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徐溥生平简介?徐溥历史评价?

Posted 陛下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徐溥生平简介?徐溥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徐溥生平简介?徐溥历史评价?

徐溥

徐溥,字时用,号谦斋,宜兴(今江苏宜兴)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祖父徐鉴,曾做过琼州知府,在任时勤政爱民,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名声很好。

徐溥年轻时,性情沉郁,一心求学,一言一动都力求合乎古代贤德之人的标准。他曾在家中放置了两个罐子,自己每做一件好事,或是有一个好的想法,或是说话得体,则向罐中投一粒黄豆,若是做错一件事或是说了错话则向罐中投一粒黑豆,以此来警戒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开始时,罐中的黑豆多于黄豆,以后渐渐黄豆黑豆相差不多,多年以后,黄豆渐多,最终大大超过了黑豆。徐溥的品行修养也日渐上进,最后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和水平。这两个罐子后来一直伴随徐溥终生,即便他作了官,当了宰相,也仍然坚持用黄黑豆来记录自己的言行思想,从未间断过。

徐溥在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26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正七品史官)。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升任詹事府左庶子(正五品),主要负责太子辅导等一应事务。后又升迁为太常卿(正三品)兼学士,掌管祭祀礼乐之事。成化十五年(1479),官拜礼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左侍郎。在礼部干了多年后又改为吏部左侍郎。1487年九月,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十月召徐溥入内阁参预机务,十一月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二品)。与吏部尚书刘吉,礼部右侍郎刘健同为内阁大臣,徐溥时年59岁,开始了他的宰辅生涯。明朝制度,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不设丞相,而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权提高,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一重大的政治举措,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皇帝直接处理六部奏议又忙不过来,只好找一些人以殿阁大学士的名义帮助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朱棣时正式设立内阁,成为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一个办事处。开始内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顾问和草拟诏书等,后大学士可兼任六部尚书,事权渐重,特别是首辅(第一位大学士), 也就接近于拜相了。孝宗弘治五年(1492),刘吉辞归,徐溥成为首辅,加封为少傅、太子太傅(从一品)。

刘吉从宪宗成化十一年入阁,对国家大事处置毫无原则而处事多所营私,言官屡次上疏弹劾他,因他有些小聪明,善于附会皇帝,所以始终受宠不衰,人称“刘棉花”(形容其耐弹)。后来在加封皇后之弟张鹤龄爵位一事上忤了孝宗旨意,孝宗派人到他家里示意让他辞职,不得已而退位。徐溥当政后,办事严格按照朝廷成法,以安国息民为己任,他常说: “祖宗法度用来造福百姓已足够了,只怕我们不能守住。”当时与内阁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同心协力辅佐孝宗,碰到皇帝处置不当之事,常一同谏诤,于事多有补救。天下并称贤相。

钦天监(掌天文历法、占推之事)监正李华,因过失被革职。后来孝宗要为张皇后的父亲昌国公张峦选择墓地,于是不经内阁直接下旨恢复李华官职。徐溥联合刘健、谢迁等进言: “自陛下即位以来,还不曾有不经内阁而从宫内降旨的先例, 此例一开, 后来就更难控制了, 因此臣等不敢奉诏。”举成例而进行规劝,孝宗只得收回成命。崇王朱见泽是英宗第六子,宪宗的弟弟,孝宗的叔父,其封藩之地在汝宁(今河南),太皇太后(英宗之皇后)老年思子,特请孝宗将崇王召回京城一见。徐溥与礼部尚书倪岳劝道: 数年以来,已有几个藩王进京朝见,路途遥远,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如今黄河泛滥,中州亢旱,崇王再来京,恐劳师动众,致使民力殚竭,对国家不利。后由孝宗亲自劝说太皇太后才止住了召见之事。

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从进士中选庶吉士入翰林院进学,经三年学习和试用,合格者留京重用。实际上是为朝廷储备和培养人才。后自永乐二年(1404)渐不重视,有时几年一选,且选择方法也由皇帝任意指定。徐溥认为历朝君王要储备人才,都是要选择合适之人然后教养之。因此庶吉士之选应恢复祖制,“请自今日以后,立为定制。”徐溥还规定考选办法: 新中进士每人呈所作策、论、诗、赋等文字十五篇,糊住姓名,礼部考订,择优录取,录取者再公开考试,成绩与所呈文章水平相当者才能入选,从此以为常例。

弘治八年, 有奏报称安南王黎灏入侵占城。安南和占城,即今越南。当时为依附明朝的藩国。孝宗意欲派大臣充任使节去调解。徐溥认为不合适。属国互相侵犯,可让有关部司传一道檄文去进行责问并陈说利害,让其知难而退。一旦派使臣去就是代表国家,万一不听令,必然侮慢使臣从而有损国体,那就必须兴师问罪,事态扩大,后患无穷。孝宗如所请,封占城王子古来为占城国王,并传令安南归还了侵占占城的领地。

上述事例都表明了徐溥“镇以安静,务守成法”的为政之道。由于孝宗是个比较仁厚开明的君主,加上徐溥等众阁臣的精心辅佐,所以弘治年间的政治还是比较开明的,特别是弘治八年以前,施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举措,如政治上能任用贤臣和疏远小人。孝宗即位初,即斥罢了太监梁芳、都督万喜(宪宗宠妃之弟)、李孜省等佞臣。起用徐溥、邱濬、刘健、谢迁等忠直大臣入阁,相继任用的六卿如刑部尚书何乔新,兵部尚书马文升,吏部尚书王恕,户部尚书周经,户部侍郎刘大夏等,都是名重一时的贤臣。孝宗还革除了宪宗晚年所封的法王、禅师、真人、佛子等封号1000余人,将他们遣归原籍本土。罢免传奉官(不经阁部,由宪宗直接降旨封的官,多为内臣亲戚)2000余人,并罢免了宪宗实行的纳粟买官的旧例。

在经济上采取节俭宫廷用度,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如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和受人投献土地,并将已故内臣的赐田分给百姓,多次派员治理黄河决口之害,对于遭受灾害的河南、湖广、江西、陕西、山西等地实行免交税粮,削减御用供用物品,遇到灾年甚至连元宵节灯火庆祝活动也停了下来。

在广开言路方面,首先恢复了久废的的经筵、日讲制度(由讲官定期给皇帝讲学),并多次谕示讲官直言不讳。孝宗还多次下诏让大臣们议论朝政,鼓励他们检举弊政。

弘治八年后,孝宗渐渐荒疏朝政,醉心于烧錬斋醮之法和求佛问道之事。对此徐溥深不以为然,对这种迷信行动他坚决表示反对,并借古讽今,多次进行规劝。

弘治八年十二月,孝宗要对道教的三清大帝进行郊祀,传旨要大臣撰写三清乐章。按周礼: 古代天子在冬至这一天在南郊祀天,在夏至这一天在北郊祀地。从秦代以前祀天时祭祀的是昊天大帝。至汉代增加上白、青、黄、赤、黑五方之帝。魏晋以后,历朝祭祀的对象不尽相同,孝宗因迷信道教,所以要祀三清。徐溥等人正言相劝: “天是至尊无双的,过去汉代祭祀五帝,儒学者已认为不恰当,何况‘三清’完全是道家胡说八道,试想一天之上,怎能共存三个大帝呢?并且其中之一的李耳原是周朝的一个史官,以人鬼与天神同列就更加荒谬了。我朝郊祀乐章,都是太祖皇帝御制,现在要以时俗词曲制乐章,那真是对神明的亵渎。臣等平日只诵读圣贤书,不去习练邪说俚曲,更不能以旁门左道来事陛下。国家设文渊阁,用众学士,实在是为了参议政事,讲论经史,培养国之本源,匡弼君主过失,不是让其一味阿谀顺旨,不论是非唯命是从,陛下已经很久不举行经筵和日讲之事了,所以异端邪说才得以乘虚而入,扰乱圣心。这都是为臣的过错,不能时时劝导陛下,以保持当初的政绩啊! ”一番话说得孝宗点头称是。徐溥又乘机劝说: “数月以来,还有一些陛下处分不当的事,内阁已封还内宫,并再三申明理由,希望陛下听从劝告,臣等愿尽驽钝之才,只求对国家少有裨益,而不仅限于罢乐章事。”孝宗都一一赞许采纳。

可是过不多久,孝宗在中官太监李广的诱惑下,更加着迷于求神问道,朝政过问得更少了。李广也因此受宠,因为能在皇帝跟前说得进话去,许多大臣争相结交李广,以求进身。徐溥对此深恶痛绝,于弘治十年二月上疏道: “按照旧制,内阁每日都有两次进奏,重要大事随时奏报皇帝。君主也经常召见儒臣,咨询政事。现在每日奏事只有—次,并且退朝后就难以见到陛下之面,章奏批答也不及时,有的在宫中稽留至数月,有的竟无音讯,国家大事常拥塞迟滞不行。过去经筵每月三次,日讲例行不变。而现在经筵不常开,日讲每年不过几次。因此使得陛下远离君子,小人邪说得以接近,我听说有人以斋醮修炼之事来蛊惑陛下,陛下一定要记取古代的教训。过去宋徽宗迷信道教,荒于政事,科仪符篆盛行,最终导致北宋亡国。况且金石之药性多酷烈,唐宪宗李纯就是听取宦官柳泌的话,乱服‘长生药’以致陨身。再说三清有灵不过是小人蛊惑人心。如今龙虎山上的上清宫、祖师殿、神乐观等都遭火灾焚毁,若是三清有灵,为什么连自己的庙宇香火都保不住呢?可见是天厌其道。陛下只有明正道,行仁义,则福祥善庆不召自来,何必借助妖佞之说呢?”这里徐溥并不是单纯的尊儒灭道,而是从国家兴亡的利害得失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的。他认为君主在天下太平日久之时最易滋生歌舞升平,无所事事的思想,而奸佞小人往往趁机乱政,这是国家的大患。他引用唐代李绛的话“忧先于事,可以无忧。事至而忧,无益于事”来劝谏孝宗: 别看今日承平日久,实际潜伏着很多隐患,首先是“工役繁兴,科敛百出,以致士马疲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将来之患灼然可忧。”对孝宗宠信宦官干预朝政一事,徐溥仗义执言: “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不言,谁为陛下言者?”在他的忠心劝谏下,孝宗于三月亲往文华殿,召见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议事。各部司积压的奏章由阁臣们议定处理意见后,由孝宗当面批阅裁定,有的奏章头绪较多,刘健请求拿出殿外留待以后详阅,孝宗制止说,还是全部在这里处理完吧。明朝有君主召见主要大臣议事的先例,到宪宗成化年间,政事日疏,渐不常见大臣,当时的阁臣彭时、商辂力请,宪宗才于成化七年勉强召见了一次,君臣相见不过交谈了几句话就算了。从此宪宗不复见大臣,竟免了这个成例。至当时已历经26年,君主才又一次召见大臣,并从此恢复了此例。一时朝野上下交口称颂,并传为盛事。当时虽然还未能使孝宗完全认清李广的真面目,但无疑对宦官的干预朝政起到了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徐溥的功劳。后来,李广因劝孝宗在万岁山修建毓秀亭触犯了太皇太后而畏罪自杀,孝宗还相信他家中藏有求仙问道的异书,派人去索要,结果发现一本受贿簿,写着许多大臣的名,各赠送黄米或白米千百担,孝宗很奇怪,说李广能吃多少米? 并且家中房子也不很大,怎么能容下这么多米呢? 左右奏道,这是暗语,白米指银子,黄米指金子,孝宗方才大悟,下旨查办行贿者并更加感念徐溥的忠心和识见。

徐溥性情凝重,做事讲究原则,行政不必出于己,唯其是,用人不必出于己,唯其贤。为人宽宏大度,体恤下情,时称有古大臣风。在内阁12年,深得人心,属下官吏有过失,每每为其遮掩,他常说: “天下人才最为难得,我不忍以微瑕而毁坏了他们的前程。”几次遇有大的狱案涉及言官时,他都是委曲调剂,尽量奏请从轻处置。从而不少人都无形中受到他的恩惠,也保护了不少正直之士。

太监何鼎,为人忠直,弘治初做孝宗的长随。当时皇后的两个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都骄横无秩,网罗一批市井无赖之徒横行京里,做了许多违法的事,因其姐姐是皇后,所以无人敢过问。一天孝宗在内廷设宴,张鹤龄酒喝多了,竟趁孝宗起身如厕时,将王冠戴在头上戏耍,何鼎在一旁看到后心中大怒,后来又一天,张鹤龄又私自淫污宫女,何鼎持金瓜守在帷幕外要击张,后被张走脱。第二天何奏明孝宗,劾张鹤龄大不敬,无人臣礼。这在当时是很重的罪名,因此激怒了张皇后,在孝宗前进谗言,竟将何鼎下狱问罪。在狱中拷问谁是主使,何鼎大声说: “今天一定要问主使,就是孔子、孟子。”当时朝臣给事中庞泮,御史吴山,尚书周经,主事李昆,进士吴宗周等先后上疏论救何鼎,孝宗因张皇后的原因都不听纳。张皇后还密令太监李广在行刑时杖杀何鼎。众言官都以忤旨罪等待处理。徐溥一一为之开脱,说动孝宗下诏不再追究。后刑部主事陈风梧向孝宗说明真相,追赐何鼎享受祭祀,并为其树碑立传。

弘治十一年,徐溥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华盖殿大学士。这一年徐溥已经71岁了。在他70岁时,因眼病视物不便,曾上疏求退,孝宗不准,特下诏赐他在风雨之日和寒暑之时可以不到朝参拜。这时他眼疾加重,再次上疏求退,孝宗眷留良久,才准其辞归。

弘治十二年(1499),徐溥在归家一年之后逝世,死后赠为太师,谥号文靖。

徐溥为人至孝, 父母去世, 他在墓旁搭草房居住了两年,为父母守墓。平时生活俭朴,但乐善好施,对家乡的穷苦人家经常施舍,别人有困难有求于他时,也总是尽力帮助。徐溥生前曾出钱置买义田800亩,并请当地官府注册,专门用以周济赡养同族中生活艰辛者。

徐溥文章传世有《谦斋文集》7卷。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人物徐溥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徐溥别名:字时用,号谦斋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出生地:袱溪(今宜兴宜城镇溪隐村)出生日期:1428逝世日期:1499职业:内阁首辅代表作品:《谦斋文录》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谥号:

历史人物 明首辅徐溥简介 徐溥的轶事典故

  徐溥字时用,号谦斋,袱溪人,明朝大臣,历经四朝,为四朝大臣。徐溥生于公元一四二八年,去世于一四九九年,享年七十二岁。景泰五年,得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明宪宗初年,徐溥被选拔为左

明首辅徐溥简介 徐溥的轶事典故

  徐溥字时用,号谦斋,袱溪人,明朝大臣,历经四朝,为四朝大臣。徐溥生于公元一四二八年,去世于一四九九年,享年七十二岁。景泰五年,得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明宪宗初年,徐溥被选拔为左

明朝 严嵩生平简介?严嵩历史评价?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出了个大奸臣,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内阁首辅严嵩。他由于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宠信,贪鄙骄横,专权擅政,残害忠良,为害国家20余年,制造了大量的冤案。一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

明朝 刘忠生平简介?刘忠历史评价?

刘忠在明朝的21个皇帝中,浪荡无为的昏君要数武宗朱厚照了。武宗不理朝政,亲近佞幸,朝政黑暗,但有一人处于昏世,却以持正不阿著称于史籍,他就是当朝宰相刘忠。刘忠字司直,家居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是当地

明朝 马自强生平简介?马自强历史评价?

马自强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明嘉靖(世宗朱厚熜)三十二年(1554)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以后比较著名的张四维、李如松等。马自强所处时代正是明朝中期。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初期那

明朝 张位生平简介?张位历史评价?

张位一张位,字明成,新建(今江西南昌)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按明朝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参与修纂《世宗实录》。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设起居注给事中,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久就取消

明朝 许国生平简介?许国历史评价?

许国万历十一年(1583),对于万历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神宗皇帝先是逐走了冯保,接着又追夺了死后不到一年的张居正的官阶、荣衔,真正地控制了朝中大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皇帝。从此,神宗

明朝 王鏊生平简介?王鏊历史评价?

王鏊王鏊,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琬,是光化县的知县。按明朝制度,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国学读书,称为荫监生。所以王鏊自幼随父在国

明朝 温体仁生平简介?温体仁历史评价?

温体仁明朝末年,整个大明帝国犹如残阳夕下,一片零落景象。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朝廷内党派纷争,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头上讲的是忠心为国,实际关心的只是个人、小团体利益。人人都会高谈阔论,似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