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桢与曹氏父子关系如何
Posted 文学
篇首语:也许就是那么一颗不甘服输的心带着我奋斗下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桢与曹氏父子关系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桢与曹氏父子关系如何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成长经历>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待其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辅佐曹丕>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从现存诗文看,他与曹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然而,刘桢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轶事典故>刘桢,东汉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所著诗大多散失。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人物评价>刘桢是"建安七子"的重要成员和"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文章之圣"。然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似乎略显薄弱,且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基于刘桢现存无多的作品,分析其诗歌中包含的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刘桢当时甚有诗名。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钟嵘《诗品》说:"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又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相关参考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建安七子简介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
沈葆桢是晚清之时清廷非常重量级的大臣,也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为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沈葆桢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官员,不同于某些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处理政
曹氏父子的风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曹操的诗,从内容上看,多数和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他常常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看法,抒发他的政治理想
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文学体裁从辞赋转变为五言诗,内容也由歌功颂德向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文质兼美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活跃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其中,曹氏父子(
1、梦得天下——曹操> 建安十二年秋九月,千里涉险平定乌丸,曹操由柳城班师回朝。凯旋的队伍经过碣石,阿瞒扬鞭跃马上山。面对浩浩渤海,天地辽阔,云卷浪翻,诗意在他胸中涌动,欣然挥笔写下了千古传唱的
杨维桢与“万卷楼”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陆居仁、钱惟
成长经历>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改革台湾,发展福州船政局,为近代海军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除了是清廷倚重的大臣之外,沈葆桢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封疆大吏、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 林则徐是谁,大家都知道
三国人物中文名:刘桢别号:刘公干国籍: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东平宁阳出生日期:公元186年死日期:公元217年职业:文学家、墨客主要造诣: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之一代表作品:《鲁都赋》、《黎山阳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