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为什么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会互相倾轧近40年之久?
Posted 李德裕
篇首语:努力吧,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才有资格被仰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为什么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会互相倾轧近40年之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为什么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会互相倾轧近40年之久?
唐代前期的政治,延续了此前魏晋南北朝以来门第的遗风,是以贵族政治为主体的。开国初年,活跃于政坛上的基本都是隋末乱世中崛起的士族,太宗贞观之时,虽然也能打破藩篱任用“关陇士族”以外的“山东士族”,但格局依然没有大的改变。这时科举制已经初步开始实行,但是门类科目还比较少,进入政坛的民间士人也不算很多,仕途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武则天代唐自立以后,为了与李唐分庭抗礼,毫不吝惜地添设以及发放官位以施恩收买人心,因此出现了官员冗余的情况。玄宗即位后,一方面着力打压以皇室亲王、公主等为代表的贵族势力,一方面也淘汰了许多冗官。但随着科举制的不断推进,参加科考以求入仕为官的人越来越多,以致竞争者远远多于官场名位的空缺,因此在任用时便要通过论资排辈来进行考量。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皇帝统御外朝群臣的力量也相应降低,于是便培育出宦官这样一种贴身的且可以依靠的势力。但宦官强大以后又成为祸害。而外朝的臣子也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与角逐中,在唐宪宗时分化成了两个清晰而相对立的壁垒阵营—以年辈资历最老的牛僧孺(780—849)、李宗闵(?—846)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787—850)为首的“李党”。这两个党派无论哪一个得势把持朝堂,就会将自己人安排到重要职位上,而对对方无情打击,将之贬到外地。就这样,从宪宗时代开始,一直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几朝,双方你来我往此起彼伏、牵缠纠葛互相倾轧了近40年之久,以至于文宗曾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也就是说,治理朝廷“朋党”之争的祸患,比清除河朔三镇藩镇割据所造成的威胁还要艰难。孔子曾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正是这个道理。
旧说“牛李党争”的发端,是源于一次选拔人才的进士考试。当时还是举人的牛僧孺与李宗闵在“对策”中抨击了时政,宰相李吉甫认为这触犯了自己,便向唐宪宗诬告两人考试舞弊,结果考官被降职,牛、李也没有得到被选拔的机会。此事真相传出后,朝野哗然,不得已之下宪宗把李吉甫贬谪为地方节度使,另立了宰相。牛、李两人与李吉甫由此结怨。到了穆宗年间,时为监察御史的李宗闵因其婿在进士及第后被疑有贿赂行为,李受牵连被贬外地,他认为这是李吉甫之子、翰林学士李德裕的举报所致,因此对其积怨更深。后来李宗闵与牛僧孺互相声援,与李德裕成为相对立的两大势力。尤其在牛僧孺入朝为相后,双方的核心人物都进入了政权中枢,此前的明争暗斗演变成激烈的派系之争,两党交替进退,相互倾轧。在文宗死后,李党以及支持他们的一派宦官拥立了武宗即位,由此牛党大为失势,基本都遭到了贬斥。而在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又被贬,李党失势。这番争斗直到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三人相继去世,以牛党取得执政权而告终。
持续如此之久、牵连如此之广的牛李党争,从历史进程的方面来说,是隋唐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以来政权不断开放和下放的一种结果。大体上可以说,牛党代表了通过科举取得进士出身的“庶族”,而李党则多为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士族”出身。“科举”与“门第”所形成的两股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成为牛李党争的一个深层背景。这两个官僚集团对于边疆、藩镇以及朝政等诸多问题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其立场和态度不尽相同,但他们之间的争斗,并不单纯是由于政见不合,有时可能只是为了个人权力地位的得失,以及私人恩怨的意气之争。长期的党争不仅败坏了晚唐政府的官场风气,而且在内斗中令统治集团内部元气大伤,既不利于齐心合力抵制朝中专权的宦官,也不利于抗衡地方上日益坐大的藩镇。在旷日持久的内耗中,唐政权无可挽回地走向末路。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朋党之争朋党原指同类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朝官内部也结成朋党。勾结宦官,排斥异己。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相互间持续了近
唐朝的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
牛僧孺牛僧孺出生甘肃灵台,是唐穆宗、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也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与李党代表李德裕势不两立。李德裕当政后,牛僧孺被罢免,贬为循州长史,直至唐宣宗继位,李德裕被杀后他才得以恢复原官。牛
牛李党争发生在唐朝,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领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宪宗时期才得以结束,这场斗争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
牛僧孺牛僧孺作为“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在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等方面颇有政绩,又发展将汉阳、江夏,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由于他与李德裕的党争,世人对其褒贬不一。
牛僧孺(779~847),中国唐代穆宗、文宗时宰相,诗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
牛李党争中,牛僧孺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党争,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名词,意味着官员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党争的存在,也就说明了朝纲是紊乱的态势,不利
“牛李党争”牛派的首领牛僧孺(779—847),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是牛仙客的后代。仙客从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起步,玄宗时虽贵为宰相,但仍遭人轻视。牛僧孺和李宗闵、杨嗣复都是权德舆的门生
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早在唐宪宗统治时期就埋下了伏笔。当时朝廷举行选拔官员的考试,牛僧孺和李宗闵两人在卷子中批评了朝政,结果被评为第一。宰相李吉甫认为他们是在诽谤自己,对他们很不满,于是唆使亲信诬陷他们,把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以牛增儒为代表的牛党和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进士考试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