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6节 介子推
Posted 春秋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6节 介子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6节 介子推
介子推属于“水至清则无鱼”那一类的,有点过于清高。过黄河时狐偃劝文公不要喜新厌旧,他就认为狐偃有表功争功之嫌,很鄙视这种做法,所以回晋后耻于和狐偃等人为伍,随班朝贺一次后就告病在家,甘于清贫,自己用麻葛编鞋卖钱来供养母亲。> > 这次论功行赏因为他长期休假,还真就把他忘了。这个性格,平时也与人来往少,人缘差,拉下了也在所难免。> > 邻居解张,为他打抱不平,又看到国门上有诏令:> > “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 > 这个热心肠就特地到介子推家里报信。介子推呢?笑了笑没应声。> > 介子推的老母亲在厨房听到了,问介子推:你效力十九年,而且曾经割身上的肉救君上饱腹,这功劳不能算小,怎么不去说呢?起码能赏点米面,解决你我母子的饿肚子问题,何必天天编鞋子卖呢?> > 介子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顶数重耳贤德。惠公、怀公无德,所以上天不助他,才把国家交给重耳。而那几个人不知天意,以为是自己扶佐的功劳,在那里争功 抢功,这不是骗人吗?偷别人的财物还被称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为己所用呢?现在下面的人赞同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又在奖赏他们的欺诈,上下相欺,我 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所以宁可终生编鞋,也不敢把上天之功视为自己的功劳。> > 老母亲说:你就是不求官禄,也应该入朝和文公见一面,也不埋没割肉奉君的功劳。你不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去怨谁?> > 介子推说:孩儿既然无求于君上,何必去求见呢。更何况明知是错误还要效法,罪过不是更大吗?> > 老母亲又说:我觉得应该让国君知道这事。> > 介子推回答说:语言是身上的装饰品,身体都要隐藏,为什么还要用语言去装饰它?那不就是为了显化而暴露吗?> > 老母亲说:你能做清廉的士人,我怎么不能做廉士的母亲。我们母子应当去隐居深山,不再接触这污秽的市井生活。> > 介子推非常高兴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说:孩儿特别喜欢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这个地方,高山深谷,我们应当到那里去。> > 于是背着母亲去了绵上,在深谷中搭了个草棚,以草为衣,以树木的果实为食,准备终其一生生活在那里。> > 邻居都不知道这娘俩去向,只有解张知道,就写了一封书信悬挂在朝门。> > 文公上朝议事,近侍把这封信交给了文公(还好,秘书没有扣押),文公拆开信一看,信中写道:> > 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 >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 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 文公看完信吃了一惊,说:这是介子推的怨词啊。当年我途经卫国没有吃的,介子推割了大腿的肉为我进食。现在大赏功臣,却把他给忘了,这是我的过失啊!吃了人家的肉,忘了人家的功,也确实不应该。> > 文公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经走了。> > 文公问他的邻居介子推到哪里去了,邻居都说不知道。文公惭愧地向社会公告:有人能告诉我介子推的去处,赐官予报。> > 解张站了出来报告说:这信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为他鸣不平写的。介子推认为向您讨赏是耻辱,就背着他的母亲隐居在绵上深谷里,我怕他的功劳被埋没,就写了这封信。> > 文公说:如果不是你悬书说明真相,我几乎忘了介子推的功劳。当即封解张为下大夫,又让解张做向导,亲自到绵山去找介子推。> > 到了绵山却找不到介子推,询问了数个农夫和樵夫,一个农夫说:几天前看到有一个汉子背着个老婆婆,在这个山脚喝水,之后又背着这个老人进山去了。> > 文公停车在山下,派人到处找,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文公很着急,对解张说:介子推为什么这么恨我呢?我听说介子推十分孝敬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怕伤了母亲,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 > 魏对文公说:我们流亡的日子里,大家都有功劳,你为什么偏对这个介子推的功这么重视呢?现在他隐身不出是在戏耍您,还让我们耗费着精力和时间,等他逃出来,我一定要羞辱他。> > 火是点着了,火烈风猛,烧了三天,介子推也没出来。大火灭了派人一搜,发现介子推母子抱在一起,烧死在了一株枯柳下。> > 军士找到了他们母子的尸身,文公见了是痛哭流涕,下令把他们母子葬在绵山之下,立祠祭祀。环山一带的农田,做为祠田,让农夫按时祭祀。并改绵山为介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上),以向世人展示文公自己的过失。> > 后人就在绵上建立了县治,称做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在这里,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县。> > 焚林的那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五清明节令,国人思慕介子推之清志澹泊,又因为他死于火,不忍心在其忌日用火,所以每到三月,冷食一个月。后来逐渐减为三 天。直到现在,山西和周边地带,仍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预先备好干粮,到时不动烟火,吃干粮用冷水服食。即为“禁火”,也叫“禁烟”。进一步沿袭下来,以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每到这一天,家家在房门上插柳,以招祭介子推之魂。或者野外设祭,焚化纸钱,都是追念祭祀介子推的缘故。> > 介子推淡泊名利,不图利报确实属高德上品,但其固执偏激也不足取,也正因为该先生超人的固执,可获本书“列国十奇”之“奇犟”的荣誉称号。> >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 只有非常之人,能为非常之事,才能在历史的年轮中留下非常的划痕。 介子推属于“水至清则无鱼”那一类的,有点过于清高。过黄河时狐偃劝文公不要喜新厌旧,他就认为狐偃有表功争功之嫌,很鄙视这种做法,所以回晋后耻于和狐偃等人为伍,随班朝贺一次后就告病在家,甘于清贫,自己用麻葛编鞋卖钱来供养母亲。> > 这次论功行赏因为他长期休假,还真就把他忘了。这个性格,平时也与人来往少,人缘差,拉下了也在所难免。> > 邻居解张,为他打抱不平,又看到国门上有诏令:> > “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 > 这个热心肠就特地到介子推家里报信。介子推呢?笑了笑没应声。> > 介子推的老母亲在厨房听到了,问介子推:你效力十九年,而且曾经割身上的肉救君上饱腹,这功劳不能算小,怎么不去说呢?起码能赏点米面,解决你我母子的饿肚子问题,何必天天编鞋子卖呢?> > 介子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顶数重耳贤德。惠公、怀公无德,所以上天不助他,才把国家交给重耳。而那几个人不知天意,以为是自己扶佐的功劳,在那里争功 抢功,这不是骗人吗?偷别人的财物还被称为盗,何况是窃取上天的功劳为己所用呢?现在下面的人赞同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又在奖赏他们的欺诈,上下相欺,我 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所以宁可终生编鞋,也不敢把上天之功视为自己的功劳。> > 老母亲说:你就是不求官禄,也应该入朝和文公见一面,也不埋没割肉奉君的功劳。你不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去怨谁?> > 介子推说:孩儿既然无求于君上,何必去求见呢。更何况明知是错误还要效法,罪过不是更大吗?> > 老母亲又说:我觉得应该让国君知道这事。> > 介子推回答说:语言是身上的装饰品,身体都要隐藏,为什么还要用语言去装饰它?那不就是为了显化而暴露吗?> > 老母亲说:你能做清廉的士人,我怎么不能做廉士的母亲。我们母子应当去隐居深山,不再接触这污秽的市井生活。> > 介子推非常高兴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说:孩儿特别喜欢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这个地方,高山深谷,我们应当到那里去。> > 于是背着母亲去了绵上,在深谷中搭了个草棚,以草为衣,以树木的果实为食,准备终其一生生活在那里。> > 邻居都不知道这娘俩去向,只有解张知道,就写了一封书信悬挂在朝门。> > 文公上朝议事,近侍把这封信交给了文公(还好,秘书没有扣押),文公拆开信一看,信中写道:> > 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 >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 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 文公看完信吃了一惊,说:这是介子推的怨词啊。当年我途经卫国没有吃的,介子推割了大腿的肉为我进食。现在大赏功臣,却把他给忘了,这是我的过失啊!吃了人家的肉,忘了人家的功,也确实不应该。> > 文公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经走了。> > 文公问他的邻居介子推到哪里去了,邻居都说不知道。文公惭愧地向社会公告:有人能告诉我介子推的去处,赐官予报。> > 解张站了出来报告说:这信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为他鸣不平写的。介子推认为向您讨赏是耻辱,就背着他的母亲隐居在绵上深谷里,我怕他的功劳被埋没,就写了这封信。> > 文公说:如果不是你悬书说明真相,我几乎忘了介子推的功劳。当即封解张为下大夫,又让解张做向导,亲自到绵山去找介子推。> > 到了绵山却找不到介子推,询问了数个农夫和樵夫,一个农夫说:几天前看到有一个汉子背着个老婆婆,在这个山脚喝水,之后又背着这个老人进山去了。> > 文公停车在山下,派人到处找,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文公很着急,对解张说:介子推为什么这么恨我呢?我听说介子推十分孝敬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怕伤了母亲,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 > 魏对文公说:我们流亡的日子里,大家都有功劳,你为什么偏对这个介子推的功这么重视呢?现在他隐身不出是在戏耍您,还让我们耗费着精力和时间,等他逃出来,我一定要羞辱他。> > 火是点着了,火烈风猛,烧了三天,介子推也没出来。大火灭了派人一搜,发现介子推母子抱在一起,烧死在了一株枯柳下。> > 军士找到了他们母子的尸身,文公见了是痛哭流涕,下令把他们母子葬在绵山之下,立祠祭祀。环山一带的农田,做为祠田,让农夫按时祭祀。并改绵山为介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上),以向世人展示文公自己的过失。> > 后人就在绵上建立了县治,称做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在这里,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县。> > 焚林的那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五清明节令,国人思慕介子推之清志澹泊,又因为他死于火,不忍心在其忌日用火,所以每到三月,冷食一个月。后来逐渐减为三 天。直到现在,山西和周边地带,仍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预先备好干粮,到时不动烟火,吃干粮用冷水服食。即为“禁火”,也叫“禁烟”。进一步沿袭下来,以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每到这一天,家家在房门上插柳,以招祭介子推之魂。或者野外设祭,焚化纸钱,都是追念祭祀介子推的缘故。> > 介子推淡泊名利,不图利报确实属高德上品,但其固执偏激也不足取,也正因为该先生超人的固执,可获本书“列国十奇”之“奇犟”的荣誉称号。> >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 只有非常之人,能为非常之事,才能在历史的年轮中留下非常的划痕。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吕氏春秋》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东周列国志》第27回作“壶叔“)不在其中。文公的左右侍从(《韩诗外传》《说苑》说是狐偃)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
春秋战国 介之推还是介子推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人,虽然不是什么贵族人家,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身上确实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介子推的精神主要有三点。首先要说的介子推的精神就是,在重耳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时候,从而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属臣。介子推早年跟随重耳流亡他国年,历尽艰辛,忠心侍奉左右。可是当晋文公重返晋国登位称王后,介子推却跑到深山隐居起来拒不出仕,最后被大火活活烧死。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是什
晋国人介子推的简介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公元前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
nanjingtusha的答复:刚刚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
今天聊聊小董的清明假期作业。清明假期,学校布置作业:搞清楚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来历。小董很勤奋地上网查资料。查了半天,兴奋地对我说:(ps:千万别问我,为什么从清明节和寒食节扯到介子推和晋文公了。)小孩子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
义:介推从亡十九年,备尝艰辛,及返或问其详。推曰: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其谓义也。吾为晋臣,以忠事主,岂可畏难倍义乎:又曰:“义者,遇君则修臣下之义,出则修长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