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杨嗣昌生平简介?杨嗣昌历史评价?

Posted 起义军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杨嗣昌生平简介?杨嗣昌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杨嗣昌生平简介?杨嗣昌历史评价?

杨嗣昌


明朝末年,社会黑暗,官府贪污腐败成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位于东北边陲的满族政权,通过蚕食周边弱小民族,逐渐强大起来,继而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明王朝。这时的明王朝已到了内忧外患、濒临灭亡的垂死边缘。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明朝众多文官武将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时,朝中有一官员,他提出“四正六隅”和增税等法,以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但是对大举入侵的满清兵马,却束手无策,一意主和,自己不战,也不准诸将出战,贻误军机,以致抗清最坚决的大将卢象升阵亡。他就是对农民起义极尽镇压之能事,对外族入侵束手无策,安内有能,攘外无方的杨嗣昌。


杨嗣昌,湖广武陵(治今湖南常德)人,字文弱,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本人也较勤奋刻苦,因而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中进士,为走向仕途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进士不久,就荣升杭州府教授之职,他的博学令世人刮目,这也是他后来进入文人们向往的南京国子监的原因所在。后又从南京国子监博士升任户部郎中,负责执掌户部,为尚书、侍郎、丞以下之高级部员。天启初年(1621)明熹宗朱由校在位,33岁的杨嗣昌,因染重病不得不辞职,转归故里,回到了阔别多年养育其成长的武陵(1913年改为常德),读书养病,家乡秀美的景色令杨嗣昌流连忘返,达8年之久。
崇祯元年(1628)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召用旧官,有人推荐杨嗣昌,思宗随即下诏令杨嗣昌火速赶赴河南任河南副使,并兼右军参政。参政是布政使下一官职,分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后仅做兼衔。杨嗣昌以副使兼右军参政,就是这个缘故。上任后,嗣昌被令率军驻守霸州(今河北霸县)。崇祯四年(1631)又被派往山海关,专司训练军队,以抵御内忧外侮之用。应该说,早期从政的杨嗣昌是比较恪尽职守的。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是明朝的官员,负责总督陕西。明末陕西灾役较多,是农民起义爆发频繁之地。杨鹤因治理不力,被人密报朝廷。崇祯帝大怒之下,便欲治杨鹤之罪。听说父亲有难,忠于孝道的杨嗣昌心急如焚,可这罪是皇帝亲自定的,该如何救父亲呢?杨嗣昌一时也没了主意,万般无奈,杨嗣昌为报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一横心,只好铤而走险,以自己的性命下了赌注。他连夜写好一封奏疏,内容大致是请求崇祯帝,让他代父治罪。崇祯帝虽觉杨嗣昌孝义可嘉,却仍未答应他代父受过之事。看到奏疏上后没有回音,杨嗣昌仍不气馁,报定必死信念,又连续两次上疏崇祯帝,这种誓死如归的气概以及那父子间纯真的感情,终于感动了崇祯帝。不仅对杨鹤免于治罪,对杨嗣昌的为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事,杨鹤、杨嗣昌父子二人对朝廷也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宣誓誓死效忠朝廷,效忠崇祯。
崇祯五年(1632)夏天,杨嗣昌受到重用,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负责巡抚永平(辖境相当今河北长城以南的陡河以东地,背山阻海,为通辽东咽喉)、山海关等地。
当年魏忠贤阉党权压群臣之际,杨氏父子并未因魏阉势大而趋炎附势,因而此举颇得东林党人的好评,两者关系还是不错的。可是一次因为一件事,却使杨嗣昌与东林党人之间出现了裂痕,结下了矛盾。事情是这样的: 官居侍郎的郭巩阴谋发动叛乱,为镇压郭巩,朝廷派重兵前去弹压,郭巩兵败遭擒,经审讯,朝廷将其发配广西边地,事情本该已得到解决,无论怎样,郭巩叛乱是不对的。可偏偏有很多郭巩乡人及部下为他申冤,杨嗣昌也因素与郭巩交好,有鉴于此,便骨鲠上疏替郭巩辩解,在朝堂之上与坚决主张严治的东林党人给事中姚思孝发生激烈争执,事情的最后结果是姚思孝的主张为皇帝采纳,杨嗣昌却因此事,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关系再也不能恢复往日的融洽了。


杨嗣昌虽与东林党人曾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发展升迁。崇祯七年(1634)的秋天,崇祯帝下诏拜杨嗣昌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杨嗣昌的权力越发大了。杨嗣昌自己也同样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沉重,他始终没有忘记明朝统治者对其父子的知遇之情,应该说,他早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尽其微薄之力报效朝廷。当时中原大地,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盗贼遍地,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此,杨嗣昌夙夜忧叹,深为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担忧,他多次上疏皇帝崇祯,请求对金、银、锡、铜矿进行全面开采,目的想以此来解散民间组织,瓦解其众,将更多的人力用于采矿上来,同时为国家创造财富,增强国力,以达自保目的。崇祯七年(1634)八月二十三日,杨嗣昌再次上奏朝廷: “我在应天(南京)常常听说淮水以北中原地带的百姓靠吃草根、树皮度日。到如今,恐怕连草根、树皮也要吃尽了,现在饥民百姓无以为食,不得不到处抢粮抢稻,民心浮动,这大概和去年遇灾、田地歉收有很大关系。如果说北方人心不稳与天灾有关,可是广大的江南地区并未遭受干旱灾事,也无洪涝灾祸,他们又为什么不安居乐业,以飨天年,反而图谋不轨,与朝廷为敌呢?镇江等地,一斗米卖到了百余钱,而苏、松却长到了斗米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钱,而且还在不停地上涨,造成米市冷落,商船停运,平民百姓都私下议论纷纷,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还有一件事值得庆幸,那就是大路旁边常有榜文示众,告知人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当然,如果偶然有违法的,也会遭到制裁,可回头再看看平民们的家里,大都粮断财尽,虽如此,百姓还知道交纳捐税,讨伐贼寇,假如有一天,百姓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也变成了偷窃者,变成贼寇,那么谁又来为皇上交钱纳税呢?”事实上,杨嗣昌所言,未过多少时日,便被言中了。崇祯皇帝听了杨嗣昌这段大胆而又感人肺腑的赤诚所言,深为所动,发现杨嗣昌确为栋梁之材,决定对其倍加重用。然而不久,杨嗣昌因母亲病故,不得不回籍奔丧,升迁重用之事因而拖了下来。
崇祯九年(1636)秋天,兵部尚书张凤翼病逝,谁来接替他的职务便成为当务之急,崇祯帝为此绞尽脑汁将满朝文武一个个仔细推敲考察了一番,发现朝中现有官员无一可担当此重任。不由想起了杨嗣昌,崇祯帝这才如释重负,赶忙派人到杨嗣昌原籍,降旨起用杨嗣昌。闻此令,杨嗣昌认为目前适逢内忧外患,国家战乱频繁,这个兵部尚书可不好当,于是他连续上疏三次,表白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此大任。可无论杨嗣昌怎么说,崇祯帝就是不同意,杨嗣昌无奈只好赶赴京师,就任兵部尚书职,因这么一耽误,这已是到了崇祯十年(1637)了。


虽说杨嗣昌不是什么军事天才,称不上军事家,但他自幼熟读经书,谙习兵书战策,也不能说是个平庸之辈。他十分好学,就在为母归丧期间,亦博览群书,对先朝人物故事了如指掌,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督导今事。另外,他工于笔札,善于机变,口才极好。崇祯帝就十分愿意和他交谈,非常信任他、倚重他,大有识才恨晚之意。张凤翼病故,杨嗣昌执掌兵部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奋发图强,锐意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为平灭农民起义提出的“四正六隅”之说。其主要内容是: 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个巡抚分头驻扎四地并负责防守; 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个巡抚分头防守六地并互相协助策应。四正六隅犹如十面埋伏之网,无论起义军攻击哪方,都有其他地兵马从四方杀出,将起义军网住。而总督、总理两大臣,尾随起义军后面,追击讨伐。对此举措,崇祯帝表示同意。
官居福建巡抚的熊文灿,因讨伐海贼有功,十分狂傲,并声称能通过起义军足迹辨别其所走路线,杨嗣昌闻之,便将其诏来进行了一次重要谈话,谈话过后,杨嗣昌亦为熊文灿的吹牛战略所蒙蔽,认为熊氏可用。正值总督洪承畴、王家祯分驻陕西、河南,王家祯指挥能力平庸,难以委其大任,于是,杨嗣昌便以熊文灿取而代之。
军队要作战,粮饷供应是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杨嗣昌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讨论,遂提出筹饷四策: 一,因粮,每亩加输六合,岁折银八钱; 二,溢地,士田须核实输赋; 三,开捐,富民输资,得为监生; 四,裁驿,原有驿站,概属军官管理,裁节军费,悉充军饷。统共预算,预计可增饷280万,增兵12万,崇祯帝对此一一照行,并传谕: “如今流民起义到处蔓延,生民涂炭,不召集兵马就无法平灭起义,不增加赋税,士兵就无军饷可增,此事就不要议论了,暂累百姓一年,等除掉此心腹大患,再给民休息。可将因粮改为均输,布告天下,以使百姓了解个中利害得失。”
时义军攻浙川,左良玉率军迟迟不去援救,不久,浙川城即失陷。山西总兵王忠援助河南时,因惧战,假称有病,亦率兵不前,以至贻误战机。杨嗣昌奏请皇上治二人罪,以整肃军纪,得到崇祯同意,遂将王忠及总兵张全昌逮捕,并砍头示众,以警效尤。左良玉因六安战中有功,结果功罪相抵,削去官职,令其戴罪立功以赎罪。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督师杨嗣昌苦心筹划的所谓“四正六隅”、“十面埋伏”之法,因明朝诸巡抚武将的不协调及贪生怕死的原因,对农民起义并未收到多大功效。
一计不成,杨嗣昌又想出一计,他上疏建议: “十面撒网,将陕西、河南作为剿灭义军之地,可陕西李自成、惠登相,却未能尽如人意地全部剿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不能让陕西义军与关东义军会合。为此,应使陕西巡抚阻于商雒,郧州巡抚阻于郧州、襄阳一线,安阳巡抚阻于英、六一线,凤阳巡抚阻于亳州、颖州一线,然后再总督边兵劲旅,以及河南巡抚陈永福诸军,应天(南京)巡抚从灵陕,保定巡抚率军渡延津,三军合围,四面合击,三个月内定能剿灭所有义军。鉴于“四正六隅”时,有个别巡抚贪生怕死,他还指出,假如哪个巡抚不尽心尽力,就立刻解除其兵权,然后择一监司代替; 如果哪个总兵不尽心尽力,就立刻夺其帅印,择一副将代替; 监司、副将以下,全部听从尚方宝剑指挥,否则格杀勿论。如此,便会造成人人效力,个个争先,又有什么样的义军不能消灭呢。”他把崇祯九年(1636)十二月至十年(1637)二月定为剿灭义军的期限。到此时崇祯帝已回天无术,抓住这个救命稻草,也不得不表示同意。
杨嗣昌的“四正六隅”破产已成定局。转而又提出四面合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照样未能对农民起义军造成重创。这种结果使崇祯帝对杨嗣昌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此时期,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攻入四川,朝廷派洪承畴分进跟击,然洪承畴军因行动迟缓,根本无法阻击张献忠军入川。杨嗣昌与洪承畴之间为争权早有矛盾,趁此机会,杨嗣昌便大讲熊文灿如何善战,洪承畴又是怎样作战不力等,崇祯帝听了,很是反感,当即斥责杨嗣昌: “督(总督)、理(总理)二臣,应该齐心协力,争取早日平灭起义军,为什么你们互相之间却相争短长呢?”杨嗣昌听了,脸一下变了颜色,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赶忙找个理由退出。因杨嗣昌极力推荐熊文灿,崇祯帝担心其中另有隐情,随即派一名侍郎去熊文灿营内督战,名义上是帮助剿灭义军,实际上是监视熊文灿的一举一动。可熊文灿也不傻,施重金收买了派去的大臣,结果皇帝听到的仍然是熊文灿作战勇敢的汇报。大明王朝不亡又会怎么样呢?
崇祯十年(1637)三月,到了杨嗣昌平灭起义军的最后期限,可战局并未像杨嗣昌所预料的那样发展。杨嗣昌也感觉到皇帝不像从前那样信任自己了,便主动上疏请求另派人代替自己职位。崇祯帝虽已讨厌杨嗣昌,但杨真提出辞职要求,崇祯帝还真有点舍不得,虽然杨嗣昌也许不是御敌之才,但适逢用人之际,又有谁能代替他为自己冲锋陷阵呢?崇祯拒绝了杨嗣昌的辞职请求,让他负责考察行营中的作奸犯科之事。看到皇帝仍信任自己,杨嗣昌格外卖力地进行了一番调查后,上奏崇祯帝说: “洪承畴专门负责秦地的剿杀工作,而秦、蜀义军往来自如,熊文灿负责江北、河南、湖广的义军剿杀工作,招抚了刘国能、张献忠; 在舞阳、光山一带作战数次,二人功过自然不言自明。另外,河南巡抚常道立、湖广巡抚余应桂有功,陕西巡抚孙传庭、山西巡抚宋贤、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巡抚张其平、江南巡抚张国维、江西巡抚解学龙、浙江巡抚喻思恂有劳,郧阳巡抚戴东旻无功过,凤阳巡抚朱大典、安庆巡抚史可法应表彰其功绩。总兵中,河南总兵左良玉有功,陕西总兵曹變蛟、左光先无功,山西总兵虎大威,山东总兵倪宠、江北总兵牟文绥、保定总兵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总兵张任学、宁夏总兵祖大弼无功过。洪承畴应该派人将他逮捕,又念颇受军民爱戴,可削去其宫保、尚书之职,封为侍郎以观其变,留待后用。”后洪承畴叛清,此举为杨嗣昌不幸言中。變蛟、光先应贬五秩(秩指官吏俸禄),朱大典贬三秩。崇祯帝基本赞同,遂依其言贯彻执行。
杨嗣昌初为官,言行较为谨慎,可随着他官职的升迁,不由也产生了骄恣情绪。传说崇祯皇帝曾摆设筵席款待杨嗣昌,以表彰其功劳。席间,杨嗣昌身酣酒足之时,讲了“善战者应得到最高最丰厚的赏赐”等话,崇祯帝听了,心里十分不悦,斥责说: “现在天下统一,不是战国七雄争霸可比,小丑跳梁,不能发挥像大司马那样的实际功用,怎么还敢说这样的话呢!”一席话讲得杨嗣昌面红耳赤。从杨嗣昌的表现不难看出,这时的他骄傲到何种程度。


杨嗣昌在筵席上遭到崇祯帝的一顿训斥,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他寻找机会再立新功,以取悦皇帝。不久,机会来了,明王朝连年进剿起义军无结果,又有东顾之忧,为制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周边环境,杨嗣昌向皇帝提出了“互市”的主张,他大讲汉永平年间,唐太宗、高宗年间以及宋太平年间之所以国富民强,皆由互市所致的道理。“互市”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将此做为国富民强的主要因素,却有失偏颇。对此建议崇祯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未等皇帝发表意见,给事中何楷便出班奏称“互市”的种种弊病,大加反对。没多久,给事中钱增、御史林兰友也相继上疏崇祯,力陈互市之害。这样一来,使本就心存疑惑的崇祯帝放弃了杨嗣昌“互市”主张,从此之后,崇祯帝再也未提及此事。杨嗣昌“互市”的主张也就不了了之了。
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明廷封杨嗣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但仍执掌兵权。从此,他登上了明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统治层,有所收敛的狂傲情绪又冒了出来。他不顾给事中何楷、御史林兰友及少詹事黄道周的反对,自己作主擢用陈新甲为总督。陈新甲何许人也?据记载该人没有什么才能,只凭灵牙利嘴,投机取巧,获得了信任。后任兵部尚书,曾以国内困敝,密奏崇祯帝,与清议和,得到皇帝允诺。随后陈新甲派遣职方郎中马绍愉,携书赴清营,协商和议事,清太宗对马绍愉甚为优待,互议条款。绍愉即回营密报新甲,新甲阅毕,随便放在桌案之上,一时疏忽竟忘了藏起来,家僮误为塘报,付诸传抄,顿时引起一片轩然大波。言官交劾新甲,崇祯皇帝以新甲违命,召入切责,新甲不服,反诩己功,遂忤撞了皇帝,崇祯帝便下令将其下狱论死。这是后话。由此看来,新甲并非善战之士,遭致言官反对便不奇怪了。除何楷、林兰友、黄道周外,编修赵士春、修撰刘同升也紧跟其后就陈新甲事向杨嗣昌发难。崇祯帝因仍为杨嗣昌的灵舌欺蒙,下令将刘同升、赵士春连降三级,留用翰林。刑部主事张若麟又递上了状告黄道周的奏疏,数罪并罚,黄道周又被连降六级,与刘同升、赵士春共同发配边疆。事情并未结束,不久南京御史成勇、兵部尚书范景文因受牵连,也遭到贬斥。经过这场斗争之后,杨嗣昌更加无所顾忌,甚至于连人们对他议论什么也不在乎了。杨嗣昌在明廷的力量更加强大了。
中原稍得休息,东北又起战争。清太宗征服朝鲜,又大兴兵甲,命亲王多尔衮、岳托,同为大将军,率左右两翼,分道攻明,入长城青山口,至蓟州会齐。蓟辽总督吴阿衡因醉酒,不能统领兵马迎敌,战败而死。清兵乘势攻入,抵牛阑山,渡河南下,连破十六州县,并陷济南。济南城之所以很快陷落,与杨嗣昌将巡抚颜继祖及大部兵马调赴德州有很大干系。闻警报,朝野震惊,形势十分严峻。杨嗣昌赶忙征调宣大总督卢象升,督兵入援京师。象升方遭父丧,接到命令后,弃家赴难,迅速集结军马入卫京城。甫入京师,闻杨嗣昌与高起潜,有议和消息,心中甚以为非。象升军的到来,使崇祯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把象升招至平台,咨询方略,象升慨然道: “皇上命我督师,但大臣却主和。”崇祯半晌才说: “你和杨嗣昌、高起潜一起讨论一下战守之事吧!”象升退朝,与二人会晤,未达成协议,象升复入阁请求与杨、高分兵权,不相节制。廷议以宣、大、山西三师属象升,山海关、宁远兵属高起潜。象升得晋职尚书,感念主恩,拟即向涿州进发。临行前,杨嗣昌又找到他,与商和议,戒以轻战。象升道: “你们坚持和议,却不思城下乞盟,春秋所耻。长安口舌如锋,难道不防袁崇焕覆辙么?”嗣昌被他一说,顿时面颊发赤,半天才说道: “如公所言,应该用尚方剑加我之身了。”象升又愤愤道: “卢某既不奔丧,又不能战,尚方剑当先加己颈,怎能加他人?”嗣昌道: “公休矣,愿勿以长安蜚语诬陷人?”象升道: “周元忠赴边讲和,往来数日,全国皆知,何曾隐讳?”嗣昌无言可对,怏怏而去。原来周元忠乃一卖卜术士,与边人多相熟识,嗣昌遣他议和,实在可笑。第二天,卢象升又与高起潜议论战事,因主张各异,象升遂下决心独率军出涿州,据保定,无奈清军三路入犯,象升军只2万人,不够调用,而杨嗣昌又嘱部将不要轻易言战,诸将本来十分胆怯,听到杨的命令正中下怀,根本不作战事准备,所守城池均不攻自破。杨嗣昌竟奏劾象升调度失宜,削象升尚书衔,仍以侍郎督师。只可惜,卢象升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每至夜间,象升独自饮泣,及到天明,对着将士下拜,并含泪道: “我与诸君同受国恩,只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众将闻言,个个感泣,都请与清军决一死战。象升乃出发巨鹿,率仅余5000兵马,与清兵大战半日,炮尽矢穷,有人劝象升突围,象升说: “我自从军以来,大小数十百战,只知向前,不知退后,今日内扼奸臣,外遇强敌,死期已至,尚复何言?诸君请突围出去,留此身以报国,我便死在此地了!”言毕,竟手执佩剑,杀入敌阵,身中四矢三刀,尚格杀清兵数十人,力竭乃亡。杨嗣昌闻象升军覆没消息,却并不上报,反说象升轻战亡身,死不足惜,崇祯帝竟误信嗣昌谗言,不给象升恤典。
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清兵长驱直入。给事中李希沆、御史王志举都弹劾杨嗣昌误国,列举了他的四条罪状,请求皇上起用袁崇焕。崇祯帝听后大怒,遂免去王志举官职,李希沆亦获降秩之罪。初用嗣昌,崇祯以嗣昌有才用之,并非廷臣之意,知道一定有反对者,所以对反对者屡加斥责。朝廷内外皆有怨言,杨嗣昌本人亦深感不安,多次向崇祯帝要求治罪,不得已,崇祯免其职,可过没多久,又恢复了他的职务。在他以前,京师被围,权臣都加以治罪。其前任张风翼也因督师不利,被迫自杀,而崇祯帝对杨嗣昌却屡加眷护。事实上这与杨嗣昌誓死效忠明廷是分不开的。熊文灿本与杨交往甚密,因作战不力犯罪。崇祯帝令杨嗣昌负责此事,杨嗣昌遂率军昼夜兼行,完成了使命。为表彰其功,崇祯帝下令赐银4万,银牌1500百个,绢帛1000匹,并赐诗一首。嗣昌感激涕泪直流,为帝挚友,杨嗣昌忠君之心可见一斑了。


如果说在抵抗清兵方面,杨嗣昌办事不力的话,那么对付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军,他却始终是尽职尽力,殚精竭虑的。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形势是,李自成驻陕西一带,贺一龙、左金五游击于汉东一隅,杨嗣昌对张献忠却情有独钟,专门对付张献忠,张献忠转战南北,累遭伏击,不得已转入四川一带,左良玉随后追击入川。杨嗣昌命其返回,左良玉不听,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玛瑙山,起义军损失惨重。这时崇祯帝思念杨嗣昌,送来万两犒银,并赐牛马、金鞍各二,使者未曾出京,玛瑙山捷报传来,皇帝不由大悦,又发银万两,帛千匹犒师。加封杨嗣昌为太子太保。张献忠军经过数度挫折,也变得成熟起来,他们采用流动游击战术,而杨嗣昌恃其才,自高自大,每事亲躬,过于繁琐,军队行军、驻扎皆由其自裁,哪怕千里之遥,也必须申请,致使许多机会丧失了,王鳌永常提建议,他就是不接受。王便上疏言道: “嗣昌用师一年,未完成平叛义军之大业,这并不是谋虑不好,而是由于操心太苦之故。天下事,总领全局大纲很易,如果想每件事都周全就难了。更何况起义军军情瞬息万变,现在数千里征伐都由杨嗣昌一人指挥,文牍往返,耗费很多时间。无怪乎常年没有战事。这中间能出奇迹的只有玛瑙山一战。如果遵都督号令,恐怕就没有这次大捷了。”从这段文字中无疑可以看出,这也许是献忠军能转战南北不为其败原因之一。
张献忠军利用杨嗣昌军号令缓慢的弊病,机动灵活地打击官军。为了消灭义军,杨嗣昌率军驻守夷陵,而献忠义军,抵兴山,攻当阳,犯荆门,所向披靡,截断了官军东西联系,郧阳抚治袁继咸听说义军攻至当阳,急急忙忙发兵救援。张献忠让罗汝才与其相持,而自己亲率轻骑一日夜驰三百里,在路上预先埋伏好,杀掉督师所派使者,获得军符。然后冒充使者持军符呼开城门,义军随后埋伏,半夜里暗探从中策应,外面大军猛攻襄阳城,城破后张献忠将襄王带到堂上,指着襄王说:“我早想砍下杨嗣昌的头,杨嗣昌没抓到,今天就借你的头用用”,遂命人将襄王拉出去杀了。不久义军渡过汉水,穿过河南境地,与贺一龙、左金壬义军会合。杨嗣昌本来认为襄阳天险,城池坚固,兵强马壮,义军无法攻破,听说襄阳城失陷,杨嗣昌十分恐惧,请求皇上赐死。皇上不允,急急忙忙率军由夷陵进至沙市,在这里又听说洛阳再度失守,福王被杀,痛感前景渺茫,郁郁不食,于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卒,终年54岁。
襄阳、洛阳失陷的消息,过了很长时间方始传到京城,朝野众臣闻之无不变色,等到回过神来,把多年积聚下来的怨恨都发到了杨嗣昌身上,纷纷上疏指责杨嗣昌,而杨嗣昌已死。郧阳抚治袁继咸以及河南巡按高名衡也已自杀殉国。崇祯帝十分难过,命丁启睿代替杨嗣昌督师。并下诏传示群臣: “杨嗣昌辅臣二年辛劳,如今一朝毙命,虽然他的功劳不能掩盖过失,但人已死,议论罪过也就不必了。”定国公徐允祯等坚决要求治杨嗣昌失陷城池之罪。崇祯帝没有办法只好再传诏群臣: “已故辅臣杨嗣昌奉命督剿,几年里战功卓著,但并无守城专责,具体谈到襄阳城失守,都是由于义军诈城并夜间突袭的缘故,考虑再三,守城之军若不听命令,不信军符,则城不会破,那可就违犯祖制了。如果把罪责推到督辅杨嗣昌身上,恐怕不太合理。更何况他二年征战,屡获战功,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幸殒命,功劳不能免除。”满朝文武都不再敢言治嗣昌罪。于是崇祯帝下令为杨嗣昌平冤昭雪,免治其罪,并赐祭,令人将其灵柩运回武陵家乡埋葬。杨嗣昌从前因剿义军有功,进为太子太傅,死以后,议论其功,擢其为太子太傅。朝廷众臣虽对此事追论不已,崇祯帝终念其德、才及对明廷贡献,始终不为之所动,不加以追究。
杨嗣昌死后,张献忠所率义军更是如鱼得水,力量更加强大,后来献忠军打到武陵杨氏原籍。张献忠义军在最困难时刻,曾派人向杨嗣昌求招抚,遭到杨嗣昌反对。后义军很多人惨死在杨嗣昌所率官军手中,因而张献忠对杨嗣昌痛恨之极,派人挖掉杨氏七代祖坟,焚烧了杨嗣昌夫妇灵柩,将其尸体又用刀割碎,其子孙的尸体则被分割加以改葬。

相关参考

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 明朝大臣杨嗣昌

...在衷心和能力上都有不俗的展现,也非常努力,但是生在明朝末期那个动荡的局面,基本也就告别干大事了,不是为了防止太平

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 明朝大臣杨嗣昌

杨嗣昌的出生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他的祖父是过去武陵的名士,非常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曾经亲自花钱建造石塔和书楼,来让大家参与学习。所以杨嗣昌小时候的学习氛围可以说非常好。杨嗣昌是比较早就接触官场政治的,

历史人物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真的是奸臣吗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明末大臣、诗人,生于1588年,卒于1641年,武陵县碴口坡人。杨嗣昌家是书香门第之家的典范,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嗣昌也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

十面埋伏囚闯王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

十面埋伏囚闯王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

忠臣还是奸臣?杨嗣昌与卢象升之争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明末大臣、诗人,生于1588年,卒于1641年,武陵县碴口坡人。杨嗣昌家是书香门第之家的典范,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嗣昌也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明末

忠臣还是奸臣?杨嗣昌与卢象升之争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明末大臣、诗人,生于1588年,卒于1641年,武陵县碴口坡人。杨嗣昌家是书香门第之家的典范,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嗣昌也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明末

杨嗣昌简介 他是忠臣还是奸臣?杨嗣昌与卢象升之争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明末大臣、诗人,生于1588年,卒于1641年,武陵县碴口坡人。杨嗣昌家是书香门第之家的典范,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杨嗣昌也在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

为什么说这个名将是个草包将领?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他是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

为什么说这个名将是个草包将领?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他是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