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Posted 唐朝
篇首语: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世民不杀魏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给李世民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魏征不但敢进谏,还敢直言进谏。李世民非但没整他,还让他在身边工作了16年,最后得以善终。世人皆说这是因为李世民够宽容,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玄武门之变后,怎样处理东宫、齐府余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秦府众将想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百余人全部杀掉,家产查抄。此言一出,人心惶惶。然而,李世民并不希望这样,因为他刚刚夺权,地位并不稳固,若将这些人赶尽杀绝,容易激起他们的殊死反抗,破坏社会安定。且唐朝刚刚建立九年,内则民生凋敝,外有突厥威胁,李建成在地方也有势力,如果再激化出一场内战,百姓、政府都承受不起,东突厥可获渔翁之利。所以李世民以他老爹的名义大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征一命。此举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他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就更不用说了,朝廷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上,魏征就是李世民树立的典型。
贞观十一年(637年),“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11年,人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李世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这时,魏征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当李世民想劳役百姓、违背制度时,魏征可以谏止,确保大政方针不脱离既定的轨道。
多年后,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他登基之初,大家意见不统一,但魏征却劝他:“偃革兴文,布德惠施,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因为听了魏征的话,现在“天下大宁”,周边的少数民族都纷纷赶来朝拜。
在一般人眼里,好像魏征每次阐述自己观点时都会触怒李世民,让他下不了台。但如果细看,会发现犯言敢谏并不是经常发生,在大部分情况下,双方的对话还是心平气和的。《贞观政要》中记载魏征犯颜敢谏的事十多起。魏征替唐太宗工作了16年,平均一下,每年就一件而已,属于小概率事件。
李世民不杀魏征,还因为他在山东的影响力—魏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山东庶族,他是这个利益集团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当初瓦岗寨失败后,魏征跟随李密来到长安,并没有被起用,于是他主动要求“安辑山东”,还修书一封给昔日战友、同为山东庶族的李勣,劝其降唐。李勣得到书信,很快同意。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派魏征到山东宣慰,还允许其便宜行事,想利用他在山东的影响力,迅速稳定局势。
贞观六年,诸王、大臣多次劝李世民封禅,李世民也同意了,唯独魏征以为不可—山东地区民生凋敝,要是封禅大部队来了,不知要给山东带来多大的物质消耗。魏征不过一介文人,没什么可怕的,但李世民不得不慎之又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他需要利用山东庶族,牵制山东士族的势力,要是山东庶族被刻意削弱,门阀士族恐将膨胀。这对中央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相关参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
你真的了解李世民为何要怒砸魏征的墓碑,说魏征是奸臣?原因很简单吗?本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朝时期有一对君臣的关系一直被传为佳话,他就是李世民和魏征,当初李世民听见魏征说话这么直白,其实心
你真的了解李世民为何要怒砸魏征的墓碑,说魏征是奸臣?原因很简单吗?全榜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朝时期有一对君臣的关系一直被传为佳话,他就是李世民和魏征,当初李世民听见魏征说话这么直白,其实
李世民怒砸魏征墓碑背后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唐太宗李世民与唐朝名臣魏征的君臣和谐、上下同心的佳话。然笔者却从史料中发现,李世民与魏征的彼此关系远没有想象和传闻的那么亲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唐朝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真的如史书上所写的那么融洽吗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真的如史书上所写的那么融洽吗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所说的一句话,足以看出来
唐朝历史 玄武门事后,魏征如果不直谏,求饶的话早就被李世民杀掉了
玄武门事后,魏征如果不直谏,求饶的话早就被李世民杀掉了 一代名臣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谏臣魏征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而实际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可百姓却真
历史上大家都知道嘉庆在乾隆死后,轻轻松松就把和珅杀了,杀得和珅连一点反抗都没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嘉庆帝在诛杀和珅之前做过好多有利的事!足足三点,缺一不可。第一个办--叫欲擒故纵嘉庆在做皇子的时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