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下

Posted 菩提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章 佛

  一、只要心好、行善,何必要佛?

  (1)每人都自己是好人,每宗教都自己是人善。但是所的好、善,是以什准呢?都是以各人自己的成准!

  一般人都只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善,一旦受到侵凌攻,便方仇,拼死反,不知自己的心、忿怒的心情、和反的行,也都是自陷於‘’了。又常有人以‘嫉如仇’自诩,但‘嫉’念又是善?‘善’的准到人的人,他生食肉也自以是善。

  每人都以各自的准,自己所的都是善,而人的又是自己的情和利害系而的,以致每人自己的准都法作一定的范,何要同人的准?人人都自是善,都人是,而互相攻,互相攻仍然各自自已是善。

  宗教也是一,各有各的善准,而相互。准格的,准不及自己的是;准松散的,准超自己的是愚。但之所以准散漫,是他得不深、不,然到底才是愚?

  佛教和一般人及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善的准非常而且明。以佛教的准衡量。事上一般人所的‘心好’都是自我粉,所的‘善’都是、都不底。因此,之所以要佛,就是要知道什才是真正的‘善’、什的心才是真正的‘好心’,自己的有借口逃避;而更能身力行,真正地行善,最後自己的思想、行、和人格,都到最完美的准。

  所以,也可以,如果真正心好、真正行善的人,一定肯佛,接受佛教的善准,努力成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2)善是有漏,只是增福,不能解回。而佛最的目的,是要修漏,要解回。佛法中之善行,是增修漏的助,是基,而不是目的。所以佛,不只是要行善,即使能行佛法中的善行,也是不的,是要究竟解的佛法。

  二、佛必吃素?

  (1)要回答,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吃素是源自於大慈悲心,是因於畜生道生的悲,是他被、被屠戮、被煮等烈遭遇的不忍。任何人,在面碗的肉,都想想它活生生到被做成所‘美味佳肴’程中的酷,如果他吃得下,那真是一的悲心也有了。孟子都:‘恻之心,非人也’,有悲心的人,也可以‘人性’都有了,儒家都他做‘人’的格都不,何佛?

  所以,然五戒和出家戒中都有禁止食肉,但《梵菩戒本》中便食肉列菩戒。:‘一切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大慈悲佛性子,一切生而去,是故一切菩不得食一切生肉。食肉得量罪。’

  (2)真正,吃素不是佛的‘必’件,而是佛的‘必然’果。它不是用求的,而是自己慈悲心增,自然生的象。但果,也只是佛中的一‘副品’,而不是佛的目的。

  但如果不吃素的,或是慈悲心不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吃素,可以培增慈悲心。此,吃素是佛的一手段,一增慈悲心的手段,但也不是佛的目的。而且手段也不是‘必’的,是自由性的,而不是制性的。

  (3)於有心吃素,而境因素不可的人,可以因,或吃‘肉菜’。竟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求吃素更重要。而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境有困的人,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不能心吃素的人,千不要以借口,掩自己好吃肉的行,更不可以此反、破人吃素,是要大因果的。

  三、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

  (1)如果心中真的有佛,就不可能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吃肉酒。

  佛是大、大智、大悲者,如果心中有大平等,怎吃同具性的生之肉?怎酒迷心念、障覆性呢?如果心中有大智慧,怎不知道物死前生毒,而食肉造成血酸,更是致癌的主要源?又怎不知道酒精害肺、麻神、腐智慧呢?如果心中有大慈悲,又怎忍心吃得下生的肉?

  (2)只是心中有佛,不能吃肉。必自己已成佛了,具有佛的大能力,能超度得了你所吃的生;又必是了度化生,而行游三昧,如此方可以吃肉。

  (3)有些小中到酒肉和尚,常一句‘口禅’:‘酒肉穿,佛在心中坐。’句原是出自《般秋雨 》所,明朝末年忠攻渝城(重)前,兵某寺,迫寺中的僧吃肉。有一位法叫破山的和尚,即以渝城百姓的性命交,要求忠在攻破渝城不能屠百姓,而他自己戒吃肉。於吃肉,破山和尚口偈:‘酒肉穿,佛在中坐……’。

  了救一城的百姓,而自己犯戒,才是真正大慈悲心,真正的心中有佛在。破山和尚如此吃肉,非但有戒,反而更下量的功德。但如果一般人,只口腹之欲,而酒吃肉,然口中念的是同的偈,心中是‘中坐’,自己造不,引人造,更重的是破正法,人慧命。的,要以多大的代承?位佛行者千要三思而後言,切莫以身法,徒逞一的口舌之快,而量劫的三苦。

  四、佛必出家?

  (1)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一就可以很明地知道,佛不是非得出家才行。事上,在家佛的人是占佛人的大部份。

  (2)另一是:若想心佛,是否出家?因似乎出家才是‘’的佛者,能心修持、弘法。

  出家,的是非常值得。但的是:一、出家有很多戒律,必有特殊根器和福德才能承,不是每一佛者都能有此因;二、出家有寺院的工作必做,有多少能自己的意配;三、出家,由於身份形相,出外弘法亦有很多不方便,有反而不如在家身容易弘法。

  (3)修心法的行者(特是本宗弟子),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身出不出家,只是示不同而已。因此,佛行者需於此起分心。

  五、佛是老年人的事?

  老年人能佛固然很好,因老年人通常比需要佛法,指引他死後生命的宿。但非佛一定要等老年。

  很多人都以老年比有空的,才可以佛,其不然。你能保你年老一定有空?甚至你能保你能活到年老?而且佛也不是要空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的。更何老年佛,有好多比年人更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吸收能力、理解能力、想能力、和修法所需的精神力等,都已大大退,而著心和染污心、世等,都更深、更革除,障更大。因此,老年才佛,比年就佛,困何止十倍?更要想成就了。

  所以,若是真正想佛,真正想成就,必趁年就好好、好好修。早一分始,就多一分容易。

  六、佛只是追求心的寄托?

  寄托心的方式有很多,佛也可以到效果,但不是佛的目的。

  所寄托心,其所指的心,只是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的寄托,的是使心得以安。而寄托心的方法,不外是藉用或宗教等外境,以幻的外境羁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幻不定的,即使得安,也不永,究再度失落,再度追求的目求寄托。有少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但是妄念烈的著,烈的追求,不加追求同一境相目,表面上看似找到身的寄托,事上依是不在追求,不能使心得到安。所以向外追求心的寄托,事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佛,正好相反,是向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而真正到追求心寄托的目的。但不是佛的目的,而只是佛的始。

  七、佛是了往生世界?

  (1)若相於我世界,世界然是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好的境,也很值得我世界的一般生追求往生。一到世界就不再受生死回,也可以是某程度的成就了。但若佛的全程目,往生世界不是究竟,它只是一殊的方便而已。

  我佛,尤其是密宗的行者,要以即身成就目而心,要自己建立一土,要自性本具的土。因土和土,原本就是同一,只是生的心念有染污,所以所的世界才不清。世界的相貌,是我的心念和力而的。我能回本具清染的自性,自性中本具的土,也就自然,都是土了。

  除非是妄自菲薄,自不能成就的,才退而以往生目。

  (2)要想往生世界,首要的是大菩提心,要修行而求往生、早日成佛而求往生、救度一切生成就而求往生,其次再修往生土的法。如果不肯菩提心,即使修往生的法修得多好,也一法往生。因阿陀佛是以大菩提心力建立土,生不菩提心,便不能阿陀佛力相,故法往生。

  八、佛的目的是什?

  佛是了什目的?以什佛?非常重要。因‘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不正,怎、怎修,都走到歧途去。

  一般,佛有四不同的心:一是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或了自己或家人的命健康,而佛;二是了自己解生死回的痛苦而佛: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也要救度一切生都能和自己一解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了目的而佛;四是了解一切生死回、或成佛涅,一切的痛苦解,一切的生和佛果,都一只是妄的幻相,有什可追求,也有什必的,了自己和一切生都能知道理,回超越的境界,而佛。

  四心,然有次上高低的差,但基本士都不算。然我不鼓第一和第二心,但如果你是以心而佛,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逐步整自己的心,著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展,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事上,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悟。

  除了四目的之外,如果你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底一下。特是如果了追求超常的能力、了感、或通、等等目的而佛,一定要重新考,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佛的理念,等定具有正的後,再佛。因佛是一追求正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於超常能力感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了超能力或感而佛的,必定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取幻的超能感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九、佛是些什?

  (1)佛要佛的心,不是佛的外相。什是佛心呢?佛是者,佛心也就是‘’,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自己的念,悟自己的本心。而,是要自己,要自己,而不是了解佛陀出的後的境界,那是佛的,不是我的,你‘了解’也只是用意去想像而已,不能真正到的境界。所以我佛,是要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

  (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心,是取心,是不生心,是、嗔、的清心。我佛、修法,也就是在修心,把我生不平等的心、自私的心、喜分取的心、念念不定的心念、充嗔的心念,‘修正’成清的佛心。我要先‘修正’的方法,再著用些方法,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

  (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菩提心、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即生本具的性。菩提心,即求此性的心,不自己悟,也生都能悟,也就是菩‘上求佛果、下化生’的誓。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行,以本具的性。菩提心,即本具的性已,究竟悟之心。菩提心是所依之根,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所,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所,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菩提心是果。

  所以我佛,就是依四菩提心而:先菩提心,了知我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起菩提心,令自他都能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而起行菩提心,精修持佛法;最後到菩提心,自始至所做的自性菩提心。

  (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佛,也是要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自己本就具有的,因我的心和佛心本就是相同的,只是我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佛,是要佛陀如何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我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

  我依佛陀教我的方法,出我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四千法差。如果不是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出的事相法差,那以意得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而已。知只能知道事相差是,不能了知什是。知是有限的,因人的意作用是有限的;智慧是限的,因我的真心(佛心)是限的。知不能了生死,智慧才能了生死;知不能救度生,智慧才能救度生;知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是本逐末的最愚的做法。

  慈悲和能力也是一,都必自己本有的才是真的,而且都必有智慧引。如果只是用意或知引,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助生,反而害了人。是危的。

  十、佛要那些段?

  不管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宗派,佛的程,都是由信心始,要有想探、佛的意,才能正地佛法的理,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的知;接下就是要去修行,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後到那境界,是最後的目的。

  十一、佛要怎?

  (1)佛的通:

  第一是守戒律,自己外在的行和在的心念都清,因佛生最主要的差,就在於佛是清,而生不清。

  其次要多行善事,福德,因佛是福德智慧都的。

  第三是定,因唯有藉由正定,才能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不是靠看、、法等向外求的方式而得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把自己本具的智慧出。但是要能定,就必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而所‘福德’,就是必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好,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佛最重要的,在就是持戒的基。

  (2)本的佛法:

  第一、父真的信心,父怎就怎做,不用疑,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就是考自己父信心的候。

  第二、依照父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且要常加父主的各法。修法上的,只‘怎做’,不要‘什’,因‘什’都是自己的意在而已,是永不完的,也法解生死,反而是沉生死的主因。而且‘什’,也就表示父、法信心。之,密宗的修法,就是完全相信父、完全依止父、完全照父所的去做、照父所的法去修。

  第三、藏祖的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佛最重要的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的心念,把我始以向外求的心,扭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佛心。

  注:1.不是完全不能有任何。若是修法上有一定要,如果是特殊的,最好是直接示父,至於一般基本的知,可以和兄一起研。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研、分。

  注:2.上修密弟子之重要,於‘修密答’本有的明。

  十二、有教的基,也能密宗?

  然密最好先有教的基,但各人的根和因各不相同,若是密的因已成熟,直接密宗也是很好的。但之後,要快自己充基本的佛知,修持上才不有偏差。

  但是充佛知,非要大家到去跑道,到。有基本知,而到跑道,更容易出。

  最好、最、最不出的方法,是常加父主的法。因我具的基本知,父都往法中示,所以加法等於是充佛基最直接而的方法。若能常加法,好好解父的示,修持一定不有差。

  其次,兄只要做‘求法申定’所列的必籍,逐次,必能一佛法之全貌,基亦得以固、具足。

  十三、成佛很?

  (1)困或容易,要看你那角度看。

  若是依法,教注重理的探究,在理上花太多,所以依修教要成佛是比困的;下三部的密法,多著重於事相,要成佛也;上密法是直修心性的法,和其他法比起,修上密要成佛就那了。

  又若看,教要三大阿僧劫(量次的世界成的)才能成佛,是的;密宗下三部的法,要十六世成佛,比起教要多了;而上部的密法至多三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的。

  但若修行程所遇的障看,教是把障在的分,所以每一世的障看起比小;修密宗的人,要把始的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所以障特集中,看起似乎比。然而密宗可仗上承及密法的加持,消除障之力特,故修持起,也不有太大的困。只要上有信心,任何困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易,也要看所的法不,就是所修的法不合自己。

  (3)易要看人的精程度,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如果你很容易,有信心―父有信心、法有信心、自己有信心,又有出已,深世常,切要了生死回,必定精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得成佛很;再怎修也信心,然修不下去,那又怎可能成就?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一正式的佛教徒?

  成正式的佛教徒,有必的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是正式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意思?

  (1)皈是投、求救之,依是依附之。皈依,就是投、依附,而求救。

  (2)皈是反白之,即反黑()而白(善),依是止息妄念之。皈依,就是止息妄念、除,而行善。

  (3)皈是之,即回自性,依是安住之。皈依,就是回向外追逐的妄念,自性而安住。

  三、皈依有那?所皈依的象是什?

  (1)皈依有三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的是三皈依,是密共通的基,教只有三皈依,密宗有以下三。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密宗的基。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前面的皈依後,可以依序深入受後面的皈依。但受後一皈依,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教都只受三皈依。如果已在教受三皈依的,可以再受密宗的四皈依,不和三皈依突。而如果未受三皈依,就直接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教受三皈依了。

  本宗所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三皈依的象,是佛、法、僧三。以‘常住三’皈依之外,以‘一三’真正皈依。

  四皈依的象,是上和三。以投上三外,止妄,自性而安住,是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於三和三根本―上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法是事根本。以皈依三三根本外,成就自性的法身、身相、化身用。

  一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佛法僧一,亦是最上乘之皈依。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始以自己流浪生死之次,已如沙,去量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能引我等永出三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於佛(因去佛皆已涅)。由於前之上可去佛成佛教於我,加持於我,我印修行正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之效,故言最上乘皈依一皈依,皈依上,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在於皈依之弟子,其期的察,而所皈依之上其修成佛之唯一依。故上具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一不二的服,乃是一皈依成立的件。新皈依兄只要如法修持,共修,再修密答,了解修密要,即可如了解:一皈依―皈依上(皈依自性),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佛什一定要行受皈依的式?

  受皈依是一定,是自己和三的定、和上的定、和自心的定。

  然皈依最重要的是心,真正的皈依是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外相的式,同自己做一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定安住自性的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一刻,也就是自己解回、自性的。

  事上,如果真心想要佛,就不排斥皈依的式。除非是自己想多了解其他宗教,佛教的信心不定。如果是的,就不受皈依。因皈依是其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探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合格的金上授法灌之後才能修,何未受皈依?是不可以修的。

  五、皈依後能保佑平安利?

  (1)皈依三後,的有佛菩的加持,及法的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承的比加持力。

  (2)但相的,也有多我去世的怨主障我,因皈依是解生死回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解回,那我去欠他的、害他所下的仇恨子,以後他便都追、了,所以他用法阻我。所以一般人在皈依後,通常都遇到很多世法上的不利。但如果我因此而疑佛菩加被我,甚至以是由於皈依才致的噩,因而退失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主的心,而自己也永沉生死,永出回的希望,才是最可惜的。

  所以,受皈依,最好不要抱持想保佑得平安利的心而受皈依,皈依後更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境或逆。要知道一切的逆都是由自己去所造的力感召而,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做消想,且心忏悔去所造的罪,如此必能以自己忏悔力、及佛菩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自然就逐事事平安利。

  (3)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做是父的加持。遇到境,要知道是父加持我,要感父慈悲於修行的,要珍惜境,好好修持。逆境,要知道是父我的考,要感父慈悲境心的,要能得障、通得考。如此一切逆境都是修行的助,修行者,有任何不平安不利的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的事都是短的,一切逆境都是瞬息的,我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外在的情,不被外在的情所控制。而我佛,就是要些被控制的情之中超出,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真正的平安、真正的利。

  六、皈依有什利益?

  父常示:《涅》上:‘皈依佛法僧,所畏。’因皈依佛、不地,皈依法,不鬼,皈依僧、不畜生。所以皈依之後,只要不再造深重的罪,都可以免除落三道的怖畏。是一般受三皈依的利益。但皈依不只是了不三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做,逐能六道回、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生也都能成就上正等,才是三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於四皈依:皈依上、佛、法、僧,除了不三道的利益之外,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回、慢慢成佛,而是一世就要解生死的困。皈依具有真正承的上,和有皈依上,差就在於成佛的快慢。因只皈依三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自己佛法的程度而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密宗的人,是依靠上而得成就,上把他成就的(也是去佛及祖成就的)直接教授弟子,所以弟子的一切成就都自於上,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的上,且上具有真正的信心,照著父所教的真去修,一定可以很快得成就。就是皈依上所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三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和出家比丘三者之前而受,以三者作三的代表象征。

  若是受四皈依,必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之前受,不能由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之前,要先相片、一份身份影印本,填一份皈依申表,向事兄申。在皈依法中, 父同授‘皈依’。法之後,要受 父灌。如此皈依才算。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於上慈悲,故授以方便皈依,由父自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同大悲心、菩提,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兄,必依上示,如法修持、定信心,方不上之悲心。皈依方法可海外分系。

  八、皈依是拜?拜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拜’,是世俗的式。在佛法中,有‘拜’一套。

  在出家中,由於僧的生活境不一,必依止‘教’,僧的生活方式、戒律和佛法教等。但依止教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因受三皈依,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教在,故不需再皈依某一人。何皈依於一僧也是不如法的。是出家的情形。

  至於在家,有出家‘教’的必要需求,更‘拜’扯不上系。同的,在家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在家所要持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都不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

  人授三皈依的出家,他只是代替佛陀我‘明’皈依,不是他本身有格我授皈依。而且亦是做十方三世一切僧的一代表而已,是代表僧接受我的皈依,不是我只皈依於他一人。

  在很多人把世俗的到佛法,把皈依做是拜,把我作皈依的那位父就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父,是非常重的念,也是非常重的做法。可的是不存在於受皈依的在家,而且普遍地存在於人授皈依的出家。

  由於的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果使得‘拜’不如法的更日益重。受皈依者是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愈好;而人授皈依者也是愈多人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了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和在家)不得再另外‘拜’等不如法的私。其都是在生死回的,不但法解生死,反而只入回更深。真心想要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看似和世俗的拜似,但其本和意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之後,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因密法最重的是清的承法流,如果皈依以上的上,怕混法,不管再如何精的修,都法成就的。即使不把密法混,但修不同上的法,不能一,也不可能成就。所以 藏祖示:‘父即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一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著皈依,一定要先考清楚,是否真要以位上根本上,定之後再皈依。皈依之後,就不要再跑道,到攀。攀愈多,生死的愈多。

  九、皈依後有什必持守的范?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所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不皈依外道邪。若是受四皈依的,要加一:不皈依外道邪。

  但是要我不皈依外道,不是裁,而是了救我的慧命,不要我在不了、不能解生死的外道法中浪和精神。而我自己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了皈依必的而跟著盲目,必了解其他外道法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於外道,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的心。了他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了他不知道真正解生死的正法,而他起大悲愍心。起救度他的心,然目前有能力,但不管多久之後,只要自己有能力、他有因,都要救度他入佛教、修佛法、佛果。

  若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三,最好是能先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如果是有事便要求助於它,求它庇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福,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式,也有任何的意。

  (2)受三皈依之後,佛像,即使是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有一句文的帛、乃至一句句,都恭敬;出家、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所用物,都尊重。至於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自己的根本上更特恭敬,乃至上所用之器物,都必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玩耍。,重要,可(皈依指引)一中的(城),或教其他兄。

  (3)受皈依之後,要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三弟子、密宗弟子、宗弟子;要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所,念念照自性,念念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皈依意。

  十、皈依誓偈的什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持尊,永不皈依邪知;皈依佛,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皈依僧,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教受三皈依,只有後面三句,有第一句。

  持,是‘完全持’的意思,因上是一切佛菩的一切功德智慧,也一切法,所以上是持之尊。‘皈依,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就是:上是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者。

  足,是指福德智慧者都到最的境界。我佛,行菩道,其就是聚福德智慧的程,等福德智慧都具足,便是成佛,所以佛陀是足之尊。‘皈依佛,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天、神、乃至魔王等,都有能像佛陀一,福德和智慧都到最境界的,所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欲,就是破除著、、和偏。一般的法,不管是世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不能完全破除我(自我的著),何法(法的著)?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及象;不能完全消除,何拔除的根源?只能指人的偏,不能到自己的偏,何到完全偏的中道正?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和法,拔除的象根源,正偏的中道相。所以佛法是欲之尊。‘皈依法,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是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著、、偏,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僧是生中最尊的。因此,我皈依僧,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生死的外道。

  第六章 受戒

  一、佛一定要受戒?

  戒律是要改正我的,我的人格提升佛格。我佛,也就是者改正自己的,佛的所思、所行、所言。若是不受戒、不持守戒律,怎能算是佛呢?所以受戒、持戒,不但是佛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受戒後再犯戒其罪更重,不受戒不是罪?

  受戒否,罪的重。不未受戒者,只有造一犯;受戒者犯戒,有造犯戒犯。

  然而,受戒之後,就受了戒,然犯戒,仍有忏悔的方法,戒依然清,而罪亦得以因忏悔而。使罪深重,而入道,但以戒法之力故,受微,能於道中教化道的罪生。侍受,因戒不失故,乘戒法功德,即得人生、值遇佛法,故能速菩提。此受戒而犯戒者之殊。

  若未受戒者,造善,命生天受,。因戒故,乃流,欲得人身,不知要多少千劫?得人生,亦值佛法,何修持?更遑成就!是故六趣,永出期。善之尚且如此,何造者?此未受戒而未犯戒之低劣。

  故知受戒否,罪是同等,而受重,是受戒者而未受戒者重。至於解生死、成就佛果,受戒否更是。是故:‘有犯名菩,犯名外道。’因有受戒故有戒可犯,犯而戒不失,故是菩;因受戒故戒可犯,犯仍戒,故是外道。

  三、忏悔真的有用?

  (1)真心悔、真勇猛心忏悔,一定有用。因也是由心而造的,然也能由心忏悔,而除心造的。

  怎才叫真心忏悔呢?第一要生起大怖畏心,知道自己造了,若不忏悔清,必定要受的痛苦;第二要生起信心,相信依止上、依止佛菩而求忏悔,一定可以使罪情;第三要大猛心,若所造的罪不能忏悔清,不停止;第四要誓心,今後即使遇到生命危,也永不再犯。能如此忏悔,必定可以心而得除。若是修密的人,除如此真心忏悔之外,可以配合上所的法修持,罪清得更快。

  以上四心中,第四最重要。因所忏悔,忏是忏其前愆,就是忏改去所犯的,悔是悔於未,就是誓未永不再犯同的。所以誓不再犯才是忏悔真正的用意。父也曾示:‘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犯。千不可存著反正可以忏悔的心,忏了又犯,犯了再忏,忏悔就有意了。’如果不能永不再犯,即不是真心忏悔,忏悔也有用。

  而信心是忏悔的根本。如果你心中一直存有‘有有用’的疑,那就怎忏也用了,因你不相信,就不真心忏悔,然有用。

  (2)真正的忏悔,是了知法如幻,罪性本空,安住於性中。

  但大家千不可解‘法如幻、罪性本空’的意思。在性,罪性本空,但生能到性之前,力我,是不空的,如幻的因果是存在,是一要受如幻的;所受的是如幻的,但到性的生,是感受到痛苦。

  因此,不能安住於性的行者,甚至不了解什是性的人,都必藉著有相的忏悔忏除罪。千不要因在理上‘罪性本空’,而以用不著忏悔罪,甚至因此而以可以便犯戒造,也不受。解,就送了自己的慧命了。真正愈深性的人,愈不敢造毫罪。

  四、等自己有把握能持守不犯了,再受戒,念好不好?

  有的心是很值得,但作法不值得鼓。什呢?

  第一、生在未成就之前,不可能完全不犯戒的。要想等自己完全能持守不犯之後再受戒,那就永受戒之期了。唯有先受戒,然忏犯,只要真心忏悔,必能不犯,最後才有可能不刻意持守也不犯戒。

  第二、未受戒者,即使知道戒律的容,想要持守,但事上由於有正式受戒,缺少正的束力,往往就被自己的所,而一再替自己找借口原自己,最後使原先追求完美的理想,也成逃避受戒持戒的借口。因此要先持戒,已是做到的,何想要持守不犯再受戒,事上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的人心,要用智慧心,不要只用情心。要先了解,再定理想,不能只靠理想而定。

  五、戒有那?各有多少?

  (1)戒的很多,如各宗教都有各自的戒,‘世戒’;修行人在定中自然不犯某些戒,‘定共戒’;修行人到某些果位自然不犯某些戒,‘道共戒’;有迦牟尼佛弟子所制的戒,‘佛所制戒’,‘佛戒’。

  佛戒之中,又分好多,像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大乘的各菩戒,密宗的金戒等。

  (2)本宗弟子一般所受的,只有三:一是最基本的五戒,二是於‘瑜伽派’系的菩戒,三是密宗戒中的十四根本。

  五戒只有五:不生、不偷、不邪淫、不妄、不酒。

  菩戒有三大:律戒、善法戒、益有情戒。律戒是除一切害自他的法;善法戒是行一切成就自身佛德的善法,可以‘六度’之;益有情戒是行一切成就利他佛行的事,可以‘四法’之。以三大一切,等於是‘莫作、善奉行’的意思。另外又特列出四‘等他罪’、四十五‘垢罪’等四十九的行戒文,其中四等他罪是於律戒,垢罪中前三十三是於善法戒,後十二是於益有情戒。

  金乘十四根本,即有十四戒文。

  六、如何受戒?

  其他宗派各有其受戒方式定、式等,在此不述。

  本宗的受戒,一年有次正式戒,在的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而每月一次的戒日,又都可以方便受戒,但在方便受戒之後的第一次正式戒法,一定要加,才算真正受了戒。

  受戒前,要先照片、及一份身份影印本,填一份受戒申表,先向事兄申。

  受戒,要 父的示而做想, 父念受戒文,依文心受戒。

  七、受戒要做什次第?

  (1)若是依佛法深的次第,是先受五戒、次受菩戒、最後再受金乘戒。因五戒是一切佛法,不密、大小乘、出家在家等,都必具有的共通基;菩戒是大乘密共有的戒律;金乘戒是密宗不共戒律。

  (2)依本宗修持而,因本宗是於密宗,所以在受了五戒的共通基之後,理先受金乘十四根本戒,成正式的密宗弟子,最後等大的菩提心如生起之後,再受菩戒。本求法的件,也是依次第。

  (3)事上受戒的次第有正式限定,全看各人自己的心。除了五戒一般是要最先受之外,菩戒和金乘十四根本戒那先受、那後受,或者同受,都是可以的。甚至如果有大心的兄,三戒一次同受,也不可。

  八、受戒後要如何持守?有什原?

  修大乘的人,是以心持戒,尤其是本宗都是修心法的,更注重心戒,只要起一犯戒律的念,就已算犯戒了,不必等到身去做。所以本宗弟子受戒之後,天天都要戒,自己一天中是否有犯戒。但其也是一方便而已,其目的是要我成自我的,乃至最後能每一念生起,都能上自己是否犯戒。所以,持戒的原,就是一定要自己的每一念持守。

  九、持戒有什的方法?

  (1)持戒最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方法,就是依戒律的精神持守,而不只是死板地依戒律的文持戒。所以大乘的戒律有很多遮,就是只要不反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特殊情下,是可以允不必依戒律文的。

  比如菩戒,《》上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及善心,即不犯菩戒,正因慈心、悲心、和善心,即是菩戒的精神。但菩戒最根本的精神,是菩提心,‘利生求成佛’的心,所以只要想到要利益生、要生同上菩提,即是念念持守菩戒。

  又如金乘十四根本戒,其根本精神是在於上的真信心,只要能完全依止上,完全照上所的去做,便能持守金乘戒。

  只要能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也是修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持戒其不。

  (2) 父曾示:‘把一切妄念都一句密咒,自然一切戒律都不犯。’

  因犯戒,就是我有不正的念,如果念念都在持咒,那有引我犯戒的念出?

  (3) 父示最究竟的持戒方法,是刻刻安住於性。但是初的行者,是困的。所以初者,是以念念返照自己的念,或者念念持咒,最佳的入手方法。

  第七章 宗派

  一、什有多不同的‘乘’?

  ‘乘’是子的意思,是一比喻,以子比喻佛法。有些子大,可以很多人,到很的地方。有的子小,只能少人,到近的地方。用比喻佛法,有些法可以令一切生都究竟成就,但有些法只能自己解生死,或者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因此,就把全部的佛法成某些‘乘’。

  二、佛法分那乘?

  教的分法,一般是分五乘:修持五戒,求生人,得世福的‘人乘’;修持十善,求生生天的‘天乘’;修持四谛法,求自己速得以了生死回的‘乘’;修十二因法,同自己了生死回的‘乘’;和修六度行,自利利他,求佛果的‘菩乘’。第二分法,是以‘小乘’、‘中乘’、菩‘大乘’。第三分法,是以和都‘小乘’。以菩‘大乘’。第四分法,是以上面所的五乘、三乘、二乘等,都是‘乘’,是方便的教法;以究竟成佛的教法‘一乘’或‘佛乘’,只有才是‘乘’,是真的教法。

  密宗的分法,一切世出世法分三乘:人天乘、外道乘、道乘。道乘即佛法,又分九乘:外三乘、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教,又‘因乘’,即:乘、乘、菩乘。三乘和密三乘是密宗,又‘果乘’。三乘是下三部密法:事乘、近乘、瑜伽乘。密三乘即上密部,包括:大瑜伽(大相)乘、瑜伽(相)乘、和瑜伽(大相)乘。

  三、什有多宗派?

  宗教,是以目的分,不同的宗教各有自己的目的。宗派,依方法分,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便形成同一宗教中的不同宗派。

  由於生的根性各不相同,合的方法也不一,所以佛法包含有八四千察解,所以解佛法的理,也展出各不同的系。在多元的佛和佛法容的情下,以各不同的佛理,配合各自相容的法,而成各特系的教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中有某系的教法,合此根的生多,研修持的人多,推弘的人也多,如此就展成立的宗派了。

  四、佛教有多少宗派?

  在印度,大乘佛教只分中和瑜伽派,中派後又分自中、成中、和瑜伽中三派。

  中古代的宗派,有十三派之多,但到在只剩下七宗:唯(即印度的瑜伽派)、天台、三宗是以研究教理主,律宗是研究及修持戒律主,禅宗、士宗、和密宗是以修持主。(另有再立三宗的,但因此派已立的承,而其教法也多被其他宗派吸收,所以不把它列出。)

  西藏的密宗,又分四派。巴,翻‘古派’,俗教,是生大士由印度最先到西藏的密宗,也是最古老的密宗。此派也是西藏早期唯一的密宗宗派。後西藏生一次佛,此派的承,不是流散到,就是由俗的僧人,以在家的身份,私下秘密承。之後,再由印度其他的新教派,包括噶派(俗白教)和沙迦派(俗花教),後又有在西藏立的格派(俗教)。就是西藏密宗的四大教派。

  我宗,於西藏密宗巴的承,再由第六代祖―藏祖,融合藏佛教密各宗派的精而成。的承源流,看本的介。

  五、那一派最好?

  (1)每一宗派都很好,唯以合自己的宗派最好。

  (2)宗的法,特值得你用心探、修持。因:第一、宗是密佛教各宗派之精;第二、宗是直接修持果地法,可以法化三身;第三、宗是三根普被的法,不管何根器,都有的法可以修;第四、宗的修法次第完,理清楚,一入即有法可,可以循序而修,直至成就。且有修行之理念,皆有料,甚易理解而不迷惑。

 

相关参考

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前言》>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主要在於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信仰的支柱,佛教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信仰的根源。所以在佛的四―信、解、行、―中,解是居於地位。能解佛法的理,才能生起真的信心,才

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前言》>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主要在於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信仰的支柱,佛教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信仰的根源。所以在佛的四―信、解、行、―中,解是居於地位。能解佛法的理,才能生起真的信心,才

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上

那藏精室著前言>第一章名介>第二章佛教的特色>第三章基本念>第四章佛>第五章皈依>第六章受戒>第七章宗派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主要在於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信仰的支柱,佛教是

佛教 初佛必基本知 上

那藏精室著前言>第一章名介>第二章佛教的特色>第三章基本念>第四章佛>第五章皈依>第六章受戒>第七章宗派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主要在於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信仰的支柱,佛教是

佛教 佛必知道的基本佛教常

佛教常1、佛陀耶:佛陀或佛,者,即自,他,行。故佛陀是三具足的大人。2、菩提:菩。有情,即大的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生的人。3、:是了十二因而悟人生真理的。­4、:是佛四谛法的音而悟道的。­5、阿:是梵

佛教 佛必知道的基本佛教常

佛教常1、佛陀耶:佛陀或佛,者,即自,他,行。故佛陀是三具足的大人。2、菩提:菩。有情,即大的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生的人。3、:是了十二因而悟人生真理的。­4、:是佛四谛法的音而悟道的。­5、阿:是梵

佛教 入寺基本知多少

  作一名著虔心朝山的信徒,在朝拜佛寺前了解入寺佛的基本,以使自己入寺的言行如理如法,到理想的朝拜效果。本文佛教的合十、、佛、拜佛的基本介如下。  一、合十  合十又「合掌」,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

佛教 入寺基本知多少

  作一名著虔心朝山的信徒,在朝拜佛寺前了解入寺佛的基本,以使自己入寺的言行如理如法,到理想的朝拜效果。本文佛教的合十、、佛、拜佛的基本介如下。  一、合十  合十又「合掌」,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

佛教 佛必懂的―操手

什是操手?1.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於腹部前方。2.手高度要中,肚上方一寸,否太高予人之感,太低又得很精神。3.手不要腹部,否看起很不自然。 

佛教 佛必懂的―操手

什是操手?1.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於腹部前方。2.手高度要中,肚上方一寸,否太高予人之感,太低又得很精神。3.手不要腹部,否看起很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