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郑集简介
Posted 维生素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郑集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郑集简介
近代人物姓名:郑集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
郑集郑集
1924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生物系,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1930年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于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学习,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历任中国科学社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生化科教授兼主任,华东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系教授兼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45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生化研究所,培养生化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一生桃李满天下。进入古稀之年后,开辟衰老生化机制研究,提出衰老机制的代谢失调学说,为中国衰老生化奠定了基础。
先后参与创办中国营养学会、生物化学会。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会主席、中国营养学会首任理事长。
(历史lishixinzhi.com)郑集是目前世界最年长的教授,他过去大半生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和生物系执教。2004年,南京大学收到来自“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祝贺信,授予他“21世纪最有成就奖”。他还曾变卖家产(房产),捐给学校和社会,设立清寒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可惜,2010年7月29日18时20分,这位110周岁的南京最长寿老人却因重症感染永远的走了。
郑集人物生平
把生活作科研在郑老的床头,有这样一张日程表:早上5点起床;中午12:45上床午睡;下午2:30-3:00起床……
照顾了老人14年的陆阿姨把老人前天一天的菜单告诉了我。早餐一杯牛奶,两只煮熟了的鹌鹑蛋,用五颗红枣、三颗桂圆、15-20颗枸杞子一起煮的食物,还有一小块面包;中午吃了一碗稀饭,菜是韭菜花炒鸡蛋;晚饭吃了一碗藕粉和一只豆沙包。陆阿姨说,有时候面包会换成蛋糕或蛋黄派,包子、藕粉、面条、馄饨、稀饭是老人常吃的。平时,老人的一日三餐不离牛奶、稀饭、藕粉。另外,老人一天要吃三四毛钱的维生素:维生素A丸一粒,维生素B1:10-20毫克(10毫克/粒,两粒),维生素B2:5-10毫克(5毫克/粒,2粒),维生素B6:5-10毫克(5毫克/粒,2粒),维生素C:300-600毫克,维生素E:50-100毫克。每天分早晚2次服用。面对社会上许多营养保健补品,郑老明确表示:“我不主张多服补品,而且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营养液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许多补品是为赚钱骗人的”。
在饮食营养方面,他重视营养合理,荤素杂食,素食为主。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细嚼慢咽。他一向生活起居有常,尤到老年,饮食有节,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能量、低糖)、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和易消化为原则。郑老坚持所有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并且严格执行。他是在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按照自己的科研设计来进行着实验。要做到雷打不动,天天过程序化的生活,一般常人难以实现。但是,郑集教授是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实施着这项健康养生的科研项目。
百岁老人追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位长寿老人,一生中也是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多次与病魔抗争过:1916年患上肺结核;1961-1963年三次剖腹手术,住院近一年半;1997年失血1000多毫升,住院80天;2001年他摔断髋骨;2004年,因胃病住院4个多月。
每次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都会用他写的《生死辩》来回答,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莫道朝霞美,更爱夕阳红。其实,郑集教授自知年老,但他却从来不去想那个老字,他把找事做,找苦吃当成一种乐趣,在他看来,这样的选择,当然还取决于自己的健康条件。郑老说:忘掉你的年龄,不服老,为科学献身,死而后已。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如假我年,还将再著书,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在郑老1980年出版的《我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我一生喜欢劳动,青壮年时期忙于学习和业务,无特殊爱好。50岁以后,业余喜欢园艺,从事种菜、栽花、种树。60以后,注意体育锻炼。晚年(70以后)对古典文学渐感兴趣,尤喜读唐宋诗词,特别欣赏陆游、王维和南唐诗人的作品。兴来时也偶尔写一点诗词自娱,对国画欣赏和旅游也有兴趣,每年寒暑假一般外出旅游一次。现在郑老虽年过百岁,依然思维敏捷,身体硬朗,还正在编写《中国生物化学史》。
相关参考
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
·张龙翔张龙翔,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综合性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奠基人之一。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及《高级生物化学实验选编》,培养了大批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专家和师资。较早建立了蛋
·张昌颖张昌颖,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致力于生物化学和医学的研究和教育60多年,培养了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人才。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他治学严谨朴实,结合中国实际,在营养、肿瘤
·吴宪吴宪,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在临床生物化学方面多有贡献。他与OttoFolin??同提出的血液分析系统方法是当时临床生物化学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他首创用钨酸除去血液样品中??有的蛋白质
·潘华珍潘华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献身于教学和科研事业50余年。培养了大量的生物化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开辟了生物膜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重点研究
·刘思职刘思职,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协助吴宪提出蛋白质定性学说,在此领域多有研究。研究过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参与中国生物化学名词统一的工作。编写中国第一本生物化学教科书。他治
达尔文 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简介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
·沈善炯沈善炯,微生物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20世纪40年代从事基因和酶的研究,是我国最早研究生物化学遗传的学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微生物代谢,为我国抗生素工业和现代微生
·王应睐王应睐,生物化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对研究所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