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斗不过叔叔 建文帝削藩为何以失败告终
Posted 建文帝
篇首语:我活着是为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侄子斗不过叔叔 建文帝削藩为何以失败告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人物 西汉汉景帝削藩成功,为什么明朝建文帝却失败了?
侄子斗不过叔叔 建文帝削藩为何以失败告终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这个刚登上皇位没几个月的年轻皇上有着雄心壮志,他一心想削弱诸皇叔的权力,以此巩固自已的政权。不料,这个政策付诸实施后,造成藩王叛乱,致使他的皇位被夺。那么,朱允炆的削藩大计究竟是什么的,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
说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就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长子,即建文帝的父亲。为了培养皇储,朱元璋花费了大量心血,而这位太子也不负重望,被后世的史书描述为仁孝、温和以及有儒士风度的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饱学的太子在三十七岁时突然死去了。朱元璋非常伤心,又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让他将来继承皇位。
朱允炆本性慈善,喜欢儒学,崇尚文冶,向往儒家的仁政,而乱世中崛起的明太祖朱元瑋则是以强权、重典治国。建文帝对于祖父重典治国所造成的社会压抑气氛深有体会,所以登基后着手改革整顿,力图创造出祥和的社会氛围。然而,建文帝太年轻了,他不但书生气十足,而且性格腼腆,不像他的祖父辈们是从战火中锻炼出来的,因此缺乏做皇帝必备的勇气和果敢,再加上是匆忙之间被立为储君,所以对于治国之道懂得不多。即位后虽然他很努力地进行改革,但朱元璋严刑暴政时所留下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此而缓和多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处置最不得当的就是削藩的问题。最终也招致覆亡。
公元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为王,将他们分别分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代承袭。这些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很大的特权,虽然对境内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管辖权,但毎人都有三支辅助部队,人数在三千至一万五千之间。
朱元璋为了确保对分封诸王国的控制,在《祖训录》中定下了一系列约束诸藩王行为的规章条例。其中有一条这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准来朝廷,只能留守在藩王国;不过,如果朝廷“奸臣”当道,诸王可以集结自己的兵力,以便随时听候新皇帝诏令,但在完成驱逐奸佞任务以后,仍要立即返回封地。在这些条例中,最重要的也是后来燕王起兵的理由是:明太祖对后人们下了严厉的警告,严禁他们对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如果有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也可以群起而攻之。本来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前往各地为王,目的是让他们作为皇室的屏障,抵御外部侵略或是镇压内部叛乱。可是,这些藩王因为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手里又握有重兵,很快就成了新皇帝朱允炆的心腹之患。
其实,削藩本没有错,错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方式不对。就在建文帝登基的这一年,刚刚处理完朱元璋丧事的他,便派出一支军队奇袭了周王朱楠的封地开封,把朱楠逮捕起来,废为平民发往云南,藩王们被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严厉手段惊得惶恐不安。随后,建文帝又找各种理由相继处置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撤销他们的封国。仅一年的时间,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就被收拾了。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处置方式,让其他藩王人人自危。封地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也感到心惊胆战,深知自己被处置的那一天就要来了。
建文帝削夺诸王的权力使得他与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在藩王看来,新皇帝想削夺分封诸王享有的特权的行为严重地违反了《祖训录》。可是,建文帝最终还是决定走完削藩的道路,这样便给了燕王举兵的借口。其实,燕王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是要牢牢把持着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燕王朱棣本来就怀有异心,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加速了朱棣的夺权进程。朱棣听从了下属的劝告,终于下定决心铤而走险。然而,起事是需要时间准备的,不可能立即起兵。这时,令人疑惑的事情出现了,建文帝在对燕王的处置上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的一面,以致坐失良机。他派人秘密监察燕王的行动,燕王得知后,就假装精神失常,整日装疯卖傻、胡言乱语。在此之前他采用严厉手段处置的那些藩王,都是因为那些藩王确实有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使得他出师有名。可是,他却没有抓住燕王的任何把柄,而燕王反而因为镇守边疆还立有大功。这时,他又得到这样汇汇报,更加犹豫不决,有些于心不忍了。因此,对燕王的处置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就在建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燕王已经开始在自己高墙深院的王府内训练士兵、制造武器了。
后来,经过燕王几番苦苦请求,建文帝竟然放回了燕王留在南京做人质的几个儿子。这个时候,燕王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兴奋地喊道:“上天助我也!”
双方的正式敌对行动爆发于1399年,那时有个效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抓到了属于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以煽动罪把他们送往南京处死。燕王闻知,当即利用这个机会,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以“清君侧”为名,开始了他争夺皇位的行动。
到了这时,建文帝才如梦初醒,然而为时已晚。朝廷和燕王之间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抗由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
历史人物 西汉汉景帝削藩成功,为什么明朝建文帝却失败了?
“分封制”这一项制度,虽然说从秦朝开始,之后就很少再用了,但还是有些朝代在建国初期封了很多藩王。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封王,最终都还是会走上同一条路——削藩。例如西汉时期和明朝时期,都曾经有过削藩。然而,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削藩成功了,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却惨遭失败,自己的皇位也丢了。为什么结果差距会如此之大?
削藩(这里的“藩”,特指同姓藩王)这件事,西汉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了。但从农民起义走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他更多的儿孙享受获得江山的成果,又开始分封藩王。而分封藩王以后,各方面的工作又没做好。因此到建文帝的时候,才不得不又像西汉文景时期那样,再一次削藩。
为什么汉景帝能够削藩成功,而建文帝却失败了呢?
1.领兵的大将不一样。
帮汉景帝率兵削藩的大将是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初年名将周勃的儿子。汉文帝时期,汉文帝虽然屡次打击周勃,但不过是惩戒了一下,最后还是让他得善终,而且重用周勃能干的儿子周亚夫。周亚夫在汉文帝时期,就表现出了他卓越的带兵能力,又在数次与匈奴作战中得到了锻炼。因此,由周亚夫率兵削藩,虽然面对五倍于自己的藩军,依然能够大胜。
帮建文帝打仗的则是耿炳文、李景隆这些人。由于朱元璋建国以后,大肆诛杀功臣,当时带兵打仗能力卓越的一批人,比如蓝玉、常遇春、徐达等,都先后被处死或暴卒。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一些庸碌之辈。比如耿炳文,他当年跟在徐达、常遇春身边,还马马虎虎能打一些胜仗。现在自己带兵,就完全不行了。李景隆是个将二代。他爹李文忠当年本来就是个二流将军,而李景隆又基本上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反观他们互相的对手。朱棣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刘濞则从未打过仗。此消彼长,战争胜负一开始就定了。
2.参与作乱的藩王范围不一样。
汉景帝时期,虽然有七国作乱,但其实并不是全部藩王造反。因为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对削藩做过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分封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为王。因此在七国之乱中,这一部分藩王,是坚决站在汉景帝身边的。尤其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因为他死命拖住吴楚的军队,让周亚夫从容截断七国的粮道,最后才顺利打败七国。
朱允炆时期不一样。朱允炆一开始就高调大肆削藩,连削五个。可以说,藩王中人人自危,没有一个藩王是支持朱允炆的。虽然他们也许并没有参与朱棣的造反,但是也不率兵勤王,这使得朱棣在和朱允炆打仗的时候,避免了不少阻力。
其实,如果当时的藩王站在朱允炆一边,率兵勤王的话,朱棣未必打得过。可以举后来明代宗时期“北京保卫战”为例子。瓦剌军大军围攻北京城,为什么会失败,除了于谦指挥将士顽强抵抗外,还在于各路藩王纷纷率兵前来救驾。这样瓦剌才怕了,赶紧撤军逃走。而朱允炆没有这样好的运气。
3.皇帝处理的方式不一样。
汉景帝先是用晁错削藩。后来藩王们闹起来后,他竟然把责任推在晁错身上,腰斩了晁错。汉景帝这一招是够无耻的,不过却也起到了好效果。这样一来,就把造反的刘濞等人推到了很不利的境地。他们的起兵,就纯粹是造反,道义上他们一开始就输了。然后汉景帝派中央军去打藩军,便打得理直气壮。
朱允炆则不是这样的。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帮助他削藩,他自始至终都信任这些人,没有在朱棣喊出“清君侧”的时候,像汉景帝那样杀了这些帮他的人。这样,朱棣就一直有借口,一直可以为“清君侧”打下去。
当然了,虽然朱允炆最后被朱棣推翻了,但是他也获得了很大一片忠臣。方孝孺就是被“灭十族”,依然要站在他那边。景清就算朱棣重用他,他也要为了朱允炆刺杀朱棣。朱允炆得到这么多忠臣,就算失败,他也值了。
相关参考
话说在我国历史上,东汉中期以来,由于豪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加以自然灾害相继不断,使农民陷于死亡境地。到了东汉末年,这种社会现状更是加剧,朝廷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
早在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前的半个世纪,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是面临列强殖民侵略的东方国家——埃及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曾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近代化改革,力图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然而,早早发起「”洋务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豪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虽然多尔衮比豪格还要小几岁,但毕竟是长辈,历史上一般侄子都斗不过叔叔的。比如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是被四叔朱棣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多尔
“分封制”这一项制度,虽然说从秦朝开始,之后就很少再用了,但还是有些朝代在建国初期封了很多藩王。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封王,最终都还是会走上同一条路——削藩。例如西汉时期和明朝时期,都曾经有过削
削潘这样一个词在古代几乎都是帝王家的无声之痛,说实话古代的时候国家的权力如果不是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或者说某一任皇帝的野心开始增涨之时,所谓的削潘就开始了。而且藩王这种东西一般来说都是自己的父亲或者说
历史人物 太平公主身为李隆基的姑姑 为什么就是斗不过自己的侄子呢
还不知道:太平公主为什么斗不过李隆基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明宫词太平公主剧照>唐朝的太平公主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
公元1399年,又是建文元年。这一年,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登基,成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是为建文帝。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历史书中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爆发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的
公元1399年,又是建文元年。这一年,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登基,成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是为建文帝。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历史书中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爆发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周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诛诸吕,安刘氏,立新帝,太尉周勃的功劳最大,新上任的汉文帝刘恒自然亏待不了他,于是下诏,赐周勃黄金五千,加邑万户。汉时一金为万钱,五千
本着用人不疑,疑问不用的精神,建文帝在军国大事上完全放权黄子澄、齐泰,削藩虽然符合其想法,但对建文帝而言却不是最要紧的事务。建文朝的大部分时间,建文帝的精力放在改制以实现自己和父亲的政治理想上,对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