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黄景昉生平简介?黄景昉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黄景昉生平简介?黄景昉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黄景昉生平简介?黄景昉历史评价?
黄景昉
明末宰辅中晋江人很多,像吏继偕、张瑞图、杨景辰、蒋德璟等,黄景昉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具体政绩历史记载不多,但是窥斑知豹,从他那仗义直言的胆识和对事实的一丝不苟中,对他的为人处世,我们就比较清楚了。他之所以赢得后人的称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黄景昉,字太穉,号东厓,福建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第二甲第十八名进士,同中的第一甲3名: 余煌、華其芳、吴孔嘉。明时殿试分三甲出榜,三甲皆称进士。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接着,他被选为庶吉士,此官明初设置,永乐后属翰林院,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飞扬跋扈,气焰极为嚣张之时,当地许多反对阉党的官员,都是被东厂隶役诬陷,强加以某某罪名,然后逮捕交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审讯拷打,折磨至死。像左副都御史杨涟等因上疏纠劾魏忠贤,魏阉就指使其党诬蔑杨涟等接受了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魏忠贤借此兴起大狱,将杨涟等逮捕下狱,一时间缇骑四出,道路汹汹,他们的亲戚朋友也都受到牵连。在狱中每五天就要拷打一次,旧伤未愈,新创复加,后来审讯时都无法跪起,只能戴着桎梏平卧堂下。杨涟死时,土囊压身,铁丁贯耳,令人惨不忍睹。朝野上下一片阴森恐怖的气氛。黄景昉为避灾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假归乡里。
崇祯元年(1628)授编修。此官隶属翰林院,以殿试后进士二、三名(榜眼、探花)及庶吉士之留馆者充任,主掌修国史、实录、会要等。知起居注,即掌侍皇帝起居,记述其言行,明时多由翰林及詹事任起居之职,所记之文即名为《起居注》。三年典试湖广,掌管考试。四年,碰上祖父去世而回家服丧。六年二月,负责管理文官诰敕。七年升左中允,时左右春坊各置一人,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充日讲官。八年正月进左谕德,属左右春坊,掌赞喻道德,侍从文章。不久值日讲,九年九月主考顺天,十一年正月进右庶子,为太子侍从官。可见黄景昉的升迁是很慢的。
可是,一次极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黄景昉默默无闻的境遇。
那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崇祯帝在御经筵后,召集诸臣询问保举和考选哪一个便利于选拔人才呢?少詹黄道周回答说: “树人如树木,须培养数十年方可用之,近来的人才远不如古人,况且在受到摧残之后更应该加强培养。”又说:“治理朝政之才在于心术,治理边境之才在于形势。不遵照形势,结果做事不力,就说兵饷不足。”皇帝不作声。黄道周的话分明含带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农民军的策略。他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这四省区为“四正”,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省区为辅助战场,称“六隅”,这十个省区有十个巡抚指挥“专讨”农民军主力,称“十面张网”。为此崇祯帝不惜增加兵饷,妄想克期消灭农民军。黄道周一激动把话讲了出来,他也知道祸从口出,看到皇帝没有什么反映,心里也泛起嘀咕,众大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皆面面相觑,他们的脑子里又出现了那一位位被罢免治罪的朝臣的面孔,都为黄道周捏了一把汗。这时却有一位不大起眼的小官庶子黄景昉打破了这种局面,都把目光集中到黄景昉身上。他出班奏道: “我认为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二人素以廉洁著称,却得不到升迁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停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 “刑部尚书郑三俊是四朝元老,非常清正廉洁,只有破旧衣服一筐,连烧煮饭的烟火都不能接给,这点没有人可与之相比,却因拟旨较轻而被治罪,逮捕入狱。”黄景昉的这番话并不是谁都敢说出的,这与他的官低位贱不无关系,他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更主要的是胆识,敢于直谏。崇祯帝一听,大为震惊,普通言官所讲却如此尖刻。他原本打算,他这样一问,众卿会随声附和,大赞一通皇帝用人的英明,出乎预料,却节外生枝,既然问了,那就得有个交待,便命黄景昉在席散后,写一份详细奏章呈上。当黄景昉把奏章呈上之后,皇帝深为景昉在选官方面独到的主张和精辟的论述所折服。此时正赶上南京应天府丞徐石麟也上疏说郑三俊清正廉洁。于是,朱笔一点,令释放郑三俊,不久,成勇、朱天麟二人亦得到升迁。
“伴君如伴虎。”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吉凶祸福都操纵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之中,特别是对一个刚愎自用、猜忌无常的皇帝,使骨鲠老臣多得罪而去,贪贿之辈,投帝所好,阳示恭顺,暗中却卖官鬻爵者,却无所不为。如对皇帝的意思揣摩不透,把握不准,说不定何时就会招到灾祸。黄景昉的命运还算不错,不但没有被怪罪,反倒晋升。
十三年,黄景昉因举荐有功,晋升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官升了,位高了,最主要的他受到崇祯帝的信赖,崇祯帝经常召他入宫谈论国事。一次,当谈到从边疆撤换监军高起潜,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监军,是崇祯帝派到军中监视将领的人。本来崇祯帝是个坚持反对任用太监的人,可近年来,对官僚们的做法太不满意,发现他们除了党争以外无所事事。像崇祯二年的后金入侵,兵部尚书王洽连敌人从哪攻来都弄不明白,致使全军乱成一团,不战自溃,再者无休止的党争,致使国家大政方针难以贯彻落实。所以,崇祯帝不得不重用身边最亲密的人,那就是太监。对高起潜监军,黄景昉认为: “最近刚撤回高起潜,关外就听到警报,我怀疑此中定有什么隐情。我家住沿海,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每次沿海将吏调动,就有海警传来,因而所调将领似无奈又继续留任。依此类推,高起潜的调回,其中有什么奥妙就很明白了。”崇祯帝听了,也不住地点头。
这一年,张献忠趁四川防守单薄之机,突入四川,连陷多城,纵横驰突,如入无人之境。李自成趁明朝的主力部队被拖在四川之机,挥师打进河南,河南正闹着特大的蝗灾、旱灾,起义军到来,饥民如鱼得水,从者如流,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东北满洲族也加紧进攻。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国之君的崇祯帝此时是一筹莫展,朝臣们也是无可奈何,黄景昉每每上书言事,只有天知道起得作用有多大,在这大厦将倾之际,有哪一个人能够匡扶呢?
崇祯十四年(1641)黄景昉以詹事兼掌翰林院。由此,黄景昉亦感肩上担子重大,多次为皇帝出谋划策,他一方面请求恢复庶常之选官法; 一方面提出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等。然当时,原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在与李自成作战中兵败被杀于项城,关中精锐损失殆尽,河南州县全部落入农民军手中,张献忠再次起义,在川东开县黄陵城大败明军,福王朱常洵被农民军所杀,杨嗣昌又畏罪自杀,一连串的事件,崇祯皇帝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管什么选官之事呢?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黄景昉被封相,与蒋德璟、吴甡等同入阁,参预机务。为此还闹出了一场风波,对推选阁臣之事皇帝有所不满,于是谕责吏部: “会推大典应当秉公谨慎,现在却徇私朋比,像房可壮、张三谟、宋玫等都一并推举,真是岂有此理。”又把廷臣召集于中左门,并赐于饭食,这天皇帝身着青色龙袍,太子、定王、永王身着红色衣裳侍立左右,皇上责问吏部尚书李日宣说: “我屡屡告诫诸臣,即使掉了自己的官职也不要徇私情,昨日的枚卜就如此滥举,何况其他的事呢?皇上还谴责吏科都给事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张煊,阁臣尽力为之解救都不听,结果李日宣等戍边,房可壮削籍。黄景昉时刻注意势态的发展。这时才算松了一口气。这次总算没有牵扯到他,但是事情总是这样,在行与不行之间从来就没有一明确界限,黄景昉也是虚惊一场。
第二年,又加太子太保,即太子属官,西晋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师”、“三少”,明多以朝臣兼之,虚衔。改户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时南京驻掌长江的有文武二员,崇祯帝下令将文臣裁去,这样就只剩下武官诚意伯刘孔昭一人了,所以南京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崇祯帝便派副都御史惠世扬前往助刘氏守城。惠世扬接到命令,却不立即上路,由于他行动迟缓,惹得崇祯帝大怒,命撤其职。黄景昉与惠世扬极要好,便多次从中替惠世扬说好话,以得到宽释。此时,朝政日非,崇祯帝也被搞得焦头烂额,哪里还能听得进谏言,见黄景昉多次从中说情,对他便产生了反感。黄景昉见求情不成,反会受到连累,出于无奈,连连上疏请求辞职,崇祯帝也不客气,遂准奏。黄景昉还是比较识时务的。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上万寿山(今故宫景山,又称煤山)吊死在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五月,福王朱由崧(明神宗的亲孙,在洛阳被农民军镇压的老福王的儿子)在南京即位,明年为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亡。闰六月,唐王朱聿键(朱元璋第九世孙)在福州继位,建元隆武。黄景昉又被重新召用为阁臣。清顺治三年(1646)因唐王兵败,他又回到了家乡,十几年后,即康熙元年(1662)死于家中。
相关参考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称他“实无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P称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出了个大奸臣,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内阁首辅严嵩。他由于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宠信,贪鄙骄横,专权擅政,残害忠良,为害国家20余年,制造了大量的冤案。一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
刘忠在明朝的21个皇帝中,浪荡无为的昏君要数武宗朱厚照了。武宗不理朝政,亲近佞幸,朝政黑暗,但有一人处于昏世,却以持正不阿著称于史籍,他就是当朝宰相刘忠。刘忠字司直,家居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是当地
马自强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明嘉靖(世宗朱厚熜)三十二年(1554)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以后比较著名的张四维、李如松等。马自强所处时代正是明朝中期。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初期那
张位一张位,字明成,新建(今江西南昌)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按明朝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参与修纂《世宗实录》。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设起居注给事中,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久就取消
许国万历十一年(1583),对于万历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神宗皇帝先是逐走了冯保,接着又追夺了死后不到一年的张居正的官阶、荣衔,真正地控制了朝中大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皇帝。从此,神宗
王鏊王鏊,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琬,是光化县的知县。按明朝制度,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国学读书,称为荫监生。所以王鏊自幼随父在国
温体仁明朝末年,整个大明帝国犹如残阳夕下,一片零落景象。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朝廷内党派纷争,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头上讲的是忠心为国,实际关心的只是个人、小团体利益。人人都会高谈阔论,似乎才华
吴甡明朝末年宰辅中有诸多热血之士,他们为人友善,嫉恶如仇,颇有匡扶社稷的气魄与胆识。但是,由于受社会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明末大厦将倾的形势下,却只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这其中便有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