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研究 从五幅题词看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
Posted 官僚主义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研究 从五幅题词看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思想研究 从五幅题词看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
从五幅题词看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
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归来,在当时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做短暂停留。不仅参观了市容市貌,而且极为罕见地题写五幅题词,分别是:为原松江省委题写了“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应该说,这五幅题词,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毛泽东对当时松江省委、哈尔滨市委等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而且蕴含着他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深入思考,历久而弥新。
一 “奋斗”是毛泽东对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贯要求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个富有奋斗精神的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反复提倡这种精神。他创建的新民学会,入会条件之一就是“奋斗”;他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挑选学员的条件之一,也是富有“勇敢奋斗”精神。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善于根据实际情况,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号召“为着革命胜利奋斗到底”;在抗战初期,他号召红军“为民族自由独立、领土完整,与全国爱国同胞共同奋斗”;在党的“七大”上,他号召全党“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抗战胜利后,他提出“为独立、民主、和平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而奋斗”的口号;为筹建新中国,他又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共同奋斗。可以说,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虽然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目标不同,但其奋斗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新中国成立后,还要不要保持过去那种不断奋斗的精神状态呢?毛泽东在给松江省委的题词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950年前后的中国,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封锁和可能的武装干涉,对内面临着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和全面萎缩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状况,毛泽东通过题词,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继续奋斗的伟大号召,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过去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奋斗”一词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精神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永远传承。黑龙江省委机关刊物名叫《奋斗》,源自于毛泽东的题词,是传承了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 “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列主义”,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手段
学习是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在全党反复倡导学习精神。他给松江省委的这一题词,充分反映了对学习问题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身体力行,努力向理论和实际学习,为全党率先垂范,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全面论述了加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弄懂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延安时期开始,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注意结合实际需要,组织一定范围内的读书学习活动,并亲自向全党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书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特别谈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全党在理论上不仅要提高,而且还要普及。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反复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要把继续学习马列主义,作为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的重要保证,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手段。他给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的“学习马列主义”,是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的一个最好证明。
当然,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毛泽东也非常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强调学习文化是学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注意学习一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反对各种空头“革命家”,提倡“又红又专”。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关键的一点就是不仅重视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列主义”,仍然是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是对毛泽东倡导的学习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三 “发展生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对“发展生产”的要求是一贯的,即使在革命战争的紧张年代、敌我矛盾尖锐复杂的严酷岁月,他都始终把“发展生产”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解决“社会与自然间的矛盾”,只有“用发展生产力去解决”。在战争年代,他提出“我们的口号是:工作!学习!生产!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又要生产”。强调“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给他们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要求“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
随着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变,对“发展生产”的要求更加迫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他认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
1950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度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国民党政府在败逃前的大肆破坏,农业减产,工厂倒闭,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众多。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的巨大胜利,同在经济上遇到的严重困难,形成强烈对比。有些人对共产党管理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有的人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共产党能把经济管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并发展生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当年之所以要为哈尔滨市委题写的“发展生产”四个大字,目的就是要号召这里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大力发展生产、加快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温毛泽东当年关于“发展生产”题词,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四 “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是毛泽东对全党的谆谆告诫
毛泽东一生对官僚主义都是深恶痛绝的。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尖锐地指出,“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我们工作中的最大敌人;只有决定,没有检查,就是官僚主义的领导,它同强迫命令主义是一样有害的。
毛泽东把官僚主义看作割断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重要因素。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调“我党一切领导同志必须随时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同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而以前者去克服后者”。
随着革命的胜利,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许多问题是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证党不会犯官僚主义的错误,不会脱离群众呢?毛泽东领导全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诸多的尝试,如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人民来信来访制度,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等等。从1950年开始,他还领导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整风运动,有效地克服了官僚主义作风。1951年,他又领导开展了以整顿党的基层组织为主要任务的整党运动。这次整党,与随后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结合起来,惩处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腐败分子,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党员素质,纯洁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无论是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只要我们脱离群众,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一再告诫我们,谁脱离了人民群众,谁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一次题词五幅,在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是极其罕见的。这不仅体现了对黑龙江人民的厚爱,而且集中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要思考,即在从革命到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共产党人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马列主义”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各项知识,不断克服“官僚主义”习气,始终保持“奋斗”的精神状态,努力“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这些题词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原载《奋斗》2010年第3期,收入本书时略有修改,重拟了标题)
相关参考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关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深刻理解毛泽东时代的探索对改革开放后开辟中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
从民族的思维方式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要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它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确地指出:“要使辩证法唯物论思潮在中国深入和发展下去,
“七大”的胜利召开巩固了全党团结的基础经过延安整风和通过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增强了党的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做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
功是第一位过是第二位功在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及建立新中国并进行了积极地政治经济等多方建设。客观来说,在内外交困,在一穷二白中建立建设新中国并取得成就既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潮流也充分体现了其个人的才能和智
毛泽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美策略的演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终结。由于此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确向国际社会宣布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
功是第一位过是第二位功在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及建立新中国并进行了积极地政治经济等多方建设。客观来说,在内外交困,在一穷二白中建立建设新中国并取得成就既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潮流也充分体现了其个人的才能和智
1962年9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了日本工人朋友,与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并题词相赠。两天之后即1962年9月20日的首都各大报都在一版显著地位刊登了会见的新闻与照片,但并未提及题词一事
毛泽东关于学习、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关于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探索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毛泽东本人虽然没有提出过“学习型政党”这样的概念,但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