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村的历史沿革

Posted 大寨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郭庄村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庄村的历史沿革

我一九七一年十月参加工作,被安排在郭庄接待站宣传组负责写写画画等有关宣传事务,直至一九七八年三月离开郭庄,这段时期中,国家正处于“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如火如荼。

“以粮为纲”成为时代的中心话题。

“大寨”这面农业上的旗帜飘扬在山川水湾之间,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举被提为中央政府的副总理,农业成为重中之重。

“学大寨”是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地质恶劣的郭庄大队在“学大寨”道路上一步步改变着原来的状况,粮棉产量逐年上升,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初:郭庄大队自然条件极差,一千九百多亩土地,盐碱重度侵蚀,地势低洼,土质瘠薄,收成无着,不少群众流落他乡。

民谣传唱说:“秃子头,老碱瓢,十种九不苗,种一葫芦收半瓢。

”“北大荒,北大荒,风吹一夜白茫茫,卷地萧朔凄迷处,霜满地,雪飞扬”。

1964年郭宏杰同志担任朔里区委党校校长,窦庄公社管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看到乡亲们饱受“一年糠菜半年粮”、“半年粮”还要靠国家救济的贫困日月,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

二十多岁的年纪,决心要改变家乡的面貌。

带领一班人,一千七百多名男女老少,踏上艰苦卓绝治理盐碱的道路。

挖地三尺,深埋上层盐碱,打井水灌冲洗盐碱,人力从五六里路外的山脚下一点点运来酸性土壤中和盐碱,实施着“万里千车一亩田”的浩大工程。

一系列地治理手段,乡亲们数年地不懈努力,土质发生根本变化,长出了好庄稼。

正是这种“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成为时代的典范。

大寨之后,郭庄与河南七里营,江苏华西村齐名的耀眼农业明星,影响全国,波及海外。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批人员涌向这里参观学习,体验生活。

政府在这里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承担接待、宣传等工作。

期间,郭宏杰同志以“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访朝鲜,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及金日成亲切接见。

并先后任萧县县委书记,党的十大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中央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团中央三人筹备组成员。

郭庄也成为安徽的焦点,被全国关注。

这里热闹非凡。

“安徽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前后九次在这里召开,多届全省文艺汇演,教育会议,第四次全国青年篮球赛在此表演赛事,陈永贵来访,时任安徽领导人的李德生、宋佩樟、李任之、王光宇等常来往这里。

中国农科所、安徽农科所十数名农业科学专家常驻郭庄,开辟数十亩土地作为实验基地,探讨粮棉在这一地区高产的新路,摸索合理的种植、用水及田间管理的规律,提供粮棉优质品种,促进了产量的稳步上升。

1969年、1974年下放在郭庄大队的上海、合肥两地的六七十名知识青年、及王仁义、孟凡燿、张建营、卢叶苗四名大学生。

他们在接受农村再教育的同时,也为郭庄的发展前进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有的成为郭庄大队的领导成员或生产队长。

实验田、养猪场、机械场、气象站、卫生所、窑场等场所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一九七零年成立了郭庄农学院,校址在郭庄接壤的蔡洼大队。

学生来自全县各公社的大队,常以郭庄田间地头为课堂,农科所的专家“传帮带”,毕业后回到原籍。

为我县的农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媒体纷纷入驻郭庄,《人民中国》的记者丁再兴,在《人民中国》用数十页的版面综合报道郭庄,向海外介绍。

《安徽画报》专版介绍郭庄。

《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大块文章报道。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誓把萧县变昔阳”为题拍摄了专题片。

其中有航拍郭庄全景及诸多场景。

欧阳龙、曾广才先生住在一所我们隔壁,我常去玩,看到他们正在用彩墨国画形式创作《前进中的郭庄》连环画。

郭庄如日中天。

北京农展馆、广州交易会有郭庄的专项展位。

郭庄需要相匹配对外展示的窗口。

1971年,政府决定在郭庄建立全面展示郭庄的展览馆。

展览馆从筹建到开馆是一套系统的工程。

展览除了实物、图片文字就是书写绘画。

首先组织了一个数十人的办展班子,调集全省设计、摄影、书写绘画最强力量投入这项工作。

来自合肥的董伯信、张泉、裘忱耀、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跃、李宏勋、郑伊农……宿县的李百忍、王少石、郭大华、谢谢、陈行知、岳乐、高传业、蔡世明、纪明、苏继梦、孔庆福,临泉的何保泉,淮北的杨天序,濉溪的王允恭,砀山的孙宗喜,萧县的欧阳龙、曾广才、薛志耘、郑正、赵宗基、吴燃、宋彦昭、张祖民、付强等办展人员。

“郭庄展览馆”坐东面西,面积近千平方米,馆名李百忍先生题写。

进入展馆的正厅中间是张泉先生的大型油画“前进中的郭庄人民”。

右首是赖少其、师松龄、林之跃、陶天月诸先生合作的大幅套色木刻“淮北人民学大寨”。

左手是郑伊农先生的大幅国画“萧县新貌”。

第二展厅有付强用素描画的一幅场景人物。

第三展厅中吴燃先生的一幅套色版画“收获”,其主人公就是郭宏杰同志。

我用年画的形式以刘世侠为原型创作了《一篮红土》,由安徽幻灯制片厂制作完成一套八幅幻灯片,在第四展厅播放。

第六展厅有欧阳龙先生的一幅国画人物。

其余有粉画、油画、国画、版画、摄影图片、版面词穿插。

主标、付标、小标,漂亮的仿宋、黑体。

隽秀俊美的图片说明词出自郭大华、张协和先生的手迹。

两组雕塑由宋彦昭、张祖民先生完成。

曾广才先生参於总体设计。

在此期间,薛志耘先生除了参与展览馆的有关工作,以郭庄为背景,创作了一本《一朵盛开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之花》百多幅的连环画,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连环画的封面“风雪战盐碱”被放大成巨幅油画树立在县委对面南北路的南端。

展览馆从开展之后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其规模、布局整体水平应在省级以上。

郭庄接待站设立三个招待所。

一所礼堂能容纳千人以上,后面的西山墙上一幅大型油画“前进中的郭庄大队”是鲍加先生的作品。

二所大门对面树立一块数十平方的大牌子,上面的几幅油画是当时年纪很轻的钱流、巫俊的作品。

我初来郭庄时,领导安排我在一米多长的牌子上用油漆书写“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等。

一块牌子一个字,我用仿宋体认真的书写。

尽管我在永堌中学读书期间已熟练地运用宋体书写学校的几块黑板报,并和纵精品老师共同指挥我的同届两班同学在永堌水库南端的山坡上,二三百米内谋划用仿宋体“学大寨赶郭庄”,石灰水在石头上刷成白色,二十里外的地方就能看见,宏伟、气派、壮观。

我明白他们要试我的活。

牌子写好了,树立在郭庄的田间路旁,二三年后,每天仍在接受数千累万人的检阅。

后来一、二、三所墙上的壁字大多是我书写。

频繁的墙报、大会会场标语、欢迎标语、每年三秋四夏由我办一份报纸(用蜡纸在钢板上手刻油印)。

一所房子的山墙上我和马新华共同完成了大幅油画“农业学大寨”。

我记得画面中有陈永贵戴着白毛巾,背景是大寨梯田。

再后来我画了几幅大幅毛主席油画象,摆在大会主席台上,多年以后仍见到放在县城电影院的舞台中间。

1975年我创作了一幅年画“喜雨”参加了安徽省美展。

期间我迷恋连环画,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赵宏本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丁世弼的《渔岛怒潮》、刘国辉的《昆仑山上一棵草》等我大都认真临摹,研究其构图规律、表现技巧、人物形象、场景变化。

我也自己编脚本创作《过草地》,至今还存有多幅。

来郭庄体验生活,文艺书画界的名人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潘璟琍、刘世龙,诗人绥民,话剧演员安保国等;书画名家萧龙士、孔小瑜、郑震、郭公达、徐子鹤先生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孔小瑜先生和师母一住就是半年数月,我常有时间伴其左右,研墨理纸。

裘忱耀先生和我负责郭庄大队美术小组的教学,我们常相并肩来往于大队学校、一所、二所、三所之间(美术小组由在校学生、几名喜爱书画的知识青年构成)裘忱耀先生与方增先先生是画友,并得到方先生题字赠书“怎样画人物”作为我们的教材。

我们在一起谈书论画。

一次裘忱耀老师给我说:“我今天去萧县看望欧阳南荪先生”。

南荪先生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看到他为南荪先生在大伙食堂里买了二份油条带着。

清贫时期,这是一份难得的礼物。

同时看到裘先生对艺术家及艺术的尊重。

一次,晚上我们在一起看电影“磐石湾”,其中有一个反面人物叫“裘二能”,他在我的耳畔轻声说“叫裘二能,你咋不叫江二能”。

“磐石湾”是江青一手推出的样板戏之一,所以裘先生口出此言。

坏人不姓你“江青”的“江”,却姓我的“裘”。

深处想,他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大不满。

裘忱耀先生当时五十多岁的年纪,杭州人。

工作单位是安徽省群艺馆,著名画家、擅画孔雀、文字学学者。

当时尚未完成的一部九册《词典》书稿,私下拿给我看,蝇头大篆、小篆、小楷令我震惊。

多大的功夫,多深的功力,多强的耐心。

学术事业不能光明磊落的做,偷偷摸摸而为之,与社员同吃同住,一泡就是五六年……刘香亭先生是萧县文化馆馆长,调任郭庄接待站秘书,擅书画。

多年间,许多作品撒向社会。

我那时年轻,工作繁忙,一有空闲就写写画画。

有意无意间常见到在郭庄的书画家作书作画,一次我去李百忍先生住室,我看到他正在一张张米字格上写楷书,后来由安徽出版社出版一本学生字帖发行。

在那个文人书画被冷落的年代,书画家们乐意把作品送给真正喜欢的人。

郭庄期间,赖少其先生留下梅花、书法作品十五幅以上,孔小瑜先生留下熊猫、葡萄等作品二十幅以上,萧龙士先生两次来郭庄,留下兰草、竹子等作品二十幅以上,及吴燃、郑伊农、李百忍、郑正等先生都留下不少书画作品。

郑伊农先生一次请我就转交十多幅四尺四开山水。

我的室友郑永民一次请李百忍先生书写四张四尺对开条幅行草书。

那时,我虽然年少,不太喜欢李先生的字,觉得偏于甜秀。

我当时收藏赖少其孔小瑜先生的作品就有五幅。

欧阳龙老师给我说:爱民,孔老的孔雀、猫拿我看看。

我说,行!这两幅送你吧!张恺帆先生被重新安排工作之后来郭庄,大家知道他的书法好,当年他题的“合肥师范学院”,尤其“文化新村”得到毛主席的夸赞。

在我们的请求下,除了题“郭庄展览馆”还分别为我们写了三四幅作品。

在与郭庄进进出出中,我们本县的书画人员王庆彬、杜长景、金家士、许敬如、李定华等同志,尤其热爱书画的年轻人胡志新、蔡白、丁峰、罗献丽等很多及外地来的杨参军、谢海洋等在各自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素描、色彩……三十多年过去了,郭庄时期的热闹场面及绘画情形历历在目。

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在参与与耳闻目染中潜移默化影响着萧县的书画,是我们书画发展壮大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而言,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

相关参考

沂源县杨家庄村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淄博市,因沂河发源于此而得名。下辖11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有人口56万(2009年)。沂源县是山东古人类发源地、山东屋脊生态高地、中国北方溶洞之乡和

窦庄村——山西的 ”小北京”

窦庄是沁河流域现存古堡中最早的一座。有史可考的窦庄城,最初修建于北宋末年。现存的窦庄古城,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天启年间大理寺卿、兵部尚书张五典所修。《明史·传》说「”五典度海内将乱,筑

行走在徐州市茅村镇梅庄村,发现200多年前的乡规民约石碑

这次在徐州铜山区茅村镇走访游览,偶然听说梅山村有一块茅村镇最老的乡规民约石碑,决定邀请茅村镇文化站岳喜明先生一同前往,在岳喜明先生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了梅庄村,在一处稻田边的水渠桥上找到了这块石碑,经岳

岚县普家庄村历史

1.广宗县高家庄村历史高家庄初名木原乡,清初建村,来历无考。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毁村。嘉庆二十年(1815年),高氏大公迁此重建村庄,改名高家庄。后有张氏、陈氏迁此定居。高家庄村隶属莒县刘家

一座战国大墓,2000多年来遭17次盗掘,东西却一件没丢

盗墓这种事儿,小说里爽爽也就罢了,现实中这些人却破坏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证物。但今天要说的这个大墓,2000余年来经历了无数盗掘,墓葬却基本完好。回到2004年4月,一天深夜里,在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东面的

一座战国大墓,2000多年来遭17次盗掘,东西却一件没丢

盗墓这种事儿,小说里爽爽也就罢了,现实中这些人却破坏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证物。但今天要说的这个大墓,2000余年来经历了无数盗掘,墓葬却基本完好。回到2004年4月,一天深夜里,在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东面的

历史人物 汉代名将古墓,被农民挖地窖放红薯,建国后,还救了全村人一命

樊哙墓1975年,河南地区天降大雨,连着几天不停歇,于是就爆发了大洪水。作为黄河下游必经之地,河南又一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洪水来时,河南省舞阳县马村乡郭庄村几乎全部被淹,当时村民们顾不上那么多,只是

陵县有什么村子

只有一个乡名称为于集乡,而且陵县现在改为陵城区。于集乡下辖以下地区:大于集村、小于集村、吴家寨村、巨家洼村、谭家村、芦田一村、芦田二村、张西楼村、小苏家村、阎官屯村、王杠庄村、傅家庙村、徐庄村、后张庄

历史人物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史来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出生日期:1930年(庚午年)逝世日期:2003年(癸未年)04月23日职业: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全

历史秘闻 山西沁源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知死墓

在沁源赤石桥乡师庄村西南角,有一个知死墓群。我们小的时候就看见过。经过岁月的洗涤,现在只留下一两个了。小时候看热闹,现在才知道它的珍贵。师庄村全貌知死墓位置知死墓位置知死墓,还有的地方叫自死墓。比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