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文成皇帝为何要开凿云冈石窟 他的目的是什么

Posted 儒家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文成皇帝为何要开凿云冈石窟 他的目的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文成皇帝为何要开凿云冈石窟 他的目的是什么

文成皇帝为何要开凿云冈石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如此生动描述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气势宏伟的盛大景象,云岗石窟位于平城西南的武周山南麓,气势宏伟,雕刻精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拓跋睿为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动工开凿了云岗石窟,然而他本来目的。并不是为未来世界贡献一座艺术宝库,而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塑造一种有别于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新型文明,消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尖锐对立,调和汉与鲜卑之间的矛盾,拓跋睿时期的云冈石窟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之所以叫昙曜五窟,因为主持开凿是一个名叫昙曜五窟的纱门。> >他是南北时期著名的高僧,风骨刚毅,年少出家,在凉州学习佛法,魏国统一北方,他来到中原,受到当时的太子拓跋晃的器重,太武帝灭佛,捣毁佛像,坑杀和尚,沙门僧中,大多还俗避祸。连佛家领袖施贤,都续了发,但是无论拓跋晃怎么动,昙曜五窟坚持不还。人们由此叹服,器重他的为人。五处洞窟雕刻的是造像五尊,体型高大,面相方圆,深目隆鼻,神情庄严肃穆,身躯健壮高大,宁静安详的意境与气度恢宏的情调相交融,大有胡汉一家的风采。五尊佛像,高大穹隆,象征着北魏道武帝,文成帝等五位皇帝,据说与其真实项目惟妙惟肖,一个字也不差,文成皇帝,拓跋瑞,意图明显,皇室血统与佛祖相结。皇帝信佛,对中原来说,拓跋瑞,魏国是外来征服者,拓跋鲜卑人,不肯完全汉化,避免和汉人一样,拓跋瑞希望用外来的佛学,却力图把皇权,统一人们的思想,淡化儒家影响。> >但愿大同云岗石窟,永远见证民族团结,非一国之大同,而使天下之大同,世界之大同,实现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理想。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敦煌石窟之开凿

敦煌石窟之开凿公元4世纪前后的十六国时期,北方军阀割据,互相混战,致使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动乱不定。各族人民深受战祸之苦,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汉末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便在这个苦难的时代得以迅速和广泛地

敦煌石窟的开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

龙门石窟的建造历史?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

北齐凿石窟刻经

  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北齐佞佛之风,朝野热衷于传抄佛经、建造寺庙、开凿石窟,佛教刻经事业尤为炽盛。北齐骠骑大将军唐邕发愿将佛经刻之于名山,公元568年起在北响堂山开凿石窟,并在窟内外壁上镌刻《维摩经》《

历史秘闻 北齐凿石窟刻经

  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北齐佞佛之风,朝野热衷于传抄佛经、建造寺庙、开凿石窟,佛教刻经事业尤为炽盛。北齐骠骑大将军唐邕发愿将佛经刻之于名山,公元568年起在北响堂山开凿石窟,并在窟内外壁上镌刻《维摩经》《

松赞干布为何要娶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

北魏凿云冈石窟

  北魏统治者为了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佛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宣扬君权神授,他们征集了大批民工和石匠,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让人们到那里去顶礼膜拜。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

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

历史秘闻 北魏凿云冈石窟

  北魏统治者为了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佛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宣扬君权神授,他们征集了大批民工和石匠,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让人们到那里去顶礼膜拜。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

只为游玩和充实后宫吗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目的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征用了几百万人,他开凿这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交通和巩固隋朝政府对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