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魏征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以为李世民死定了

Posted 太子

篇首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魏征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以为李世民死定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魏征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以为李世民死定了

魏征有大才,史上早有定论,但是有才的魏征却一直碰不到伯乐。《新唐书》记载,魏征先是投靠李密,向李密献十计,李密竟然一个不用。随后魏征投靠李渊,李渊让魏征哪凉快哪待着去。魏征没办法,又去投靠窦建德,窦建德又不用魏征计。魏征转了一圈,又投靠大唐太子李建成。

投靠李建成后,建成发现魏征有大才,奏请李渊封魏征为太子冼马。魏征知恩图报,很快就为太子立了大功。魏征先是献计劝太子申请带兵攻打刘黑闼,太子出兵后又献计太子优待俘虏。魏征让太子发钱给俘虏,放俘虏回家。刘黑闼的兵看到建成不杀俘虏,知道投降也没有性命之忧。不想打内战充当炮灰的士兵纷纷投降,刘黑闼的叛乱因此被平定。

转了一圈,没人用魏征的计,建成用了,魏征就决定死心塌地为太子卖命。当时秦王不服太子,为了争天下斗得你死我活。魏征几次建议太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太子就是狠不下心,下不了手。魏征等谋士一直劝啊劝,建成终于决定采用魏征等人的谋划,干掉李世民。

建成请李世民喝酒,给李世民喝了毒酒。建成和魏征等人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后,以为李世民死定了。但是不知道是毒酒毒性不强,还是李世民抵抗能力太强,反正是毒酒并没有毒死李世民。这件事情《新唐书》记载是:“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李世民死里逃生后,也下决心要和建成拼个你死我活,最后在玄武门之变中搞掂了太子和齐王,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搞掂大哥后,抓住魏征,问他说:“你老是献计让大哥杀我,你干嘛要挑拨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说:“要是太子听我的,早点干掉你,今天的太子就不会死了。”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这家伙说话直来直去,是个人才。李世民没有为难魏征,而且起用魏征为官,这才有了一对千古君臣楷模。

相关参考

李逵喝下毒酒是否心甘情愿

李逵在《水浒传》中是莽撞、爱惹祸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2,是宋江的死忠粉。但是,谁也没想到,宋江在喝毒酒下毒酒时,还转手送给李逵一杯。那么李逵喝下毒酒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吗?答案就在他临终前

历史秘闻 宋江在得知自己中毒后,为何诱骗兄弟李逵喝下毒酒

宋江,绰号“及时雨”,本属于宋朝的一个小官员,在山东郓城县做押司。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宋江私自放走了他们,却被小妾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他。于是,宋江一不做二不休,把阎婆惜干掉,经过几番周折

历史人物 皇帝赐下毒酒,将军竟然还哈哈大笑的痛苦喝下酒

历朝历代,皇帝作为王朝主人,有着掌握生死的权力。>我们也常常能够听到“赐死”这个说法。>在影视剧中,也不少见到皇帝赐下白绫,刀,或者是毒酒什么的。>这意思也很明白,就是皇帝不想让你活了。>>但凡这种场

为何诱骗李逵喝下毒酒? 宋江在得知自己中毒后

宋江,绰号“及时雨”,本属于宋朝的一个小官员,在山东郓城县做押司。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宋江私自放走了他们,却被小妾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他。于是,宋江一不做二不休,把阎婆惜干掉,经过几番周折

为何诱骗李逵喝下毒酒? 宋江在得知自己中毒后

宋江,绰号“及时雨”,本属于宋朝的一个小官员,在山东郓城县做押司。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宋江私自放走了他们,却被小妾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他。于是,宋江一不做二不休,把阎婆惜干掉,经过几番周折

宋江在得知自己中毒后,为何诱骗兄弟李逵喝下毒酒

宋江,绰号“及时雨”,本属于宋朝的一个小官员,在山东郓城县做押司。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宋江私自放走了他们,却被小妾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并以此威胁他。于是,宋江一不做二不休,把阎婆惜干掉,经过几番周折

历史秘闻 刘伯温看到菜后知大家死定了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即便是登基成了皇帝也坚持节俭的习惯,同时他也会要求底下的大臣跟随。不过,明朝建立之后,这些大臣却只懂得享受;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请客吃饭,当群臣

历史秘闻 刘伯温看到菜后知大家死定了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即便是登基成了皇帝也坚持节俭的习惯,同时他也会要求底下的大臣跟随。不过,明朝建立之后,这些大臣却只懂得享受;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请客吃饭,当群臣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与魏征

李世民与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

唐朝历史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唐朝魏征直谏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魏征是唐朝开国初年的一代名臣。他认为忠要有理、有术、有效,不能成为“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庸吏,才能够“子孙相传,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