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Posted 水能

篇首语:孙竹新添绿玉枝,稚禽学习绕檐飞。动中会取归根意,雨过白云横翠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魏征是唐朝开国初年的一代名臣。他认为忠要有理、有术、有效,不能成为“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庸吏,才能够“子孙相传,流传千古”。魏征以“能臣”、“忠臣”的面貌辅政,带来了唐朝初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为后来唐朝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不过,在当初,魏征是服务于太子李建成的,并曾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立刻召见了魏征,责问过他。在《魏征列传》里,就有一段衬托李世民如何心胸宽广的对话: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也就是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我魏征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了。李世民觉得他的话句句在理,也觉得他是个忠事之人,在即位之后就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并让他随侍左右,从此在史上留下了君臣互动交流的佳话。

  魏征确实是个能臣,他建议李世民尽快拨乱反正,“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这其实指明了“贞观之治”的可能出路。他谏议的内容很广泛,从帝王的生活起居到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当李世民决定建洛阳宫之时,魏征持反对意见:“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原因在于炀帝大肆修建楼阁,以使百姓苦不堪言,难道如今要步隋朝的后尘吗?”李世民当即表示放弃。当公卿大臣请求李世民登泰山封禅时,魏征明确表示不妥:“目前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粮仓仍然不丰实,远方部族的要求仍然不能满足,全国的道路交通状况仍然不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这件事情遂得以搁置。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忠谏对话,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最为有名。这句话虽然最早是荀子说的,但通过《贞观政要•论政体》的君臣对话而进一步享誉天下:“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译成现代汉语来说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即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地证明着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都走向毁灭。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魏征为什么敢犯言直谏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说“犯言直谏”是魏征立身、立业的法宝?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可谓一代“明君”,早朝接纳200多次大臣魏征的谏言,即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与魏征

李世民与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

唐朝历史 李世民怒砸魏征墓碑背后的故事

李世民怒砸魏征墓碑背后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唐太宗李世民与唐朝名臣魏征的君臣和谐、上下同心的佳话。然笔者却从史料中发现,李世民与魏征的彼此关系远没有想象和传闻的那么亲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唐朝历史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

唐朝历史 魏征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以为李世民死定了

魏征有大才,史上早有定论,但是有才的魏征却一直碰不到伯乐。《新唐书》记载,魏征先是投靠李密,向李密献十计,李密竟然一个不用。随后魏征投靠李渊,李渊让魏征哪凉快哪待着去。魏征没办法,又去投靠窦建德,窦建

历史人物 魏征对唐朝的贡献 历史对一代名臣魏征的评价是

  表扬李世民,其次肯定的就是。不论是李世民还是,因为共同对创造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君臣关系作为典范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性情耿直经国之才>  魏征,河北巨鹿人。魏征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臣,两人之间那份千古难遇的君臣情谊,一千多年来,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经久不息传颂着,为后世君臣所效仿,为人们所溢美。魏征以舍得一身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臣,两人之间那份千古难遇的君臣情谊,一千多年来,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经久不息传颂着,为后世君臣所效仿,为人们所溢美。魏征以舍得一身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给李世民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魏征不但敢进谏,还敢直言进谏。李世民非但没整他,还让他在身边工作了16年,最后得以善终。世人皆说这是因为李世民够宽容,其实原因

魏征直谏唐太宗

  实这位姑娘已经与人订婚,有了婆家。但既是选入皇宫,谁还敢说个不字呢。有人就把这事告诉了魏征。魏征急忙进宫拜见李世民,劝谏说:“皇上居住的是深宫大院、亭台轩榭,应该想到平民百姓是否有房住;皇上每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