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刘健生平简介?刘健历史评价?
Posted 陛下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刘健生平简介?刘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刘健生平简介?刘健历史评价?
刘健
刘健出生在六朝古都洛阳,其家庭既是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之家。父亲刘亮饱读经书,满腹经纶,曾任三原县(今陕西三原龙桥镇)教谕,即掌管文庙祭祀、负责教育县学所属生员的官。刘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受到了正统的封建教育,同时中原古都的传统文化对他也颇多影响。刘健少年时聪慧端庄,善交游,他曾与同乡阎禹锡、白良辅同游天下,获益匪浅。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刘健考中进士,时年28岁,迁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谢绝交游,发愤学习,为以后担当大任辅佐皇帝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成化初年,刘健参加撰写《英宗实录》一书,当时他因服丧在身,坚辞不受,无奈皇帝不允许,只得奉命参加撰写。书完成后,得到皇帝的赏识,晋升翰林院修撰,之后经三次累迁官至少詹事。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历经坎坷的皇子朱祐樘被立为太子,刘健因其学问深粹,被选为东宫太子的师傅,从此刘健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从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着想,认真教授太子。同时刘健与太子,君臣朝夕相处,感情甚笃。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宪宗病死,朱祐樘继位,年号弘治,是为明孝宗。孝宗登极后,刘健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并进入中央最高机构内阁参预机务。弘治四年(1491)刘健连续晋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旋即又改武英殿大学士。当时明孝宗之所以重用刘健,一方面是赏识他管理国家的才能,另一方面与刘健相处几十年,师生之谊、辅育之恩特别深厚,加上明孝宗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重用刘健也带有一种报恩的想法。弘治十一年(1498)春,又进少傅兼太子太傅,代替因病致仕的徐溥为内阁首辅,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的宰相。而刘健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与重用,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营私,始终以国家社稷的兴盛安危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向年轻的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希望他能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做出一番政绩。
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甲戌夜,紫禁城清宁宫发生大火,烧毁房屋数十间,直接责任者太监李广畏罪自杀,为使皇帝能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刘健与大学士李东阳、谢迁上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害而畏惧的,因为奸佞蛊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害及天气异常的发生都是由此造成的。今幸肇事者已自裁,圣心已经领悟,但是,隐匿的坏人还没有清除,过去遗留下来的弊政还没有改革。希望皇上能奋发图强,重用贤达之士,罢黜奸邪之人,下诏明示赏罚。凡是应该做的事,不可优柔寡断,更不要因循守旧,贻误大局,那样就后悔莫及了。”明孝宗看了刘健等人的奏疏,极表赞赏,并认真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凡事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其带动下,内阁大臣们都能做到同心辅政,竭心尽虑,对皇帝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孝宗皇帝作为一个开明之主,也鼓励臣下积极提出建议,特别是对刘健,他刚即位时,对其意见有时采纳,有时还不采纳,但后来实践证明刘健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于是孝宗越来越信任他,刘健的奏请他无不认真采纳,对刘健更加尊重。他们虽为君臣,明孝宗平时都是称呼他“先生”! 而不直呼其名,其尊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刘健每次入宫进见,明孝宗都屏退左右,请刘健坐下,君臣促膝交谈。刘健都是详细向孝宗陈述自己的意见,孝宗则认真听取,说到赞同处还不住地点头称善。在孝宗朝凡是选拔或罢黜文武大臣、科税屯田、监税马政等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是刘健提出并具体组织实施的。如果说明孝宗是中兴之主的话,刘健则是“弘治中兴”的功臣,那么刘健到底帮助明孝宗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呢?
弘治十四年(1501)蒙古部族南侵,大同告警,明孝宗召镇远侯顾溥率军抵御。但军队缺饷严重,明孝宗屡下旨廷议,刘健等人上奏说: “国家的财富生产是有限度的,而今光禄寺一年费用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织造都讲究新奇玲巧,供奉僧侣的斋费一天就达巨万,太仓的储备怎么够供应的呢?皇宫内府动辄四五十万,宗藩、贵戚兼并土地、夺占盐利,其数目以千万计,加之大兴土木,苛捐杂税必然征收不已。单是就冗官的俸禄,内府工匠的饭费,岁增月积,越来越多,没有止境,这样资财那能不匮乏呢? 而今陕西、辽东边患刚发生,湖南、广东、贵州又兴军旅,不知如何筹措应付?望陛下断绝无益的费用开支,躬行节俭,为内外官员带个好头,让群臣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讲求兴利除弊之策,这是天下人所盼望的。”刘健的建议为明孝宗所采纳,次年四月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第一项改革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做法是: 对不称职或闲散官员实行革职,其中一部分人还要论罪谪戍,全国共有五百余人被革职。二是对晋升冗滥的中下级官吏实行降职使用,从三品至八品各降一到两级,并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调动,使官吏离开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基地,从而有利于廉洁执政。三是迫令致仕,对各级应到退休年龄而没有退休的官吏,令其照原官致仕。通过这一番整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大大精减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同时也节省了财政开支。
第二项改革是: 抑制僧尼道士人数的膨胀,停止营造寺庙道观。明宪宗在世时崇信佛、道二教,在全国营造了大量寺观,僧道人数达50余万人,每年耗费大量资财,成为社会的一大痼疾。孝宗继位后,在刘健等人的帮助下,罢免和遣散禅师、真人、法王、国师近千人,命令部分无度牒的行童道童立即还俗。对于利用宗教进行罪恶活动的妖僧,则给以严厉打击。通过这些措施,节约了大量经费,解放了大批生产力,抑制了宗教活动的恶性膨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项改革是开经筵,恢复一日三朝制。孝宗继位后,在刘健等人的督促下,孝宗皇帝恢复了在文华殿听课的制度,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日三天,由侍讲官员给皇帝和大臣们讲课,讲授内容是历朝历代的兴废得失,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现实,颂扬或批评时政。刘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鼓励讲官要直言不讳。他说: “如果唯恐伤时,而劝戒少颂扬多,虽日日进讲,又有何益?”在他的支持下,一时言路大开,在朝中形成了勇于批评时政的风气。与此同时在刘健的倡仪下,孝宗恢复了早朝、午朝、晚朝的朝仪。这一制度是在明初创业伊始,朱元璋定下的,但后世皇帝多有废止,有的连一天一次的早朝都不坚持。孝宗继位后,百业待兴,有许多事情需要及时奏报研究处理,这样在刘健的倡导下,恢复一日三朝,这一制度的恢复表明了孝宗朝君臣决心励精图治、安邦兴国的决心。
在刘健等人的努力下,明孝宗所实行的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初步改善,国家大业开始中兴。
二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病重,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刘健入乾清宫,明孝宗坚持着从病榻上坐起来,自叙即位以来所经历的事情,并令近侍作了记录。接着,孝宗帝拉着刘健的手嘱托道: “先生辅助我很辛苦,我很感激。东宫太子聪明,但年龄尚幼,贪图逸乐,先生应常劝他读书学习,辅助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刘健眼含热泪,顿首讲道: “请陛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重托,竭尽全力辅助太子,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第二天孝宗帝驾崩,其子朱厚照嗣位,是为武宗。刘健遵照孝宗的嘱托,认真辅助武宗皇帝,坚持孝宗朝的改革方针,将孝宗帝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的一些措施,以遗诏的形式颁布推行下去,保征了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明武宗不同于他的父亲明孝宗,他的生活环境,他所接触的人不一样了。他从小生长在深宫,整日养尊处优,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特别是在当太子时,与太监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人关系甚密,后来武宗继位,这八人更成为武宗身边的近臣,日夜陪伴武宗左右,称为八党,他们为了博取其欢心,一味引导武宗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和运动,使武宗入迷,武宗则醉心于此,对讲官们呆板的说教及索然无味的各种课程越来越反感,常常传出停止日讲和朝参的命令,朝政与学业逐渐被荒废。
刘健看到武宗的种种劣行,非常着急,立即上书讲到:“陛下登极后颁布诏书,天下欢呼,想望太平盛世,诏书颁布今已两月有余,未闻裁撤冗员几何?省冗费几何?诏书所言乃一番空谈。这就是当前阴阳失调、淫雨不停的原因。如今监局、仓库、城门及四方守备等内臣增加了数倍,朝廷养军匠的费用达数万,这些仅供内宫役使,却不裁撤。文武大臣旷工怠事,虚糜废日,只知领取俸禄,对这样的人却不罢黜,画史、工匠滥授官职者多达数百人,也不罢免。宫内承运库几年累计支银数千万,起初连账簿都没有,有数百万不知去向,也不进行查对。至于放掉皇家苑林内的珍禽奇兽,遣散先朝宫人,这是新政所公布要实行的,而陛下却多方牵制,不允许实行,这样做何以告慰四海之人的希望呢?”
武宗对刘健的劝诫虽勉强答应,但并不准备实行,而在他身边的宦官却日益得势,越来越胆大妄为。如武宗出京祭祀祖庙,宦官们披甲带刀簇拥在武宗左右,招摇过市,公然违背太监不准出宫的祖制,对祖宗家法都不放在眼里。武宗朝太监得宠,刺激了部分人纷纷净身去当太监,于是各衙门及皇宫王府太监人数急剧膨胀,有的役使太监数百人,有的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光禄寺对太监的供应骤然增加了数倍。刘健等老臣看到这些非常痛心,常在武宗面前数说其弊端,规劝武宗勤于政事,恢复中断的学业,但这位少年天子的心已经玩野了,很难收回来,根本就不听他们的劝诫。
正德元年(1506)二月,武宗听从吏部尚书韩文的建议,派遣有司参与管理畿辅近郊的皇庄,但每个皇庄却仍保留宦官一人,校尉十人,并以宦官为主管理皇庄。对此,刘健上书讲道: “皇庄本来是进奉两宫的,应该全部委托有司去管理,不应当以宦官为主,这样做就失掉了朝廷尊亲之意了。”同时刘健还列举了宦官管理皇庄横征暴敛,骚扰庄民的种种劣行,但武宗根本听不进去。
当时吏、户、兵三部及都察院的官员为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并目无王法,多行不义。刘健与内阁臣僚拟旨处理,处理意见送上,武宗不同意,令再拟旨,刘健上书力谏,说:“奸商谭景清破坏盐政得不到惩罚,北征将领有的无功却能授官,武臣神英身带重罪还敢违法,御用监的书篆竟敢乱收银两,这些都是以一两个人的私恩,而破坏百年定制。如今实行政令维新,却发生地震天鸣、白虹贯日、恒星昼见、太阳无光、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匮民穷等等严重形势。而内外劣臣乘机作奸,排挤忠直之士犹如仇敌,保护奸邪之人犹如骨肉。这样日复一日,越来越严重,国家发生灾祸和变乱恐怕不会太远了。臣等受先帝所托,心中常记着自己的责任,前次拟旨从宫中传下,不知何因?竟要改易,似这类事情已经很多,不可能都列举出来,我若只顾惜身家,一味阿顺陛下,那样则罔上误国,死有余辜。前次所拟四疏,不敢更动改易,谨以原拟封进。”但是,四封奏疏递进,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武宗仍然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刘健接着又上疏讲道: “臣等受先帝重托,临终顾命,拳拳以陛下为寄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陛下即位诏书所言,天下人拭目以待,而今朝令夕改,国无宁日,百官庶府,仿效成风,对朝廷的政令有的拒不执行,有的随意改变。现在形成一种坏风气,提出建议者以为多言; 认真干事者以为多事; 连章上奏者谓之亵渎和骚扰; 改革弊政者谓之纷更。对于国计民生,陛下不闻不问,只要事情涉及到近幸贵戚,则非常重视。这些臣等知道是不可能改变的,但义当尽言,比如上奏的盐法、赏功诸事,已讲清利害了,过了几天,陛下仍没有任何答复,若认为臣等讲的对,宜应批准施行,若认为讲的不对,也应当进行驳斥。现在留中不发,视之若无。政出多门,错误归咎于臣等。宋代朱熹曾讲过: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冒顾命之名而不尽辅导之实,既负先帝,又负陛下,天下后世将怎样评论我呢?我想来想去还是乞求陛下让老臣退休吧。”刘健的这一奏折送上之后,武宗假情假意地优旨安慰了刘健一下,并挽留他,不批准其退休。但刘健要求发下的几道奏疏,却仍然没有答复。
过了五天,刘健又上奏,历数政令有十个失误,斥责贵戚、近幸尤其痛切。因再次提出几个奏疏留中不发的事,武宗不得已,将前疏发下,命各部官员详细议论上报,而朝内外官员的上奏,同刘健指出的一样。武宗不得不勉强听从,颁旨实行。而一些奸邪之人因失势或利益受到损害对刘健切齿痛恨。刘健并不惧怕这些人的咒骂或报复,使他惧怕使他痛心的是武宗不听他的劝阻,荒废朝政,使他治理国家的远大抱负成为泡影。他知道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使自己不成为让后世咒骂的历史罪人,他再次上奏章请求退休,阁臣李东阳、谢迁随后也上奏乞休,但武宗仍然没有批准。
正德二年(1507)六月,刘健乘上早朝时毫不客气地当面对武宗批评道: “近日以来,免朝太多,奏事渐晚,游戏渐广,经筵日讲也命令停止。臣等愚昧,不知陛下宫中还有何事急于此者。陛下滥赏赐多糜费,不崇尚勤俭,臣认为弹射钓猎不能养仁心,鹰犬狐兔田野之物不可育于宫廷,弓矢甲胄战斗之象不能施于宫禁。今陛下的学习荒废已久,对正人不亲,对直言不闻,下情不达,凡此种种愈益严重,臣不胜忧惧。”
武宗听后,心中虽然很生气,但刘健讲的句句在理,面对满朝文武他不好发作,只得假情假意地说道: “朕闻帝王不能无过,贵在改过。卿等所言极是,朕当行之。”刘健急忙将廷臣的奏折选其重要的呈上。内容主要是劝诫武宗不要单骑驰驱,轻出宫禁; 不要频繁临幸太监住处,泛舟海子; 不要迷恋鹰犬弹射; 不要经常食用宦官内侍进献的饮膳等等。这些奏章呈进之后,同样又如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武宗在朝中宠信宦官,对他们言听计从,因而他的许多活动被太监所左右,虽然刘健等老臣连章上奏进行规劝,但仍不能改变。武宗还是沉迷于各种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后武宗派遣宦官崔杲等人去江南督办织造,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竟然挪用盐税两千余万两。刘健得悉,上奏诤谏,厉言不可。武宗召刘健等人至东暖阁询问协商此事,刘健以充足的理由,批评得武宗无言以对,对刘健的批评武宗很恼火,他正言厉色地说道: “天下事那能都是内官所坏呢! 朝臣中坏事者十有六七,你是应该知道的。”其后仍然动用盐税办理织造。刘健等不得已又再上奏章阐明利害进行诤谏。过了几天,武宗突然良心发现,自愧上次对刘健等顾命大臣的态度有些不妥,为了弥补过失,他竟然同意了刘健的奏请。于是,内外朝臣对此都很高兴,认为皇帝有过即改,国家社稷有望了。但此后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明武宗被八个宦官所迷惑,荒淫无度,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刘健等老臣密谋清除“八党”。他们连章上奏,要求武宗诛杀八个阉党。朝中监察御史及各部尚书也一起上奏列举阉党的罪状,请求处置。武宗看到满朝文武都要求诛杀“八党”,于是派司礼官拿着他的手谕去内阁对刘健等人说:“朕暂且改过,你们为了朕赦免八党可以吗?”刘健厉言说:“八党所行之事,得罪的是祖宗,不是陛下所能赦免的。”接着又分析道: “人君与小人,不知而误用,天下人还希望君主醒悟,而将小人除去。知道是小人而不清除掉,小人会更加放肆。君子会越来越危险,导致混乱甚至亡国。并且邪正不能并立,今文武大臣都请求除去‘八党’,陛下已知道他们的罪状,而故意留在左右,这样朝臣怀疑畏惧,这八人也不自安。这样上下相猜,内外不协调,必然由此产生灾祸和混乱。”武宗仍然不听,于是刘健等人以去职诤谏。武宗不得已命司礼官王岳持旨通知内阁讨论,内阁讨论的意见一天三次送达武宗面前,但武宗仍然不同意清除“八党”。而是欲将刘瑾等人安置到南京去。刘健闻讯推案哭道: “先帝临崩,握着老臣的手,托付给大事。而今陵土未干,此辈就败坏到这种程度,我死了之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说完泪如雨下,嚎啕大哭。
司礼官王岳素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见此情景,对武宗也表示不满,对刘健等老臣的意见也极表赞成,并许为内应,帮刘健清除“八党”,不料事机泄漏。
到了晚上,刘瑾等八人看到大祸临头,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一起跪倒在武宗面前,大声哭泣,求皇帝救救他们。并揭发出司礼官王岳为刘健等人做内应之事,武宗闻听大怒,立即下令将王岳逮捕下狱。而刘健等人却不知,仍等待王岳给传递消息。
第二天斗争进入决战阶段,朝中九卿大僚在吏部尚书韩文的倡导下,一起跪倒在宫门前,再次诤谏,要求诛杀“八党”。刘瑾等八人在宫中也使出浑身解数,动员各种力量在武宗面前说情,企图让武宗赦免他们。宫门外,九卿大僚坚持到近中午,刘健等内阁老臣也亲临现场,他对大家鼓动说: “事已至此,各位大人应该坚持。”说完也在前面跪了下来。但一会,形势大变,武宗传下谕旨,对“八党”皆不问,并任命刘瑾为司礼官,“八党”转危为安,再次得势。
刘健和谢迁等内阁老臣看到大势已去, 只好再次要求退休,武宗对他们已经厌烦,也就顺水推舟,批准了他们的要求。
刘健等人退职返乡后,刘瑾等八人仍然怀恨不已,捏造各种罪名进行打击陷害。第二年三月,刘瑾矫旨罗列了53人为奸党。刘健为奸党之首,并且在朝堂张榜公布。于是,53人中仍在职的全部被革职,有的则被监禁或流放,以刘健为首的一批忠直之士全部遭到清洗。
正德五年(1510),“八党”又矫旨将刘健等人削籍为民,并追夺各种封号。一代忠臣落到了十分悲惨的境地。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死,世宗继位,“八党”被诛杀。年已90的刘健被平反昭雪,明世宗对刘健等老臣抚慰赏赐有加,并荫及其孙刘成学,将其晋升为中书舍人。嘉靖五年(1526)三月,刘健因病去世,享年94岁。死后还留下准备上奏的表章数千言,其内容是劝明世宗正身勤学,亲贤士,远奸佞。刘健去世后,明世宗赐恤甚厚,赠太师,谥文靖。
刘健一生光明磊落,正己率下,为国家社稷忠心耿耿,明代的辅臣很少能有和他相比的。
相关参考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 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
刘健是明朝中期名臣,在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为内阁首辅,带领谢迁。李东阳等内阁成员,辅佐明孝宗革除前朝弊政,劝说明武宗归正途,为明朝中期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刘健,字希贤,号晦庵,于明宣宗宣德八
刘健是明朝中期名臣,在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为内阁首辅,带领谢迁。李东阳等内阁成员,辅佐明孝宗革除前朝弊政,劝说明武宗归正途,为明朝中期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刘健,字希贤,号晦庵,于明宣宗宣德八
明朝人物中文名:刘健外文名:LiuJian别名:健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淄博出生日期:1984年8月20日毕业院校:淄博市第十七中学身高:183cm[2]体重:66kg[2]运动项目:足球所
本名:刘健别称:刘文靖、刘洛阳字号:字希贤号晦庵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洛阳主要作品:《刘文靖公奏疏》《晦庵集》主要成就:历仕四朝;辅佐明孝宗“弘治中兴”参考资料:《刘健墓志铭》《明史·卷
知名人物 罗君强生平故事简介,罗君强历史评价,罗君强怎么死的?
罗君强,谱名光治,别号庸生、竹侯等,曾化名刘健生、李景祁。湖南湘乡人。1902年5月2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1917年,罗君强入长沙青年会日校读书。次年7月毕业后赴上海入
近代人物中文名:刘健群出生日期:1902年死日期:1972年原名:刘怀珍字:席儒曾任职:黔军军法处长、军需处长刘健群小我刘健群(1902年-1972年)原名怀珍,字席儒,贵州遵义人(一说江西吉安人,南
近代人物中文名:刘健群出生日期:1902年死日期:1972年原名:刘怀珍字:席儒曾任职:黔军军法处长、军需处长刘健群小我刘健群(1902年-1972年)原名怀珍,字席儒,贵州遵义人(一说江西吉安人,南
刘健群原名怀珍,字席儒,贵州遵义人,1902年生。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肄业。曾任贵州《少年日报》校对、主笔。此后历任黔军何厚光旅部军法处长、军需处长,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机要秘书,武汉行营办公
明朝皇帝朱佑樘流传的故事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