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谏唐太宗

Posted 皇上

篇首语: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征直谏唐太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魏征直谏唐太宗

2、为什么唐太宗把魏征比做一面镜子

魏征直谏唐太宗

  实这位姑娘已经与人订婚,有了婆家。但既是选入皇宫,谁还敢说个不字呢。有人就把这事告诉了魏征。魏征急忙进宫拜见李世民,劝谏说:“皇上居住的是深宫大院、亭台轩榭,应该想到平民百姓是否有房住;皇上每天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该想想平民百姓能否填饱肚子;皇上身边嫔妃成群、美女如云,应该想想平民百姓是否有个家。”李世民间:“你说了这么一通道理,到底想说什么啊?”
  魏征这才把来意挑明,说:“人家的姑娘已许婆家,皇上却要去夺为己有,这岂是一个好君王所能做的事呢?”李世民连忙认错,自责不已,马上下诏,从嫔妃名册中划掉那位姑娘的名字。
  从此以后,李世民越来越信任魏征,而魏征提的意见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尖锐,有时简直让李世民听不下去,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刚刚上朝,魏征就为一件事与李世民辩论起来。君臣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直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气呼呼地,真想一声令下,将魏征赶出宫去,可他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努力按住火气。退朝后回到宫中,李世民仍是怒气不消,愤愤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不明白李世民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就问:“陛下想杀谁?”李世民嚷道:“杀谁?我要杀魏征!这个乡巴佬太猖狂了,总是当着大家的面叫我难堪我这个皇卜倒受他摆布了哼!”长孙阜后听了不言不语地走进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皇帝的正规礼服,来到李世民面前,恭恭敬敬地跪拜下去。李世民给弄糊涂了。只听长孙皇后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犯颜直谏、刚正不阿,正说明皇上的英明。所以向皇上表示祝贺。”
  李世民听了这一席话,恍然大悟,心中的怒气一下全没了。从那以后,李世民不但不怨恨魏征,反而常常在大臣面前夸奖他:“人家都说魏征态度暴躁,举止粗鲁,我看那恰恰是他的妩媚可爱的地方呢!”
  魏征不管李世民生气也好,还是称赞他也好,还是照样给李世民提意见。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魏征给李世民提的批评、建议大大小小有200多件。他之所以敢于直言劝谏,是他摸准了李世民有一个最大的恐惧,就是怕亡国。因此,魏征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来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是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劝谏。
  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问候,希望他还能为自己再提点意见。到了病危时,李世民亲自来到魏征病床前,看着魏征,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就问魏征:“爱臣还想要些什么?”魏征缓缓应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担心国家的前途啊!”李世民紧紧握住魏征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不久,魏征去世了,李世民亲自赶往吊唁。在魏征的灵前,李世民想起了魏征忠君报国、犯颜直谏的件件往事,又伤心地痛哭起来。由于过分伤心,李世民整整5天没有上朝。李世民还颁发诏书,命文武百官都要去吊唁魏征,参加魏征的葬礼。
  李世民为魏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一上朝议事,就对百官慨叹道:“以铜为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如今魏征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镜子了。”
太宗魏征

为什么唐太宗把魏征比做一面镜子

魏征是唐朝时的大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将关中地区16!18岁青年男子中身体棒的点为府兵。魏征极力反对。他对唐太宗说:"如果把河弄干了捉鱼,是能抓到鱼的,但第二年就抓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也能捉到野兽,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捉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征来当兵,势必造成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荒芜,那么将来的赋税徭役也就没有来源了!唐太宗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就收回了这个命令。

  还有一次,唐太宗见天下太平,连年丰收,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久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这种举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于是劝说唐太宗道:"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的破坏很厉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如果皇帝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大的麻烦呀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做呀!唐太宗想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就取消了封禅的计划。

  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征说:"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一面之词就昏庸。"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贤君和秦二世、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君王就不会受蒙蔽了。"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时刻想到危险的曰子,要自始至终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体恤百姓,勤于治国了,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意见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

  后来魏征病死了,唐太宗非常难过,他流着泪对身边人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衣帽是否穿戴整齐了;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

相关参考

一代名相魏征, 后代家道中落, 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救济一下吧

大唐名相魏征,以敢于犯言直谏而著称,深得皇帝倚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唐太宗大为伤感,宣布辍朝五日,悼念魏征。>唐太宗下令厚葬魏征,魏征的妻子裴氏婉言谢绝。>裴氏的理由是,魏

真乃忠臣,朕非常欣赏你

但凡是古代的明君,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重用敢于直谏的忠臣,对只阿谀奉承的大臣极为不屑,更不会予以提拔重用。唐太宗李世民,经常被魏征怼的哑口无言,但他非但没有责罚魏征,反而对他非常器重,魏征的谏言基本

我国历史上

这个很简单,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就是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具体的例子,很简单,就是李世民爱玩,魏征劝谏他,虽然语言比较犀利,但是李世民还是接受了。难谏、纳谏更难的就有古时的比干劝谏纣王行善

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为何要亲手砸掉魏征的墓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

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为何要亲手砸掉魏征的墓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

唐太宗和魏征是贤君良臣的楷模 为何唐太宗毁掉魏征的墓碑

  魏征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贤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唐太宗也虚心接受魏征的进谏,积极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为有这样一个贤臣感到高兴。可是历史偏偏出人意料,在魏征死后,唐太宗竟然毁掉魏征的墓碑,这是

唐太宗如何重用魏征 魏征称唐太宗的一面明镜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曾有一个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矿,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么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最杰出的当首推敢于犯颜强谏的魏征。唐太宗曾经这样说:“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

魏征是如何直言进谏的 魏征如何让唐太宗听进自己的话

  魏征唐太宗  魏征进谏是出了名的,虽然皇帝身边有这样敢于说话的良臣是好事,但是作为一代君主,总是好面子的,那么魏征如何做到既让唐太宗保留了面子又听进自己的话呢?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实际上

唐太宗怒砸魏征墓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

唐太宗为何砸掉魏征的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