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史 工业学大庆

Posted 石油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共产党史 工业学大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共产党史 工业学大庆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

大庆油田是新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从它1959年诞生开始,就从物质上、精神上给共和国工业不断提供着崛起、振奋的力量:

——它的发现,振奋人心,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它的开发,使新中国原油实现自给,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由它的实践而引发的“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

……

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这面工业战线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愈加鲜艳。

“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我国的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到1949年,只有甘肃的玉门、新疆的独山子和陕西的延长三个小油田,年产量不足12万吨。当时,中国的化工产业和生活用油,基本依赖于“洋油”的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52年2月,毛泽东亲自发布命令,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集体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支援石油工业建设。1953年,毛泽东对地质部长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也把勘察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956年2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石油部负责人工作汇报时,对石油生成、储油构造、如何找油、石油炼制等作了详细了解。当毛泽东得知西北地区、东北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都是很有希望找到石油的地区时,他说,美国人(指有些美国地质学家)讲中国地质老,没有石油,看起来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这段话语重心长,既是鼓励、期望,又是极大的鞭策。当他得知1955年天然石油年产量不足50万吨,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世界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还没有掌握,用于天然石油勘探的资金很紧张,在戈壁、荒滩、沙漠野外勘探开发工作十分辛苦时,很有感慨地说:“搞石油艰苦啊!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毛泽东这些意见,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尽快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打开石油工业的新局面,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为以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石油会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松基三井终于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喜讯迅速传遍松辽盆地,传到长春、哈尔滨、北京。松基三井是松辽盆地的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在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是贫油国家的情况下,根据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勘探发现大庆油田,无疑大长了民族自信心。

1960年1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集中石油系统力量,“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2月13日,石油工业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党中央、毛泽东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这一创举。1960年2月20日,中央下发文件,迅速批准关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的报告。中央在批示中指出:“我国的石油工业特别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两年中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仍然是一个薄弱的方面。积极地、加快地进行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中央并且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接着,周恩来就此作了具体指示和部署。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大跃进”、“反右倾”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大跃进”的结果是玉门油田的自喷油井几乎全部停喷,原油产量急剧下降。当时集中石油系统的主要力量,在四川川中地区进行了石油会战,但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

1960年3月,在余秋里、康世恩等的领导下,石油工业部集中全国30多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名职工,调集几十万吨器材设备,来到了茫茫的大草原。当时,松嫩草原仍是严冬,广大会战职工不畏艰辛,进行了百里搬迁。有的工人曾用“打油诗”来描绘当时的情景:“迎面刮风沙,遍地冰雪滑;北上闹会战,艰苦算个啥!”

面对着种种矛盾和重重困难,余秋里等会战领导者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领导思想上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此,他们决定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每到夜幕降临,人们便围着篝火学“两论”,整个会战现场出现了“青天一顶星星亮,草原一片篝火红;人人手里捧毛选,‘两论’学习方向明”的动人画面。学习“两论”的成效是显著的。几万名会战职工掌握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会战中的种种困难和矛盾,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坚定了搞好石油大会战的决心和信心。

4月份,大庆会战初战告捷。继杏树岗、喇嘛甸第一口预探井喷油后,以萨尔图为中心布置的一批探井先后出油,控制了200平方公里含油面积,证实萨尔图是个大面积高产区。

这时,大庆石油会战的核心地带萨尔图大地上依然覆盖着一米多深的冻土层。数万人马的突然到来,在这片只有几处民房和少许牧场住房的荒原上,住首先成了一大难题。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几万会战人员,包括大学教授和博士在内的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一无房屋,二无床铺,有的住在牛棚、马厩、地窖或临时支起的帐篷里,有的干脆蓝天当被,大地当床,在大草原上过夜。吃饭也很困难,缺粮少菜,连锅灶、炊具都不够,不少职工用铝盔盛饭,脸盆熬汤。天冷后,他们又自己动手修土房子,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挖土打夯,没有工具的用脚踩,建成3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就这样度过了严寒的冬天。吃的也很困难。粮食蔬菜供应不上,就打草籽、挖野菜充饥。后来又发动职工、家属集体开荒种地、养猪等,解决生活困难。

不但生活方面艰苦,生产方面同样困难重重。没有公路,道路泥泞,供水供电设备缺乏,工作条件很差。几十台大钻机在草原上一下子摆开,设备不齐全、不配套,汽车、吊车数量也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庆人硬是团结一致,苦干硬干,采用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把几万吨的设备器材从火车上卸下来,连五六十吨重的大钻机也是用这种方法,拖到几公里之外的井场上安装起来的。钻机安装好以后,水供不上来,大家就排成长队,用水桶脸盆从几百米以外的水池打水传递过来,一打就是几十吨,保证了钻井需要。

在开发大庆油田的大会战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他始终坚持在最艰险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拼死工作,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4月,王进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提拔为贝乌钻井5队的队长。1958年,石油部在玉门和新疆发动了以“高速优质钻井”为中心的群众运动。王进喜以主人公的姿态,带领他的贝乌5队以前所未有的苦干、实干精神,创出了月钻5009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从而使贝乌5队成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也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10月,王进喜被甘肃省劳模会议推举为国庆观礼团代表和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在京期间,他亲眼看到由于缺油,连首都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又笨又难看的煤气包,心如刀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远在东北的松基3井喷油,一个特大油田渐渐撩起了面纱。回到玉门后,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4月14日,1205队到大庆打的第一口井——萨55井开钻。参加会战的各大局的先进钻井队,无论是已经开钻的,还是没有开钻的,都派来了“观察员”,学习1205队的经验。王进喜在现场会上讲了话。他站在一个钢丝绳的滚筒上大声说:“我一到大庆就想开钻,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黑天盼,白天盼,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一定要狠狠地打,细心地打,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萨55井打好。创出一个全国高纪录,向党报喜!”萨55井开钻后,王进喜日夜围着钻台转。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在钻杆上打个盹。4月19日上午,1205队胜利打完了第一口井。这也是整个大庆石油会战打出的第一口油井。这口井只用了6天时间,质量达到全优。经过电测、下套管、固井、射孔、安装采油树、接油管等工作,到4月28日萨55井正式喷油。如今人们把这口井称作“铁人一口井”。

第一口井钻完后,王进喜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被送进医院,但他又跑到钻井现场,拄着双拐指挥打第二口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不及时制服很危险。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整整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筋疲力尽,伤腿上的绷带纱布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涮,变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化学药剂烧出了血泡,大家刚把他拉上来,他就昏倒在工地上。

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的工人们深深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1960年4月29日,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王进喜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登上主席台。他说:“盼了多少年了,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1205队一定要创造条件上,快安装,早开钻。没有水,尿尿也要开钻。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要把地球钻穿,让大油海翻个,把大金娃娃抱出来!”说到这里,他摘下戴着的前进帽举过头顶高声说:“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为了把贫油落后帽子摘掉,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的发言,说出了广大会战职工的心声。当时人人劲头十足,个个摩拳擦掌,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工业学大庆”

在数万名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下,到1963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会战,大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开发了一个大油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探明了油田面积并大体上算出储量。当时探明储量为26.7亿吨,成为世界上特大油田之一。

——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大型炼油厂第一期工程,质量良好。

——3年多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油田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油田开发上的几个重大技术难题。

——经济效果好。1960年至1963年共用国家投资7.1亿元,除全部投资收回外,还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

——锻炼和培养出一支政治觉悟高,有一定技术素养,干劲大,作风好,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职工队伍,并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便是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

经过3年多的奋战,我国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大庆油田,具备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1963年当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1963年,全国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等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计划;中国自己设计和新建成的大型炼油厂,建设时间缩短了一年。12月2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满怀豪情地说:“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至1965年底,我国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其中,大庆油田提供的高产原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为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动力,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表现了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貌,也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他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牺牲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决心,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大庆人创造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以及“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等“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由衷的使命感,体现出大庆人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情操。

1963年12月,石油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汇报提纲》,将大庆石油会战的基本经验总结为:(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企业,必须革命化;(二)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三)现代化企业要认真搞群众运动;(四)认真做好基础工作,狠抓基层建设;(五)领导干部亲临前线,一切为了生产;(六)积极培养和大胆提拔年轻干部;(七)培养一个好作风;(八)全面关心职工生活;(九)全面地学习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

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听取全国工业交通情况汇报时,指示报纸要写点新鲜事物,报道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并在会上表扬了石油部经验和大庆“铁人”王进喜。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工业学大庆。”

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工交、财贸、文教系统和各级机关、团体、部队中普遍传达这个报告,一直传达到基层单位。通知指出:“大庆油田的经验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一些主要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也都适用,或者可做参考。”

2月9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讲到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进展时,自豪感溢于言表:北京有好几十个部,只有一个部即石油工业部,学解放军学得比较好。他们用比较少的投资、比较短的时间,全部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在3年中找到了一个大油田,建成了年产量600万吨的油田和建设了一个大的炼油厂,而且比苏联的要先进。所以,我们现在的石油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进口的石油很少了。

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要鼓起劲来。所以,要学解放军,学大庆,石油部在大庆搞了一个大油田,投资少、时间短、收效大。”“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的典型。”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学习大庆经验,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的通栏标题下,发表了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人民日报》还在其“编后”中说:“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大庆油田的一切成果,集中到一点上来说,那就是由于他们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把高度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习大庆,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此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大庆石油会战的报道。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庆的号召。

一大批文化艺术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在周恩来的鼓励下,陆续来到大庆,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讴歌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劳动。电影《大庆战歌》、话剧《初升的太阳》、歌曲《大庆家属闹革命》以及后来创作的电影《创业》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随着中央文件的传达和新闻工具、文艺作品的广泛宣传,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全国各地在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庆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增产节约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大庆先进单位和先进典型,也产生了一些大庆式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群众运动”式的学大庆局面没有了,但是,大庆油田依然是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诸多领域的典范。

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人,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决心,攻克了一个个油田开发中的世界级难题,使进入高含水后期的大庆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持续高产稳产。

矿产资源开采的客观规律注定了油田产量不可能无期限“居高不下”,对此,大庆人未雨绸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任务,并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制订了全面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工程技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科技创新“五大基地”规划。2008年,大庆人再次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展开了“高科技新会战”,在油田原油产量递减的严峻形势下,提出了年产原油4000万吨稳产10年以上的目标。

“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6月26日在大庆油田考察时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工业学大庆”——这面旗帜永远鲜艳!

相关参考

郭庄村的历史沿革

我一九七一年十月参加工作,被安排在郭庄接待站宣传组负责写写画画等有关宣传事务,直至一九七八年三月离开郭庄,这段时期中,国家正处于“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深挖洞,广积粮

大庆油田是谁发现的﹖

大庆油田,不是被某个人发现,而是1959年,被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的,是多个专业,一支团队、队伍发现的。他们在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

历史经验 大庆油田是怎样开发的?

大庆油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介于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之间。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人员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岩中找到了工业油流,3号井喷油。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前夕,因

国民党史 王毓文

王毓文字晓明、晓民,山西夏县人,1902年生。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太原工业学校、日本秋田矿山专门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毕业。从日本回国后于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1933年任中央

国民党史 林云山

林云山台湾屏东人,1929年9月25日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旋入预备军官第一期受训一年。1953年入台湾当局“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工作,期间曾服翻译官役一年。1959年8月在淡江文理学

历史人物 铁人王进喜有后代吗 王进喜的子女情况如何

铁人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出甘肃玉门的一个贫苦家庭。随后,他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可他是中国最著名的石油工人。在那个“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时代,他的名字是家喻户晓,是人们心中的英雄。1

共产党史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的紧急会议。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今后的方针、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党中央在汉口三教街11号(今鄱阳街139号)

共产党史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的首次武装起义。大革命惨遭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懂得了掌握军队,实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7月20日,叶挺的第十一军廿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

共产党史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中国共产党整顿党内作风的运动,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遵义会议后,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正确,中国革命事业大为发展,共产党也更加成熟。但是,曾使革命遭致挫败的王明“左”

共产党史 朱德

朱德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早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