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石珤生平简介?石珤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石珤生平简介?石珤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石珤生平简介?石珤历史评价?
石珤
石珤,字邦彦,河北蒿城人。其父石玉,官至山东按察使。石珤和他的哥哥石玠一起于成化末年考中进士,石珤被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毕业后被授以翰林检讨的官职。石珤在任翰林检讨时,因病曾多次谢职回家居住。
孝宗统治的弘治末年,石珤开始进升为翰林修撰。修撰也是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品级比较高,从六品。武宗统治的正德初年,石珤被擢升为南京侍读学士。明代初年实行两京制,即北京和南京,南京也设有一套与北京相同的中央机构,南京侍读学士是南京翰林院中的副长官,从五品,主要掌管讲读经史。石珤带着侍读学士的头衔,担任过两京国子监的长官祭酒,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后来,石珤被武宗召回北京到礼部任职,升为左侍郎。武宗除宠信太监,还宠信两个佞臣,一个叫江彬,一个叫钱宁。江彬为和钱宁争宠,想尽办法不让钱宁接近武宗。他屡次建议武宗离开北京到宣府玩乐。武宗听他把宣府说得天花乱坠,也即欣然同意。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便衣出昌平,过居庸关,抵达宣府。武宗在宣府玩得很高兴,直到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才回到北京。以后,武宗又和江彬多次前往宣府,并游至大同。武宗开始游玩宣府时,石珤曾上疏极力劝谏,但武宗不听。在这期间,石珤升为翰林学士(正五品),成为翰林院长官,掌管翰林院的事务。江彬看到武宗到北方玩腻了,又极力怂恿武宗到南方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武宗想以南巡的名义南游,当时受到群臣100多人联合上书劝阻。在江彬的挑唆下,武宗把那100多名大臣赶到午门外罚跪,一跪就是5天,尔后又全部处以杖刑,当场就打死了11人。但这次南游事件,终因群臣反对而未去成。在上书劝阻武宗南游的群臣受到惩罚时,石珤曾上疏替群臣说情,想解救他们,但没有如愿。正德十六年(1521),石珤带着翰林学士的头衔拜任礼部尚书,并兼掌詹事府(辅导太子的机构)。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死。武宗没有儿子,由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定策,迎接孝宗之弟兴献王的长子(独子)朱厚熜继任皇帝,这就是明世宗。世宗即位后,在次年改元嘉靖,又称嘉靖皇帝。世宗即位后,石珤替代王琼任吏部尚书。世宗即位之初,还办了几件正事,如下诏尽革武宗弊政,诛钱宁、江彬等佞臣,使朝政为之一新。但是过了不久,武宗便不愿理朝政,致使幸臣窃柄、营私,使当时的政治混乱不堪,特别是官吏选拔方面更加混浊。石珤为人刚正秉直,虽掌握着朝廷的用人机构吏部,但拒绝请托,从不办理不当之事,所以他的声望一时间甚高,引起了当时在官僚士大夫中颇有声誉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的不悦。石珤任吏部尚书不到二个月,便又改掌詹事府,掌管起草、制定皇帝的诏命。嘉靖元年(1522),世宗派遣石珤到阙里和东岳主持祭祀活动。事情结束后石珤回到家中,屡次上书请求致仕。言官认为石珤德高望重,争相上书请世宗留任石珤,世宗下诏挽留,石珤才又赴任。嘉靖三年(1524)五月,世宗命令石珤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一
世宗即位后,便发生了波及整个朝廷的大礼仪之争。争议的焦点是: 世宗到底称谁为皇考?也就是称孝宗还是称兴献王为皇考的问题。世宗想把自己的生身父亲追尊为明朝的正宗皇帝,所以主张不能自绝于私亲,应该称兴献王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做到只继统不继嗣。少数地位不高的中下级官吏如张璁、桂萼、席书等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则迎合世宗的心理,对世宗阿谀逢迎,提出一些依附世宗的建议。这些人被称为“议礼”派。以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绝大多数文武官员,为了维护孝宗、武宗的系统,主张不应重私亲,应该重大统。强调世宗要称孝宗为皇考,做孝宗子。对兴献王,只能称皇叔。这些人被称为“护礼”派。石珤进入文渊阁前后,一直站在护礼派一边,支持称孝宗为皇考的主张。
经过近一年的激烈争议,杨廷和等人所坚持的上考孝宗主张,暂时取得了胜利。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正式举行典礼: 上考孝宗,称孝宗为皇考,称孝宗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为兴献国后,皆不加“皇”字。这种局面到嘉靖三年(1524)又发生了动荡。嘉靖三年一月,在南京任官的张璁、桂萼、席书向世宗上疏,反对上考孝宗,主张上考兴献王,兴献王称兴献皇帝。这一奏章,使世宗追尊兴献王为正宗皇帝的想法,又再次活跃起来。世宗马上谕令礼部集官会议。这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和礼部尚书毛澄已离职归乡,但他们所坚持的上考孝宗主张,仍在其他文武官员中有广泛的支持者。参加集议的有250余人,却没有一个人支持张璁等人的观点。世宗为了推尊私亲,在张璁等人的支持、怂恿下,对持反对意见的文武百官,要实行高压政策。新任礼部尚书汪俊,看到世宗的态度很强硬,便做了某些让步,同意称兴献帝为“兴献皇帝”。但在此时,世宗的想法已经升级,早已不再满足于这个尊称了。因为这个尊称虽有“皇帝”二字,但仍然没有明确世宗究竟上考谁这个实质问题。到了嘉靖三年三月,世宗终于把真实思想亮了出来,他发布谕旨: “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谕令礼部,在奉先殿东侧另建一室,对兴献王进行庙祭。将兴献帝尊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的谕旨,群臣没有表示过多的反对,因为谕旨中还没有取消上考孝宗。在奉先殿东侧立庙的谕令,却受到了群臣强烈的谏止,因为在大内立庙供奉藩王神主,是千古稀奇之事。石珤曾上疏反对这项谕令,认为它不附合朝廷的礼制。世宗根本不听群臣的谏言。
嘉靖三年七月,已召回京师任官的张璁、桂萼又联合上疏,提出去掉世宗生身父母尊称中“本生”二字。这样一改,就把上考孝宗,变成了上考兴献王,使兴献王在名义上成为明朝的正宗皇帝。世宗非常赞赏这个意见,派司礼监太监到内阁找内阁大臣,要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当时已是内阁阁臣的石珤和内阁首辅毛纪联名上疏反对。世宗把他们召来大发脾气,接着便召百官至左顺门,正式下令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当时,九卿、翰林、给事、御史、六部、大理等诸司,都各自联名纷纷上疏极力谏止。世宗将这些奏章全部扣压下来,群臣非常激愤,200多人全部到左顺门外跪伏,形成强大的示威之势。这些跪伏的大臣,有的高呼太祖皇帝,有的大呼孝宗皇帝。在朝臣的影响下,毛纪和石珤也跪伏左顺门。世宗气急败坏,命录下诸臣姓名,并逮捕为首者。在场诸臣更加愤怒,有人带头撼门大哭,百官也伏哭不止,哭声震动阙廷。世宗不仅不做反省、不做让步,反而命逮五品以下在场诸臣,结果有134人下狱。同时,还令四品以上官员86人姑且待罪。世宗弹压了左顺门跪伏事件后,便把自己生身父亲兴献王的神主自湖北安陆迎到北京,奉入奉先殿东室,取名观德殿,正式封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嘉靖三年九月,世宗便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慈寿皇太后为皇伯母。这样,以杨廷和为首的多数文武百官,虽然苦争了三年半时间,只因“臣扭不过君”,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内阁首辅毛纪,因在大礼仪中持反对意见屡不顺旨,被罢职。而张璁等几个奸佞小人,却受宠得势,窃居要职。大礼仪结束后,石珤又上疏道: “在大礼仪中皇上取得了胜利,一切均按皇上的意图办了,臣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臣反复思考这件事,始终觉得心里不安。心里不安却不向皇上说,说了恐怕触犯圣意。臣如果这样做,那么皇上留臣在内阁干什么,臣又用什么来报答皇上的恩典呢?恕臣直言,孝宗皇帝和昭圣皇太后,是皇上的骨肉至亲。现今那些奸佞小人上奏疏离间皇上和孝宗皇帝的关系,只是为了取得您的宠幸,以窃居朝廷要职,而不是为皇上考虑。祭祀祖先的时间已经快到了,皇上如果亲自见了孝宗皇帝的牌位,难道就不考虑一下自己做得对不对吗?对待死去的就像对待活着的一样。皇上继承列位先祖事业,统治天下,哪能做事不多考虑而去听那些奸佞小人的意见,干一些不符合礼制的事情呢?”世宗看了石珤的奏章很不高兴,传旨告诫他不要再上这样的奏疏。
二
世宗虽然已将他的父亲追封为“恭穆献皇帝”,但其神主还未敢奉入太庙当中。太庙是朝廷供奉死后各个帝王神主的庙宇。嘉靖四年(1525)四月,光禄寺丞何渊为了奉承迎合世宗,上疏请求立世室,崇祀世宗的生身父于太庙。张璁、桂萼、席书都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认为兴献王没有当过皇帝,不宜入太庙,入则干犯皇帝的统系。为了使世宗便于接受,他们提议,在太庙的东侧另建一庙,使其规制优于观德殿,而后将兴献王的神主迁去,称做世庙。世宗同意这个建议,并要毁坏神宫监,砍伐树木,以通太庙和世庙间的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相继上疏,劝谏皇上停止这件事,以抗旨被剥夺了俸禄。给事中卫道继续上疏劝谏,被贬到京外。石珤再次上疏反对, 极力陈说此事不可行, 皇上不听。嘉靖五年(1526),世庙建成于太庙东侧。世庙建成后,世宗想奉章圣皇太后谒见世庙,张璁、桂萼极力支持。掌握朝廷礼仪、祭祀的礼官刘龙等人极力陈说此事不可实行,但争执不过,各位辅臣也上书谏阻,皇上不加理会,加快事项的筹备。于是石珤上疏奏道: “皇上想奉皇太后谒见世庙,臣私下认为这个做法固然表示了皇上的孝心,但孝有比做这件事更大的一方面。臣确实不敢因图阿谀谄媚而误了皇上。臣认为按照祖宗家法,后妃一旦入宫,就不能无故再出宫。况且太庙是供奉先帝神主的庙宇,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地方,不是祭祀先祖的时间,就是皇上也不能轻易进去,何况后妃呢?后妃不能无故出宫的祖宗家法已经实行了一百五十年,并且成为定制,这中间皇帝纳后妃的不知有多少,没有敢提到这件事的,皇上怎么现在忽然倡议这件事呢?那些以取悦皇上为能事的佞臣对皇上哪里有真正忠心,皇上怎么能听信他们的话呢?而且阴阳有一定的位置,不可侵越。皇上身为天地百神之主,却使母后无故出入太庙之门,这是乾坤颠倒,阴侵阳位,万万不可做的事啊! 臣也知道君命应当遵从,但又怕这件事有损于皇上的圣德,所以才不敢顺旨听从,而是上疏劝谏。”世宗看到石珤的奏疏后,大为愤怒。
石珤为人清正、廉洁、自守,辅佐国政尽心尽力。他经常上疏劝谏世宗,希望皇上履行王道,勤于朝政,辨别忠邪,心胸宽广,不要急于追求眼前的利益。世宗认为石珤太迂阔,不会奉承迎合,所以不喜欢他。议大礼时,世宗想让石珤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但石珤却站到杨廷和等护礼派一边,反对世宗推尊私亲,而且态度比较坚决,世宗更加不喜欢他。在议大礼中阿顺世宗的张璁、桂萼等人对石珤的做法也不高兴。张璁、桂萼每天都在想进入内阁,以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所以经常上疏攻击当时的内阁首辅费宏,由于石珤德高望重,张璁、桂萼还不能对其进行攻击。嘉靖六年(1527)春,有一个奸诈小人王邦奇攻击已经离职的杨廷和,诬蔑石珤和费宏是杨廷和的朋党,于是他二人便请求辞职。世宗允许费宏辞职,并赐驰驿(归乡途中的一些待遇)。世宗认为石珤在职期间对朝廷有所怨恨,没有尽到职责,虽允许石珤辞职,但所有的恩赐都没有给予。石珤还乡时携带的东西仅仅一辆车而已。京都的人都叹息诧异,说明朝的阁臣离职从来没有象石珤这样清贫的,也没有像石珤这样受到朝廷冷落的。自从石珤与杨廷和、蒋冕、毛纪因为敢言直谏而被罢官,直到嘉靖末年,朝中大臣没有人再敢进逆耳之言,违反皇上的旨意了。世宗赐给石珤的加官,是从太子太保至少保。嘉靖七年(1528)冬,石珤去世,世宗赐给“文隐”的谥号。隆庆初年,改谥号为“文介”。
相关参考
刘忠在明朝的21个皇帝中,浪荡无为的昏君要数武宗朱厚照了。武宗不理朝政,亲近佞幸,朝政黑暗,但有一人处于昏世,却以持正不阿著称于史籍,他就是当朝宰相刘忠。刘忠字司直,家居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是当地
马自强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明嘉靖(世宗朱厚熜)三十二年(1554)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以后比较著名的张四维、李如松等。马自强所处时代正是明朝中期。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初期那
张位一张位,字明成,新建(今江西南昌)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按明朝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参与修纂《世宗实录》。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设起居注给事中,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久就取消
许国万历十一年(1583),对于万历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神宗皇帝先是逐走了冯保,接着又追夺了死后不到一年的张居正的官阶、荣衔,真正地控制了朝中大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皇帝。从此,神宗
王鏊王鏊,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琬,是光化县的知县。按明朝制度,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国学读书,称为荫监生。所以王鏊自幼随父在国
温体仁明朝末年,整个大明帝国犹如残阳夕下,一片零落景象。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朝廷内党派纷争,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头上讲的是忠心为国,实际关心的只是个人、小团体利益。人人都会高谈阔论,似乎才华
吴甡明朝末年宰辅中有诸多热血之士,他们为人友善,嫉恶如仇,颇有匡扶社稷的气魄与胆识。但是,由于受社会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明末大厦将倾的形势下,却只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这其中便有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吴
赵志皋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嘉靖三年(1524),卒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授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万历五年(1578)九月二十五日,时任内阁首
刘宇明代宰臣数以百计,是不是宰臣都是有深谋远略、治国之才的贤能君子呢?非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靠阴谋诡计,玩弄权术爬上了宰臣的宝座,也有一部分人是以奸诈、收买而“荣登宰府之位”的,其中刘宇便是个代表。刘
谢迁谢迁,字于乔,号木斋,余姚(今属浙江)人。余姚北滨杭州湾,姚江逶迤而过,风光秀美,文化兴盛,名士辈出。谢迁聪明伶俐,博闻强记。成化十年(1474)八月,他参加浙江乡试,一举夺得第一。翌年二月,赶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