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史 平型关大捷

Posted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共产党史 平型关大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共产党史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打的第一个胜仗,因此历来备受瞩目。但是,迄今为止,在各种涉及此一问题的相关史书乃至于战史之中,内地学者、台湾学者、日本学者的有关叙述仍旧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本文拟先描述一下这次大捷的经过,然后就几个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综合各方观点,做一个概述。

平型关大捷的经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五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二战区制订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1937年9月中旬,阎锡山要求八路军帮助防守平型关,阻止日军南进。周恩来、彭德怀同意了阎的要求。

8月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侧击向平型关前进的日军。

当天,一一五师师长林彪亲自乘军用卡车到距日军仅5公里的灵丘城,侦察敌情,了解友军情况,还看了平型关一带的地形。他提出,可以考虑利用平型关以北险要的地形打一仗。他同师参谋长周昆、作战科长王秉璋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初步的作战设想逐一作了说明,并征询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打这一仗。在平型关侧翼山地打一个大仗的部署,就这样决定下来,并电告了八路军总部。国民党军队方面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协同作战。担任平型关正面防御任务的阎锡山部队,还主动将八个团以上兵力的“平型关出击计划”交给了一一五师,以示“精诚合作”。

9月24日,一一五师在上寨镇小学校的土坪上召开了营以上干部战斗动员大会。在干部会上,林彪宣布了作战部署:独立团、骑兵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敌人交通线,阻止敌人增援;以三四三旅两个团为主攻,三四四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做师的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人以猛烈打击。

开完会,林彪、聂荣臻又组织与会干部进行了现场勘察,但见群山之上,蜿蜒着古老雄峻的内长城,平型关坐落在群山之间。这一带山势不高,但是山连山,峰接峰,利于部队隐蔽。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10多公里,沟深10米到100多米不等。这条峡谷古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古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再上面是比较平缓的沟岸。在这里埋下伏兵,不愁消灭不了进入伏击圈的日军。

察看地形归来,林彪告诉聂荣臻,据侦察员报告,日军已经进至蔡家峪以东地区,有于明日进攻平型关的可能。他们把情况又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随后用电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三四三旅本晚24时出发,进入距敌预计经过的汽车路仅二三里地的白崖台一线设伏,三四四旅随后开进。

当天晚上,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从上寨、下关赶到离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一带,隐蔽集结,进行战斗准备,待机歼敌。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罕见的暴雨,气温骤降,秋寒袭人。林彪、聂荣臻的作战决心毫不动摇:不能贻误来之不易的良好战机,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击!午夜,部队冒雨向预定地域进发。战士们既无雨衣,又无斗笠,只得任凭狂泻的暴雨湿透征衣。在风雨交加中,队伍沿着山间小径和泥泞的山沟穿行。随暴雨接踵而至的,是摄人心魄的山洪。战士们只得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手或拽着马尾巴从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急流中趟过去。大家的手脚都冻僵了,牙齿嗑得咯咯响。陈光的三四三旅走在前面,两个团都平安地越过一道激流,走在后面的徐海东的三四四旅只过去了一个多团,剩下的人马却被越来越汹涌的山洪挡住。有几个战士杀敌心切,急于涉过急流,被凶狂的山洪冲走,不幸遇难。

聂荣臻与林彪商量,已经过河的三四四旅一个多团按预定方案使用,没有过河的部队不再强渡,以免不必要的牺牲。林彪同意这个意见。

1937年9月25日,聂荣臻在平型关东侧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山头上,和林彪一起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在10里长沟埋伏的,是由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六八五团和由李天佑、杨勇率领的六八六团。徐海东的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奉命隐蔽地穿过沟道通路,占领了东河南以北的高地,以便切断敌人后路。六八八团停止了强渡,作为师预备队暂未开入战地。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已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以东开进,配合主力作战。

上午7时许,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进入了伏击圈。100多辆汽车载着日本兵和军用物资率先开道,200多辆骡马大车拉着九二式步兵炮、炮弹和给养跟随其后,压阵的是骑着高头大洋马的骑兵。日本兵脚穿皮鞋,头戴钢盔,身穿黄呢大衣,毫无战斗准备。山沟里,汽车的马达声,马蹄的得得声,大车的轱辘声,响成一片。

伏击部队的报告同时汇集到师部:敌军已经全部进入伏击圈,光沟道里就挤满了1000多名敌人。林彪和聂荣臻立即下达了攻击命令。顿时,沉默的群山怒吼了!满贮深仇大恨的枪弹和迫击炮弹带着啸音飞向敌群,手榴弹雨点般地飞进沟道,炸得日本侵略军鬼哭狼嚎,血肉横飞。日军汽车撞汽车,人挤人,马狂奔,指挥系统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敌人很顽固呵!”聂荣臻发现日军正利用汽车作掩护,进行顽抗,并且组织兵力抢占有利地形,连忙跟林彪商量说:“这块肥肉块大,不好一口吃掉,得分而食之。”

林彪回答说:“是这样。部队得冲下沟道公路,将敌人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他们果断命令部队出击,杀入敌阵地,并指令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派出一个营,冲过公路,抢占在设伏前因怕暴露目标而来不及占领的老爷庙制高点,以便两面夹击敌人。

山谷间骤然响起激昂的冲锋号声和惊雷般的冲杀声。八路军勇士呐喊着向敌人扑去,同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经过武士道训练的日军虽然失去指挥,被分隔开来,仍然利用汽车和沟坎,进行顽抗。八路军干部战士前仆后继,以更加猛烈的攻势对付顽固到极点的敌人,连伤员也与敌军伤兵扭打在一起,互相用牙齿咬,用拳头打。六八六团副团长杨勇在激战中负了伤,仍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六八五团一连连长曾贤生,带领战士们冲入敌群,在肉搏中壮烈牺牲。清理战场时,人们发现有位战士与敌人拼刺刀时,双方的刀同时刺入对方的胸膛,一齐倒在血泊中。由于敌人的刺刀长,八路军的刺刀短,这位无名的战士定是迎着敌人的刺刀将敌人刺死的。

经过一番激战,老爷庙制高点等有利地形全被八路军占领。

中午时分,被堵截在辛庄、老爷庙、小寨村一线山谷中的1000余名日军全部被歼灭。八路军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多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板垣组织的增援部队被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在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独立团还在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击毙了增援的日军300余名。从另一路进攻平型关的日军惊恐万状,向原定为国民党阎锡山部队阻击阵地的东跑池方向突围。

血战后的10里长沟,日军人仰马翻,尸体狼藉。燃烧的汽车,遗弃的武器,散落的文件、作战地图、写有“武运长久”的日本军旗及各种罐头食品,满地皆是。聂荣臻走下山谷察看,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八路军部队对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估计不足。干部战士们仍然用国内战争时期对待白军的办法来对待日军,以为日军被击溃之后一听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话就会举手投降,其实不然,反而吃了亏。有的战士去背日军的重伤兵,被一口咬掉耳朵;有的战士为躺在地上的日军包扎伤口,反被开枪打死。八路军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激战和打扫战场中牺牲的200多人,大多是经过长征的老战士。聂荣臻为他们的牺牲痛惜不已。他当即向打扫战场的部队下达了紧急指示:对于顽抗到底的敌人,坚决消灭!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震惊中外。这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的首战,也是中国抗战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在“抗战必亡”的谬论甚嚣尘上之时,这一仗一下子就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部分地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使慌乱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得到喘息的机会,战线渐趋稳定。聂荣臻对这次大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87年,他年事已高,还欣然命笔,感慨赋诗:“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八路军前方总部就住在离河东村不远的南茹村。聂荣臻与林彪一起赶到南茹村,向总部汇报平型关大战的情况。朱德兴奋地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打得好,打得好啊!出师第一仗就击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恐日病’和‘亡国论’都是错误的。”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时指出:八路军要“向恒山山脉及其东、西、北三方向突击,展开敌人侧面游击战争的计划,暂时当无执行的条件,要待敌人更深入,后方更空虚时才能执行。”9月30日,林彪、聂荣臻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总结平型关战斗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集中使用兵力和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

几个争议的问题

是平型关战斗还是平型关战役问题。在一些重要的抗战史著作中,不加任何说明地把平型关大捷称之为“平型关战役”。结果是,时至今日,相关史书中称“平型关战斗”者有之,称“平型关战役”者有之,让人莫衷一是。

实事求是地讲,平型关大捷虽然意义重大,但只是一场典型的作为配合正面防御而进行的短暂的伏击作战,从“战斗”一下子提升到了“战役”的水平,无论从文献档案资料,还是从当事人的回忆来讲,都是没有根据的。

“平型关战役”以前,日军已经侵占山西恒山以北、关岭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以此为基地,日军以其主力向西欲横越关岭,进而占领全山西。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同共产党方面的代表一起制订了“平型关战役”计划,拟诱敌进入平型关以西的沙河镇(繁峙县城东60公里处)至繁峙县城之间地带,中国军队随之截断关岭,再从五台山、恒山南北两方面钳击聚歼日军。但敌我双方在关岭一带刚刚交锋,阎锡山却突然下令放弃诱敌入关的计划,要求死守关岭防线。这样,敌我双方在以平型关口为中心的东跑池、团城口、迷回村、鹞子涧一线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在平型关一线无尺寸进展,其援军便从浑源、灵丘及河北涞源等县源源不断向平型关一带增援。后来,日军突破恒山山脉内长城防线上的要隘茹越口,进占繁峙县城。平型关一线中国守军的后路被切断,被迫向忻口地区撤退。“平型关战役”宣告失败。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次侧面战斗,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关岭一线以东附近地带伏击日军增援部队取得的一次胜利。

歼灭日军人数问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与日军交手,并且是以师为单位对日作战的仅有的一次,还取得了相当的战绩,在当年极具宣传意义。所谓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役歼灭日军第五师第二十一旅主力,或歼敌10000、4000、3000等种种侧重于宣传的说法,曾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史学界对平型关战斗史实进行了某些讨论和考证,过去的一些说法得到了订正。关于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目前一般大陆学者都已接受了1000余人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有相当根据的,既可见之于当年率部参加平型关大捷的杨得志等人的回忆,也可见之于当时前线部队的战报。关于平型关大捷歼敌数字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于战斗第二天,即1937年9月26日率部队撤出战斗之后,给中共中央军委的战报。该电说:“昨日与敌第二十一连(联)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

台湾学者认为,日军此次战斗中被伏的主要还是两个汽车中队连同行李大队等辎重部队,两部分日军其实只有“283人”,即辎重队“共86人”和汽车队 “兵要员6人、士兵15人”再加上矢岛中队“176人”。因此,台湾学者坚持此次战斗中八路军并没有取得重要战果,也就歼灭了两三百人。

近年来,著名学者杨奎松发表文章,综合内地、台湾和日本方面的资料,考证认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日军被歼灭的既不是1000余人,也不是约200人,应是四五百人。关于这个数字,还在这次战斗之后不久,朱德就公开肯定过。他在1937年年底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曾明确讲: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

民间研究者萨苏利用日方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千人应该不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是比较可靠的。

总的来说,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还是比较可靠的。当然,这个问题也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被歼日军主要是战斗部队还是非战斗部队问题。关于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一一五师作战的对象,过去抗战期间八路军宣传部门的说法,通常是泛指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相关战史著作以及相关回忆已经改变了说法,肯定被歼日军中有辎重部队。不过,内地正规军史编撰机关并未完全接受上述修正,仍强调被歼之敌为“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和辎重车辆”,或“第五师第二十一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而台湾的学者则断然予以否认,坚持认为这次被伏击作战对象中没有日军战斗部队。

事实上,可以肯定的是,八路军在平型关的作战,主要是一次伏击作战。歼敌对象,主要是日军辎重队和汽车队,并非战斗部队。关于此点,参战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战斗详报即有明确的说法。它在战斗结束后不久即写道:“此次敌参加作战部队为第五师团之二十一旅团(十九联队二十联队)输卒队及少数机械车队,均归二十一旅团长指挥。”

同时,也应当看到,八路军此次作战,也同日军的战斗部队进行了交战。只不过,它既不是辎重队的“后卫部队”,也不是“第二十一旅后续部队”,而应是前来援救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力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的几个中队,和被伏日军非战斗部队的护卫部队。对此,日方史料有详细记载。据日方史料记载,当天被伏的日军非战斗部队是得到战斗部队护卫的,这包括“增援步兵1个小队”、汽车队的自卫小队,和“神代中队的高桥小队和病愈后的四五名士兵”等。另外,战斗至当天上午11时左右,正在担任平型关正面进攻作战的第三大队已得知自己的汽车队遭到伏击,曾立即出动包括机关枪中队主力在内的将近三个中队的兵力前往救援,但遭到八路军的阻击。该部与八路军的战斗一直激战到夜晚,因寡不敌众,自身形势十分艰难,始终未能突破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阻击线,故而无法完成救援任务。八路军26日凌晨撤出战斗后,该部两天后才得以前进。由此不难确定,八路军此次作战的对象中不仅有日军主力部队,而且有相当强的自动火器部队,说与之作战的日军中有“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也并不为过。

但笼统地说,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一部”,容易给人以八路军以歼灭日军战斗部队为主的印象,这却明显不妥。因为,如果我们相信在这次全部过程(伏击和对峙)加起来不超过十几个小时的平型关战斗中,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曾一举歼灭了大批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部队,这不仅与现有的第一手文献记述的情况不符,而且也与后来八路军因对日军作战过于困难而不得不坚持游击战方针这一总体情况相差太远。

“平型关大捷”实际中心战斗地点在平型关还是在乔沟?在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横亘着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险峻山岭。此山岭明代称“平型岭”,清代称“平型关”,今称“关岭”,有的地图上亦将“关岭”标做“平型关”。关岭实为恒山山脉东南折之一段。岭脊上蜿蜒着一条残破颓败的明代长城,其中一道关口叫“ 平型关”。今天的平型关口上仍有关门券洞立于当路,门洞上方“平型关”三字依稀可辨。如果单从字面理解,这里似乎应当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事实上,这里并不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伏击日军取得大捷之地,而是当年“平型关战役”的中心正面主战场。

前些年,已有人考证出来,准确的伏击地点是在乔沟。查看一下地图,从平型关口沿砂石公路向东北方向走下关岭,即进入关沟。关沟东口斜对面是一座不太高的马鞍形土岗,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余里的土沟把土岗分为两半——这条土沟就是乔沟。

乔沟南北为山岭所夹,南边的山岭比北边的山岭高许多。南山岭上矗立着“平型关大捷”纪念碑,立碑之处即为当年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指挥作战之处。山岭半腰建有“平型关战役纪念馆”;与纪念馆相对的沟北30多米处有一座关帝庙,又称“老爷庙”;庙后是一座小山,即当年伏击战中敌我拼命争夺的焦点“老爷庙梁”。在“老爷庙”前看乔沟,沟深五六米,沟底不太宽,草木茂密。当年日军及辎重皆行于沟底,并在此遭到伏击。

“平型关大捷”从兵力部署到全部战斗过程都是围绕乔沟这一中心地带展开的。因此,把此战称为“乔沟战斗”或“乔沟大捷”,或“平型关战役之乔沟大捷”,更为准确。但在大多数回忆介绍此次大捷的史料里,“乔沟”这一地名竟然几乎无人提及,实属憾事。

相关参考

共产党史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的紧急会议。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今后的方针、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党中央在汉口三教街11号(今鄱阳街139号)

共产党史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的首次武装起义。大革命惨遭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懂得了掌握军队,实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7月20日,叶挺的第十一军廿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

共产党史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中国共产党整顿党内作风的运动,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遵义会议后,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正确,中国革命事业大为发展,共产党也更加成熟。但是,曾使革命遭致挫败的王明“左”

共产党史 朱德

朱德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早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

共产党史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的谈判。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和平民主的新局面。但美帝国主义从称霸全球、独占中国的战略出发,积极帮助蒋介石抢夺战果、发动内战,以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共产党史 三线建设

1964年的一天,毛泽东站在巨幅中国地图前问周恩来:“你说的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周恩来回答道:“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漫山遍野的攀枝花……”毛泽东听罢,脱口道:“那就叫它‘攀枝花’。”后来在这里兴建起了

共产党史 开国大典

今天如果有人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在哪一天举行的?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人大概都会这样回答:这还用问吗?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国庆节不是10月1日吗?那幅有名的、随着政治

共产党史 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广州、香港工人为支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1925年6月91日,香港工人在共产党人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等领导下,举行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大罢工,罢工人数增至25万。6

共产党史 三峡工程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长江,虽然哺育了沿江两岸的代代子孙,但也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自汉代到清末的2100年间,长江洪水平均不到10年泛滥一次。1860年和1870年的两次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决口,3

共产党史 工业学大庆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大庆油田是新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从它1959年诞生开始,就从物质上、精神上给共和国工业不断提供着崛起、振奋的力量:——它的发现,振奋人心,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