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赵贞吉生平简介?赵贞吉历史评价?
Posted 明朝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赵贞吉生平简介?赵贞吉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赵贞吉生平简介?赵贞吉历史评价?
赵贞吉
赵贞吉,字孟静,四川内江人。他从小就聪颖好学,6岁时每天便能读一卷书,等到长大后,就以博学而闻名。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后又参加翰林院考试,选为庶吉士,3年学习期满,由于考试成绩优异留翰林院任编修。皇帝世宗崇奉道教,一些从事道教的方士受到宠爱,皇上在他们的迷惑导引下,不用祖宗颁谕的“祖训”、“宝谕”来治国,而是以经术“治国”。赵贞吉认为皇上这样做,会使嘉靖朝政走入歧途,便上疏请求皇帝选择懂儒家学说、有治国安邦经验的儒生,辅佐朝政。皇上当时被方士所谓的道术搞得神魂颠倒,没有理会赵贞吉的奏疏。赵贞吉任编修官职期间,因处理事情不被上司喜爱,便请求还乡。还朝后他的官职升为中允和司业。中允是朝廷辅导太子的机构左右春坊中的官职,品秩正六品; 司业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副长官,品秩正六品。
一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蒙古俺答率大军进逼京城,派人给朝廷送上书信一封。信中措词强硬,条件苛刻。要求用3人做贡使,进城请贡。许之,则可退兵。否则,即要打破城池,推翻朝廷。因朝廷事先对俺答入侵毫无战守之策,当世宗接到书信以后,吓得心惊胆战,无计可施。于是,在西内召集大学士严嵩、李本,礼部尚书徐阶等人商议对策。严嵩、徐阶怕承担责任,请皇上裁定。无计可施的世宗强令大家拿主意。徐阶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用缓兵之计,先给以拖延。世宗认为徐阶主张可取,谕令再召廷臣集议。到了中午,廷臣才应召到齐。但因大家既惧怕世宗严酷,又惧怕俺答势盛,担心提出倡言以后,追究责任。所以彼此相顾,无人敢言。众多廷臣中,只有国子监司业赵贞吉慷慨陈词,力主抗击。他说: “大兵威逼城下而结盟,春秋时便以之为耻。如果同意他们进城请贡,那么大兵一定入城,如果向朝廷索取没有尽头,那该怎么办呢?”徐阶说: “君一定有对付敌人的良策。”赵贞吉说: “现在最急迫的事情是,请皇上到正殿,下诏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的过错。奖励有功劳的将帅周尚文以激励边境将帅,释放因上谏言而下狱的沈束以广开言路,减少有失军心的命令,加重赏赐有功的规定,派遣使者持皇上手谕到诸将帅营地,监督将帅指挥士兵打仗,这样,打退敌人是很容易的事。”当时世宗没有到廷臣集议现场,只派中官前去听取廷臣的意见,当中官把赵贞吉的话报告给世宗后,他的志气被鼓动起来,对严嵩说: “赵贞吉说的话有道理,但不该提到周尚文、沈束的事情。”世宗召赵贞吉到左顺门,命令他书写有关抗击敌人方面的事项并呈奏。世宗看了赵贞吉的奏疏后,立即提升他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命令他执皇帝诏书到各将帅营地宣布同敌人作战,并随军督战。世宗还拨给赵贞吉白金5万两,由他支配对将士进行犒赏。
当初,赵贞吉在廷议上发表完力主抗击俺答的言词和决心后,气势高昂地去拜见严嵩。严嵩推辞不接见,赵贞吉把看门的人斥骂了一顿。正好严嵩的亲信赵文华来到严嵩家门口,赵贞吉又把他斥骂了一顿。严嵩于是恨透了赵贞吉。等到严嵩为皇上起草谕旨时,在谕旨中不令赵贞吉随军督战,以此来剥夺他的权力,而且不给赵贞吉一个兵士护行。赵贞吉接到谕旨后,不知是严嵩的奸计,便去执行任务。当时到处都是俺答的骑兵,赵贞吉无所畏惧,单身一人骑马快速到达各将帅驻地,散发白金犒劳士兵,并宣布皇上要同俺答作战的旨意。这些事情只用了一天时间,第二天赵贞吉便回朝向皇上汇报情况,皇上大怒,指责赵贞吉办事没有一点计划,口头上主张抗击俺答,实际上是替周尚文、沈束游说。把赵贞吉关到了朝廷设置的监狱里,并在朝廷上杖责,贬到贵州荔波县当一个小官典吏。后来,赵贞吉的官职稍微有了升迁,迁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通判,晋为南京吏部主事。这两个官职的品秩都是正六品。
二
嘉靖四十年(1561),赵贞吉升迁为户部右侍郎。当时,廷议决定派遣大臣到京师北边的边镇蓟州督饷练兵。严嵩为了排挤赵贞吉,想叫赵贞吉任此职,便设宴招待赵贞吉,并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明代各边镇兵饷的主要来源是民运京运和年例银。赵贞吉对严嵩的安排,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推辞,只是说:“前去督饷者,是督察京运还是督察民运?如果是这二运,原来已有专官掌管,再加官没有什么益处,只是白白增加烦乱罢了。况且没有很好训练士兵的过错不在于不督饷,即使派出10个户部侍郎去督饷,对于练兵又有什么益处呢?”严嵩听了赵贞吉的话很不高兴,停止了这件事。正赶上严嵩休假,吏部任用户部仓场侍郎林应亮督饷。等到严嵩返回内阁,听到这件事非常愤怒。严嵩让言官给事中张益弹劾林应亮,把林应亮调到南京任官,而改用签都御史霍冀。张益在严嵩的指使下又上奏疏说: “督察军饷是户部的份内之事,现在朝廷大臣推举赵贞吉和户部左侍郎刘大宾督饷,他们却不服从,对督饷一事置之不理,这是不称职的表现,应该罢免。”于是赵贞吉和刘大宾两人都被罢官。
隆庆初年(1567),赵贞吉被起用任礼部左侍郎、掌管辅导太子的机构詹事府。穆宗巡幸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国子监长官祭酒胡杰讲解经史不称皇上心意被罢免,皇上命令赵贞吉代理祭酒,掌管国子监。赵贞吉讲解《大禹谟》一文很称皇帝心意,皇上命他充任日讲官。日讲是皇帝接受教育的形式之一,日讲官每天进文华殿为皇帝讲读经史。赵贞吉年纪已过60岁,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论事说理头头是道,皇上对他很有好感。不久,赵贞吉被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赵贞吉已经南下赴任,皇上又思念他,召他回京仍任讲官。
隆庆三年(1569)秋,皇上任命赵贞吉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赵贞吉入朝谢恩,说: “当今,朝廷纪纲,边防政务,多有废驰,需全力整顿。臣进入内阁后,将用毕生精力辅佐皇上。只希望皇上事事自己拿主意,臣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皇上更加喜欢赵贞吉。当时俺答军进占大同,总兵官赵岢打了败仗,而总督陈其学却给朝廷送上胜利的捷报,被御史燕如宦所揭发。赵贞吉主张重重地惩罚他们,兵部尚书霍冀却主张将他们降官贬秩。赵贞吉不能和与自己官职相同人争论,便给皇上上奏疏说: “边帅违犯军律,祖宗制定的法律已有论述的规定。现在当事人(指兵部尚书)歪曲祖宗之法庇护犯了军律的人,这样做把法律置之何处呢?还有什么公正呢?臣老了,没有办法再效忠皇上了,望皇上许臣辞官归乡吧。”皇上不许,不久赵贞吉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明初,京师禁军列3大营,每营都设1个将领。嘉靖年间开始到隆庆年间,以1人总领3大营,赵贞吉认为1人总领3大营,权力太大,容易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便上奏疏极力指出其中的弊端,请求把禁军分成5大营,每营各设一将领,稍微恢复祖宗的旧制。皇上赞赏赵贞吉的建议,命令兵部召集众朝臣商议。兵部尚书霍冀以前和赵贞吉有矛盾,意见不合,所以对赵贞吉的建议很不以为然。大臣们也多认为强兵在于选择良将而不在于变更祖宗的规定。霍冀等便上疏说,京师禁军应和以前一样设3大营,只是以1人为总督权力太大,应该3营各设1名将军,把总督废黜,任用文臣总理各营事务。皇上批准了这一建议。
起初,给事中杨镕弹劾霍冀贪污枉法、办事平庸。皇上对这封奏弹没有理会,霍冀仍在兵部尚书任上。霍冀以杨镕和赵贞吉是同乡,便怀疑这是赵贞吉指使的,上奏疏解释后请求辞官,并且极力诋毁赵贞吉。赵贞吉也上疏辩解请求辞官归乡。皇上下诏留任赵贞吉,而罢免了霍冀的官职。从这以后,京营中的制度几次变更,但没过一年就恢复了原来的制度,赵贞吉也不能有所争论。俺答通过边帅请求朝廷赐给自己一个封号,当皇上把这个问题交给群臣商议时,赵贞吉极力赞成。
当初(隆庆三年),高拱再次进入内阁后,皇上就命令他仍掌吏部事。赵贞吉也想以阁臣身份掌管部院等中央机构,他对内阁首辅李春芳提及后,便得以掌都察院事。隆庆四年(1570)二月,皇上任命赵贞吉掌都察院事。都察院是总领监察事务的机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品秩正二品。高拱当初是在科道官的奏劾下离开内阁的,这次入阁后便要借考核对科道官进行报复。隆庆四年十月,穆宗对掌吏部事的内阁大学士高拱下了一道命令,说: “自朕即位四年,科道官放肆,欺乱朝纲。其中有奸邪不称职者,卿等考察详实奏报上来。”这个诏谕出自高拱的预谋。对于科道官“欺乱朝纲”的考察,使科道官感到威胁,惧怕高拱乘机打击报复,玉石不分。这时,赵贞吉上疏谏止,他说: “前不久因为御史叶梦熊上疏谈论国事触犯了圣意,陛下严令考核科道官。应接受考核的科道官近2百人,其中一定有赤心报皇恩、忠诚于皇上、敢于直言的人。现在以放肆欺乱、奸邪不职考核所有的科道官,臣私下认为,恐怕到考核时,吏部做得太过分,忠邪并斥,玉石俱焚,以致于言路堵塞,士气低落,这不是国家的幸事啊。”赵贞吉的谏议皇上没有听从。
赵贞吉揭穿了高拱的阴谋,高拱特别不高兴。隆庆四年十月,高拱奏请考核科道官,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进行,得到皇上批准。考核科道官时,高拱想除去赵贞吉所倚重的人,赵贞吉也想罢免高拱所倚重的人。于是被罢官的有27人,高拱所怨恨的科道官都在其中。而高拱还不罢休,又唆使亲信给事中韩楫弹劾赵贞吉庸横(平庸骄横),考察官员时存有私心。赵贞吉上疏争辩请求辞官,并说: “臣自从掌管都察院以来,仅在考核科道官这件事上与高拱意见不合,并向皇上提出来。高拱做得其他众所周知的事情,如坏乱选法,纵肆作奸,臣却闭口不说,有负臣的职责,臣真是个庸臣啊。像高拱的所作所为,才真可以算作骄横呢。臣辞官归乡后,如果皇上还让高拱在内阁任职,但不要让他长久地把持政权,以避免结党营私。”奏疏递上后,皇上最终同意赵贞吉致仕,赐驰驿归。当时是隆庆四年十一月。赵贞吉离阁后,高拱仍以内部大学十的身份掌吏部事,隆庆五年五月接任首辅。
赵贞吉学识渊博很有才气,但他生性耿直容易发脾气,常常和人发生争执。对于朝廷重臣,他有时也直呼其名,人们也因此而怨恨他。高拱和另一阁臣张居正的名声、辈份都居于赵贞吉之后,但受到皇上的进用却居于赵贞吉之前。他们都恃才骄傲,互不服气,最终彼此结怨相继离阁。万历十年(1582)赵贞吉去世,朝廷赠少保加官,赐“文肃”谥号。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赵贞吉原本也是个清官,为什么到后面就变成职场老司机了
看《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估计很多人都要大骂他的道貌岸然。>原本答应胡宗宪放走胡的亲戚,免得给胡本人栽赃陷害,而转身又被太监杨金水说动,与徽州商人签约,可谓背信弃义。>而后在审理郑泌昌、何茂才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赵贞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是徐阶的弟子,属于倒严派内,算是“正派”人物阵营,另一方面又在剧中长袖善舞,逢迎皇帝,世故圆滑,令人厌恶。>>记得他的第一次出场,是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2篇文章)因为对嘉靖帝下的圣旨不满,海瑞愤而辞官,可是辞官回家之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老婆有喜了,按照海母的说法,还是个男孩。这让海瑞惊喜不已,惊喜过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95期:上一期讲到了杨金水跟赵贞吉的对话,可以看出,赵贞吉受胡宗宪所托,一是要追缴沈一石家产,二是不要让胡宗宪的老乡参与这事。结果杨金水掏出了吕芳的信,并语重心长的跟赵贞吉讲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今内江城区)。明朝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后裔,为人“好刚使气”。隆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因在内阁任上与高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14篇文章)海瑞二审何茂才,得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供词,里面有扳倒严党的证据,也能使得胡宗宪开脱,唯一的缺陷就是涉及到了嘉靖帝。面对赵贞吉和锦衣卫的要求,海瑞仍然不肯修
腿虽然瘸了,官却升了,伤好后他立即升任了参谋次长。他在陆军中没什么派别,和中村孝太郎、田代皖一郎一样被视为军队中比较稳健的中立派,他既不支持作风激进的皇道派,也不赞成和财阀勾结的统制派,这种机会主义立
中文名:尹奉吉外文名:윤봉길国籍:朝鲜民族:朝鲜族出生地:坡平尹氏人出生日期:1908年6月21日逝世日期:1932年12月19日职业;朝鲜独立运动家、抗日英雄主要成就:刺杀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等尹奉
刘健刘健出生在六朝古都洛阳,其家庭既是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之家。父亲刘亮饱读经书,满腹经纶,曾任三原县(今陕西三原龙桥镇)教谕,即掌管文庙祭祀、负责教育县学所属生员的官。刘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受到
席书一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郯城知县,为一县之长。后进入京师任工部主事,又移户部进为员外郎。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地区白天忽如黑夜并发生地震,皇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