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陈孚恩生平简介?陈孚恩历史评价?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陈孚恩生平简介?陈孚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陈孚恩生平简介?陈孚恩历史评价?

陈孚恩

中国封建社会里,阿谀奉承、巴结权贵是吏治昏暗的重要表现。晚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陈孚恩,最先奉迎穆彰阿,其后又依附于肃顺,结果落了个发配新疆的下场。

陈孚恩,字子鹤,江西新城(今江西黎川)人。经多年科举未中,但被学政大人认为品学兼优,在道光五年(1825)作为“拔贡”送至国子监。经考试,被授为吏部七品小京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陈孚恩处事圆滑,巴结逢迎上司,很快便升任主事,旋又入军机处为章京。虽仅仅负责缮写谕旨、查核奏议等细小事务,但处在辅佐皇帝的军机处,被下面尊称为“小军机”。

当时,大学士穆彰阿为军机大臣。陈孚恩以善于逢迎受到穆彰阿赏识,在宦途上扶摇直上。先后担任过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左都副御史兼署顺天府尹。

穆彰阿丧权辱国,受到御史的弹劾,王鼎严词痛责。穆彰阿恃道光帝的恩宠,不予置理。王鼎又以“死”相谏,在朝中引起轰动,议论纷纷。作为左副都御史的陈孚恩,在受命调查时,隐匿了穆彰阿的事实。穆彰阿仍主军机,而对陈孚恩心存感激,更加重用,官阶又升为兵部侍郎,重入军机,这次不是小小的“章京”,而已是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了。

陈孚恩出身拔贡,又一味依靠穆彰阿,为许多出身翰苑的人所不齿,每有议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去山东巡按,他想趁机做点事儿给朝中看一看。到济南以后,明查暗访,查得山东巡抚崇厚问题不少,省库银两亏缺许多,明明是贪污所致; 而一省的捕务,既吃空额,又捕务松弛。

陈孚恩立即向皇帝弹劾崇厚, 经查属实, 罢了崇厚的官,并且由他暂署山东巡抚。在山东弹劾了崇厚,自己又是“署理”,陈孚恩落得清白,不收受馈赠,做得廉洁。穆彰阿趁机在道光帝面前禀奏。道光帝接奏,十分高兴,下诏嘉奖,授刑部侍郎,并用特加头品顶戴,这是额外的恩典,因为侍郎一般是二品职官,御笔亲写了“清正良臣”,赐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陈孚恩将道光帝的御笔匾额悬在府中正堂,在同僚中人人侧目。他自己想再干一番事业。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孚恩与福济又去山西巡按,结果,查出了山西巡抚王兆琛有贪污等罪行,陈孚恩立即上奏。道光帝查实以后,免去王兆琛职务,逮捕送京问罪。陈孚恩前后拿下了两个巡抚大员,名声大噪。调至刑部,先是署刑部尚书,接着正式实授刑部尚书。

陈孚恩正红极一时的时候,道光帝驾崩,咸丰帝即位。咸丰帝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对穆彰阿结党营私已有耳闻,心存忌恨。登极以后,下诏以他窃权误国“革职永不叙用”,陈孚恩没了靠山。

咸丰帝以宣宗郊祀配享庙之事,让大臣发表意见。陈孚恩与怡亲王载垣等在咸丰帝面前争论。载垣等以失仪自劾,咸丰帝以其是小节予以薄谴而已。但对陈孚恩,却以其意见荒谬,予以降三级留任,这正是作为“穆党”之一的陈孚恩,因穆彰阿而接连升迁,也因穆彰阿而连降三级。

陈孚恩自知少了靠山,留京无用,以母亲年老为由,申请回原籍侍奉老母,咸丰予以诏准,命他在江苏帮办团练。

咸丰元年(1851),也是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的元年,起义军在江南连连获胜,成了清廷的大患。陈孚恩由于办团练,又获得一次立功复出的机会。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武昌,又沿江东下攻克九江、安庆。三月十九日占领南京,建都为天京。失利的战报雪片儿似的飞往京师,咸丰调派各路大军堵截、攻伐太平军。

陈孚恩协助江西巡抚张芾固守江西省城南昌。五月,太平军开始北伐,势如破竹,直逼京师,朝廷震惊。八月二十四日,太平天国西征军围攻南昌。陈孚恩与张芾、江忠源协力守城。太平军攻城不下,攻占周围州县。清廷派曾国藩的湘军驰援南昌,双方多次战斗,均有损伤。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见南昌90多天久攻不下,令撤走围困南昌的义军转向湖北、皖北。陈孚恩因“守城有功”被赐花翎。咸丰七年(1857),陈孚恩调回北京。

咸丰帝即位以后,陈孚恩曾与怡亲王载垣、肃顺意见不一。经过几年时间,他见肃顺等人深受咸丰帝恩宠,回京以后,见机行事。

御史钱桂森上疏: 陈孚恩具备才干,在外省几年,又多锻炼,更显成熟,宜再入中枢,为朝廷效力。但咸丰帝未接受。

陈孚恩于是一心一意在暗中投靠肃顺等人,认定了当年投靠穆彰阿的好处。这一招,果然奏效,载垣、端华、肃顺等在咸丰帝面前有权威的大臣都为他说话。

陈孚恩投靠穆彰阿,成为穆党的“穆门十子”之一; 肃顺在陈孚恩投靠他的时候也视为心腹,成了“肃党”中的“谋士”。

一天,肃顺的当差不小心,把先皇御赐的一只玉杯给打碎了。对御赐品打碎按例是要治罪的,当差的便去请教陈孚恩。陈孚恩教给他,把玉杯粘好,等二天给肃顺送乳时,当场打碎。肃顺大怒,责问当差,而这个当差的叩首说: 我一掀帐子,见帐子里有一条龙,一时大吃一惊,失手打碎了玉杯。

肃顺信以为真,不仅没惩罚问罪当差的,还给了赏赐,只是嘱咐他不准对别人说。肃顺自己有了能当上皇帝的想法,便在朝中揽权和收罗心腹。陈孚恩知道自己这一招奏效,更进一步逢迎肃顺。

陈孚恩先是恢复头品顶戴署理兵部侍郎,又署理礼部尚书,终于实授兵部尚书。他又成为当朝实权大员。

这时,发生了一桩顺天乡试中受贿案件。有人以钱打通关节,乡试中举,被告发到咸丰帝御前。顺天府在皇帝脚下,涉及到大员,咸丰帝组织陈孚恩等人共同查证这一大案。谁想,在调查中发现陈孚恩的儿子陈景彦涉及案内。这在他有“失查”之罪,陈孚恩上疏,自请严议因涉及儿子,请求“迴避”,退出案件调查。还是有肃顺等人为其辩护,咸丰帝仍令陈孚恩参与会审这件乡试舞弊案,只是将案情涉及到陈景彦的部分迴避。案后,陈孚恩以“失察”降一级,署刑部尚书,但不久又官复原职,调授吏部尚书。

“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孚恩投靠肃顺而又重返高位,后又以成为“肃党”而受牵连。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至承德,肃顺等人随同皇帝前往,把陈孚恩留在北京以掌握京师动态。作为恭亲王奕一派对陈孚恩倍加小心,认为他是肃顺留在北京的“坐探”。

慈禧太后与奕发动了“辛酉政变”,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全遭逮捕,肃顺等人被处死。陈孚恩也遭到了逮捕,在抄家中被抄出肃顺给他的“密函”。

在商讨如何处分陈孚恩的时候,初定为“发配新疆效力赎罪”,有些大臣认为应通过陈孚恩来治汉人,于是向两宫皇太后回奏。慈禧同意了这一判决。

恭亲王奕回军机写了诏令,又召集大臣,出示了肃顺的信件。万青藜说: “果然,陈孚恩罪有应得。”赵光说: “向来吏部尚书非科甲出身不能任,肃顺敢于悍然不顾,把一个拔贡出身的陈孚恩按在位上,是死有余辜。”

军机处奏折上去,发配新疆,西宫皇太后照准,由刑部咨会兵部,派员押赴新疆。

新疆地区回民爆发了反清起义,将军常清以陈孚恩曾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有经验,奏请皇帝由陈孚恩参与军务,筹饷治军。

清廷准允了常清所奏,免去发配,治军效力,责助理兵饷。这时陈孚恩已经年老,同治五年(1866),新疆回军攻占伊犁,陈孚恩和他的妾黄氏、儿子陈景和、儿媳徐氏、孙子陈小连一齐被回军处死。伊犁事件奏知清廷后,陈孚恩的家属均被抚恤,而陈孚恩本人则不在其内。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刘茂恩生平故事简介,刘茂恩历史评价,刘茂恩怎么死的?

刘茂恩,字书霖,河南巩县人,生于1898年6月8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父刘惟永是小商人,长兄刘镇华系民初军阀,曾任陕西督军、省长。刘茂恩幼读私塾,后入小学,1913年入洛阳河南省立第八中学。

中共人物传 庞大恩人物传,庞大恩生平事迹,庞大恩评价

庞大恩,字泽普,后改名吴永康,原广西兴业县长荣乡大贺村(今玉林市葵阳乡新荣村)人,留日学生,曾在日本、上海、鄂豫皖、川陕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历史人物 孙恩简介 东晋五斗米道道士起义军首领孙恩生平

  (?~402)为五斗米道道士和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399年起兵反晋,余众由妹夫卢循领导,世称「卢循之乱」。隆安二年(398),爆

清朝 勒保生平简介?勒保历史评价?

勒保勒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他手握兵权,推行“坚壁清野”,镇压苗民和白莲教起义,为稳定清朝乾嘉时期的政局立下了汗马功劳。勒保所处的时代,清朝已走下坡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造就的自然多是

清朝 傅恒生平简介?傅恒历史评价?

傅恒乾隆时代,清朝的国力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国运的太平昌盛,一方面使满州贵族的文明程度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却使他们大大丧失了原来的活力而日益腐化。不过,毕竟是成功者,在一片升平气象中,八旗子弟还是豪杰辈出

清朝 穆荫生平简介?穆荫历史评价?

穆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翌年(1861)8月病死,遗诏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穆荫也是这顾命八大臣之一,但因“辛酉政变”而被革职流放。一穆荫,字清轩,托和

清朝 舒赫德生平简介?舒赫德历史评价?

舒赫德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祖父徐元梦,曾任礼部侍郎。父亲席格,曾任员外郎。舒赫德在雍正六年(1728)便由笔贴式升任内阁中书,入值南书房,又迁职侍读,晋升监察

清朝 来保生平简介?来保历史评价?

来保来保,字学圃,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作为八旗子弟,来保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又聪颖好学,所以学识渊博。来保一生历仕康、雍、乾三朝,正值康乾盛世,虽无显赫政绩,却因供职

清朝 沈初生平简介?沈初历史评价?

沈初浙江平湖风光宜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谓灵秀钟于此,沈初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从小机敏过人,聪明好学,在那一带颇有名气。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到南方巡察,同时进行了一次考试,沈初

清朝 于敏中生平简介?于敏中历史评价?

于敏中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今属江苏)人。乾隆二年(1737)考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了人皆艳称的状元郎,授为翰林院修撰。于敏中文才很好,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因此调入懋勤殿(清代皇帝读书和批阅奏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