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于敏中生平简介?于敏中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于敏中生平简介?于敏中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于敏中生平简介?于敏中历史评价?
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今属江苏)人。乾隆二年(1737)考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了人皆艳称的状元郎,授为翰林院修撰。于敏中文才很好,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因此调入懋勤殿(清代皇帝读书和批阅奏章的地方),乾隆帝还赠给他《华严经》和《楞严经》二部佛经。从乾隆八年到乾隆十九年(1743—1754)主要出任文化选举方面的官员。历任过山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山东学政、浙江学政,后入直上书房,升为内阁学士。在任浙江学政时,曾就浙江70余生员,因在外地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一事向皇帝上奏,请求限令回原籍补考,得到皇帝同意,使得一些人不至失去科举考试的机会。
乾隆十九年(1754)于敏中升为兵部侍郎,后转刑部侍郎。此间曾就河防问题上奏,他说各地的村庄道路虽然设立了防汛点,但在路途遥远、偏僻的地方,防汛工作名存实亡,应该下令让那些防汛兵,白天瞭望相查,夜晚打更巡逻,互相监督,防止玩忽职守,并要求主管河防的官员按年巡查。此奏交给具体部门实施了。
于敏中在其有生之年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做了十九年的军机大臣。他不仅学问好,能力也有过人之处。乾隆皇帝欲作诗文,吟诵一遍后于敏中为之写成草稿,无一字之误。后来乾隆帝让于敏中专心处理政务,就命令一个叫梁瑶峰的来陪他玩赏诗文,所以于敏中便不在留心皇帝作诗了。一天乾隆帝让于敏中和梁瑶峰去宫中一起诵读《天章》这首诗。于敏中用眼神提醒梁瑶峰要他留心,但是梁瑶峰没有领悟。等出宫,于敏中等着梁瑶峰把诗默写出来,等了很久都未见一字。于敏中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梁瑶峰茫茫然不知所对。于敏中说我想你是专门干这项工作的,所以我就没有特意留心,今天这事怎么办呢? 梁瑶峰满面愧色,回答不上来。于敏中说等我想想,他静静地坐在斗室中默想片刻,便默写出那首诗,和原文相比仅差一二个字。这就是于敏中才智过人之处。所以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史朱嵇曾就于敏中为父母服丧没有遵从清朝规定的问题弹劾他,乾隆帝就找了一些理由为他开脱。于敏中的儿子科举考试未中,乾隆帝就下令以尚书的品级给予荫生,连于敏中之妾都被封为淑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于敏中任协办大学士,三十八年(1773)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由于受到乾隆帝的宠信,于敏中权倾一时,与当时大学士刘统勋分庭抗礼。当时安徽学政朱筠请求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书,刘统勋认为这不算国家大事,想搁置其议。于敏中认为朱筠的建议很好,于是和刘统勋抗争,结果乾隆帝特开《四库全书》馆,命于敏中为正总裁,主管其事。这件事反映出乾隆帝对于敏中的偏爱。于敏中还担任过国史馆正总裁、三通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并翰林院掌院学士,屡次主持会试。然而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不仅影响到他生前而且影响到他死后,这就是乾隆时期的“高云从案”。高云从是写字处太监,负责管理硃批道府记载。所谓道府记载是皇帝对各省道府官员姓名及其治行优劣的记录,并以此作为官吏升迁的参考,其内容除皇帝外不许其他大臣窥视。但是这么重要的材料却被高云从泄漏了。经调查,高云从案牵涉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批官员,而于敏中就是其中一员。于敏中曾向高云从打听道府记载,而高云从违反清朝有关太监的规定在京城买地引出官司,也委托于敏中向顺天府尹蒋赐棨救助。清朝皇帝从顺治起,鉴于明代宦官干预朝政而误国的事实,对于太监干预朝政防范甚严。于敏中作为朝廷重臣,一直受到乾隆帝的信任,按乾隆帝自己的说法,他对于敏中是“无所不言”。但是这样一个重臣却涉入“高云从”案中,使乾隆帝大为震惊和失望。发现自己用人不当,表示也要“先认过”。由于于敏中任职较长,职位又高,他与太监交往对乾隆帝和清朝的统治都不利。本来于敏中也为清廷干了不少事,乾隆帝原想援大学士张廷玉之例,授给世袭职位。但是于敏中却牵涉进去,乾隆帝说是于敏中的福泽有限, “难道你还不痛心、自愧、后悔吗?”但是,“念你以前之功劳,免去治罪,革职留任”。虽然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平定,还给于敏中轻车都尉的世职,列一等功臣,但实际上从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高云从案”后,于敏中就不再受乾隆帝的信用。也就是说“高云从案”直接造成了于敏中失宠。
乾隆四十四年(1779), 于敏中卒, 谥文襄, 入祀贤良祠。于敏中死后,其生前与外省官员拉帮结伙、营私舞弊、损公肥私的事被揭露出来。主要是两件,一是苏松粮道章攀桂为讨好于敏中,为于敏中营造花园。二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纳捐折收之案败露牵涉到于敏中。事件是这样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伙同总督勒尔谨,以内地仓储不足为由,上疏申请甘肃各州县得“收捐”。按甘肃旧例,老百姓向国家交纳粮食,可以买得国子监生的名分,然后就可应试为官。不久王亶望又申请改交粮为交银,并且年年虚报旱灾,而且说收粮钱是为了救灾的。其实银子被他们私分了,自总督以下皆有份。很明显这是一起官吏合伙贪污案。案发后,乾隆帝想起甘肃捐监折收之事曾由大学士舒赫德奏请停止,由于于敏中力言甘肃捐监应开,并说开捐监可使中央免除运粮之烦,又可使当地有买卖之利,是一举两得之事。乾隆帝被于敏中说服了,所以甘肃捐监才开。据此,乾隆帝认为于敏中的大量家财一定是王亶望所贿赂的,由于有于敏中的支持,王亶望、勒尔谨才敢如此肆无忌惮。乾隆帝又联想起明代严嵩专权误国之事,愈加气愤,他说如果于敏中还活着,朕一定要严加惩治。贤良祠是国家为表彰那些贤良的大臣而设的,怎么能把那些不廉洁奉公的人列入,朕早就打算把于敏中赶出贤良祠,以告诫后人。所以于敏中便被赶出贤良祠。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又取消了于敏中之孙于德裕所袭轻车都尉的世职。
于敏中以其杰出的才华受到乾隆帝的任用,成为乾隆帝的宠臣、重臣,权倾一时,荣华一生,在他官场生涯的前期还能够把握住自己,也为朝廷干了不少事。但后期他结党营私,损公肥私,以致死后都受到谴责。
相关参考
本名:于敏中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江苏:金坛 出生时间:1714年 去世时间:1780年1月14日 主要作品:《浙程备览》《临清纪略》 主要成就:乾隆朝汉臣首揆执政
于敏中于敏中著有《浙程备览》《临清纪略》等作品,书法风格近于董其昌,成就颇高,乾隆皇帝对其信任有加,可以说一生顺风顺水,但唯有死后声誉尽毁。于敏中的故事在《四库全书》纂修之初,编纂正总裁于敏中曾四次随
于敏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受命于危难之际,28年来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空白,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中国国防事业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于敏>于敏的主要成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于敏于敏,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氢弹原理探索,领导完成??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主
于敏中于敏中是乾隆二年的状元及第,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翰林院修撰,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等,位极人臣,是乾隆朝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于敏中与和珅于敏中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不过两人似乎也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