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冀中“五·一大扫荡”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冀中“五·一大扫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冀中“五·一大扫荡”
这是日军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对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最残酷的一次“扫荡”。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次“扫荡”中,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北抵平津、南至石德路、西迄平汉线、东到津浦路,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区,是全国创建最早和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是平原游击战争和地道战的发祥地。它境内沃野千里、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粮食、棉花产地和商业、文化区。由于它贴近平津,处于华北沦陷区的腹心地区,境内有日军视为运输生命线的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动脉,因此成为日军在华北治安作战中必欲夺取之地。
从1942年初起,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出面,周密筹划对我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常驻冀中的日军一一○师团,从1942年初至4月在冀中平原挖封锁沟3900余公里,沿平汉铁路筑封锁墙数百公里,在根据地周围修据点、碉堡1300余个,逐渐完成了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封锁。4月以前,日军又向冀中根据地各分区派出大批特务汉奸,破坏我抗日地下组织,派兵对各分区进行轮番“扫荡”、“蚕食”,把冀中区党政军机关及主力压缩到中心区的狭长地带。从4月初起,日军先对北面冀东抗日根据地,继而对冀西北岳区,又对南面的冀南抗日根据地连续大举围攻,切断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与周围根据地的联系,完成了日军对冀中根据地的包围和封锁。
1942年5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调集了四个师团、二个混成旅团共5万余精锐部队,配合空军、坦克、汽车、骑兵,在冈村宁次直接指挥下,向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因是从5月1日开始,所以当地民众又称之为“五一大扫荡”。
日军这次“扫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1日到10日,为“扫清”外围,拉紧包围圈阶段。日军以二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兵力在中心区北面滹沱河北岸东西侧进行“扫荡”、“清剿”;以一个旅团兵力在中心区南面石德路以南进行“扫荡”、“清剿”,实行封锁,压迫冀中军区主力退到滹沱河、滏阳河、石德路之间的中心区三角地带。
第二阶段从5月11日到15日,为日军主攻部队对冀中根据地中心区进行“拉网扫荡”阶段。日军对滏阳河落闸截水全线封锁,以第四十一师团为主力配合第九混成旅团沿石德路往北,以第一—○师团和第七混成旅团由滹沱河沿岸往南,在冀中根据地中心区三角地带进行“拉网清剿”。日军在三角地带每个村都驻了一兵,天上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下有骑兵机械化部队穿梭追击。“扫荡”中心是深县东北饶阳、安平一带冀中区党政军机关常驻地。
第三阶段分前后两期。前半期从5月16日到25日,主要是继续搜索“追剿”冀中军区主力和党政军首脑机关。日军留第四十一师团主力在上述三角地区继续反复搜索“清剿”,以第一一○师团和第七混成旅团往滹沱河北岸东西两面搜索冀中军区主力和首脑机关,后又以机动兵力二十七师团长途奔袭“追剿”据说已转移到任(丘)河(间)大(城)地区的冀中军区主力。第三阶段后半期从5月27日到6月20日。日军在搜索冀中军区主力和党政军首脑机关失败后,即转而分区“清剿”各分区地方部队和民兵,搜捕地方干部,破坏根据地的各项设施,对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并在根据地内大修据点碉堡、封锁沟墙,结合日伪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在新占领区内实行“集家并村”和“大编乡”以及“自首”“检举”等各种“清乡”措施,以图对冀中平原进行牢固控制。
这次冀中“五一大扫荡”,日军事前作了充分准备,除投入大量兵力外,在“扫荡”前后都配合以政治的思想的渗透和基层伪政权的建设,因而是一次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的“总力战”。这次“扫荡”使冀中平原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主力部队由14852人减少到10980人,损失30%;地方部队由15805人减少到8747人,损失40%;地方干部损失2/3;无辜群众被屠杀2万余人,被抓劳工5万余人。敌人为长期控制冀中平原,共修据点碉堡1753处,平均每四个半村有一处;公路增至8583公里,封锁沟增至9372处,整个冀中平原被切割为2670小块。这时的冀中平原出门跨濠沟,抬头见岗楼,“无村不带孝,到处闻哭声”!
相关参考
冀中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份,完全是一块平原,连一块高阜都没有,而有着如下的特点:1#冀中是在津浦、平汉、北宁三条基干铁路之间,南面还有未筑成的沧石路。面积无精确之统计,据地图估计,长约三百公里,宽
文/解力夫那是1942年的一个盛夏之夜,整个冀中平原在遭受日军「”五一”大扫荡铁蹄的践踏和蹂躏。刚刚走上新闻宣传岗位的我按照地方党组织提供的线索,访问了一个从河北省深泽县宋庄战斗中撤下来的伤员。为了躲
张仁槐(1912—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北西力村。17岁考入太原成成中学。1932年,到北平入河北省第十七中学,不久,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
石景芳,又名石玉琮,1912年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刘丰台村。自幼读书,明白事理,爱憎分明,富有斗争精神。1928年,他考入无棣县立第二高小读书。同学中有城里张、吴、郭三家恶霸子弟,他们经常合伙欺侮乡下来的
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生活水准和消费研究,是国际学术界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似乎还不多见。从《白鹿原》一类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时乡村饮食的一些浮光掠影,但毕竟不是实证
历史人物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 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简介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建立了马本斋陵园,还拍摄了以他为原型的电影《回民支队》,和电视
空前残酷的冀中五一反“扫荡” 冀中位于北平、天津、德州、石家庄之间,四周以北宁、津浦、德石、平汉四条铁路为界,又处于平原地带,是华
1942年6月12日清晨5时,冀中机关、部队进驻掌史村后与日军发生了村落战,期间二十七团一个排长临阵投敌,他对吕正操等冀中军区、冀中区党委领导人的位置,战斗部队数量都非常清楚。情况危急万分。最终在吕正
1942年6月12日清晨5时,冀中机关、部队进驻掌史村后与日军发生了村落战,期间二十七团一个排长临阵投敌,他对吕正操等冀中军区、冀中区党委领导人的位置,战斗部队数量都非常清楚。情况危急万分。最终在吕正
平原游击战的范例齐会战斗 1938年底,八路军第120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由晋西北开到冀中,支援八路军第3纵队坚持冀中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