯铨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冯铨生平简介?冯铨历史评价?

冯铨



冯铨,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是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19岁那年,参加京城会试,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但他30岁以前,在明廷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后来他的父亲冯盛明在河南布政使任上被东林党人弹劾,而丢官罢职,冯铨也随父回籍。这次遭遇使冯铨对东林党人恨之入骨。
冯铨命运的转机得益于明末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实际上早在万历朝时党争已逐步公开化。当时,无锡一带有座闻名天下的“东林书院”,是宋代杨时讲学的地方,到明朝时已经荒芜。曾做过明代吏部文选郎中的顾宪成,因建储之事连连忤逆万历旨意,而被贬回原籍无锡。顾宪成回家以后,与同胞弟顾允成以及高攀龙等一些人出资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他们不仅讲学,而且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从而吸引了许多官场失意、不满现状的士大夫、商人。久而久之,东林书院成了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顾宪成等一班人也被人们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自树高明之帜,以为自己肩负天下兴亡的重任,从而对当朝官吏不依附东林党的人都要加以裁量,进行抨击。冯铨的父亲就是这样被劾罢官的。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绳人过刻,引起了许多官僚集团的不满,万历末年与东林党作对的是“浙党”以及依附于浙党的“齐党”、“楚党”和“昆党”。但光宗继位以后,这些党派都被清除了,东林党如日中天。朝廷命官上自内阁、下至中行评搏皆为东林党人所把持。光宗死后,在东林党人的一手操持下,朱由校即位。由校继位时年幼,后来又只顾玩,不把社稷江山、军国大事放在心上,因此,由东林党人把持的内阁实际上掌握着整个政权。
东林党人自以为是天下最清白的大臣,但他们门户之见极深,掌权后对不依附东林的官员斥罢殆尽,而不管其政绩如何,致使其反对派的队伍日益扩大,而这个时候,客、魏集团正在兴起。
客氏原是一农家女,后做朱由校的奶妈,因对由校关怀备至,使由校离开她便大哭不止。由校的生母王氏死后,由校待客氏如同生母。客氏因此野心膨胀,逐渐摆出不可一世的架子来,她要充分地品味一下全国第一贵妇人的滋味。此时,宫中还有一个与她同样出身、同样感情、同样野心的太监,那就是魏忠贤。魏忠贤是在欠了一屁股赌债,走投无路之际入宫做太监的。入宫后,仗着会左右逢迎、送礼讨好等小手段逐渐发达起来。由校出生以后,魏忠贤买通东宫太监魏朝,靠他引见入了东宫,为王氏及由校办理膳食。魏忠贤来东宫后立刻看中客氏,多方接近她,讨她的欢心,两人臭味相投,终于走到了一起。由校继位后,立即加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在客氏的插手下,魏忠贤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兼提督宝和三店。至此,魏忠贤掌管了实际权力,并开始大力拉拢人才,以求把持天下。
东林党人眼见客、魏集团形成,魏忠贤青云直上,异常担忧。由校大婚时,东林党力争将客氏放出宫去,遭到由校的痛斥。正是由于由校对客氏和魏忠贤的信任和保护,致使天启年间阉党为祸天下。而且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愈演愈烈。
早对东林党人心怀不满的冯铨,见魏忠贤得势,知道自己机会来了。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一行到涿州进香,冯铨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跪在道旁,求见魏忠贤,向魏忠贤哭诉其父被东林党弹劾丢官的经过。当时魏忠贤正在搜罗党羽,随即命冯铨仍以原官起用。从此冯铨以知遇之恩对魏忠贤感恩戴德,竭尽全力以报答,称魏忠贤为义父,做了魏忠贤的养子。在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纵横其间排挤东林党人及其他朝臣。短短一年中,冯铨即升为朝廷辅臣,官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阉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年六月,东林党与阉党的决战终于爆发了,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长官)的东林党人物杨涟,上疏举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口气咄咄逼人。假如由校不是昏庸到任凭客魏摆布的地步,假如由校读一读这份上疏,历史的发展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份上疏把魏忠贤给吓坏了,桩桩件件的实情若被皇上看到了,后果将不堪设想。魏忠贤思虑了好久,觉得内廷有客氏从中说话,还好说,外廷也要有帮助才好。冯铨据此写了一封信,由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转交魏忠贤。信中明确地告诉魏忠贤,外廷之事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并向魏献计,要行廷杖,兴大狱,才能彻底打垮东林党人,威震群僚。魏忠贤采纳了这个建议,恢复廷杖之刑。恰逢万燝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大怒,矫旨杖万燝于午门之外。御史林汝翥也被廷杖,差点被打死。
几天后,冯铨又与魏忠贤的其他党羽李鲁生、霍维华、杨维垣一起,定下计谋,兴大狱,欲置杨涟等东林党人于死地。此时,万历年间在辽东失事的杨镐以及熊廷弼、王化贞等都关在狱中未杀。他们就从杨涟等为熊廷弼辩解入手,视其为一党,刻意打击。魏忠贤的心腹徐大化、曹钦程到处散布流言,说杨涟、左光斗等人受了熊廷弼的贿赂,故而迟迟不能定案。七月份,杨涟、周朝瑞、左光斗等人相继逮捕,下狱北镇抚司。杨涟等人直到过堂时才明白自己是被诬受赃。这些官员平时都是极清廉的,哪来的受贿纳赃之事。入狱后,他们备受摧残,杻、桚、夹、棍一齐上,几天下来,惨状目不忍睹。当时又正赶上酷暑,杨涟等人无医无食,又屡受重刑,终于熬不过,含冤相继悲惨地死去。
这时,魏忠贤一伙的主要目标就对准了熊廷弼,熊廷弼一日不处决,他们一日不放心,害怕他们陷害杨、左等人的阴谋会败露。熊廷弼原有一名部将叫蒋应旸,有一次去监狱看望他,被魏忠贤控制的特务机关东厂发现,将其逮捕,搜出一本《观音经》,书后有图谶数语。阉党借题发挥,说是妖言,诬告他带此书进监狱是想图谋不轨,因而被斩首。实际上,他们杀害蒋应旸的目的,是为了给熊廷弼罗织罪名,以便尽速处决。在对付熊廷弼的一帮阉党中,冯铨是最卖力的一个。冯铨素与熊廷弼不和,一直想杀掉他。天启五年(1625)八月二十一日这天,东阁大学士顾秉谦、周如磐、黄立极、丁绍轼、冯铨五人照例为皇帝侍讲。侍讲完毕后,冯铨从袖中取出一部带有肖像的《辽东传》,当面呈给熹宗,说: “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其他人也一口咬定是熊廷弼所作。实际上,此书是冯铨为泄私恨,假托熊廷弼之名而作,目的是激起熹宗之怒。果然,熹宗读后大怒,对熊廷弼顿生杀机。这时,又有阉党言官郭兴浩、门克新、石三畏等上疏,再激熹宗发怒,于是下诏立即处决。八月二十五日半夜,熊廷弼从容就戮。熊被杀,正符合魏忠贤株连东林党人的企图,又发泄了冯铨对熊的私恨,可谓一举两得。
熊廷弼死后,他的儿女亲家、御史吴裕中非常气愤。在处决熊的案子中,阉党的另一人物丁绍轼也是出了大力的。冯铨知道吴裕中的心意,因而暗使计谋,派人纵使吴裕中上书弹劾丁绍轼。他自己却对魏忠贤说: “吴裕中心中不服,定会为熊廷弼报仇的!”果然,没几天吴裕中上疏皇帝,弹劾丁绍轼。正由于冯铨在暗中的一系列小动作,结果吴裕中在午门被杖毙。
天启六年(1626)正月,为进一步倾陷东林党人,由魏忠贤授意,以顾秉谦、冯铨为总裁官,编修了篡改历史的《三朝要典》。当时,魏忠贤的另一心腹,太监涂文辅曾说: 魏忠贤的党徒,内有涂文辅,外有冯振鹭(振鹭乃冯铨的字)。由此可知,冯铨已是魏忠贤党羽中的头面人物。
这一年,阉党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冯铨因得宠于魏忠贤而引起魏的另一心腹崔呈秀的妒嫉。崔呈秀的手下孙杰与霍维华想推举崔呈秀入阁,便唆使职方郎中吴淳夫攻击冯铨。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冯铨丢官罢职。
即使在这种情势之下,冯铨仍在讨好魏忠贤,并为他写了百韵祝寿诗。正是有像冯铨一样死心踏地为魏忠贤出谋划策的心腹,他们或用廷杖,或兴大狱,终于帮助魏忠贤建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当时,北京城有“皇帝是魏忠贤”的说法。
对于阉党来说,不幸的是,本来身体很好的由校,自天启六年春划船落水后,身体日益虚弱起来,七月间明显恶化。客、魏集团依靠的是朱由校,原以为一世尊荣不成问题,谁料到年轻的君主要入天堂,这使得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也罢,担心也罢,尽心侍奉也罢,都没能挽留住由校的生命,八月二十二日下午申时,由校撒手告别了人世。由校无子嗣,皇位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承。由检从他哥哥手中接下的是一个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民心思乱、满目疮痍的乱摊子,但由检心里明白,面对众多的问题,第一个应当解决的是客魏集团。
由检清除客魏集团的斗争干净利落,到十一月,客、魏及其子孙全被斩首,接着对魏的爪牙进行了清理,基于冯铨作为魏忠贤心腹的表现,冯铨被以“魏忠贤党”的罪名削籍回家。
崇祯元年(1628)三月十五日,由检下令免除了对杨涟等人的追赃,吏部公布了受魏迫害的应当平反起用的官员名单,东林党人开始纷纷出山。崇祯二年(1629)要搞京察,东林党人感到对逆党分子处分不够重,应当专门列一个逆案,御史吴甡因此提出了定逆案的建议,被由检采纳。到崇祯二年三月十九日,逆党名单确定、公布,由检亲自加了按语。自客、魏以下,罪分七等,列入261人。其中有129人因谄事魏忠贤而属于削职为民者,冯铨罪列第二名。直到明亡,他始终未得启用。由此可知,冯铨在魏党为祸天下的时候,的确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当明王朝日趋衰落之时,兴起于东北部的清王朝却迅速地发展起来。清王朝在顺治时,彻底消灭了南明小朝廷,君临中原。清廷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顺治朝重用汉官有很大关系。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帝不以因袭前代为嫌,使各派汉人为其所用,正是其开明之处。冯铨就是其中的汉官之一。顺治帝继位之初年幼,朝中大权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摄政王多尔衮写信征辟冯铨。自阉党被除以后一直未被起用的冯铨早已不甘寂寞,接到多尔衮的信即起程赴京。多尔衮赐给衣帽、鞍马、银币等物,以示恩宠,命他仍以原官入内院佐理机务。半个月以后,冯铨便与其他汉官一起率文武群臣在武英殿向多尔衮上表祝贺。可以说,冯铨在迎合统治者意旨方面,本领确有高于他人之处。
顺治二年(1645)六月三日,多尔衮命抚按查明并赡养明代诸王的遗腹子,冯铨等赶忙叩头谢恩。多尔衮似开玩笑的说:“看来你们难忘旧主啊!”冯铨回答说: “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使一君”,向多尔衮表明自己效忠清朝、忠心不二。同年闰六月十二日,多尔衮与冯铨一起讨论明末党争,听完多尔衮的评论后,冯铨说: “大臣们的所言所为都难逃摄政王您的洞察。”多尔衮对冯铨的谄媚深表满意,这一年,授冯铨为弘文院大学士。
由于冯铨善于迎合清初的统治者,所以在多尔衮摄政时期,他颇受恩宠和重用,顺治元年十二月,多尔衮赐金20两,银1000两和金玉等器物。冯铨曾先后总裁明史,两任会试正考官,出任《清太宗实录》总裁官。顺治帝推崇孝道,命冯铨为总裁官,编制《孝经衍义》,要求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冯铨提出的恢复明朝内阁票拟制度的意见被多尔衮接受,从顺治二年(1645)到顺治七年(1650),他在大学士中始终名列第四,位于洪承畴、祁充格等汉满同僚之前。
明末党争之烈为历代所无。继明而治的清朝对亡明各派降臣一概任用,因此必然要受到它的波及。冯铨本是宦党的骨干,顺治二年七月,御史吴达上疏弹劾冯铨。说冯铨是逆党的爪牙,贪墨败类,在明代被罢黜不用,在当今的盛明之世也不能不罢免。这份上书对冯铨来说,如芒刺在背。一个月后,弹劾冯铨的事件进一步扩大。八月一日,吴达再劾冯铨,列其罪状有三: 一、冯铨是魏忠贤的干儿,在清为官又揽权纳贿,曾向姜壤索银3万两,准以封官,恶习不改; 二、纵使他的儿子在内院举行盛大宴会,宴请百官,终日欢饮,趁机结纳党羽;三、自己专揽票拟之权,使上下百官皆畏惧而讨好他。吴达因此力请罢黜冯铨,他还希望多尔衮重视江南既定,人才毕集的现状。接着给事中许作梅、王守履和御史桑芸等也纷纷上疏弹劾,而其中言词最激烈的是御史李森先。他一方面把明朝灭亡与冯铨的历史紧密相连,同时又指出在刑部各官对冯铨诸罪不敢问、不想问的原因,担心此类奸相误国,请求多尔衮颁告冯铨罪行于天下。李森先的疏词是这次弹劾进入高潮的标志。
冯铨被劾案中,吴达、李森先等人把此次弹劾与明末党争相联系,又提出江南广有人才。明末东林党多是江南人,吴达祖籍也属江南,这就使得此次弹劾大有明末党争再现之势。多尔衮极为重视,并于重华殿亲理此事。冯铨这只老狐狸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已不同于崇祯时期,他仰仗多尔衮的恩宠,逐条进行反驳,毫无愧色。一名汉宫给事中龚鼎孳旧话重提,说冯铨是有罪于天启,依附魏忠贤作恶的人。冯铨当即反唇相讥,揭发龚曾降李自成,做过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北城御史。多尔衮遂问此事是否属实,龚鼎孳面红耳赤,以魏征也曾降唐太宗为自己辩解。多尔衮听后,怒斥他“无耻”。而当时刑部大臣又启奏吴达等所劾不实,俱应反坐。经过廷讯,多尔衮心中已有数。他曾亲眼目睹明末党争对明朝的危害,气愤上疏诸臣重蹈明末陋习,陷害无辜。他对冯铨是器重的,清军入关前,冯铨全家男女老少便皆投效清朝,他们薙发在先,遵法勤职,对于清朝来说,冯铨不是有过而是有功。如今,这样的有功之臣无端被诬,分明是李森先等人的结党谋害。所以多尔衮的廷讯结果,一是所劾诸事都没有真正的事实,无证据,二是前代的旧事不必再提。对于李森先等人,多尔衮虽有本次从宽,下不为例的戒谕,但仅仅几天以后,李森先、许作梅等人不是夺官,就是降调。这场风波过后,冯铨更为多尔衮所宠信,顺治三年(1646),他假意请求多尔衮将其名次置于满人大学士祁充格之后,多尔衮表示: “如今天下一统,满汉一家无分别,内院职掌等级,原来有一定之规,不必再定!”不同意冯铨的请求,由此可以看出多尔衮对冯铨的优宠。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坠马受伤以后,卧床不起,到十二月初九日逝世。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形势突变。二个月后,苏克萨哈、詹岱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这正符合顺治帝的心意,随下诏削夺了多尔衮的爵位,没收了他的财产。到顺治八年(1651)正月,14岁的顺治御太和殿亲政,成了真正的一国之君。顺治帝亲政后,满洲贵族的反多尔衮势力执掌朝政。次年闰二月,开始审定中央各部汉官,有的被严加惩处,有的则继续供职。
这次审查,第一个被顺治帝点到者就是冯铨。当时备受顺治宠遇的议政大臣范文臣上疏,说多尔衮时期诸臣上疏弹劾冯铨,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慎重对待,爱惜这些人才。顺治帝接受了他的奏议。许作梅、李森先等人相继复职。与此同时,顺治帝列举冯铨被吴达所疏参之罪及其7年内之所为,严厉斥责他有失大臣之体,命他致仕回家。
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些偶然事件会使历史改写。如果顺治朝人才济济的话,冯铨的为官之路可能走到了尽头,但现实的发展对冯铨似乎特别眷顾,在甄别了官吏以后,为了使清朝长治久安,顺治帝一反过去之法,不顾满族王公大臣的反对,继承了多尔衮重用汉宫的传统,继续起用汉官。
取代冯铨的汉官是大学士陈名夏,但陈名夏并不十分谙练为官之道,不久即被御史张愃上疏弹劾十大罪。顺治十年(1653),陈名夏、户部尚书陈之遴、左都御史金之俊等27名汉官联名上疏,要求重治杀害妻妾的总兵任珍。顺治认为陈名夏等人是党同伐异,便令各部七品以上官员云集于午门外,对陈名夏等人议罪,结果陈名夏等人分别受到降级和罚俸的处分。相比之下,顺治帝改变了对冯铨的看法。他说: “国家用人,着眼于让他立功,而不是叫他再犯错误……冯铨原本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并且素有才学,精通政务。”随即下令吏部通知冯铨即刻赴京。三月二十七日,顺治帝亲临内院召见冯铨,对他甚表关切。当天傍晚,冯铨等大学士奉召入宫,谈到翰林官贤否时,顺治帝认为,只要他亲自加以考核,对文章的优劣便可知晓,据此再定其高低上下之分。当时,陈名夏也在,冯铨别有用心地回答: “皇上任用人才,不能只凭他的文章优劣……江南人文才出众但文行不符,北方人虽然文章略差但行为可嘉。今天的科举考试,亦不可仅仅以文章优劣取才。对于那些文才与行为都好,办事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录用。”在此以前被人弹劾的陈名夏、陈之遴均属江浙籍,冯铨这段话的本意正是为了贬抑江南人汉官。顺治帝听后,当即表示赞成。第二天,冯铨官复原职,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此后,南人汉官屡遭打击,多与冯铨有关。有诗云: “何人当国怜孤掌,有客还山畏老拳。”此处的“老拳”即指冯铨。
冯铨被重新启用以后,他在清初的地位恢复到多尔衮时期的位置,而顺治帝对冯铨的信任和重用比多尔衮有过之而无不及,称他为“信任倚毗大臣”,不准纠劾。冯铨母87岁时,顺治帝特命画师绘其母像并钤印颁赐冯铨。同年,冯铨的次妾死后,顺治帝封之为一品夫人。冯铨治丧归来,顺治又遣人给他送去财物。这种君臣关系非当时一般朝臣可比。
顺治八年时,顺治帝举行了隆重的大婚礼。但婚后不久,两人之间即产生了裂痕。据顺治说,皇后处事不端,非常刻毒,妒忌之心很重,对皇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猜防等等。顺治忍无可忍,决定废黜皇后,这一打算被大臣们知道后,大学士冯铨等人先后上奏,请皇帝深思熟虑,慎重行事。顺治很生气,申斥冯铨“正直的言论未听你说过,私心却已暴露”。顺治帝的决心已定,难以更改,终于废了皇后。
后来,冯铨又因处置陈名夏等事被顺治帝申斥,有二次甚至将他连降三级。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并未影响顺治帝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清初正式加“三少”、“三师”衔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此次,冯铨被授予“少师兼太子太师”。这一年他又任《太祖圣训》等书的总裁官。到顺治十三年二月,冯铨因年老体弱难胜繁任,以太保兼太子太师、秘书院大学士、礼部尚书衔致仕(退休)。顺治帝称赞他“帮助处理国家机务,已有多年,处事谨慎,为官勤劳,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很多!”冯铨请求辞去新衔,顺治不准,又念其器识老成,学问深厚,特留在身边,以备咨询。
顺治十六年(1659)二月,内三院改为内阁,这时冯铨已回原籍,然而顺治帝仍对他念念不忘,命他仍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1672)十一月,冯铨在家中死去,时年78岁。次年正月,谥封文敏。冯铨历二朝,都官至大学士,尤其是在清朝,更是恩宠有加。照此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结局圆满了。但是,由于冯铨有才无德,名声不佳,朝廷内当年敌手又有已成为大学士的人,因此,不久便下命削谥。乾隆帝时,将冯铨及一大批背明降清的汉官编入《贰臣传》,这是包括冯铨在内的降清明臣生前所料想不到的。一心仕清,盖棺定论,却落得个贰臣,真是一大讽刺。
值得一提的是,冯铨死后虽然被削谥,但他却因汇刻书法名帖而名噪一时。他藏有誉为稀世之宝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墨本,并将此帖连同其他名人字帖汇刻为《快雪堂法帖》。康熙十八年八月,其子冯源济将《快雪时晴帖》呈献康熙帝。乾隆时,成为宫内《三希堂》的第一珍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冯铨简介

清朝人物本名:冯铨字号: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出生时间:1595年去世时间:1672年主要作品:《瀛州赋》、《独鹿山房诗集》主要成

历史人物 明朝官员缪昌期简介,缪昌期和冯铨有什么恩怨吗

生平简介缪昌期(1562年~1626年)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谥号文贞,南直隶江阴人(现属张家港塘市街道旗杆村)。举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天启元年(1621年)

历史人物 冯铨缪昌期 冯铨的故事

冯铨作品冯铨是明清两朝的官员、收藏家,他在明朝时官至尚书、太子太保,虽然最后被弹劾罢免了,但投降满清后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得到了顺治帝的器重和信任。公元1672年,冯铨逝世,赐

人物志 史里芬生平简介,史里芬历史评价,史里芬怎么死的?

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1913),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所制订的“史里芬计划”,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

明朝 杨一清生平简介?杨一清历史评价?

杨一清杨一清,字应宁。祖籍云南安宁。其父杨景以化州同知的身份退休,携其家小迁居巴陵(今湖南岳阳)。杨一清少年时就文才出众,以奇童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宪宗皇帝命内阁选择优秀的老师教育他。14岁那年他参加乡

明朝 毛纪生平简介?毛纪历史评价?

毛纪毛纪,字维之,山东莱州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名列第一,又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毛纪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因考试成绩优异,便留翰林院任职。弘治初年,毛纪任翰林检讨

明朝 徐阶生平简介?徐阶历史评价?

徐阶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3)生,从小就被乡里人认为是个奇才。不到1岁时,徐阶因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被救出后,三天才苏醒过来。5岁时,徐阶随

明朝 杨嗣昌生平简介?杨嗣昌历史评价?

杨嗣昌明朝末年,社会黑暗,官府贪污腐败成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位于东北边陲的满族政权,通过蚕食周边弱小民族,逐渐强大起来,继而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明王朝。

明朝 贺逢圣生平简介?贺逢圣历史评价?

贺逢圣明朝有一阁臣,在义军攻陷京城之际,他毅然投入湖中,为大明帝国壮烈赴死,他就是颇负盛名的贺逢圣。贺逢圣,字克繇,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和明著名的将领辽东经略熊廷弼是同乡。不仅如此,贺逢圣与熊廷

明朝 薛国观生平简介?薛国观历史评价?

薛国观明崇祯年间,温体仁罢相后,随后张至发继为首辅。至发是崇祯帝从地方官吏中直接提拔起来的,为人狭隘苛刻、庸懦不堪,为首辅不到一年便遭劾罢。继之者孙贞运、刘宇亮,再以后便是温体仁第二的薛国观。薛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