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颁布“推恩令”,最高明的削藩手段

Posted 诸侯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7节 颁布“推恩令”,最高明的削藩手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7节 颁布“推恩令”,最高明的削藩手段

2、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 其目的是什么

第7节 颁布“推恩令”,最高明的削藩手段

  主父偃说上( 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 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   汉朝经过高祖、文帝、景帝的治理,到武帝时还需要销藩来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 >   虽然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帝国,但是,他所所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并不巩固。正因如此, 秦朝灭亡以后, 项羽便溺历史潮流而行一度恢复分封制。 > >   汉高祖 刘邦很会用人,这是大家都认可的道理。 > >   在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了笼络人才,争取有实力的人拥护,刘邦对于一些有功的将领和有实力的地方贵族,也封他们为诸侯王。 > >   但是各个王在藩国里,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直接控制着人民和土地,这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胁。“骄兔死走狗烹,飞鹰尽良弓藏。”刘邦在取得天下以后,就采取种种办法来消灭这些异姓王。 > >   同时,他因为自己新朝廷的实力不能到达全国各地,又认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王,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强汉朝廷对各地区的统治,起初也的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问题。 > >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情形不同了。 > >   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各地藩王与时俱进,势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们各自发展势力,拥地自雄。 > >   这就使中央和各藩国的矛盾空前尖锐了起来。 > >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 >   汗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经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 >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 >   公元前154年,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 > >   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吉川和济南七个藩国,便以诛晁错的名义,实行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 >   七国之乱子平定以后,藩国官吏由朝廷任用,藩王只征收租税,因而等于是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了。 > >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是,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当时并没有消灭。并且在三十税一(就是政府税收是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的政策下,商人和地主大量兼并农氏的土地,各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豪强势力。 > >   到了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 >   这一切,到了汉武帝时必须有所解决。 > >   为了加快中央集权,汉武帝使出了一个高招“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 > >   什么叫“推恩令”呢?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 >   这个办法够聪明吧?想出这个主意的当然也是个聪明人,他就是:主父偃。关于这个人,我们以后还有介绍,这里先放下不说。 > >   且说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 >   这样一来,藩王国被分成许多侯国,意味着王国的缩小乃至消失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 >   此后,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势力越来越弱,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 >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用种种的借口来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 > >   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 > >   这些政策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   有史料记载,汉朝初年因军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就只剩下了五人了。经汉武帝自己封候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 > >   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 >   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 >   “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 > >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 >   经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各诸侯王被削的削,分得分。终于不成气候了。 > >   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汉武帝这时候才算巩固了。 > >   点评: > >   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发布推恩令,来间接销藩,可以说是很聪明的一招。 > >   藩王问题历来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帝王来说,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治统治的稳定,也是考验个人才干的一道难题。 > >   英明如景帝者,在这一问题上都险些酿成悲剧。正是有鉴于此,汉武帝才对这个大难题采取软着陆的手段处理。 > >   不仅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各诸侯王的势力,而且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 >   等到大势已去的时候,武帝就采取强硬手段,直接剥夺他们的爵位。 > >   武帝软硬兼施地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不仅没在引起政坛的地震,反而对大汉帝国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消除了最大的障碍。

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 其目的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推恩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推恩令,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熟悉,这是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条重要政令。这项政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力量。最后汉武帝兵不血刃就将强大的诸侯国搞得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最后大国也不过十多个城池而已,而小国仅仅只有十余里。

后来,汉武帝刘彻借酎金夺爵,直接废除了一百多个小诸侯国,而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凭借一个计策就解决了国家最大隐患。

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到了武帝初年,还是有许多地方威胁着皇权的神圣地位,为了削弱诸侯国日益增长的势力,主父偃便综合前人的失败,建议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那么具体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推恩令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目的,另一种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权威,巩固统一。

“推恩令”它不仅是思想变革也是政治变革的明确标志。它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并且取得了成功,并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进一步的向郡县制的过渡。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推恩令的影响

汉朝时期,诸侯的势力与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对这一现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开始威胁到皇权。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倡国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对各个诸侯的好意,然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和瓜分各个诸侯的势力。那么,推恩令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

关于推恩令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影响也非常大,原因是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故而,汉武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运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整个国家,并且听从主父偃的意见,实行了推恩令,让汉朝的国力整整上涨了不止一个层次。因此,推恩令的实行对汉朝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推恩令的意义

推恩令的实施,是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最终由汉武帝决策以后,而在整个国家实施的。那么,推恩令的意义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在汉武帝继位之前,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针对诸侯与日聚增的势力,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而引起了许多动乱,并且,由于当时的国家都不是很强大,所以对待诸侯所采用的手段还不能太决绝。故而,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对管理诸侯而采用了推恩令。推恩令其实就是将诸侯手中的土地,权利分配自己的所有儿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土地,权利仅仅传给自己的嫡子。这样一来,诸侯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少,可以让国家很好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汉武帝更好的掌管国家。

其次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也逐渐变少了,自然他们的势力也会有所减弱。汉朝汉武帝颁布的这个推恩令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就避免了那些诸侯王对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满,从表面上使得诸侯王觉得是皇帝在对他们施加恩惠,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央权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意义还在于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

推恩令对于西汉王朝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极大的增强帝国的势力,使帝国的内部逐渐趋于平稳,为后面的全面汉匈战争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以及提供了充足的兵员,钱粮。可以说如果没有推恩令的实行,汉帝国是根本没有办法能够和匈奴真真正正的打上一场的,也是没有条件将匈奴驱逐到漠北之地,汉帝国必将持续的受到匈奴的骚扰损害,却因为国内的束缚,不能全力解决匈奴。所以说推恩令其实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帝国走向巅峰,以及极大的延续了汉帝国的国运以及存续。

相关参考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在后世史学家眼

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 其目的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推恩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推恩令,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熟悉,这是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条重要政令。这项政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

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藩镇,中晚唐困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节度使之制,得以由边镇地区蔓延至内地。以至于,偌大的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常年保有大量军力的军

侄子斗不过叔叔 建文帝削藩为何以失败告终

...施后,造成藩王叛乱,致使他的皇位被夺。那么,朱允炆的削藩大计究竟是什么的,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说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就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是马皇...

侄子斗不过叔叔 建文帝削藩为何以失败告终

...施后,造成藩王叛乱,致使他的皇位被夺。那么,朱允炆的削藩大计究竟是什么的,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说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就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是马皇...

汉武帝最信任的哥哥,生了一百多个儿子,推恩令对他完全不起作用

西汉王朝传到汉武帝,虽然国力蒸蒸日上可是外有匈奴环伺;内有藩王作乱,虽然汉景帝上将周亚夫以平定「”七王之乱”。可是这些王爷尾大不掉,所以汉武帝在即位之后制定了「”推恩令”。此举就是削弱藩王的势力让皇权

朕冤枉他了

汉武帝刘彻,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几乎与千古一帝秦始皇齐名。在位五十多年间,对内颁布推恩令,消除了地方诸侯对朝廷的威胁,对外开疆拓土,吊打匈奴。为了巩固统治

是火坑也得跳,汉武帝的 ”推恩令”太有魔力,诸侯们只能笑着喊疼

公元前127年,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汉武帝毅然施行「”推恩令”,这一举措极大的增强了汉朝中央的权力,从此之后,各诸侯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推恩令”名为推恩,实则是把诸侯国放在火上烤,但是各

重赏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时继承了皇位,公元前87年去世,共在位五十四年。几十年间,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颁布了推恩令,巩固了皇权。另外,在军事方面,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

连中三元,他是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还奸,整小人手段高明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考取功名大多是为了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但官场沉浮,想要仕途顺利就得学会处理好与帝王同僚以及下属的关系,倘若没有这个能力,最后怕只会落得个下场凄凉。因此,古人向往在官场有所作为,但又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