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岘生平简介?李岘历史评价?

Posted 唐朝

篇首语: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李岘生平简介?李岘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李岘生平简介?李岘历史评价?

李岘

在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曾出现过安禄山、杨国忠、李辅国、元载等乱臣、幸臣和权臣,他们的权势,炙手可热,当时不少朝臣趋之若鹜,奉之唯恐不及。在某个时期,虽然有的朝臣敢于同三奸中的某人进行较量,但能始终与三奸相对抗的大臣却如凤毛麟角,李岘就是这类为数不多的朝臣之一。

李岘生于709年,是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重孙。他虽然出身皇族,但却恭敬谦让,礼贤下士。特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从政临民的杰出才能。他由门荫制度入仕后,曾在地方和朝廷担任过多种职务,为稳定唐王朝的江山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特点与风格。

李岘入仕之初曾做过高陵县令,由于他精于治术,不久就被拔为京兆尹。当时玄宗每年都要到其境内的温泉巡游,当地官员为取悦皇帝,挖空心思地贡献奉迎,唯独李岘一人一无所献。在京兆尹任内,他政绩卓然,深得民心。天宝十三年(754),关中一带发生严重水涝灾害,京师米麦之价扶摇直上。就在此时,李岘被调往长沙任太守; 京师百姓面对可怕的饥荒,又想起李岘在职时的惠政,他们到处传颂着“欲粟贱,追李岘”的民谣。

李岘曾在魏郡担任过太守,他的哥哥李峘当时任睢阳太守。兄弟两人一河之隔,都是一方之长,治理得井井有条,均得到上下的好评。至德二年(757)十二月,肃宗曾专门下诏褒奖李岘在平叛中筹集军输、保证军队供应的贡献,并赐爵梁国公。

李岘不仅以从政的才能见称,而且也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维护朝廷的体制纲纪。肃宗时期,李辅国擅政,每天在银台门裁决军国大事,随口吩咐处置,便称是皇帝的诏命。这就严重破坏了唐初以来诏命均由中书省起草的制度,对此百官不敢有任何疑义。为维护朝廷体制,乾元二年(759),李岘叩见玄宗太上皇,一方面纵论诏令制敕出自中书省的旧典及作用,一方面揭露李辅国专权乱政的罪恶,维护了朝廷的纪纲。

在代宗朝元载担任宰相时,不顾政事堂(宰相议事办公的地点)不准接待宾客的规定,专门在政事堂设榻,用以招待传宣皇帝诏命的宦官。李岘第二次入朝为相时,当即命令撤榻,恢复了以往的制度。

李岘在维护某些制度的同时,也能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见解。至德二年(757),在审理投降过安禄山的陈希烈等人的案件中,崔器、吕諲等朝臣,以陈希烈等数百人背叛朝廷、奴事安禄山为由,建议统统处死。唐肃宗也准备籍此杀一儆百,于是接受了他们的奏议。对此,李岘持有疑义。他认为,当时天下大乱,玄宗南逃,人们各自逃生,部分朝臣陷入贼手。不分罪恶的首从轻重,一律处死,就会违背仁恕之道。他还从当时的大局出发,提出,被安禄山俘获的大臣还有许多,如果能赦免部分人的罪责,给一条自新之路,有助于瓦解叛军。为此,朝廷争论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接受了李岘的建议,使不少朝官避免了杀身之祸。

李岘曾先后与安禄山、杨国忠、李辅国等大奸大恶同时为官,他坚守正道,不同他们同流合污,遭到他们多次打击与排斥。

他在担任京兆尹的日子里,不肯奴事杨国忠,引起杨国忠的不满。天宝十三年(754),关中一带连续下了60多天大雨,水涝灾害极其严重。这本来是与人事无涉的自然现象,但杨国忠却要借题发挥,硬将天灾说成是由于京兆尹李岘治理不善所致,籍此打击、排斥李岘。

天宝年间,安禄山加紧谋乱的准备和酝酿,他在京师广置心腹爪牙,侦察朝廷动静,窥测京师虚实。时任京兆尹的李岘根据形势的发展,派兵包围了安禄山在京师的府第,查获了安禄山谋叛的罪证,当即逮捕并处死了安禄山的亲信安岱和李方来。为此,他又触怒了安禄山。安禄山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段,上书自解,并攻击诽谤李岘。唐玄宗担心安禄山真的发动叛乱,因此,他将李岘贬为零陵太守。

安史之乱爆发后,新君唐肃宗诏拜李岘为扶风太守兼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命他担任京兆尹,赐爵梁国公。乾元二年(759),朝廷又擢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朝执政。但在当时的宰相班子中,李岘名位声望最高,军国大事多由他裁决,这又引起吕諲等人的不满。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李辅国专权用事,控制着两项重要权利: 一是传宣,甚至自为诏命的大权; 二是担任着元帅行军司马之要职,掌管禁军大权。他依恃着这两种权利,专断朝政,横行不法,满朝文武谁也奈何不了他。李岘为此专门叩见肃宗,极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破坏朝廷旧制的罪恶。肃宗闻言,深为感悟,采取部分措施抑制了李辅国的部分权利,迫使他交出元帅行军司马一职。为此,李岘又得罪了李辅国。但李岘并不以此为虑,在以后的一些事件中,他仍然持正不阿,与李辅国进行周旋,甚至斗争。

凤翔七马坊的押官本来就是李辅国的恶徒党羽,他劫掠百姓,多行不法,州县长吏也怕他三分。后来,在一次案件中,他被天兴县令谢夷甫所捕杀。押官之妻在李辅国的怂恿支持下诉冤于朝,为此,朝廷曾两次派员覆核,结论是押官被杀罪有应得。但押官之妻自恃有李辅国这棵大树,竟再三诉之于朝。于是,肃宗再次诏命侍御史毛若虚三覆其案,毛若虚竟推翻前此结论,归罪于天兴县令谢夷甫和参预前两次覆审的官员。唐肃宗听信一面之辞,武断地贬逐了有关的朝臣。李岘对这一处理极其不满,他入朝劝谏肃宗,认为,毛若虚遵从李辅国的旨意妄用刑罚,败坏国法。他指出: “陛下听信妄言,以罚朝臣。用毛若虚,不用御史台!”李岘因此又触怒了唐肃宗,他被罢免了宰相以后,贬到蜀州作了刺史。对肃宗这种处置,许多朝臣感到不公。

唐代宗即位,李岘先后担任过荆南节度使、知江淮补选使、礼部尚书兼宗正卿等职。不久,被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成为代宗朝的宰相。李岘此次入相,又与为政贪暴的元载同朝。元载为讨好宫内的宦官,置政事堂不准接客的规定于不顾,于中书堂内设榻专门招待传宣诏命的宦官。李岘入相后,撤榻恢复旧制,不到一个月,他又触怒近幸贵要。在宦官贵幸的离间下,代宗逐渐疏远了李岘,很快他再次罢相,被贬为太子詹事。后来,他虽然还担任过吏部尚书,负责江淮的选举事宜,也检校过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等职,但在混乱的政治下已无能为力了。永泰二年(766)七月,这位屡屡与权奸同朝、但始终不肯与之同流合污的忠正之臣因病去世,终年58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岘是谁

   说到李岘就不得不说起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儿子中最像他的一个,据史料《新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帝曰

李岘是谁?他和李世民什么关系?

   说到李岘就不得不说起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儿子中最像他的一个,据史料《新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

唐朝 杨炎生平简介?杨炎历史评价?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

唐朝 魏征生平简介?魏征历史评价?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唐朝 刘晏生平简介?刘晏历史评价?

刘晏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就处于极度窘迫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刘晏受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肩负起理财的大任,他夙兴夜寐,辛勤工作,为大唐帝国经济的恢复与振兴,殚精竭虑,成为唐代后期一

唐朝 李靖生平简介?李靖历史评价?

李靖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

唐朝 刘仁轨生平简介?刘仁轨历史评价?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

唐朝 韦待价生平简介?韦待价历史评价?

韦待价唐朝前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大族韦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宰相,韦待价是其中的一个。他辅弼当朝天子,显贵一时,所不同的是他起自武职。一隋朝及唐朝早期,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是关陇士族地主集团,京兆万年韦

唐朝 姚崇生平简介?姚崇历史评价?

姚崇姚崇(650—721),本名元崇,曾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永徽元年(650),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姚懿在贞观时期担任过嶲州都督。姚崇

唐朝 杨绾生平简介?杨绾历史评价?

杨绾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杨温玉,武则天时任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等职;父亲杨侃,玄宗时任礼泉(今属陕西)县令。祖、父都以儒行著称。杨绾自幼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在他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