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Posted 藩镇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藩镇,中晚唐困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节度使之制,得以由边镇地区蔓延至内地。以至于,偌大的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常年保有大量军力的军营。根据史料的记载,中晚唐时期的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见,藩镇割据同唐王朝并存的情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晚唐一百多年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戡平割据藩镇,便也成为了许多唐朝帝王的平生夙愿。
纵观唐代中晚期的历史,可以发现,对割据藩镇弹压最为成功的皇帝,当属唐宪宗李纯。历史上唐宪宗李纯在位的十五年时间中,唐朝以绝不姑息割据藩镇的姿态,使得唐室得以中兴。而当我们回顾这段中晚唐时期少有的中兴之世时,便可以发现,这场的削藩之战的胜利,存在着许多令人觉得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在同割据藩镇鏖战的过程中,更是有着诸多细微的因素,决定了这场中兴的出现。
唐宪宗一朝的削藩之战,断断续续总共持续了十余载的时间。但不同于此前德宗一朝,割据藩镇的集体反弹,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则以各个击破为主。这期间,平淮西、收成德、平淄青、平义武等,近乎都是各个击破。令人奇怪的是,唐宪宗在削藩之战展开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割据藩镇共同反击的情况,尤其是在平淮西数年时间中,其它割据藩镇并没有出现反弹的情况。那么,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为何没有招致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击?
首先,唐宪宗时期展开的削藩之战,所以没有招致割据藩镇的共同反弹,同唐朝削藩之策上的灵活,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于,唐德宗在位时期,直接以明令的方式剥夺割据藩镇的世袭权力,唐宪宗时期的策略要更为灵活一些。这种方法在于,以藩镇制衡割据藩镇,并且并不直接削平藩镇,而是采取灵活的策略。尤其是在唐宪宗平淮西的过程中,更是使得平卢、成德等镇按兵不动。
这中间,原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刚毙命之际,唐朝并没有直接削夺其子吴元济的官职,而是先遣使吊唁。但吴元济却拒绝唐使吊唁并秘不发丧,随后则领兵焚烧劫掠舞阳等四县。这样的情况下,唐朝便有充足的理由对淮西用兵,并且能够避免其它藩镇的干预。另外,唐朝在征讨淮西的过程中,还曾为此调动了十六镇的兵马,而这些兵马则由唐朝控制的藩镇提供,如此声势浩大自然也就没有割据藩镇敢于援助淮西。
可见,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所以能够成功便在于削藩之策上的灵活,而作为宪宗时期的经典之战,即平淮西之战,更是将这个策略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灵活策略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一来,这种灵活的削藩之策,使得其它割据藩镇没有理由共同反击唐王朝,再者,此种灵活的各个击破之策,还使得唐朝可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削藩,这也就使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不会为此受到割据藩镇共同冲击。
其次,“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归附,对于当时的削藩形式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河朔三镇”之间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并且三镇还保有强大的军力,这些因素使得唐朝无法染指河朔地区。但在强藩魏博归附之后,三镇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使魏博对成德、平卢形成了掣肘,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割据藩镇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唐宪宗时期的削藩态势则也因魏博镇的归附而出现转机。
历史上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可以说是中晚唐时期最为辉煌的一场胜利,而促成这场胜利的则是削藩之策的灵活以及魏博镇的归附。以至于,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最终也没能形成德宗时期的那般乱局。
相关参考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
汉武帝分地削藩汉武帝刘彻刚即位时,前朝吴楚七国之乱就在眼前,他不能不担心周边诸侯的强盛对中央朝廷的威胁。所以,朝中大臣鉴于吴楚七国作乱的教训,大都为屈死的晁错翻案,认为他提出的削藩之策是正确的,要求对
在晁错担任太子家令的时候,便得到了太子刘启的宠幸,晁错曾多次上书,夸大吴王的罪过,请求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刘恒宽厚,不忍心责罚吴王,最终,导致吴王日益骄横。晁错一直没有机会得以实施自己的削藩令。>等到
在晁错担任太子家令的时候,便得到了太子刘启的宠幸,晁错曾多次上书,夸大吴王的罪过,请求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刘恒宽厚,不忍心责罚吴王,最终,导致吴王日益骄横。晁错一直没有机会得以实施自己的削藩令。>等到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
洪武三年,明朝的军队北征沙漠,渐渐稳定了北方的形势,紧接着明朝就有意消灭四川夏政权。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明升开城投降,蜀夏政权灭亡。 明灭夏之战的结果 获悉前线战报,下诏切责汤和,严令迅速进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建议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 图片来源于网
镇江之战的历史背景史料记载镇江之战的历史背景是镇江战争发生之前,清政府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非常的腐败无能,并且在帝国主义强大的武力之下,没了反抗的勇气,只是一味的想者如何投降,给英国侵略者多少赎城费才能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建议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当晚郑庄公委派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