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刘桢简介
Posted 文学
篇首语:心态决定成功的方向,勤奋是推动学习的基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刘桢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刘桢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刘桢
别号:刘公干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平宁阳
出生日期:公元186年
死日期:公元217年
职业:文学家、墨客
主要造诣: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公宴诗》
刘桢概述
时代背景刘桢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文学衰亡的时代。魏晋文学是指中国古代三国两晋时代的文学,在文学史的分期上,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前期。
魏晋时期,文学发生了伟大的转变,文学的自发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转变中是最有意义的,恰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转变和生长。这时期宫庭起着中央的感化,以宫庭为中央构成文学团体。团体内部的趋异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候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作风,另外一段时候又呈现为另外一种作风,从而使文学生长的阶段性相称显着。
(历史lishixinzhi.com)文学团体内涌现了一些卓越的作家,如曹植、阮籍等。
平生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有名文
学家,墨客,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和睦,后同应玚一同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所著诗大多流失。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又赞美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浅显,善于比兴。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欢,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迅速,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世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
阅历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影象超群,争执应对迅速,而被世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平静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
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服气,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昼夜解文作赋,同舟共济,干系日笃。厥后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待其成年以后,刘桢愿望境遇明君,发挥本身的政治志向。但是,汉末政治极其糜烂阴郁,社会危急极重繁重,统治者反抗黄巾农人大叛逆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堕入破裂、骚乱当中。占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通,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
这使得事先盼望中国一致、怀有济世志向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和刘桢等,纷纭从五湖四海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材聚集,构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团体,并因为他们的诗文大多形貌汉末骚乱的社会现实,表达一致、治国的豪情壮志,激昂大方多气,凄凉豪壮,从而构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代文学的生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桢是建安文学团体的主要成员,与曹氏干系亲昵。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一致中国的汉高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他把一致中国的愿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跟随曹操南征北讨,顾问军机。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陪侍曹丕。
从现存诗文看,他与曹丕干系至为亲昵,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平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但是,刘桢性傲,不拘礼制。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匐于地,不敢瞻仰,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怀,而曹操据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由拯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毕生未再遭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其极重的袭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楚心境。
相关参考
时代背景刘桢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文学兴起的时代。魏晋文学是指中国古代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的分期上,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前期。魏晋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
王粲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实
阮瑀生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阮瑀的后人也颇有名气,其子阮籍和孙子阮咸都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瑀生平简介>阮瑀(约165
本名:徐干字号:字伟长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海郡主要作品:《中论》《答刘桢》《玄猿赋》主要成就:建安七子之一官职:五官将文学徐干的人物介绍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
【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 所谓建安七子,指的是东汉建安时期涌现的七位文学大家的统称。建安七子主要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七人,他们对诗、词、歌、赋、文的发展都作出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
建安七子何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踽,汝南应瑒,东平刘桢;斯七子者,皆一世之隽,世称“邺中七子”。以其时当建安前后,或云“建安七子”。
三国人物中文名:潘凤其他称号:上将潘凤扮演:刘桦(央视版《三国演义》)上台作品:《三国演义》性别:男所属:韩馥官职:上将武器:大斧死日期:190年潘凤潘凤,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擅使大斧。上台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