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6节 兵伐强楚
Posted 大寨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6节 兵伐强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6节 兵伐强楚
大军出发,孙武突然命令军士弃船上岸,把战船都留在淮河的一个水湾里。伍员问他为什么不用船,孙武说:船行逆水太慢,就会让楚军有充裕的准备时间,这 么做可以提高进兵速度,楚军一定会按我们坐船做打算,他想不到我们会这么快出现在他们面前,可以收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伍员很赞成这个做法。所以吴 军弃船登岸,在江北岸陆路经过章山,直奔汉阳(汉江北岸)。楚军驻扎在汉江南岸,吴军驻扎在汉江北岸。> > 子常谋贪有术,拒敌无能。天天就愁这吴军渡江怎么办。听说吴军把船都留在了淮河,心里有点底了。> > 楚昭王呢?听说吴军大举进犯,召集群臣商量怎么迎敌。公子熊西说:子常不是帅才,应该马上派左司马沈尹戍领兵前去增援,不能让吴军渡过汉江,只要守住汉江,吴军劳师远征,粮草运输困难,就难以持久。> > 昭王马上派沈尹戍率兵一万五千,去和子常协守汉江。> > 沈尹戍来到汉阳,子常接入大寨。沈尹戍就问:吴兵从哪里杀过来的,怎么这么快?> > 子常说:他们把船留在淮河,从陆路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来到这里的。> > 沈尹戍连声发笑说:孙武只追求出敌不意求快,却犯了兵家大忌。> > 子常问:为什么这么说?> > 沈尹戍说:吴人在船上生活惯了,水战是他们的长处,现在他们舍长就短,非要陆战,只求速度,忘了万一失利,被人断了归路怎么办?> > 子常问:吴兵就在江北,用什么办法可以破敌?> > 沈尹戍说:我分兵五千给你,你沿江列营,把船只都搜寻集中在南岸,再用小船日夜在江上巡视,让吴军得不到渡江的船只。我领另一万人马从新息(今河南省息 县)抄近路入淮,把他们的船都烧了,再把汉东的隘口用木石磊断,然后你率军渡江攻他的大寨,我却从他身后出击,他水路陆路都成了绝路,腹背受敌,这三国的 君臣之命就都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 应该说沈尹戍不愧是个优秀将领。这一招正是吴军的要害,如果得手,战争的胜负也就换了角色。> > 子常很高兴,终于谦虚了一回。说:司马的高见,我比不了啊!> > 于是沈尹戍留大将武城黑率军五千协助子常守汉江。自己带着一万人向新息进发。> > 这边吴楚两军隔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过了些天,总觉得自己有些本事的武城黑,想在令尹面前露一手。就出主意说:吴军舍水战而用陆战,是弃长就短,他们又不知道这里的地形地利,现在两军对峙这么多天,他们一定已经疲惫了,我们应该出奇兵去袭击他!> > 子常的爱将史皇也说:楚国人喜爱令尹的人比喜爱司马的人少,如果这次司马的破敌之计获得成功,那么他就占了破吴第一功。令尹已经屡次失利,这次要是他再 得了第一功,在楚国君臣的眼里,他的地位就更高了,还不取代了你的位置。不如按武将军的计策行事,渡汉江与吴军决一生死。> > 子常还真听了。就传令三军,渡过汉江迎敌。楚军在小别山列成军阵。史皇出兵挑战,孙武派夫概迎敌。夫概选了三百名勇士,一律用质地坚硬的大木棒做兵器,一和楚兵接触就是一顿没头没脑的乱打。楚军没见过这种打法,就被打晕了。史皇大败而逃。> > 子常见了史皇,骂道:是你让我渡江迎敌,现在刚一交兵你就败下阵来,还有什么脸来见我?> > 史皇却说:战不能斩将,攻不能擒王,就不能算是胜家。我军虽然受点小挫折,也正好骄敌。现在吴王的大军驻扎在大别山下,我们可以在今夜出敌不意去偷袭他的大营,因为他们今天取得了一个小胜,正沾沾自喜,一定不做防备。> > 子常又信了。自己没本事,又专信没本事的人,那就只能是用自己的愚蠢去成就敌手的胜利。> > 子常下令从楚军中选一万精兵,从小道绕到吴军大营的后边,突击劫营。众将得令,各自依计而行。> > 但战争是双方的事,你的智计高,得看对手是不是比你更高。> > 孙武这边打了个小胜仗,众将很高兴。孙武却说:子常是一个没有真本事靠侥幸贪功的人。今天史皇虽然败了,但楚军主力并没受什么损失。他们今晚一定会来偷营劫寨,再走侥幸取胜的路子。> > 于是调兵遗将,让夫概、专毅各领本部兵马,埋伏在大别山左右,以号角为令,才可以杀出来。用唐、蔡两军分别为两路接应。又派伍员领五千军兵抄小路去小别 山,反劫楚军大寨。用伯领兵接应伍员。派姬山保护吴王,移兵在汉阳山,以保证吴王的安全。大寨里虚设旌旗,留了数百个老弱的兵卒守营。> > 到了半夜,子常果然亲自带领精兵从山后杀了出来,看大寨毫无防备,就发出了进攻信号。很顺利的杀入了中军,却不见吴王,也不见吴兵,就知道中了埋伏,慌 忙往出退,可是已经晚了。四下里号角齐鸣,专毅、夫概两军左右杀出夹攻,子常拼死抵抗也拼死逃命,军士损失了三分之一。刚刚逃了出来,又听炮声震地,右有 蔡侯,左有唐侯两下截住,唐侯大叫:还我肃霜马就免你一死!蔡侯在那边又大叫:还我裘佩,就饶你一命!子常到了此时又气又恨,又羞又恼,又慌又怕,正在危 急之中,幸亏武城黑领兵杀来,才救出了子常。> > 走了几里路,一群守寨的军卒来报:大营已经被伍员带兵夺了,史将军大败,下落不明。子常这时连死的心都有了,领着败兵连夜跑到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柏子山和举水的合称)这才收住了脚。> > 过了一会,史皇领着残兵败将来到,败兵也渐渐地汇集到一起,子常重新整顿败兵,建立营寨。对几个部将说:孙武用兵,果然神鬼莫测,不如弃了大寨回郢都,再组织反攻。> > 史皇说:令尹您统帅大兵到这里的任务是抗击吴军的入侵,如果弃寨逃跑,吴军一渡过汉江就可以长驱直入兵临郢都城下,你的罪责还逃得过吗?不如在这拼死一战,就是死了,也落个好名声。> > 子常正在犹豫的时候,有人来报告:楚王又派了一支军队来增援令尹。出寨迎上去一看,正是大将射。射说:大王听说吴军势力很大,怕你不能取胜,就派我带兵一万,前来助阵。> > 子常面带愧色地把前段战争进展情况说了一遍,射说:如果听沈司马的话也许就不会这样了。现在的办法,依我看来只能深沟高垒不和吴军交战为上,等待沈司马兵到实现两面夹击才是上策。相关参考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霸业小成,在北杏一会诸侯,鲁庄公接到了邀约但没有到会,这一下惹怒了齐桓公,齐国为压服鲁国,兵伐鲁国的附庸遂(今山东省肥城市南安临站),破了遂之后,就把大军驻扎在济水北岸。>>
赵孝成王,在强敌秦国面前屡遭败绩,让赵国由强转弱,一步步地走向了低谷。转折点就是长平之战。>> 当时的情况是:强楚已被秦国耗弱,强齐在秦“远交近攻”的战略中暂不在打击范围,魏、韩不仅已被秦打服了
在几年的时间里,秦穆公君臣一心,先灭了江国,又灭了六国,再灭了蓼(liǎo)国,继而兵伐陈国、郑国,争霸的触角开始向中原延伸,“先西后东”,完全是百里奚帮助秦穆公谋划的外拓战略。>> 向中原伸手
商鞅,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国“十大名相”的第三人,以其血腥但富有成效的改革,既留下了美名,又留下了骂名。他和秦孝公这个难得的明君一起变法图强,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建设和延续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介子推属于“水至清则无鱼”那一类的,有点过于清高。过黄河时狐偃劝文公不要喜新厌旧,他就认为狐偃有表功争功之嫌,很鄙视这种做法,所以回晋后耻于和狐偃等人为伍,随班朝贺一次后就告病在家,甘于清贫,自己
老子在西行若干年后年龄太大了,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隐居地,在一百六十多岁的时候无疾仙游(按时间推算这时已是宋昭公末年)。邻里和弟子都来吊唁,大家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思想大师、悟道楷模而悲痛。>> 这时
孔子有圣人的圣德,好学不倦,孜孜以求。但官运并不大好。>> 孔子母亲去世后,他听说季氏举行宴会招待名士,他着孝装去赴宴,被阳虎挡在了外面,理由是:你不是名士。>> 孔子家境贫寒而且社会地位不高
姬仪继了君位,任命祭仲为上大夫,叔詹为中大夫,原繁为下大夫,国事交给了祭仲,派使者出使齐国、陈国,稳定双边关系,营造立国环境。厉公在栎地知道新君已立,也没再折腾,郑国算是暂时稳定下来了。>> 公
楚共王熊审,庄王的儿子,继位时年龄十岁。>> 说到共王这段历史,开篇就又要涉及到夏姬。>> 夏姬自从奉庄王之命嫁给了连尹襄老,襄老不到一年就奉命去(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地驻防去了。可这夏姬是个闲
楚共王熊审,庄王的儿子,继位时年龄十岁。>> 说到共王这段历史,开篇就又要涉及到夏姬。>> 夏姬自从奉庄王之命嫁给了连尹襄老,襄老不到一年就奉命去(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地驻防去了。可这夏姬是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