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伏生生平简介
Posted 尚书
篇首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伏生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伏生生平简介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今山东邹平)人。今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经学大师。> 伏胜相传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段成式《酉阳杂俎》)。>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只好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十有二三听不懂。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此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伏胜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然《四库提要》称“此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属于外传文体”。
相关参考
文景时代,经济发展,天下安定,为文化复兴,为整理和继承先秦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伏生传《尚书》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追述和记载了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晚期的历史资料。《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出自《南陵无双谱》)伏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始皇帝嬴政一声焚书令下,无数文化瑰宝付诸一炬,皆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灰烬,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出自《南陵无双谱》)伏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始皇帝嬴政一声焚书令下,无数文化瑰宝付诸一炬,皆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灰
《今文尚书》略说《汉书·儒林传》云:伏生名胜,为秦博士,以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孝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闻伏生治之,欲召;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伏生老,言不
欧阳歙在汉帝国的东方,乐安郡千乘县(今山东博兴),有户复姓欧阳的人家,默默无闻。到欧阳生时才开始崛起。欧阳生,字和伯,师从济南人伏生研习《尚书》,成为一代宗师,在《尚书》的研究上,创立了欧阳氏学派。此
伏湛伏湛字惠公,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出身于经学世家。他的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就是经学史上著名的济南伏生,因口授今文《尚书》闻名于世。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汉武帝时到东武教书,后来就在这里安居下
韩信> 中文名称:韩信> 性 别:男> 所属年代:秦代> 生卒年:?~公元前196> 相关事件:楚汉战争> 相关人物:刘邦张良萧何> 生平简介> 韩信(?~前196),秦汉之际名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
霍去病> 中文名称:霍去病>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汉代> 生卒年:公元前140~公元前117> 生平简介>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曾
彭越> 彭越(?—前196年),昌邑人(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字仲,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 彭越少年时代在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追随于他。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