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昌颖人物简介
Posted 生物化学
篇首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昌颖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昌颖人物简介
·张昌颖
张昌颖,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致力于生物化学和医学的研究和教育60多年,培养了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人才。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他治学严谨朴实,结合中国实际,在营养、肿瘤、衰老和白内障多个领域都有贡献。主编过数部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工具书,创办了 《生物化学杂志》。
张昌颖,曾用英文名Chang Chang-ying。1906年2月14日出生在四川省富顺县乡间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末批考取的秀才,伯父是举人。父亲为人正直公道,热心社会公益,尤其重视教育事业,两度无偿担任小学校长。他4岁随二哥入私塾,后又同班读小学。他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二哥,小学毕业时,父亲要他留下管家务。经他多次请求上中学,父亲才答应让他试试。1921年秋,他和二哥一同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读书机会实在难得,他不敢丝毫懈怠,寒假也不随二哥回家过年,而留校用功,到学年考试终获全班第二,二哥是第一。
1923年夏,他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所留美预备学校,除了国文、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用汉语讲课外,其余各种课程都用英文课本,用英语讲授。英语成绩不好,其他科目也就不会好,甚至会不及格而被淘汰。他的英语水平不及来自沿海城市的同学,因此他抓紧时间和机会迎头追赶。经三四个月,可以应付听和说,约两年后读和写都游刃有余了。
他的身体很弱,在成都时病假累积几近半年。到清华后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过两年,他不仅身体变好而且运动成绩大长,被选入学校足球队和田径队,不久又成为这两支校队的主力。到北京后,他的父亲再未直接给他寄钱,他虽得到同在北京的大哥不时接济,不过还常要从出国置装费中预支学费,经济相当拮据。这些并未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却帮助他养成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作风。
清华学校毕业后,他在1929年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习。他订出4年内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计划,因此他要在等长的时间里比别人多选课,暑假也要上课,他把时间完全用在学习与锻炼身体上。他在1931年春获学士学位,同年冬又取得硕士学位,到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时成绩优秀,先后被选入优秀化学工作者荣誉会(Phi Lambda Upsilon Honorary Society) 和优秀人员荣誉会 (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他在有机分析名家H. A. Schuette门下读博士学位,研究脂肪和糖,同时还在农化系 (生物化学系前身)选修一些生物化学课。因为他知道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有意聘他,他就到农化系主任E.B.Hart手下做博士后进修,研究氟在营养上的作用。营养学是1930年代生物化学很活跃的领域。他的工作很好,Hart很赏识他,对他半天的工作付予半个讲师的报酬,并准备在他进修完了时聘他为讲师,但是他一心要报效祖国,婉言拒绝了。
1934年7月,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应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助教,在吴宪主任门下工作。张昌颖主要从事营养方面的研究、蔬菜蛋白质的提出、食品营养成分测定、素膳的影响等。北平沦陷后,他曾两次提出辞职去后方,但被挽留未成行,直到1941年形势显示美日即要交战,他才获辞职携眷经香港回到四川老家,然后只身到江西受聘为中正医学院化学系副教授兼主任。1942年到贵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45年到贵阳医学院任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在这三所后方大学里,他讲授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并千方百计建立实验室,为学生开设实验课。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与当年的协和医学院同事刘思职主任再度共事,并在此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从1947年到1952年之间,他还先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天津河北医学院、重庆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校兼任教授。他和刘思职、丁延祄等同事系统编译了《生物化学名词草案》,编写了《生物化学大纲》等书。他主编了1978年和1985年两个版本的《生物化学》统编教材,主编了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化学》,《英汉生物化学词典》和《核酸生物化学》等著作。
他刚到北医就与刘思职相约建设一个培养生物化学人才的基地,他们筹集资金,购买仪器、试剂、图书,建实验室,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开展研究工作,在1951年上报的研究计划中,他有几项营养方面的课题,但到“大跃进”时期,在“以任务带学科”的口号下,他不得不放弃营养学专长专攻肿瘤。那时营养学还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实际上也无法研究了。193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时,他观察到素膳大鼠易发白内障,到1978年,他继续研究白内障发病机制和防治,经十多年努力,在动物模型的建立,预防和治疗,发掘中草药和阐明发病机制上都获得成果。他的另一项工作——表皮生长因子对原癌基因的调控作用,在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他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79年张昌颖参与发起组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历任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在1985年创办了中国生物化学会的高级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并任主编十年,这本期刊已成为核心刊物。
在营养和白内障方面的研究
张昌颖留美时研究过榛子油和咖啡油的化学,在营养研究方面观察喂磷酸盐岩石粗品对奶牛组织器官的影响。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后他继续进行营养学研究。建立了两种从植物性食物中提取蛋白质的方法,一种是用碱性溶液提取的,另一种是用含少许盐酸的氯化钙浓溶液提取的,这些方法可用以提取树叶蛋白质。当年缺欠食物中矿物质含量的数据,他测定了165种常见食品中的钙、镁、钾、钠、磷、氯、铁等的含量。北方多佝偻病,他用生物学方法观察到小白菜、油菜、盖菜、甘蓝等蔬菜对大鼠有预防软骨病的功效,测得100克青菜约含0.2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也测过小白菜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他研究素膳对大鼠生长、生殖、寿数、呼吸率以及自动运动频数等的影响,观察到素膳大鼠甲状腺增生,血钙降低,易发白内障。他与罗宗贤、陈同度等合作研究白内障的发生机理。他们观察356只素膳大鼠,发现其中71%患白内障,而对照荤膳大鼠则无一患白内障。他给素膳大鼠补充钙和维生素D,从而降低白内障的发生率,也预防了甲状旁腺增生和低血钙,这说明钙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系。他将素膳和荤膳大鼠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这两种膳食对大鼠器官和腺体的影响。他用2年多时间观察13000只动物,按时解剖测量每只大鼠的器官和腺体的长度和重量,得到约20余种数据,可惜这些资料在日军侵占协和时丢失。
1950年代初他研究大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树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植物油抗佝偻病的价值。他测定了北京地区一年四季紫外线的强度,设想在榨油之前将粉碎的油菜籽、大豆、花生等原料适当日晒以增加植物油中维生素D类物质。只可惜由于经费、仪器等方面原因,研究未能完成。
中国缺碘严重,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发。常用的预防碘缺乏的碘化食盐非常容易丧失其中所含的碘; 潮湿、阳光、热都能促进碘化食盐中的碘化钠或钾分解; 包装材料如纸盒等都会吸收碘化食盐中绝大部分的碘化物。于是他着手研究用碘化油防治大鼠实验性地方性甲状腺肿。首先他配制缺碘膳食造成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只要每日在膳食中加入相当于2~3微克碘的碘化钾就可预防。他改进自己在1930年代建立的碘化油制备方法,制出含碘36%~39%的碘化油。证明在缺碘膳食中每日加入相当于2~3微克碘的碘化油就可防止大鼠实验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碘化油经稀释1万倍,在200℃煎熬20分钟也不丧失防止甲状腺肿的效力。他建议将含碘30%~35%的碘化油按6万~30万倍稀释掺入食油中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惜这项发表于1956年《营养学报》上的工作未受到重视,反而曾一度受到“脱离实际”的非议。
他和李玉瑞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发掘出先人在营养学上的宝藏,发表了“《黄帝内经》所载的祖国古代完全膳食”??文,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总结出膳食必须以谷类(包括豆类) 为主食品,畜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还以果品来辅助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这种包含各种营养素并且配合适宜的膳食即现代营养学上的完全膳食。
对白内障的研究
自1958年起约20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研究工作时上时下,未有多少成果。改革开放后,研究再上轨道,他也研究成果累累,在肿瘤、衰老、糖复合物等方面都有建树,在眼生物化学上成绩尤著。1978年他再续1930年代的白内障研究。为了便于比较和易于发现问题,在一种动物即大鼠身上用不同的方式诱导成功5种白内障模型,诱导剂有亚硒酸钠、平阳霉素、三硝基甲苯、半乳糖、糖尿病以及紫外线。过去不少学者试图在兔、猴、小鼠、大鼠、豚鼠、猫、鸡、鸽等动物身上用三硝基甲苯诱发白内障,但都没有成功,他却成功了。他总结出不同方式诱导的白内障晶状体中有一些相同性质的改变,即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类过氧化增强,非蛋白质巯基与蛋白质巯基含量下降,二硫键含量升高。他指出白内障的发生是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所致。他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明氧化损伤首先出现在晶状体细胞膜上,其中细胞膜脂类的氧化先于膜蛋白的氧化。根据这些结果,他应用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防治白内障,发现某些化合物有65%~85%的预防效果。他还从中医治疗白内障的各种复方中挑选出14味药作煎剂实验,观察到黄芩、石斛、菟丝子和玉蝴蝶4种中草药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有延缓作用,随后从这些有效单味中药中找出一些有效成分。他还研究了一个中药复方,颇有效果,而复方中各单味药却无效。由于他在白内障研究的成绩,国际白内障1993年会议特别邀请他作了题为“白内障研究六十年”的讲演。
他的研究从实际入手。他1954年发表“粗粮与大豆的配合食用”一文,就是因为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尚低,他利用营养学上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建议用大豆配合粗粮以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效果。他计算出从大豆中获得500克蛋白质只要不到3000元(旧币),但若从蛋、肉类中获得等量蛋白质却要4万多元(旧币)。对碘化油的研究方法也适应实际而因陋就简。1970年代,他采用亲和法提取唾液酸酶,测定酶活性都曾用过“土”办法解决问题。
他锲而不舍,执著坚韧地追求真理,是后学的榜样。他对白内障的研究历60年之久终获硕果就是证明。
终生培养人才
张昌颖自1934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任助教起,60多年来多次调过工作单位,但从未离开大学教师岗位,培养了一批批大学生、研究生、高级师资、进修生和年轻教师;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他以逾古稀之年继续站在培养高级人才第一线,培养了硕士15名、博士13名和4名博士后。经他面授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成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的骨干,而受益于他主编和编写的教材、工具书的就更不计其数。
他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无论在治学上或为人上都是学生的表率。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优良的科学作风。他的实验室井井有条,试剂放置各有其位,他的实验操作严格认真,总要做到准确无误; 他全心投入科学研究,亲手做实验,亲自观察已习惯成自然。他经常教导学生打好基础,形象地指明“尖”字要以“大”为基础,一定要博才可专,不宜急功近利。
创办《生物化学杂志》
改革开放后,生物化学研究工作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发展得很快,这就要求有更广阔的论文发表园地以便国内外交流,而原有一些属于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学报已无法满足需要,中国生物化学会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个任务。因此他和郑集等教授在1981年的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南宁会议上提出动议: 由学会创办一份高级学术刊物。这个建议深得学会理事及广大会员的赞许,大家推荐他负责筹备创办这个刊物。当时他已年届76岁,回北京后立即动手,多方征求意见,筹措资金,招聘人员,得到北京医科大学在资金、人员和用房等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大力协助,终于经国家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创办《生物化学杂志》。首届编委会在1984年6月14日成立。他发动各地的生物化学界的力量,使编委会几乎包含了全国各省 (市、区) 的生物化学工作者。创刊初期困难不少,稿源是一个大问题,他请大家都踊跃投稿,他自此也把论文首先投到这份期刊,退回的稿才转投他处,以此大力支持这个刊物。他认为如果大家都不把好稿投到此刊而投到他处,特别是投到国外去,中国自己的杂志又怎能跃居世界一流地位?他十分注意鼓励偏远地区的生物化学工作者来稿,嘱咐大家帮助作者对文章进行修改、补充以达到发表水平,从而促进各地的生物化学科研工作。由于他的努力和关心,全国各省 (市、区),除西藏与台湾外,都曾有科学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过。到1995年底第11卷累积发表论文1200余篇,作者遍及各地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其中青年生物化学工作者约占半数以上。从1987年起该刊即被权威的美国《化学文摘》(CA) 列为千种核心期刊之一,排序逐年上升。张昌颖连任两届主编,躬亲操持,为杂志的发展与提高呕心沥血,到1994年杂志十周年,出满十卷,他也年届88岁,不再任第三届主编,但作为荣誉主编仍十分关心杂志的工作。
简历
1906年2月14日 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
1921~1923年 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
1923~1929年 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9~1934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1931年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助教、讲师。
1941~1942年 任江西中正医学院化学科副教授兼主任。
1942~1945年 任贵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5~1946年 任贵阳医学院化学科教授兼主任。
1946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其中1958~1987年兼任教研室主任。
1979~1987年 参与发起组建中国生物化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
1984~1994年 任《生物化学杂志》主编。
1988~1990年 任北京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1995~1997年 任《生物化学杂志》名誉主编。
1998年 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名誉主编。
主要论著
1 Schuette HA,Chang CY. Hazelnut (filbert) oil.J Am Chem Soc,1933,55:3333.
2 Chang CY,Phillips PH,Hart EB,et al. The effect of feeding raw rock phosphate on the fluorine content of the organs and tissues of dairy cow. J Dairy Science,1934,17:695.
3 Schuette HA,Cowley MA,Chang CY.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coffee bean oil.J Am Chem Soc,1934,56:2085.
4 Chang CY,Schuette HA.The cupro-alkali metal carbonate solu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ducing sugars. Trans Wis Acad Sci,Arts & Let,1935,29:381.
5 Phillips PH,Chang CY.The influence of chronic fluorosis upon vitamin C in certain organs of the rat. J Biol Chem,1934,105:405.
6 Wan S,Wu H,Chang CY.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green vegetables and eggs as supplement to a cereal diet. Chin Med J,1935,49 :1264.
7 张昌颖. 国人膳食蛋白质之营养价值. 公共卫生月刊,1936,2:382.
8 Chang CY,Wu H.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laboratory bred hamster,Cricetulus criseus. Chin J Physiol,1938,13:109.
9 Chang CY. Effect of vegetarian diet on rate of respiration of rat organs. Chin J Physiol,1939,14:147.
10 Chang CY. Mineral contents of Chinese foods. Chin J Physiol,1939,14:138.
11 Chang CY,Chen TT. Parathyroid hypertrophy and hypocalcemia in vegetarian rats. Chin J Physiol,1940,15:19.
12 Chang CY. A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of proteins from vegetable foodstuff with alkali.Chin J Physiol,1940,15 : 45.
13 Chang CY,Wu H. A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total proteins from vegetable foods. Chin J Physiol,1940,15:53.
14 Chang CY. Proximate analysis of “small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L) and biological value of its proteins. Chin J Physiol,1940,15:243.
15 Chang CY,Wu H. The occurrence of vitamin D in fresh leaf vegetable. Chin J Physiol,1940,15:253.
16 Chen TT,Wu H,Chang CY. 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soybean diets. Chin J Physiol,1941,16:91.
17 Chang CY,Wu H,Chen TT. Life span of rats on vegetarian and omnivorous diets. Chin J Physiol,1941,16:229~239.
18 Chang CY,Wu H,Wan S.Note on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young rats on vegetarian and omnivorous diets. Chin J Physiol,1941,16:309~310.
19 Chen TT,Chang CY,Luo YH. Cataracts in vegetarian rats.Chin J Physiol,1941,16:241.
20 Chang CY,Chen TT,Luo YH. Further observations on cataract,parathyroid hypertrophy and hypocalcemia in vegetarian rats. Chin J Physiol,1941,16:251.
21 Chang CY,Chen TT,Wu H,et al.Cause of cataract,parathyroid hypertrophy and hypocalcemia in vegetarian rats. Chin J Physiol,1941,16:257.
22 Kuo CT,Chang C Y.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antiscorbutic vitamin determination,Chin J Physiol,1942,18:1447.
23 张昌颖. 粗粮与大豆的配合食用. 中华卫生杂志,1954,1:68.
24 刘思职, 张昌颖, 丁延衸, 王世中, 李玉瑞, 编. 生物化学大纲.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第2版,1957.
25 张昌颖,李玉瑞,《黄帝内经》所载的祖国古代完全膳食. 营养学报,1956,1:1.
26 张昌颖. 碘化油在防治大鼠试验性地方性甲状腺肿上的效用. 营养学报,1956,1:7.
27 陈同度,张昌颖. 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营养学报,1957,2 :252.
28 张昌颖,李亮,李昌甫,等. 生物化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9 刘思职, 张昌颖, 丁延衸, 等. 生物化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30 张昌颖,主编. 生物化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第二版,1988.
31 张昌颖,张乃蘅. 分子生物学与医学. 国外医学·医学分子生物学,1979,1:187.
32 刘思职,张昌颖,周启源,等. 纪念吴宪教授逝世二十周年. 生理科学进展,1979,10:356.
33 张端荪,张昌颖. 唾液酸酶亲和提纯的一种方法. 北京医学院学报,1982,14 (4):324.
34 张昌颖,刘培楠,李玉瑞. 英汉生物化学词典.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35 张家萍,侯纬敏,张昌颖,等. 晶状体的生化研究 Ⅰ. 诱发白内障的探讨. 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16:19.
36 侯纬敏,张家萍,张昌颖. 晶状体的生化研究. Ⅱ. 正常和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的比较. 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16:22.
37 童坦君,杨世欣,张昌颖,等. 小鼠血清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的研究. 科学通报,1984,24 (12):757.
38 童坦君,孙诠,张昌颖,等. 患癌小鼠血清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84,64 (5): 291.
39 侯纬敏,张家萍,张昌颖,等.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 正常和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与谷胱甘肽代谢有关的三种酶活性测定. 生物化学杂志,1985,1 (2):33.
40 张家萍,侯纬敏,张昌颖,等.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 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5,1 (5):15.
41 侯纬敏,张家萍,张昌颖,等.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 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晶状体中巯基、二硫键及维生素C的含量. 生物化学杂志,1985,1 (5):23.
42 张家萍,侯纬敏,张昌颖,等.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 Na2 75 SeO3诱发大鼠白内障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5,1(4):27.
43 Tong TJ,Yang SX,Zhang CY,et al. DNA-binding protein in the serum of mice. Kexue Tongbao,1985,30:389.
44 於利敏,龚秋明,张昌颖,等. 人和小鼠血清DNA结合蛋白的比较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6,2 (2):27.
45 张昌颖. 衰老的生化探讨. 生物化学杂志,1987,3 (1):1.
46 於利敏,童坦君,张昌颖. 一种具有抑制糜蛋白酶活性的血清DNA结合蛋白的纯化和理化特性. 生物化学杂志,1987,3(5):441.
47 张渊,张家萍,张昌颖,等.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 平阳霉素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7,3 (4):307.
48 周薇薇,白炎,张昌颖,等. 光敏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细胞毒作用的观察. 科学通报,1987,32 (20):1587.
49 许立成,童坦君,张昌颖. 转化细胞及腹水癌细胞对生长调节因子敏感性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8,4 (2):103.
50 余力,张乃蘅,张昌颖,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中I9株基因组克隆及其部分结构分析.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1):71.
51 陈鸣,童坦君,张昌颖. 以酶标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肝脏精氨酸酶含量.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4): 313.
52 黄莉莉,贾维红,张昌颖. 乳鼠与成年大鼠晶状体中某些代谢的比较.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4):365.
53 黄莉莉,贾维红,张昌颖. 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清除剂对硒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4):369.
54 黄莉莉,张昌颖,李凤鸣,等. 三硝基甲苯中毒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89,5(4):375.
55 黄莉莉,贾维江,张昌颖. AC1及AC3对白内障形成中晶状体氧化还原物质及硒含量的变化.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5):385.
56 黄莉莉,贾维红,张昌颖. AC1及AC3抗白内障形成中晶状体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5):390.
57 张昌颖,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化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8 胡琳,张昌颖,傅守正,等. 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晶状体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0,6 (5) 470.
59 杜延顺,张宗玉,张昌颖. 大鼠肝细胞核体外转录活性随增龄变化的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22:252.
60 杜延顺,张宗玉,张昌颖. 大鼠衰老过程中肝细胞核及染色质的体外转录活性.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1):95.
61 商福,张家萍,张昌颖. 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形成过程中非蛋白质巯基与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及关系.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2):237.
62 商福,张家萍,张昌颖. 正常与患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脲溶性蛋白质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2):242.
63 商福,张家萍,张昌颖. 亚硒酸钠诱导的晶状体蛋白质聚合作用.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4):476.
64 王敏,张昌颖,李凤鸣,等. 三硝基甲苯致白内障机理及其在晶状体内代谢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4):501.
65 杨涛,梁康,张昌颖. 四种中草药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防治效用的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23 : 97.
66 张青云,周柔丽,张昌颖. 糖肽对小鼠Lewis肺癌实验性转移作用的初步病理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6):719.
67 张青云,周柔丽,张昌颖. 小鼠Lewis肺癌组织中糖肽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肿癌细胞与层粘蛋白基质粘着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1,7(6):725.
68 杨涛,梁康,张昌颖,等. 四种中草药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1,7 (6):731.
69 商福,张家萍,张昌颖. 晶状体细胞膜功能及结构在三种实验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眼科研究,1991,9 (4):196.
70 杨涛,梁康,张昌颖,等. 四种中草药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氧化还原物质及糖含量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2,8 (1):21.
71 夏凉,侯纬敏,张昌颖. 用蛋白质印迹转移技术分析正常及硒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及房水中蛋白质的性质. 生物化学杂志,1992,8 (1):47.
72 杨涛,梁康,张昌颖,等. 四种中草药抗白内障形成中晶状体脂类过氧化水平及脂类含量变化. 生物化学杂志,8 (2):164.
73 杨涛,梁康,张昌颖,等. 四种中草药成分对醛糖还原酶和脂类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生物化学杂志,1992,8 (2):169.
74 南新升,张宗玉,张昌颖,等. 衰老过程中大白鼠脾细胞DNA单链断裂与重接能力的变化. 生物化学杂志,1992,8 (3):358.
75 杨涛,梁康,张昌颖. 三硝基甲苯诱发大白鼠白内障的超微结构观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447.
76 彭勇,童坦君,张昌颖. 恶性转化的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3,9 (1):51.
77 张昌颖. 忆吴宪教授. 生物化学杂志,1993(专刊),1.
78 张昌颖,主编. 核酸生物化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79 王克维,张家萍,张昌颖,等. 白内障晶状体中某些微量元素、与谷胱甘肽相关酶类活性的动态观察及其相互关系. 生物化学杂志,1994,10 (1):58.
80 王克维,贾维红,张昌颖,等. 三硝基甲苯致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4,10 (1):81.
81 王克维,张家萍,张昌颖,等. 三硝基甲苯致晶状体氧化损伤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4,10 (2):146.
82 王克维,张弘,张昌颖,等. 三硝基甲苯对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硫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4,10(2):247.
83 张昌颖,王克维,卢景雰. 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细胞膜上脂类与蛋白质氧化的时间差异性. 生物化学杂志,1995,11 (2):166.
84 王敏,汪晓鹏,张昌颖,等. TNT在大鼠晶状体内的代谢及其对晶状体中抗氧相关酶活性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5,11(2):171.
85 张昌颖. 对我国营养之管见. 营养学报,1996,18 : 4.
86 何海鹰,王波,张昌颖,等. 亚硒酸钠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αA晶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生物化学杂志,1996,12 :521.
87 何浩,孙旭光,张昌颖,等. 小檗胺滴眼剂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9:326.
88 何浩,何海鹰,张昌颖,等. 小檗胺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中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300.
89 何浩,张家萍,张昌颖. 小檗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防及SODC、ATG和SH-P2酶活性变化研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304.
90 陆爱丽,刘莹,张昌颖,等. 紫外线对大鼠晶状体抗氧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304.
相关参考
张昌宗是女皇武则天的男宠之一,与哥哥张易之都深得女皇宠爱,官至春官侍郎,被封为邺国公,可以说风光一时。但随着神龙政变的爆发,张昌宗兄弟的下场可想而知。武则天男宠张昌宗简介张昌宗(?—705年),定州义
张昌,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出身于汉化了的蛮族。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永宁元年(301),在李特起义(见秦雍六郡流民起义)的鼓舞下,张昌纠合徒党数千人。晋王朝为镇压李特起义,在荆州强
张昌(?-304年),义阳(河南新野)的蛮族。303年,新野庄王司马歆(司马懿七子扶风武王司马骏的儿子)根据壬午诏书,强行征兵,讨伐益州李流,侵扰了荆州的民众。张昌聚集了几千人,改换姓名叫李辰,在
张昌宗人称张六郎,是太平公主推荐给武则天的男宠,著有《少年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参与编撰《三教珠英》等,与哥哥张易之把持朝政,肆意妄为。张昌宗的故事装扮子乔>武则天很羡慕传说中的周灵王太子姬晋,即
人物生平成为男宠武则天执政时,张昌宗得到太平公主的推荐,受到武则天的宠幸。张昌宗向武则天介绍说张易之才干超过自己,善于炼制药物。武则天立即召见,很喜欢他。兄弟两人都得到宠爱,出入宫廷,修饰打扮,衣着华
(?-705年)唐朝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与其兄张易之都是的男宠。美姿容,人称六郎美如莲花,在神龙政变中被张柬之等大臣起兵杀。>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向推荐了
张昌、石冰起义西晋末年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开始的八王之乱加深了社会www.cha138.com危机,促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荆州地区的都督
是宠臣。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行六。美姿容,人称六郎美如莲花。张昌宗为公主荐,与其兄张易之同入侍宫中,为男宠。> 传说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695年以后。> 本年二月,的男宠薛怀义失宠被杀,
武则天一共有几个男宠,大家知道吗?薛怀义、张昌义、张昌宗三人是最为出名的了,其中张昌宗是三人中长得最好看的,最有文艺气息的。 武则天对第一个男宠薛怀义非常宠爱,甚至还培养他的政治能力,把一个只会
唐朝人物中文名:张昌宗别名:张六郎国籍:唐朝(武周)民族:汉族出生地:定州义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职业:官员,面首代表作品:《少年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官职:春官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