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奔河北,惶惶如丧家之犬一咬牙抹了脖子。至此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河北的叛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并且还任命以上诸叛将为节度使(历代对叛将的处理,没有比这更弱智的了。)。张忠志(奚人)上赐姓名为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这样、朝廷就把河北地区全部给了这三个降将,从而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按理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浩劫之后,皇帝和朝廷的文武百官应该下大气力整顿朝纲、废除藩镇、彻底割掉这一引起祸乱的毒瘤。可令人怎么也搞不懂的是,朝廷不但不依法对叛将们进行惩罚,反而委以重任。这伙叛贼,除了薛嵩(名将薛仁贵之孙、曾一度上贼船、后主动反正、立有战功)之外,哪一个不该千刀万剐?放在其它任何一个王朝,即使不灭十族,也要灭九族的。

我想起了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殊不知、这伙由安禄山精心调教出来的叛贼个个都是凶残的中山狼,是不会被感化的。建中二年(781)河北三镇联名上疏朝廷,要求确立节度使世袭制,唐德宗坚决不允许,三镇便联合对抗朝廷。这样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藩镇叛乱开始了。

这三个叛镇节度使自行决定父死子继,同时也没忘记上报朝廷做做样子,皇帝无奈只好下诏任命。接下来好戏连台,为争夺节度使的位子,不断上演血肉横飞、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无论谁夺得节度使的位子,报上来朝廷照例下诏任命。堂堂的皇帝和中央政府简直成了叛镇们手中的玩偶、室内的花瓶。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那些骄兵悍将撵得东躲西藏、无处安身。从此辉煌的盛世大唐被拖入了连年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顾不上、一望无垠的草原大漠;看不见、西行万里的中亚土地上唐军金戈铁马的身影;道不完、昔日的中原沃土今已是千里萧条四处狼烟;数不清、被战火毁坏的村庄与家园。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情况方才明白,唐朝为什么不削藩?仅河北三叛镇就已经够皇帝和朝廷百官们受的了,再削藩(废除藩镇)的话,反叛的藩镇还会增多,皇帝哪敢啊。

有人把唐藩镇节度使比作东周列国的诸侯和西汉的刘姓诸侯,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呢?不妨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对比。东周列国的诸侯国是周天子把天下土地分封给子孙们管理,自己什么也不管。各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王国,诸侯王只需每年来京城一次,问候周天子就成。

西汉的异姓王、如:韩信、英布、彭越、陈稀等,早在西汉的立国之初就被刘邦一阵快刀斩乱麻,收拾得干干净净。剩下来的全是刘姓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比起春秋战国的诸侯来可就差远了。自从吴楚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只徵收租税、不许管政事。

再看看唐藩镇与西汉的诸侯有何不同,先说一下唐宗室诸王:这是最有可能夺取帝位的高危人群,唐历代皇帝对宗室诸王的监控都非常严格,不可能象西汉那样裂土分封,更休想掌握兵权,皇子们只能在京城里呆着,还规定诸王不得与群臣交往。这固然可以防止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但却是弊大于利。纵容节度使、信任宦官、禁闭诸王这是造成中晚唐祸乱、唐由盛而衰的三大根本原因。

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疆土、巩固边防。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逐渐增多。节度使是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不同的是大军区司令只管军事、不管行政。)。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即无征兵、征税的权力,又无任免属下州县官员的权力。皇帝还向各藩镇派了监军(宦官担任),起监督的作用(叛镇除外)。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唐藩镇与东周列国的诸侯、西汉的刘姓诸侯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东周列国的诸侯是全分封制,西汉的刘姓诸侯是半分封制,而唐藩镇则属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藩镇制度是唐帝国的独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宋之所以成为弱宋,就是因为害怕重蹈唐之复辙、而走向另一极端所造成的。从公元781年河北三镇叛乱开始,至907年唐亡为止藩镇割据危害大唐共一百二十六年,叛镇如此猖獗,朝廷却拿不出对付他们的有效办法来,都只为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无前车可鉴。

唐宪宗任用裴度、李朔取得了平定淮西的伟大胜利,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元和中兴。可惜可叹,未能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不久叛镇又死灰复燃。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也是有存在之必要的。大唐帝国的疆域那么辽阔,周边强虏、虎视垂涎。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防都是靠诸镇兵顶着的:吐蕃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诸镇兵看着;南诏有剑南镇兵看着;契丹有幽州镇兵看着;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兵看着;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镇兵看着。那时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装备,只有骑兵、速度最快也日行不到千里。不敢设想、当外敌入侵时只靠中央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心慈手软。我相信、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们,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如果在剿灭黄巢军时,朝廷对降将朱温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我们伟大唐朝的末日就不会定格在公元907年的那一天,她可能再延续一百年、甚至更长远……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还会模范反吗

首先说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肯定不会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内,最终形成类似唐末的藩阵割据则几乎是肯定的。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场不同注定对诸王态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

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藩镇,中晚唐困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节度使之制,得以由边镇地区蔓延至内地。以至于,偌大的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常年保有大量军力的军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

安史之乱唐名将如云,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名将谁功不可没

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个唐朝著名将领分别是谁?郭子仪和李光弼。1、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后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

...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的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

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为什么拖了6年多才彻底平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唐朝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用了7年时间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消耗

唐朝历史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问题: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

唐朝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郭李二将)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郭李二将)”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唐朝从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可见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之大。而安史之乱是谁平定

唐朝历史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影响中国古代史进程的一次战乱,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而说到平定此次兵乱的功臣,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人: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二位的功勋确实不可磨灭,郭子仪

安史之乱唐肃宗上位,为何平定战乱后,父亲唐玄宗却不敢回京城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咱们知道唐朝前期的政治传承,太子的地位很不稳固。甚至可以说,唐朝前期太子们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的。李建成被弟弟杀了,连带脚李渊恐怕都被自己儿子控制起来了;而李世民废太子的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