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
Posted 简介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建安文学源自时代环境的刺激。汉末政治动荡,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连年战争,兄弟动乱,民生困苦,给文人提供了创作题材,借文学作品发出慨叹,反映兄弟实况及个人遭遇。诗人也继承汉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发展出一种昂扬奋发的建功立业精神。
道家思想兴起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诗文摆脱“载道”工具的地位,转而用来表现作者一己人生旨趣、遭遇、批判兄弟甚或作为娱乐手段上。比如马融“以文章显”,就与他的博通思想有关。费振刚等编《全汉赋》载其赋7篇,其中5篇乃咏物赋,多是娱乐性质的作品。钱穆《读文选》说:“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现。……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不如谓其乃导始于道家。如一尊孔孟苟董旧辙,专以用世为怀,殆不可有纯文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相关参考
建安七子,是东汉时代令人钦佩的一群才子。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华就更出类拔萃了。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一生悲壮卓绝,他写出来的诗也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多少关于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资料呢
,153年生,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孔宙之子,孔褒之弟,山东曲阜人。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 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
三曹指的是谁?“三曹”指汉魏间曹操(155-220)及其子曹丕(187-226)、曹植(192-232),他们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均以各自的特殊身份,吸引了一代文人,开创了一代文风
建安七子何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踽,汝南应瑒,东平刘桢;斯七子者,皆一世之隽,世称“邺中七子”。以其时当建安前后,或云“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伟长、陈留阮蠫元瑜
历史人物 曹丕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建安七子的?建安七子谁最出名?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选出了七位建安年间最出名的文学家,后来被称为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并不包含曹操、曹丕和曹植,如果光比较文学作品可能曹操和曹植才是当时最顶尖的存在,安曹丕到底是根据什么来选拔这七人的
1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今金乡县)人。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官至侍中。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出身于显贵家庭,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