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郭朴生平简介?郭朴历史评价?
Posted 吏部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郭朴生平简介?郭朴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郭朴生平简介?郭朴历史评价?
郭朴
明代中后期,皇上大多不理朝政,朝中官员也多半纠缠于权利之争,即使有才能的官员,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治国理想。明世宗朝就有这样一位阁臣,虽有才能但却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连当时人都为他惋惜。他就是一代宰臣郭朴。
郭朴字质夫,河南安阳人氏。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他本人也好学,博览经史。性情温和,善解人意。深得父母的欢心,在乡里小有名气。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对郭朴乃至郭家是永远不曾忘记的年代,因为郭朴参加这年的会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这是郭朴一生中政治生涯的开端。事后,郭朴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此间,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儒家经典,自身也得到提高,为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翰林院学习结束后,郭朴具体分到哪个部门尚不清楚,但他一定是有所成就的,据史载他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并入值西苑。西苑是皇上住的地方,非一般人可入。在西苑,使他得以亲近皇上,大概他负责给皇帝撰写起居注,深得皇上的信任。后来,他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兼太子宾客。郭朴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曾为个人利益与朝中官员闹翻,世宗很是看重他。这年,留都南京礼部正缺尚书,世宗怜惜郭朴多年来居于副职,特别想给郭朴这次机会,就打算给郭朴加太子少保,提升为礼部尚书,到南京任职。对皇上的这番心意郭朴心里很明白,感激之余,他婉言推辞说: “为臣有幸参加撰述国史,不愿意远离陛下。”皇上听了也大受感动,因为大多数朝臣都想官爵多进一级,而郭朴却不是追求这些,他的一片忠心使皇上十分高兴,下令立即给郭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原来的詹事府侍直不变。不久,吏部尚书欧阳必进被罢免,郭朴这才步入吏部出任尚书。郭朴身居吏部两年扶正斥邪,多有匡正,很得内阁重臣徐阶的欣赏。两年后,郭朴的父亲病逝,郭朴是大孝子,辞去一切官职回老家安阳给父亲守孝。郭朴说什么也没想自己的离职会给自己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更没想到自己身在老家会和朝中的人事变动发生直接的联系。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任吏部尚书的严讷和礼部尚书李春芳,同时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参预机务。这样吏部尚书成了“空缺”,世宗正想寻个能代替严讷的人。当时,董伤以工部尚书行使吏部左侍郎事,并且正得宠于皇上。董伤代替严讷的可能性很大,然而,董伤为人贪婪狡诈,素无士行,品德很差。任内阁首辅的大臣是徐阶,徐阶为了阻止皇上任命董伤,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赶紧进宫拜见皇上,他并没有直言不让董伤当吏部尚书,而是劝皇上起用郭朴为吏部尚书。因为郭朴离职前就是担任的吏部尚书,世宗没有反对,直接表示同意。郭朴久在皇上左右为政,多年来一直得到皇上的信用,徐阶又比较清正,对有才能的官员都是大力推荐,所以,郭朴虽然离职,但仍为朝廷信用。在家守孝的郭朴固然不知这些内情,当诏令起复时,他很惊奇,然而他毕竟在官场混了多年,他知道自己的守孝期尚未满,朝廷召自己回去,定是有回去的道理。依封建礼制,父母丧,儿子都得守孝三年,三年内是不能为官的。如果孝期不满就去当官,说明此人不孝。如果皇上有紧急事,不满孝期,也是可以去忠君的。郭朴受了一辈子封建礼教的教育,他自然很懂这些规矩,但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又不愿离开父亲。所以,当诏令来了后,他固辞不就,要求为父亲服满孝期。然而,朝廷用人是不等人的,诏不许。无奈身为人臣,只得服从君命。不久,通过考核,又给郭朴加太子太保。这年冬天,严讷的阁臣被罢免。转过年来的春天,郭朴与高拱并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决机务。这是郭朴政治生涯的顶峰。
郭朴与高拱并入内阁,得力于徐阶的提拔,徐阶为政多年,资格老,有威望,在内阁中又是首辅大臣,所以,内阁的其他阁臣也大多听从他的意见,遇事也都让他三分。特别是严讷和李春芳为阁臣时,俩人待徐阶十分谨慎,以至同为阁臣却不敢与徐阶享受同样的礼遇。这回徐阶又力荐郭朴和高拱入阁,认为郭、高二人也会像严、李二人一样高看自己,谁知他的算盘打错了。郭朴和高拱是老乡,高拱也是很有才气的实干家,所以,郭朴和高拱在朝任职时,关系一直不错。他们两人都为徐阶所看重,所以在嘉靖四十五年的三月,同时步入内阁。入了内阁,他们看不惯徐阶总是高他们一等的样子,动不动摆出长者的架子,所以,他们对徐阶比较冷漠,不大买徐阶的帐。尤其是高拱负才自傲,甚至不把徐阶放在眼里,这令徐阶难以接受。三人的矛盾日益激化。徐阶为了在内阁里加强自己的势力,他又力荐张居正入阁,张居正就是后来在神宗朝大刀阔斧地改革的首辅宰相。嘉靖四十五年的十二月,北风呼啸,世宗皇帝走向了西天之路,他崇信佛,崇信道,然而佛、道都没有挽留住他的生命。世宗的遗诏是由徐阶草拟的,新君即位之初,徐阶又大力革除前朝弊政,这些举措,都是徐阶和张居正商量做的,高拱和郭朴没有参与,等高拱和郭朴得知后,十分气愤,徐阶与高、郭的矛盾明朗化。郭朴气愤地说:“徐公诽谤先帝,可斩首。”但是徐阶老奸巨猾,哪里怕高、郭二人,当世宗病重时,高拱正值西苑,因高拱没有儿子,就把家搬到西苑附近,经常偷偷地溜回家。当时有误传世宗驾崩了,高拱就把宫里的用具拿回家用,结果被给事中胡应嘉给弹劾了。高拱怀疑是徐阶暗中指使,大为恼恨。郭朴听说后愤然地说: “应嘉无人臣礼,当为编氓。”到穆宗即位后,高拱多次和徐阶顶撞,郭朴又从中给他助威,高拱找了个借口削了胡应嘉的官籍,胡应嘉成为奴仆。这一来引起朝臣的极大反响。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弹劾高拱因个人私怨,驱逐谏臣。高拱不服气,甚至和徐阶在内阁互相诋毁。弹劾高拱的奏章越来越多,不得已,五月,高拱罢职。由于弹劾高拱的奏章大多都附带着郭朴,等高拱以病归乡后,郭朴内心十分不安,他也上疏要求辞职还乡,穆宗坚持留任,这时,郭朴已是少傅、太子太傅。但御史庞尚鹏、凌儒等人对郭朴攻击不止。郭朴无奈连上三疏要求告老还乡。郭朴当了半年的阁臣,在金秋时节,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安阳,过着闲来耕田,读书养性的隐士生活,居家20余年,病逝。朝廷追赠他太傅,谥号文简。郭朴为人有长者风范,两次出掌铨衡,以廉洁著称,辅政二年没有过失,只是因为高拱的原因不为朝廷所容纳,时人十分惋惜。
相关参考
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出了个大奸臣,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内阁首辅严嵩。他由于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宠信,贪鄙骄横,专权擅政,残害忠良,为害国家20余年,制造了大量的冤案。一严嵩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
刘忠在明朝的21个皇帝中,浪荡无为的昏君要数武宗朱厚照了。武宗不理朝政,亲近佞幸,朝政黑暗,但有一人处于昏世,却以持正不阿著称于史籍,他就是当朝宰相刘忠。刘忠字司直,家居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是当地
马自强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明嘉靖(世宗朱厚熜)三十二年(1554)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以后比较著名的张四维、李如松等。马自强所处时代正是明朝中期。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初期那
张位一张位,字明成,新建(今江西南昌)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按明朝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参与修纂《世宗实录》。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设起居注给事中,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久就取消
许国万历十一年(1583),对于万历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神宗皇帝先是逐走了冯保,接着又追夺了死后不到一年的张居正的官阶、荣衔,真正地控制了朝中大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皇帝。从此,神宗
王鏊王鏊,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琬,是光化县的知县。按明朝制度,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国学读书,称为荫监生。所以王鏊自幼随父在国
温体仁明朝末年,整个大明帝国犹如残阳夕下,一片零落景象。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朝廷内党派纷争,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头上讲的是忠心为国,实际关心的只是个人、小团体利益。人人都会高谈阔论,似乎才华
吴甡明朝末年宰辅中有诸多热血之士,他们为人友善,嫉恶如仇,颇有匡扶社稷的气魄与胆识。但是,由于受社会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明末大厦将倾的形势下,却只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这其中便有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吴
赵志皋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嘉靖三年(1524),卒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授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万历五年(1578)九月二十五日,时任内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