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建安七子
Posted 作品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建安七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伟长、陈留阮蠫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大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风格典雅,善于引古论今和运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气势。曹丕曾盛赞孔融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把孔融和扬雄、班固列为水平相当的同一类作家。主要作品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诗有《折杨柳行》《临终诗》等五首。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县东南)人。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为袁绍幕僚,官渡之战后依附曹操,先后任司空军师祭酒和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与刘桢、应!、徐等染病去世。陈琳诗、文、赋都擅长,散文风格尤其雄放,笔力强劲,很有文气,朝廷文书很多出自他的笔下。作品有诗歌《饮马长城窟行》,散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为曹洪与世子书》等,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早期依附刘表,但没有被重用。曹操南征荆州时转到曹门下,赐爵关内侯。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随军途中病逝。王粲天资聪颖,精通数学、棋艺,熟悉前代典章礼仪,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和制度拟订。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作品比较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偏重写实风格。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主要作品有《七哀诗》《从军诗》等,抒情小赋也很出色,《登楼赋》流传很广。
徐(170-217年),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建安初年受曹操召见,先后任司空军师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几年后因病辞职。曹操后来又授以上艾长,徐以病推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身亡。徐少年时勤奋好学,闭门潜心研读典籍,从不随波逐流。他的文章以“清玄体道”著称,语言比较朴实,但旨意深远,而且逻辑性强。主要作品有诗《室思》《答刘桢》等;辞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有《玄猿赋》《漏卮赋》《橘赋》《齐都赋》等,刘勰曾把他和王粲并举为魏朝的“赋首”。另外有《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散文论集,也是“七子”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专著。
阮蠫(?-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少年时拜师蔡邕。建安初期阮蠫为躲避徭役而隐居,曹操赏识其才气,先后授以司空军师祭酒和丞相仓曹掾属。阮蠫擅长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传说他曾在马背上草拟致关西军阀韩遂书,写完后呈给曹操改定,曹操竟不能增减一字。他的作品文气流畅,舒卷自如,《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最受人称颂。他的诗在“七子”中格调最为凄凉低沉,主要有《驾出北郭门行》《七哀诗》《失题》等。另外有《文质论》,反映了他“意崇敦朴”、重质轻文的文学观。
应玚(?-217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年间先后为丞相掾属和五官中郎将文学,和曹植关系密切。应!的诗歌音调舒缓柔和,情感悲切忧伤。他的赋或咏物,或咏怀,刻画精致,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运用文字的功力。总体上看,应!的作品语言风格趋向平和,比较注重藻饰,文采斐然。与“七子”中其他人的雄壮悲凉相比,应!的风格是别具一格的,前者犹如山中之瀑布,而应!的文字则如山涧中一股清新的溪流。
刘桢(?-217年),字公,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年间曹操授以丞相掾属,与曹丕、曹植来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去世。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的创作方面,曹丕曾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他的作品气势激扬,意境峭拔,与王粲合称“刘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都是针对其作品的气势而言。但他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等。
“七子”的创作各有独特的风貌,同时也具有共同特点,这就是“建安风骨”。关于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概括为“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七子”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却又典雅俊朗、气贯长虹的风格。曹丕评论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对“七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和曹氏父子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卢月)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曹丕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建安七子的?建安七子谁最出名?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选出了七位建安年间最出名的文学家,后来被称为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并不包含曹操、曹丕和曹植,如果光比较文学作品可能曹操和曹植才是当时最顶尖的存在,安曹丕到底是根据什么来选拔这七人的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
建安七子,是东汉时代令人钦佩的一群才子。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华就更出类拔萃了。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一生悲壮卓绝,他写出来的诗也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多少关于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资料呢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
应[yīng]玚[yáng](177-217),字德琏,东汉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
问建安七子之事迹孔融,字文举,孔子后,后汉鲁国人。少有俊才,年十岁,谒李膺,膺与宾客莫不奇之。献帝时,为北海相,立学校,表儒术,寻拜太中大夫。后为曹操所忌,被诛。有《孔北海集》。陈琳,字孔璋,三国魏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