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李鸿藻生平简介?李鸿藻历史评价?
Posted 光绪
篇首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李鸿藻生平简介?李鸿藻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李鸿藻生平简介?李鸿藻历史评价?
李鸿藻
李鸿藻作为同治帝的老师,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 作为太后支持的清流派,他指责洋务运动; 但又作为光绪帝的支持者,反对慈禧太后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极避战。因此,李鸿藻在晚清重臣中可算是在政治上表现极其复杂多面的一个。
一
李鸿藻,字兰孙。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生于直隶( 今河北)高阳县。咸丰二年(1852),已32岁的李鸿藻得中进士,身入翰苑,选庶吉士,授编修。一直从事教育行政事宜,曾出典山西省乡试,又被任为河南学政,督一省教育。他以信守程朱理学而闻名,并以持重著称。
在翰林院的时候,曾在宫内“上书房”当过老师,醇亲王奕訢、钟王奕訢、孚王奕訢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宫里都叫他“李师傅”。
清代祖制,皇子6岁就要上学。咸丰帝的大阿哥载淳到了6岁,要给他请一位老师,咸丰帝降旨,在儒臣中选一位堪当此任的大臣入宫。大学士彭蕴章力荐了李鸿藻。
皇后问咸丰帝李鸿藻这个人怎么样?皇帝说: “翰林的底子,学问差不到哪儿去。至于人品,他这三年在河南学政任上,名声挺不错。”于是定了下来,皇帝亲笔下了谕旨: “大阿哥于四月初七入学读书。着李鸿藻充大阿哥师傅。”咸丰帝专门召见了李鸿藻,问道: “高宗皇帝圣训中有一段有关皇子典学的话你可记得?”李鸿藻说: “臣谨记在心,不敢忘。”皇帝说: “念给我听听。”李鸿藻背诵了高宗圣训,其中有: 不妨过于严厉,从来严厉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将自知。
从此李鸿藻及礼部尚书前大学士祁巂藻、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均,作为同治帝的师傅入宫在弘德殿授读。第一天书法写了“天下太平”; 经书学了《大学》中的前四句。从此,李鸿藻尽心尽责,小心翼翼。有一天载淳学书法的时候,有意戏笔,李鸿藻立即制止,说: 学书法的时候心不静,请少息再写,使载淳感到惭愧。载淳对这位老师十分尊敬。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逃至热河承德,不久病死于承德。于是皇子载淳继位为皇帝,即同治。李鸿藻任侍讲,仍在宫中值弘德殿为幼帝上课,谆谆教导同治帝为君之道。作为皇帝的老师,李鸿藻官运亨通,不断升迁。同治三年(1864)任内阁大学士,署户部左侍郎。第二年,进入军机处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二
慈禧太后是同治帝的生母,“母以子贵”,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等挫败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后“垂帘听政”,执掌朝廷大权,并重用同治老师李鸿藻。同治五年(1866)任命军机大臣上行走以后,遭母丧,按制应该去官回家守制。慈禧太后却亲下懿旨援引雍正、乾隆朝大臣孙嘉淦等为先例,朝廷需要时可以免予守制,命李鸿藻在母丧百日之后就恢复参与朝廷机务。慈禧亲自下懿旨说: “移孝作忠,把孝母之心,用以忠君之朝。”当时正值后宫争权,朝廷不宁,李鸿藻恳请回籍守制,慈禧仍不应允,并派恭亲王奕诉前往李鸿藻府中表示慰勉。李鸿藻又以身体有病,才得以暂离朝廷,回家守制。
同年,继南方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后,北方一带又有了农民起义组织“捻军”,这年夏在安徽雉河集正式建成,祭告天地,颁布大汉永王布告。当南方太平天国起义势力日衰的时候,捻军却势力日大,成为清廷心腹大患。
同治七年(1868),李鸿藻上书皇上,提出捻军日益壮大,是因为各路统军大员事权不一,难免互相观望。他具体建议,请特派一位亲王为大将军,坐镇京师,以固北路; 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分扎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各率所部兵勇,相机剿办; 陈国瑞为帮办军务,于统一军为游击之师; 直隶总督官文专顾省城,筹备诸军饷需,以资接济; 丁宝桢驻扎直隶、山东交界处; 李鹤年驻扎山西交界处。各大臣之间要和衷共济。他的防捻奏折,朝廷全部采纳,由恭亲王统一节制。捻军受到了重创,起义失败。同治十年(1871),李鸿藻擢都察院左都御史,授工部尚书。恰逢同治帝大婚礼成,赏加太子太保衔。懿旨以皇上亲政伊始,仍当不忘古训,命他照常入直,尽心授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过了几年太平日子,于是有了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对此事,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多数认为不可。在上朝时,李鸿藻上谏: 粤、捻( 指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初平,但回民起义方炽,应该培养国家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花费大量国库银两而用去重修圆明园。慈禧虽然不满,顾及朝野舆论,中止了修圆明园的打算。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年长,慈禧决定终止垂帘听政,归政于皇帝。第二年,同治病重,由李鸿藻代批答奏章。不久,同治病逝。
三
同治帝载淳死后,慈禧立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继位。载湉年仅4岁,于是,慈禧又一次垂帘听政,是年为光绪元年(1875)。次年,李鸿藻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又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随着李鸿藻地位的巩固,朝廷内以他为首与大学士倭仁等过从甚密,他们议论朝政,以抨击权贵相标榜,号称“清流派”。而慈禧则暗中放任清流派,借他们的言论来牵制洋务派。洋务派文祥和沈桂芬于1876年和1880年先后去世,李鸿藻的地位升高,他便擢用亲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曾发动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
19世纪70年代,沙俄、英国在我国新疆角逐,使中国西北边境出现了危机。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但伊犁尚在沙俄手中。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沙俄总是推托延宕,节外生枝,拒不交还。清廷派崇厚为全权大臣前往俄国谈判。崇厚表现出极端昏聩无能,在沙俄的协迫愚弄之下,于光绪五年(1879)擅自与俄国签订《交收伊犁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大片中国领土割归俄国,还丧失很多权益。崇厚签订此丧权的条款,引起国内舆论大哗,纷纷要求改约。李鸿藻与许多朝臣一起谴责崇厚擅权丧国,上书坚决反对签订该约。最后,清廷将崇厚治罪。清廷派曾纪泽赴俄国谈判。经半年多的交涉,于光绪七年(1881)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改订条约》,仍割去一部分中国领土,但中国收回伊犁,并争回了一部分原约失去的主权。在法国侵越事件中,懿旨以李鸿藻“办事竭蹶”,开去一切差役降二级调用。光绪十一年(1885)迁内阁学士。光绪十三年(1887)授礼部尚书,出了军机处。
同年初秋,黄河南岸郑州以下决口300余丈,下游大水成灾。朝廷命李鸿藻星夜赶赴河南抢救。
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计议在西坝兴工,李鸿藻赶至以后,同意西坝工程。次年2月动工,又续建东坝工程。开始收到一些效果,但在汛期大水中,西坝失事,造成大灾。朝廷以督率无方免去李鹤年河道总督官职,李鸿藻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暂署理河道总督,处理善后事宜。不久,决口合龙,黄河归流。李鸿藻回京,又以礼部上奏典礼漏写竿改日期遭弹劾, 要求革职, 慈禧特旨宽免。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帝大婚,李鸿藻官复原职,充大徵副使。翌年充会试正考官,兼署部安院左都御使。光绪十九年(1893)是李鸿藻70寿辰,赐寿颁赏御笔“福”、“寿”字及诸珍玩。
四
光绪二十年(1894)日军侵入朝鲜,朝鲜求救于清朝廷。面临外交事务,光绪帝命李鸿藻重为军机大臣,参与商办军务。
光绪亲政之后,往往与慈禧意见不和,朝中分为拥戴慈禧太后的“后党”与拥戴皇帝的“帝党”。在日本侵略朝鲜问题上两党斗争日趋激烈。
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藻以及文廷式等人主张与日本作战,而“后党”的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人则主张与日讲和。
光绪帝命恭亲王奕訢督办军务,翁同龢、李鸿藻等会商办理,并授军机大臣。光绪临朝时,谈及朝廷形势将危及宗社安危,声泪俱下。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日双方进行谈判。李鸿藻主张宁可增加赔款也不能再割领土。光绪在朝中说,如果台湾被日本割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日本坚持既要割台湾亦要赔款。在慈禧太后默许下,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帝、后之争使光绪帝又受到一次冲击。
正当甲午战争战火日炽之时,正逢慈禧60大寿,命李鸿藻总办庆典。为太后万寿庆典,有人建议建颐和园,御史王鹏远谏止修园,慈禧十分不快,拟给处分。李鸿藻上书为王鹏远辩解。这次事件中,李鸿藻尽心于光绪,而一再得罪了慈禧。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鸿藻先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翌年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李鸿藻曾参加顺天乡试,覆试、会试、会试覆试阅卷,殿试读卷、朝考阅卷、考试试差阅卷,考试汉荫生阅卷大臣5次。
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鸿藻病重,请假养病。由于病情日渐加重,光绪听说以后,派御医前往探视,赏给药物,终不得治,病逝。年78岁。
光绪接到遗疏,十分悲痛,认为他“秉性忠诚”、体貌清腴似先帝,先帝对他的眷顾之隆为廷臣之最。谥“文正”,赠太子太保,照大学士例赐恤,入祀贤良祠。光绪帝为失去一位支持他的大臣而不安。次年,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囚禁瀛台,这时李鸿藻已是故人了。
相关参考
李鸿藻,晚清名臣,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97年,世代名宦世家出身,直隶高阳人,字兰孙,号石孙,咸丰二年进士。李鸿藻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清朝这个时期内外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时局
历史人物 李鸿藻_李鸿藻晚清能臣_李鸿藻李鸿章_李鸿藻简介_李鸿藻书法
本名:李鸿藻别称:高阳相国字号:字兰荪、寄云号石荪,砚斋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直隶高阳县出生时间:1820年2月14日去世时间:1897年7月24日主要成就: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追赠:太
人物档案 姓名:李鸿藻 字:兰荪、寄云 号:石荪、砚斋。 国家:中国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清朝 籍贯:河北保定 出生地:直隶高阳县 去世时间:1897年7月24日 出生时间:18
人物档案 姓名:李鸿藻 字:兰荪、寄云 号:石荪、砚斋。 国家:中国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清朝 籍贯:河北保定 出生地:直隶高阳县 去世时间:1897年7月24日 出生时间:18
无意之中逛“百度知道”,发现有人询问李鸿藻和李鸿章是不是兄弟。对此有疑问的朋友似乎还不少! 此两人都是清朝末年重臣,而且名字只差一个字,的确很容易让人误会。但二人一位是河
李鸿藻与李鸿章有没有关系?李鸿藻与李鸿章谁级别更高? 无意之中逛“百度知道”,发现有人询问李鸿藻和李鸿章是不是兄弟。对此有疑问的朋友似乎还不少! 此两人都是清朝末年重臣,而且名字只差一个字,的确很
李鸿藻 李鸿藻出身名门,是咸丰年间进士,曾教授同治帝读书,是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曾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保住了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李鸿藻的子女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曾历任晚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的,由于其名字和只差一个字,常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读者误读,以为其和是兄弟关系,至少也是同族兄弟。其实这二李只是同朝为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