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
Posted 火炮
篇首语:热水治不了百病,情话过不了一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战前用两千万元装备一个团
文章摘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17日 作者:贾晓明 原题为《国民政府的火炮军工与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1934年初,国民政府军政部准备筹建新式重榴炮部队。国外几家军工企业纷纷前来报价,国民政府最后决定把这批重榴炮交由莱茵金属厂承制。 1934年春,德国国防部批准莱茵金属厂向中国出售24门15公分重榴炮,口径为150毫米,炮管身长32倍(口径),所以全称是“32倍15公分重榴弹炮”,简称“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备有榴弹和穿甲弹两种炮弹,弹重42公斤。当时是以日本作为假想敌人而计划的。全炮重量约6吨多,用汽车牵引,炮手都坐在牵引车上。指挥官以及其余随炮人员都分别乘坐不同种类的专用汽车,构成了一支全部机械化的部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械化重炮,当时在国际上也是属于第一流水平的武器,每炮配有一千发炮弹。全套价格折合中国法币87万元,总价高达2088万元。国民政府当年向德国订购了总价值3507万元的军火,这批重榴炮的金额约占60%。 当初签订合同时,中方还提了一个条件,组织技术人员到德国驻厂监造并验收。从表面上看,此举是为监督“32倍15榴”的质量,以防止偷工减料,更深层的出发点则是想借此良机从中学习造炮技术。验收人员由兵工署组织选派,设计处处长江杓担任团长。团员有兵工署技术司炮兵课技正陆君和、技士沈莘耕、技佐张家骥,设计处技佐王国章、段士珍、施正楷,金陵兵工厂药厂厂长熊梦莘、药厂技术员王铨,巩县兵工厂炮弹厂主任李式白、引信厂主任周佑庭等11人组成。验收团人员均系兵工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能熟练德语,甚至通晓多国语言,技术含量是相当高的。这几位专家不负众望,既为中国拿到了毫无瑕疵的产品,又学到了技术,为抗战期间的火炮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夏秋之交,24门“32倍15榴”正式到货,机械化重炮团成立。全团总计两千余人,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12月,重炮团改编为炮兵第十团。 炮兵部队在台儿庄战役、封锁长江、保卫武汉、衡阳、桂林等战役中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还随远征军扬威异域,狠狠打击了侵略者。 在抗战时期,大批兵工厂迁渝,使重庆不仅成为大后方的兵工基地,也成为中国火炮的生产基地。在内迁重庆的13家大型兵工厂中,炮厂员工约1.5万人,生产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击炮和37战防炮、75步榴炮、100榴弹炮等,重点厂家包括兵工署第10工厂(兵工署炮兵技术处、江陵机器厂),第21工厂(长安机器厂)和第50工厂(望江机器厂),3家工厂8年共生产火炮1.5万门,炮弹598万颗。抗战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火炮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开始崭露头角。我军将这些炮放置岳麓山上,加上炮十团的榴弹炮,给予日军以毁灭性打击。会战共消灭日军5万余人,这是自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贡献。今天,作为历史的见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东兵器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还收藏有屡立战功的莱茵150火炮。相关参考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应付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展开了一系列国防建设。1934年初,国民政府军政部准备筹建新式重榴炮部队。国外几家军工企业纷纷前来报价,国
两千年前秦军家书出土,揭开秦国军功授爵制残酷,士兵需自备装备
稍微对秦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秦军战斗力迅速得以飙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授爵制。具体的授爵办法是这样的,分为二十个级别,「”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
如果有人问你「”抗战时期八路军有怎样的武器装备”?你会想到那些?是「”小米加步枪”还是「”二营长我的意大利炮呢”?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很多爱看抗战影视剧不看历
抗战胜利以后,虽然国内各界人士都要求和平建国,组建联合政府,实行宪政。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依旧不顾人民呼声,悍然发动内战,进攻中共的军队。在蒋介石的军队中,有这样一个旅,曾经被胡宗南号称“天
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但是以一人之力,战胜一个团让其投降,那就不是个人武力问题了,更多的是胆量和智慧。在抗战时期就有发生过这样的一幕,新四军的一位侦察兵,误入敌军的驻地,最终却俘虏了
唐聚五,字甲洲。1899年生,吉林双城(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8岁投身军旅,后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东边镇守使署步兵第一团中校团副,驻
范筑先,1882年12月30日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河北省)南彦寺村一个贫农家庭。1904年因生活所迫离乡投军。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陆军第四师连、营、团、旅长等职。后任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三军少将参赞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团”的建立和演变历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诸道州府,令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一团,选三大户为耆长。”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这中间诞生过很多数不胜数的璀璨文化和优秀制度。其
大家总是说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装备和火力上有着巨大差距,导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往往只能以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军的钢铁,那到底两者在装备和火力上有多大差距呢?今天就简单讨论下这个问题。日军联队合影日军
亲历了“皖南事变”突围战,冒着枪林弹雨将首长安全护送到驻地;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原型就来自他所带领的29军86师东线突击团256团……这个身经百战、戎马一生的英雄叫孔诚,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原四川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