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哪些国家干过仗
Posted 明朝
篇首语:真正的知识是道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哪些国家干过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哪些国家干过仗
郑和下西洋的大量史料在那里呢?据史书载,成化年间,明宪宗下诏命兵部查阅郑和船队七下下西洋的档案资料,发现绝大部份不见踪影。当事人车驾郎中刘大夏后来虽然受到严厉处分,但那些档案资料是被其藏匿或者销毁了,至今仍然是个谜,给郑和七下西洋及世界航海史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郑和(1371? - 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云南昆阳人,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人们熟知的是,郑和从1405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在推行和平外交、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拓海洋事业诸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在维护国家战略防御纵深方面所创立的功勋,了解的人就不多吧?在此听笔者聊聊。>(一)三宝虽遭受“宫刑”,但不悲观堕落,通过发愤努力,深通文韬武略,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三宝被掳遭受“宫刑”,次年被选入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后,约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燕王朱棣府从侍。三宝乖巧伶俐勤奋,除搞好本职差事外,还十分好学,抽空读书练字,留心向燕王府里的高手学习谋略、阵法、兵法和武艺,逐渐得到朱棣好感,成了他的贴身太监。>明朝建立之初,为了确保王朝的江山千秋万代传承,朱元璋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效法古代的“分封制”,把他的24个儿子封为藩王,分别驻守全国的战略要地。>其中燕王朱棣最有实力,拥兵10万,负责防御北边的蒙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急于削藩,引起朱棣不满,带头发起史称的“靖难之役”。>朱棣率军绕过防守严密的济南,直接南下,双方相持于淝河时,朱棣抓住朱允炆把前线徐辉祖部队调回南京的机会,突然进攻,在灵璧大获全胜,然后乘机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等战略要地,接着从瓜洲渡过长江攻克镇江直扑南京。进城后发现建文帝失踪。1402年朱棣继帝位,是为明成祖。>多种史料皆称三宝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但没细述立功的具体事由。据笔者分析,作为太监的三宝,不可能去冲锋陷阵,或是亲临前线坐阵指挥,或是当军师,在战略战术方面,给朱棣献了不少神机妙算的计谋。>朱棣当上了皇帝,认为姓马的不能进宫殿(笔者旁白,可能是畜牲里的马比猪有能耐吧?)就赐三保姓郑,名和。>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从此郑和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成为了朱棣最信任的心腹。>>(二)为维护国家战略防御纵深,朱棣诏令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朱棣朝之初,北面的元蒙残余势力虎视眈眈,南面的倭寇不时侵扰,西洋诸国内乱频繁且多年不到中国朝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另有一说,也到西洋寻找建文帝下落。>鉴于郑和除精通军事外,还曾出使暹罗、日本等国,有卓越的外交才能;熟悉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在其担任内宫监时,监造过船舶,有丰富的航海造船经验,朱棣诏令郑和任钦差总兵太监,率二万余名官兵乘船下西洋。从1405年7月11日至1431年1月近26年间,郑和共计下西洋七次。除了在外交、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和开拓海洋事业诸方面作出贡献外,还指挥打了不少胜仗。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有3次。>第一次郑和用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关门捉贼”计。>明代洪武年间逃至南洋的祖籍广东潮州人陈祖义,纠集一些强人盘踞在马六甲十余年,经常在海上抢劫过往船只,逐步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海盗集团,其成员最多时超过万人,战船达百艘。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郑和率船队首次远航班师时,派使者前去招抚。陈祖义搞诈降,暗中策划劫掠郑和的“宝船”。>郑和识破了陈祖义的伎俩,施计让其上钩后,潜伏四周的战船合围,海盗集团全军覆没,陈祖义被生擒。郑和船队回国后,陈祖义在京城被处决。>第二次郑和用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反客为主”和“擒贼擒王”连环计。>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来到印度洋岛国锡兰(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居心叵测,把郑和诱到宫中勒索金银财宝的同时,悄悄派出重兵去抢劫郑和船队。郑和是何等聪明之人,早已安排部队上岸潜伏。>进城后察觉锡兰都城内空虚且国王在搞诡计,便偷偷派人混出锡兰都城,传令潜伏部队出击,很快就破城入宫,将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儿、官吏随从一网打尽,然后回师消灭抢劫船只之敌。亚烈苦奈尔被随船押解回国后,朱棣从有利于国家利益出发,赦免了他死罪,放其回国。>第三次不用啥计,亮出肌肉就行了。>因为当时郑和船队属世界级的无敌舰队,不管谁来招惹都是鸡蛋碰石头哟。永乐十一年郑和率船队三下西洋,抵达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在国内争夺王位失败的伪王子苏干刺,见郑和来后不赏赐他,心生恶念,率其水军去拦截郑和船队。郑和马上下令各船散开,摆出战斗队形迎战。仅够自卫队级水平的苏干刺水军,完全不堪一击,苏干刺及手下很快被俘。>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回国。朱棣这次不客气了,下令把苏干刺处死。>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对外进行战略收缩,放弃了对交趾的治理,从而失去控制西洋诸藩国的地理优势。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西洋诸藩国有数年不来朝贡了。时隔第六次下西洋十年之后的1431年,朱瞻基派遣年老体衰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于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船队由其副手、太监王景弘带领回国。相关参考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时候,朱棣命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多人。郑和的船队有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浩浩汤汤一队人行船出使海外。郑和从福建的五虎门出发,十一个月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时候,朱棣命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多人。郑和的船队有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浩浩汤汤一队人行船出使海外。郑和从福建的五虎门出发,十一个月之
郑和,明朝太监,原姓马,后来才改姓郑。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别称马三保,色目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永乐帝为宣扬大明朝强大武力,同时希望掌控海外贸易线,派郑和出使,这就有了著名的郑和七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古代科学航海的典范 郑和“舟师”七次远航西洋,遍访了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艰苦的远洋航程中,“云帆高
1405年7月11日,郑和始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他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
郑和,原名叫马和又作三保,是明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外交家,著名航海家,历史上说的郑和下西洋说的就是他了,据记载,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与船队穿过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历经了三十六个国家,对的航海事业做出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是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允中。本书是一部以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介绍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国外研究现状。与世界历史上其他航海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及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7次率领舟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途中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盛事,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莫桑比克 不久前两位葡萄牙籍华裔学者分别将葡萄牙文和阿拉伯文历史资料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文史料进行对照,得出了最新的结论:郑和远航有史料证明的最远到达地点为非洲东海岸,约在莫桑比克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北方蒙古的势力已经被驱逐到了长城以外,国家政权已经相当稳固了。这个时候朱棣开始需要寻求一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国家的强盛,大概朱棣是想成为天下的“贡主”,希望海外的国家都能来到明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