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国军炮兵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
Posted 火炮
篇首语: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国军炮兵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国军炮兵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1934年初,国民政府军政部准备筹建新式重榴炮部队。国外几家军工企业纷纷前来报价,国民政府最后决定把这批重榴炮交由莱茵金属厂承制。
1934年春,德国国防部批准莱茵金属厂向中国出售24门15厘米重榴炮,口径为150毫米,炮管身长32倍(口径),所以全称是“32倍15厘米重榴弹炮”,简称“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备有榴弹和穿甲弹两种炮弹,弹重42公斤。当时是以日本作为假想敌人而计划的。全炮重量约6吨多,用汽车牵引,炮手都坐在牵引车上。指挥官以及其余随炮人员都分别乘坐不同种类的专用汽车,构成了一支全部机械化的部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械化重炮,当时在国际上也是属于第一流水平的武器,每炮配有一千发炮弹。全套价格折合中国法币87万元,总价高达2088万元。国民政府当年向德国订购了总价值3507万元的军火,这批重榴炮的金额约占60%。 当初签订合同时,中方还提了一个条件,组织技术人员到德国驻厂监造并验收。从表面上看,此举是为监督“32倍15榴”的质量,以防止偷工减料,更深层的出发点则是想借此良机从中学习造炮技术。验收人员由兵工署组织选派,设计处处长江杓担任团长。团员有兵工署技术司炮兵课技正陆君和、技士沈莘耕、技佐张家骥,设计处技佐王国章、段士珍、施正楷,金陵兵工厂药厂厂长熊梦莘、药厂技术员王铨,巩县兵工厂炮弹厂主任李式白、引信厂主任周佑庭等11人组成。验收团人员均系兵工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能熟练德语,甚至通晓多国语言,技术含量是相当高的。这几位专家不负众望,既为中国拿到了毫无瑕疵的产品,又学到了技术,为抗战期间的火炮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夏秋之交,24门“32倍15榴”正式到货,机械化重炮团成立。全团总计两千余人,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12月,重炮团改编为炮兵第十团。 炮兵部队在台儿庄战役、封锁长江、保卫武汉、衡阳、桂林等战役中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还随远征军扬威异域,狠狠打击了侵略者。 在抗战时期,大批兵工厂迁渝,使重庆不仅成为大后方的兵工基地,也成为中国火炮的生产基地。在内迁重庆的13家大型兵工厂中,炮厂员工约1.5万人,生产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击炮和37战防炮、75步榴炮、100榴弹炮等,重点厂家包括兵工署第10工厂(兵工署炮兵技术处、江陵机器厂),第21工厂(长安机器厂)和第50工厂(望江机器厂),3家工厂8年共生产火炮1.5万门,炮弹598万颗。抗战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火炮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开始崭露头角。我军将这些炮放置岳麓山上,加上炮十团的榴弹炮,给予日军以毁灭性打击。会战共消灭日军5万余人,这是自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贡献。今天,作为历史的见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东兵器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还收藏有屡立战功的莱茵150火炮。相关参考
文章摘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17日作者:贾晓明原题为《国民政府的火炮军工与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1934年初,国民政府军政部准备筹
在抗战之中,尤其是在抗战的前期阶段,当时的我国与德国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而我国也通过很多种方法,从德国进口了很多的德式装备组成了后来的国军战斗序列之中的精锐也就是所谓的德械师。这种作战部队由于装备先
抗战期间,国军装备与日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是其在战场上屡屡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劣势并不体现在武器性能上,而在于武器的标准化和数量。而标准化之混乱与数量之缺乏,又体现出中日两国工业
历史人物 这个国军炮兵连长只用一发炮弹,炸死炸伤好几个日军军官
原标题:这个国军炮兵连长只用一发炮弹,炸死炸伤好几个日军军官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小炮手李二喜,用四发炮弹击毙了日军名将阿部规秀,震惊中外。其实,不光是八路军,国军也曾有过这样的壮举,一位炮兵连长白天霖,
坦克在“一战”时投入实战,到“二战”爆发,已被各国广泛应用。中国最早的坦克部队创建于1922年,当时张作霖为准备直奉战争,从英法等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36辆“雷诺”FT-17型坦克。“九一八事变”后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战争。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党政府1937年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种种表现,远不是当下某些“精英”们所期待和吹捧的那样,不仅不能比较好地“担负着主要抗战使命”,带领全国各阶层群众和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去抗击日寇,而且在整个国军系统上下对侵华日军
导读:黄埔骄子,蒋军嫡系。卫国之战,石牌一役,一战成名;国共内战,数克共军兵锋,南麻战役更是打出了国军的威风和霸气。中原战场,有整编十一师在,就有青天白日旗在,连共军的刘陈二也未能占得上风。四六年,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军人,其神圣职责就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敌报国。所以,那些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军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唾弃的对象。但在抗战期间,这位国军猛将,在投降了
1944年,为了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线,扭转十分不利的太平洋战局,日军调集50万兵力,且陆海空配合,实施“一号作战计划”。这是日军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最大规模进攻,史称“豫湘桂战役”。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