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戈尔巴乔夫
Posted 尔
篇首语:心境是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戈尔巴乔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戈尔巴乔夫
苏联·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主席。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克拉斯格瓦尔杰伊斯克区普里沃尔诺耶村(今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赤卫队区) 的农民家庭。俄罗斯族。他在15岁时开始了劳动生涯,在故乡的农机站当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助手(1946——1950年) 。他工作积极,成为模范工人,并因此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这为他日后被莫斯科大学录取,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莫斯科大学当时主要录取两种人入学: 一是应届高中生,二是从复员军人中选派的。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边远农村的青年,能有幸到苏联最高学府学习,实属不易。从1950年至1955年,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法律系学习。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入学的第二年成为苏共正式党员(入学时已是预备党员,19岁) ,此后一直是法律系共青团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并成为共青团工作的积极分子。1955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回到了家乡斯塔夫罗波尔区,专门从事党团工作。开始,他担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共青共团市委宣传鼓动部副部长,一年后担任斯塔夫罗波尔共青团市委书记。1958年到1962年先后担任共青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区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起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至1978年任第一书记。在农业区斯塔夫罗波尔从事党的工作,使得戈尔巴乔夫就学于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函授学习) ,接受农艺学和经济学教育,1967年毕业于该校并获得农艺师称号。他在斯塔夫罗波尔区委分管农业时,曾创造了“伊帕托沃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制度同劳动成果挂勾,实行适当的物质刺激,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上级好评,并成为日后升迁的资本。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11月被调任中央书记、主管农业,1979年11月被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的五名成员之一,也是中央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49岁) 。1970年起连续当选为第八届至十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82年起兼任苏共中央政治局改革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委员会主席。契尔年科任总书记后,戈尔巴乔夫主管的工作范围包括国际共运,后来又主管意识形态,还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同时又是党纲修改委员会的实际负责人。在契尔年科因病不能视事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及政治局例会。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病逝,他于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8月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在1988年9月30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从而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大大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位年轻的苏联领导人精力充沛、富于主动精神,办事有魄力和讲究实际,具有广博的知识,精通各种问题,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更具有民主和开放意识,能接受外来事物且处事灵活。上任以来,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革,为世人所瞩目。这场改革虽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共中央逐步建立起比较年轻、力主改革的领导核心,并开始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主要内容有:①把“全面民主化”作为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他的改革的口号是“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强调民主化“是改革的灵魂”②实行公开性原则。这是实行民主化的支柱。戈尔巴乔夫强调,公开性应成为 “社会生活的准则”,成为 “全民监督的有效形式”。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开性的决议》,并要为加深公开性提供法律保证,同时也不准利用公开性来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③推行人民自治。这是实行民主化的又一支柱。戈尔巴乔夫强调人民自治是 “苏线埃政权的实质”,“管理不可能是极少数职业家的特权”,必须让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④强调党政分权。戈尔巴乔夫认为,党的主要任务是制订社会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开展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培养和配备干部。各级党组织不得直接向国家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发号施令,不得干预各级苏维埃及其执行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并调整党的机构不与政府部门重复,减少党的机关工作人员。⑤恢复苏维埃的全权地位,使之起“全权决策机关”的作用,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还建议成立新的国家最高地位机力机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把最高苏维埃改为它的常设机构。⑥改革干部制度,取消了党政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把对改革的态度作为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对基层干部实行由群众直接选举,对各级党委书记实行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制。⑦精减国家机构,合并机构,建立起综合性部门的委员会,同时决定下放权力,转变职能,要使全苏、加盟共和国、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主管部门的人员分别减少40%、1/2和1/3。⑧加强监督机关,指出党和国家不应有不受监督的组织和领导人,要“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地进行监督,并建立 “国家社会监督系统”,在全联盟成立 “宪法监督委员会” 。⑨、建立发达的社会团体。戈尔巴乔夫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多样化的社会; 政治体制要 “考虑不同社会集体的客观利益”,为此要建立 “一系列社会团体”,并扩大其权限,着手制定 “社会团体法”,促使国家机关作出或撤销某些决定要听取社会团体的意见。⑩实行法制改革,使苏联成为一个 “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法制化”和 “法制民主化”,要把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用立法固定下来,使民主得到法制的保护,执法机关也要学会在扩大民主和公开性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二、经济体制改革 。近年来,戈尔巴乔夫一直全力以赴地推进苏联的经济改革,并强调对现行经济体制不能限于局部调整,而必须进行 “根本改革”,这关系到苏联的 “历史命运”和在 “当代世界上的地位” 问题。为了推进这场根本性的改革,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大力提倡与支持学术界大胆探索改革理论,强调理论战线上要有一个原则性的突破,摆脱僵化的教条主义束缚。要提倡新政治思维,经济科学应当成为发展生产力、采用先进技术、完善生产关系和改变经济管理形式的工具,提倡经济学界解放思想,在争论中为改革献计献策。②加强法律机制建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1987年苏联先后公布了《苏联国营企业法》和《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围绕着这两个文件配套实施的十几个调控法规,以求建立完整的、有效的、灵活的经济管理体系。还通过了《全民讨论国家生活主要问题法》和《对妨碍公民权利的官员的不合法行为向法院起诉法》,将起到保护改革者的作用。③企业的地位将由执行上级计划的单位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并实行自筹资金和完全经济核算制,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控制数字、经济定额、国家订货和限额为特征的指导性计划。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实行宏观控制,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市场调节发挥更大的作用。④把所有制的改革提上日程。承认公有制的建立不等于真正解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承认集体所有制的长期有效性。放宽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经济。1986年11月19日通过了《个体劳动法》强调保护个体劳动的合法性,同时也允许西方国家在苏联国内办合资企业。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六月全会上的报告中赞扬合作制和个体劳动“有助于最充分地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健全社会经济关系”。三、外交新思维。戈尔巴乔夫强调要对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全面分析,要抛弃老一套,“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主要内容有: ①关于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苏联安全是“相对的”,国际安全应是“普遍的”,“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问题”。②关于两个体系的对抗和统一性的问题。由过去较多强调“对抗一面”改为世界统一性在“不断增长”,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两个体系间的抗衡要“通过和平竞赛和和平竞争的方式进行”。③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和国际共运多样性问题。由过去强调遵循“共同规律”改为要“彼此尊重并运用对方的经验,”承认国际共运中存在着“多样化”,一个党不能“垄断真理”。④关于战争与军备竞赛问题。他认为,谋求军事优势”在客观上不能给任何人带来政治上的好处”。核均势“水平过高”带来的不是“同等安全”,而是“同等危险”,只有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才能确保集体安全。⑤关于对外政策非意识形态化问题。他强调 “不能从外部推动”别国进行变革,国际关系领域不应成为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命运的场所”,社会主义国家 “不能把推翻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目标”,“不允许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⑥关于原则性和灵活性问题。他突出强调灵活性,认为在坚持原则立场时,必须实行策略上的灵活性,必须准备作出相互可以接受的妥协,“把对话作为相互谅解的手段,而不是把对抗作为目标”,等等。这表明,苏联在今后的外交,主要是搞缓和,改善它的对外关系,目的是谋求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加速战略的实施。著作有: 《改革与新思维》、《戈尔巴乔夫选集》等。
相关参考
苏联·戈尔巴乔夫对苏维埃代表制度的改革设想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在国内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种理论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对苏维埃代表制度的基本方面没作大的改变,但随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已开始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末任领导人,也是首末任总统。他在苏联历史占有一个重要地位。该地位很尴尬,那就是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当然苏联解体原因很多,全怪在戈尔巴乔夫身上也不现实,但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
苏联 苏联·1991年7月16日戈尔巴乔夫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晤
1991年7月16日戈尔巴乔夫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晤1991年7月15日—17日西方七国首脑会晤在伦敦举行,会晤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对苏援助问题。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应邀于16日前往伦敦,出席会议。他事先将一
1990年10月15日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1990年10月15日,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199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以表彰他在国际社会生活的和平进程中所起的先锋作用。12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建立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全称“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学研究基金会”。1991年“8·19事变”后,前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同苏共其他机构一起被解散,在社科院的基础上,利用其建
戈尔巴乔夫——苏联和平奖戈尔巴乔夫——苏联和平奖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简介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姓名: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SergeyevichGorbachev
苏联·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就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接着,在苏共二十七大上以及在这次大会以后,苏联领导人和苏联学者,不断对“新的政治思维”作进一步论述。戈尔巴乔夫指出
苏联 苏联·1990年11月17日戈尔巴乔夫提出紧急改组和加强国家政权结构的八点建议
1990年11月17日戈尔巴乔夫提出紧急改组和加强国家政权结构的八点建议1990年11月17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讲话时提出,代表们以压倒多数表示“基本赞同”。这八点建议包括:赋
1987年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6年正式提出的一整套有关国际问题和苏联外交政策的新理论、新观点,到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出版时基本形成。其基础是人道主义
苏联·苏联强化对干部监督和管理的措施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总书记以来,在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一、充分发挥监督机关的作用。戈尔巴乔夫认为,党、政府和社会监督机关作用的削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