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1节 君相策问
Posted 管仲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1节 君相策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1节 君相策问
管仲在桓公的带领下,入了朝堂。在殿堂上管仲先向桓公请罪,请求赦免箭射带钩之罪。桓公先赦管仲无罪,又赐了坐,桓公问道:齐国是千乘之国,先君威震 诸侯,号为小霸。但自襄公以来政令无常,终致大的变乱发生。我现在虽然入主社稷,但人心未定,国势不强。我想要垂修国政,明定纲法,富国强兵,应该先从什 么做起?> > 管仲答道: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现在君侯要振立国家的纲纪,必须确立四维,以四维驭民育民,那样才能纲纪振而民心顺。> > 桓公问:怎样才能驭民育民呢?> > 管仲答道:想要驭民,必须先爱民,想要育民,自己的行为要成为百姓的榜样。> > 桓公问:爱民之道应该怎么施行?> > 管仲回答说:贵族要有贵族的德行,百姓要有百姓的规则,强不能欺弱,弱能依法自保。奖赏百姓中优秀的,晋爵禄于贵族中守法有功的,使民与民相亲,贵与贵 相合,使民肯于为贵献身,这样才能贵贱相合,民民相近。要赦免那些已经犯罪在押的,不让这样的人越积越多形成反对势力,在赦罪中让他们感谢君恩;鼓励百姓 以宗族聚居,促进人口的繁衍;要少用重刑重罚,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老百姓富裕起来;鼓励和建立各类学校,选贤士任教,教化国民守法知礼,让百姓文明起 来;发布号令要谨慎,但一经发布就不要朝令夕改,这样百姓和贵族之间才能确立信任。这就是齐国应该施行的爱民之道。> > 桓公问:爱民之道得以施行了,那么安民之道应该怎么做?> > 管仲回答道:士农工商是国家的四民,他们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士的子孙让他们世代为士,农民的子孙让他们世代做农民,从事工商业的子孙让他们世代务工务商,家传成传统,习惯了就安定了。不改变他们的职业,百姓就安心了。> > 桓公问道:百姓也安了,也多了,也富了,但国家的甲兵不足,该怎么办?> > 管仲答道:想要让甲兵器械充足,就要建立赎罪制度。犯重罪的交纳犀甲一副、长戟一支即可赎罪;犯轻罪的交纳皮革盾牌一副、长戟一支就可以赎罪;小罪交纳 赎金,疑罪可以赦免。百姓相互有诉讼,双方过失相当的,让他们交纳弓矢,就允许他们和解。汇聚来的物资统一使用,比如金属,质量好的用来做兵器以强大军 队,质量差的用来造农具以发展生产。> > 桓公又问:甲兵也有了,但是财力不足怎么办?> > 管仲回答说:开矿冶炼,冶炼铸铁,开发海洋,煮海为盐,鼓励经商,让齐国的特产通过贸易换回别国的财物,我们就可以用天下的财富来丰富自己。允许开设妓馆,让天下的商人来到齐国就像在家里一样,向商旅征税,用来做军费,那么军费就充足了。> > 桓公又问:财用足备了,但军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怎么办?> > 管仲回答说:兵贵在精,不在于多。战斗力首先来自于信心和勇气,其次才是体力和技能。君上您如果多征兵,多养兵,天下诸侯为了防备我们,也会照着做,我看不出以量能够取胜的道理。您若强兵,必须隐其名而修其实,臣请练精兵而明军政,走精兵之路。> > 桓公又问:那么国家内政应该怎么办?> > 管仲说:国内治政的办法,可以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六个为工商之乡,养众之乡十五个,以工商足财,以养众足兵。> > 桓公又问:怎么才能保证兵员充足?> > 管仲答道:可以划定管理体制,五户为一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选其中有才能的任军职。到了战时,五家为轨转 换为五人为伍,轨长就是伍长;十轨为里转换为五十人为小戎,有司来做统领;四里为连转换为二百人为一卒,由卒长率领;十里为乡转换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内 所选有军事才能的人为旅长去统帅;五乡编成为一军,所以以万人为一军,设将军统帅。十五乡可以设三军,有这三万人分设的三军。您掌管中军,选两个公子各掌 一军。农闲时集中,集中起来练兵或狩猎,农忙时务农,不影响生产。一年四季,春季叫搜,围捕还没到受孕期的野兽;夏季叫苗,务农事除五谷之灾,有大的灾情 还可以集中救灾;秋天叫(xiǎn),行杀伐以顺秋气;冬天叫狩,围兽猎以整军容。在百姓中崇尚尚武精神,鼓励百姓习武练武,练精兵,严军纪,提高军队 的战斗力。兵民一体的军政体制一形成,就要熟练集散训练,固定户口不准迁徙以方便管理。军队要以里和旅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的人要让他们祭祀同祈福,死丧 同抚恤,人与人相熟,家与家相合,世代同居,从小同游,这样即使夜战,也能凭声音不脱离战斗集体,白天做战,凭面孔就有利于战斗的组织。久熟则生情,战场 上就会拼死相救,有利于形成集体战斗力。让我们的兵将“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有这样的三万精兵,我们就足可以纵横天下了。> > 桓公问:兵势强了,就可以征服天下诸侯了吗?> > 管仲回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周天子还不瞩目我们,各国诸侯还没依附我们,您想领袖天下诸侯,还要亲天子得到他的依赖,亲邻国得到他们的信服。> > 桓公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 管仲回答道:审慎地占有别国疆土,属于交好的邻国就不用送亲人做人质,邻国就会亲近我们了。选八十名能说善讲的游说之士,配给车马衣冠,发足路费,让他 们周游四方传播齐国的德政,并帮助我们聚集天下贤士;再派人带着财帛奇货,去各国暗探,收买官员收集情报,让我们随时知道天下都发生了什么事,让那些拿我 们好处的官员暗中为我们做事,我们的益处就大了。有选择地攻掠那些给我们提供了机会的诸侯,这样我们就可以增加国土拓展疆域;选择淫乱篡位弑杀的诛伐他, 齐国就可以威行天下。这样做,天下诸侯就会无不屈服和心服在齐国的旗帜之下。威服了诸侯之后,您再率领诸侯尊奉周天子,让天子得到尊重和朝贡的财货,周天 子就会因离不开您反而来尊重您。到那时您想不称霸都不可能了。> > 就这样一问一答,有问有答,桓公和管仲谈了三天三夜,让桓公茅塞顿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真是相见恨晚。估计后来三国时期刘备遇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策三分天下,当时就是这个心情。> > 桓公那是相当地高兴,又重新斋戒了三天,到太庙向祖宗做了“汇报”,就准备搞个仪式,任命管仲为相国。哪知道真要任命时,管仲却“坚辞不受”。相关参考
在几年的时间里,秦穆公君臣一心,先灭了江国,又灭了六国,再灭了蓼(liǎo)国,继而兵伐陈国、郑国,争霸的触角开始向中原延伸,“先西后东”,完全是百里奚帮助秦穆公谋划的外拓战略。>> 向中原伸手
齐桓公去世后,几个儿子争夺君位发生了内乱。鲁国在当时支持庶长子吕无诡,在宋襄公扶立齐孝公的时候,鲁国还曾出兵想帮助吕无诡,还是后来得知了吕无诡的死信才撤兵回国。但从此齐、鲁之间产生了矛盾。>>
老子自从做了国家图书馆长,多次回家探望母亲,每次都想把老母亲接到周都奉养在身边。可是母亲在相邑住习惯了,人也熟了,就不愿走了。就这么过了三十年。有一天有人来送信告诉老子,母亲病了。老子向周天子告假
郑庄公胜了王师,特别嘉许姬元的功劳和才能,就把郑的大城邑栎邑(郑国的别都,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交他居守,待遇类比当时的附庸。对各位大夫也都有封赏,惟有祝聘没受奖赏。祝聘心里不舒服,就私下向庄公叫屈。
蔺相如的名气大的不得了,那是以后的事,在当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他是赵国人,这个时候是缪贤的舍人(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或左右亲近之人都可称为舍人)。缪贤吓的要跑,蔺相如扯住他的衣服问他:主人你想怎么个
孙膑到了魏国,自然是先投老同学,就住在了庞涓的元帅府中。孙膑感谢庞涓的举荐之恩,庞涓很得意。孙膑又说了老师把自己名字由“宾”改“膑”的事,庞涓有点吃惊地说:膑字不祥,怎么可以改这么个字。孙膑说:老
卫襄公在位时,政治上主要还是依附晋国。楚灵王会盟各国诸侯,他怕得罪了晋国,只好谎称有病不敢去参加。>> 襄公有个妾出身卑贱,但襄公很喜欢她。她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怀的是个儿子,生
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世人往往知道汉武盛世,但是武帝晚年时天下也曾经大乱一时这件事却很少为人所知。> 创下丰功伟绩后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样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 他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