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在冀中日伪军“扫荡”中壮烈牺牲

Posted 敌人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在冀中日伪军“扫荡”中壮烈牺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在冀中日伪军“扫荡”中壮烈牺牲

石景芳,又名石玉琮,1912年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刘丰台村。自幼读书,明白事理,爱憎分明,富有斗争精神。1928年,他考入无棣县立第二高小读书。同学中有城里张、吴、郭三家恶霸子弟,他们经常合伙欺侮乡下来的穷学生。对此,农家的孩子们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忍气吞声。石景芳入学后,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他把乡下来的穷学生组织起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把这些恶霸子弟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打击了地主恶少仗势欺人的嚣张气焰,伸张了正气。从此,那些恶霸子弟再也不敢随便欺侮穷学生了。

1930年夏,石景芳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1933年夏,升入本校高中部四级。此间,他阅读了部分革命书籍,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经常在同学们中传播革命思想,揭露反动政府的暴政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使学校当局惊恐万状,坐立不安。当时,学校里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石景芳是自治会的领导成员之一。1934年初,校长冯培元将政府拨给学校修图书楼的一笔巨款捞入私囊后,又欲扣在校学生每人每年一元钱的预偿费。石景芳利用这两件事,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发动学生与学校当局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组织学生罢课,向省教育厅发电报,要求校长下台,退还贪污款项,终于迫使反动校长低头认罪。但是,国民党惠民县长赵振泉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非但不惩治反动校长,反而派兵包围了学校,把石景芳等63名学生抓去拘留。学校当局更加有恃无恐,随即宣布把这63名学生开除学籍。这次学潮,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了。石景芳被开除后,又考入北平宏达中学。1935年,由于日本侵华形势日趋紧张,石景芳被迫退学回乡。

石景芳回乡后,在本县吴店、小山等村任短期小学教员。他利用教书先生的公开身份,联络进步青年,串连革命师生,编写革命歌曲,印发抗日传单,呼吁广大人民起来抗日救国,足迹遍布全县。1936年,他与关星甫、于梅仙、丁涌生、徐尚武等人在刘丰台村组织了友谊读书会,会员发展到80多人,拥有进步书刊400多册。读书会的成员普遍受到了初步的马列主义教育,有不少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读书会的大部分人参加了冀鲁边区抗日部队——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其中不少的人成了这支抗日武装的骨干分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7年2月,石景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培养和发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入党,壮大了党的力量。七七事变前夕,他不顾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阻挠破坏,与关星甫、冯景恩等人组织起了无棣县抗日救亡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使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1937年8月,根据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鲁北特委的领导下,石景芳和关星甫等主动与津南特委冯景恩、于梅仙取得了联系,成立了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石景芳任宣传委员。不久,经上级正式批准,任命石景芳为无棣县工委书记。这期间,石景芳与其他工委成员一起,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并编印了刊物《斗争》,以教育党员和知识青年。

1937年秋末,日军沿津浦路大举南犯,国民党无棣县政府官员闻风而逃。一些汉奸势力借混乱之机组织起“维持会”,准备迎接日军。他们派出差役,到处征粮征款,经常抓派官车,群众怨声载道,怒火满腔。有一天,汉奸王延亭派人到水湾一带催逼群众出官车。共产党员张宁宁获悉这一消息后,马上找到石景芳商量对策。石景芳当即决定:以武力拦截这批官车。他借了两条枪,与张荣亭同志一起骑车到了洼杨家村后埋伏起来。等10多辆马车来到时,他们当即开枪射击,枪声一响,4个押车的差役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10多辆大车也返还群众。这次行动,打响了无棣县武装斗争的第一枪,灭了敌人的威风,长了革命人民的志气。

石景芳在任无棣县工委书记期间,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他利用从国民党县政府截取的教育经费,买了几十条枪,组织了40余人的武装部队,在无棣西部与敌伪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当冀鲁边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时,他立即带领这批武装力量参加了救国军,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做出贡献。

1938年8月,石景芳调任河北省东光县县长。在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上,他向与会人员宣讲了毛主席《论持久战》等光辉文献,揭露和痛斥了日军的侵华罪行,提出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日”的口号,吹响了东光县“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的战斗号角。

东光县西靠运河和津浦铁路;南有顽固派张国基的“二路军”盘踞在吴桥、梁集一带,县内有李文成的第二旅驻防,还有一些地方实力派也在拉山头,扩充自己的势力,斗争形势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要树立起抗日的旗帜,争取群众,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起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难度很大。对此,石景芳亲自带领一些干部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面积极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扩建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一面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打击顽固势力。他有时拜访进步的上层人士,有时召开士绅名流座谈会,阐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向他们指出只有坚持抗战才有出路。他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斗争,伸张正义,成为执行统战政策的模范,深得东光抗日军民的赞扬和爱戴。由于他执行了党的统战政策,终于把国民党地方武装东光二旅争取过来,改编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使东光的抗战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局面打开后,石景芳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广大民兵和群众,破坏铁路、公路,站岗放哨,反资敌通敌。在一望无际的边区平原上,挖成了纵横交错的抗日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限制了敌人快速部队的活动,为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方便。他不断地动员群众埋粮填井,实行坚壁清野,粉碎了敌人的频繁“扫荡”。他还经常组织精干的武装小分队,深入敌战区,打击日伪汉奸,镇压敌特,并组织了两面政权对付敌人。在石景芳的领导下,东光县很快成了一个有初步基础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至1942年,石景芳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冀鲁边区一专署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时,按照冀南、鲁中,晋冀鲁豫等边区的政策法令,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行抗日民主政策达300多条,被评为推行政策法令的模范。1942年,冀鲁边区党组织每逢贯彻一项新政策时,总是先在他领导的一分区试行后,再行推广。因此,当时他享有“模范专员”的称号。

石景芳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他任专员期间,无棣县的伪六旅头子张子良曾去信劝降。他当即将信撕碎,并回信怒斥了张子良的无耻行径。在冀鲁边区,他对邢仁甫大搞反党宗派和地方主义的做法甚为反感,经常在干部群众中揭露他们的恶劣行径。后来,邢仁甫叛变投敌的事实,证明了石景芳政治上的敏感和远见。石景芳不仅自己投身于革命,还动员父亲、哥哥参加了革命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故乡刘丰台村也有几十人参加了抗日部队,并被称为“八路村”。在抗日战争期间,仅他家就有8口人抛家舍业,在冀鲁边区参加抗击日军的英勇斗争。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亲率5万兵力,对冀中开始了疯狂的大“扫荡”。6月19日拂晓,日军集结重兵分四路包围了一专署、一地委驻地大单家。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石景芳决定立即率部突围转移。但是,由于四周全被敌人占领,敌人强大的火力已封锁住各个交通要道。突围未成,只好顺原路边打边撤。在撤至寺后杨村附近时, 石景芳中弹负伤,从马上栽下来。警卫连长孙国栋背起他,他却对孙国栋说:“别管我!快去指挥部队!”石景芳忍着剧痛,继续组织机关、连队转移突围。这时,从西南又冒出一股敌人。敌人两面夹击,枪声像刮风一样响个不停。当抗日部队突围至赵家柳林村东时,又被敌人重重包围在一片开阔地上。这时,抗日将士已大部牺牲,子弹也几乎打光了。敌人端着枪嚎叫着冲上来,石景芳指挥同志们在开阔地的一个松树坟场中,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使用短枪的干部们子弹打光了,拾起砖头向敌人砸去;战士们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经过一场激战,由于寡不敌众,石景芳等全部壮烈牺牲。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冀中反扫荡中牺牲的宣传部长

张仁槐(1912—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北西力村。17岁考入太原成成中学。1932年,到北平入河北省第十七中学,不久,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

历史军事 冀南反扫荡的突围战中壮烈牺牲

杨宏明,1910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在家放牛。因家境贫寒,庄稼收成又不好,1923年到汉口当学徒,因受资本家工头剥削压迫又到第八军唐生智部下当兵两年,因不堪遭受军官的欺

历史军事 牺牲在反扫荡战场的129师名将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编印了一本《烈士传》,刘伯承师长在序言中写道:“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周年。在这三年里,我们一二九师经过了3156 次大小战斗……消灭与击伤的日伪军有134678 名……这些

历史军事 在救援常德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彭士量,1904年8月5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杨梅村。毕业于黄浦军官学校第四期、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曾任陆军预备第四师副师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目睹国家民族危亡日益严重,彭士量义愤填膺,力主对日作战,捍卫

中国历史 冀中“五·一大扫荡”

这是日军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对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最残酷的一次“扫荡”。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次“扫荡”中,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北抵平津、南至石德路、西迄平汉线、东到津浦

历史军事 日本的益子挺进队缘何在华北扫荡后解散

八路军总部机关在转移途中遭日军袭击,副参谋长左权壮烈牺牲。彭德怀指定欧致富挑选指战员组成暗杀队,日军“益子挺进队”在祁县县城遭重创:1936年11月,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挥员在宁夏豫旺堡1942年5月24

历史军事 在太行山反扫荡作战中被俘牺牲

谢翰文(1904—1942),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又名谢汉文,号鸿锡,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关西门槐树下谢家村。青少年时期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追求革命与进步。中学毕业回乡,即参加革命活动,是耒阳共

历史军事 和政委一起牺牲在反扫荡战斗中

  常德善,1912年出生在江苏省邳县(原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母亲都给地主当长工。常德善两岁前后,因父母相继去世,为本族姐姐抚养,在山东枣庄生活,六七岁的常德善便开始给有钱人家放猪放牛,

历史军事 王厂反扫荡中为掩护主力牺牲

  朱程(1910——1943)是八路军高级指挥员。革命烈士。1910年生,字公行,浙江苍南县矾山镇内山人。早年就读温州商业学校,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1943年9月28日在山东曹县西南地区

历史军事 壮烈牺牲被授抗日民族小英雄称号

王璞,原名兰贵,1929年10月3日出生在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野场村距县城有近百里,位于太行山脚下。王璞的祖母是位心地善良的老人,父亲王三群、母亲张竹子是全村有名的老实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