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李东光人物传,李东光生平事迹,李东光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李东光人物传,李东光生平事迹,李东光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李东光人物传,李东光生平事迹,李东光评价
李东光,朝鲜族人,曾任磐石中心县委书记、南满临时特委书记、南满省委组织部长 (实际负责人)。领导群众展开抗日斗争,并与杨靖宇将军共同领导了抗日联军第一军的战斗。一九三七年六月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一)
李东光,原名李相俊,曾用名孙世贤、李东日、李东一等,一九○四年三月九日 (农历正月二十三)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九一八年小学毕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一九一○年强占朝鲜,李东光一家不堪忍受其掠夺和剥削,于一九一八年迁居到中国吉林省珲春县大荒沟北沟,租种地主的土地,过着贫苦的生活。
一九二二年,李东光入龙井私立东兴中学读书。他在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宣传和教育下,一九二三年九月,在东兴中学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会等秘密团体,同进步青年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开始懂得地主、资本家怎样剥削工农,无产阶级为什么要革命的道理。
当时的龙井东兴中学是由朝鲜民族主义者打着天道教的旗号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学校当局发现李东光等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后,用开除学籍等处分进行威胁。但是,李东光等仍然组织了同窗会、学友会,与学校当局展开斗争。一九二三年末,他们公开打起 “教育要与宗教分离”的旗帜,拒绝读天道教经文。同时,为抗议学校当局无理干涉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和参加社会活动,组织了全校罢课,经过斗争,学校当局被迫答应了学生的要求。李东光还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深入龙井镇及周围的乡村,开办夜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
一九二五年,间岛地方(现在延边地区)遭受大灾荒,李东光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辍学回乡,在大荒沟三一学校小学部教书。一九二六年,他又回到东兴中学,一面学习,一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并加入了青年同盟①,成为间岛地方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延边各族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示威运动。李东光和一些进步青年,在龙井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一九二七年九月,日本在龙井的领事馆逮捕了任启学等数名东兴中学的进步教员,引起进步青年的反对。李东光等数十名进步青年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包围在龙井的日本领事馆,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教员。十月二、三日,日本领事馆逮捕了李东光等二十多名青年运动的骨干。敌人对李东光进行审讯,但他严守组织秘密。十月底,他组织越狱逃出,随即离开延边,前往磐石一带从事革命活动②。
(二)
一九二七年底到一九二八年夏,李东光在磐石模范小学任教。他利用上课的机会,向学生讲解革命道理。业余时间和假期,他就到农村向朝鲜族农民传播革命思想。他作风朴实,很快成了劳苦农民的贴心人,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大个子。农民们一听到“李大个子”来村的消息,就自愿聚拢听他讲革命道理①。
当时,在磐石一带的朝鲜族居住区内,民族主义团体——“正义府”的势力很大。它宣扬反动的民族主义,勾结东北军阀政府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朝鲜族人民。朝鲜族人民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正义府”的压迫和剥削,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作为南满青年同盟和农民同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李东光②,为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民族与阶级解放,深入到“正义府”所控制的地区——永吉县五里河地区办农民夜校。在讲课中,他反复讲解,只有劳农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一九二八年冬,在桦甸县蜂蜜顶子山洞举办了青少年训练班,他亲自讲课,介绍马克思、列宁的事迹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经验,揭露地主资本家压榨劳苦大众的本质,指出只有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劳苦大众获得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只有建立革命武装,革命力量才能由小到大,最后战胜敌人。训练班前后共培训了三百多名革命骨干①。为了开展反对“正义府”的斗争,李东光等于一九二八年夏,在磐石、桦甸、吉林、双阳、伊通、辉南的朝鲜族群众中,建立了反对“正义府”的公开的群众性组织——同乡会。一九二九年春,李东光在烟筒山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南满各地同乡会负责人会议,反复阐明反对“正义府”的道理。他指出:“ ‘正义府’不允许农民同盟、青年同盟的存在,它还勾结东北军阀压榨劳苦大众。所以,我们必须举起同乡会的旗帜,维护农民同盟和青年同盟的合法地位。”②在李东光的宣传教育下,以磐石为中心的南满广大朝鲜族农民,成批地摆脱“正义府”的羁绊,加入群众组织农民同盟和青年同盟。
为了提高南满的朝鲜族贫苦农民的觉悟,加强民族团结,李东光于一九二九年秋在五里河召开的磐石地区农民代表大会上,反复强调: 要争取朝鲜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开展推翻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幻想依靠东北军阀,依靠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者,是决不可能获得彻底解放的。同时,他对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内部的无原则的派别斗争,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③。
一九二八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派遣陈公木、朴凤等中共党员来磐石做地下工作。在他们的帮助教育下,李东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九二九年冬,他在磐石召开的南满青年同盟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朝鲜族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民族的解放与阶级的解放。他坚决反对把革命群众运动引向派别斗争的错误倾向,号召朝、汉族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向新阶段①。他的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
一九二九年底,李东光在磐石经陈公木、朴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在李东光的领导和带动下,以磐石为中心的南满朝鲜族的三十五个农民同盟的四千五百多人、九个青年同盟的一千五百二十多人,很快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党在南满广大农村开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一九三○年八月,李东光担任中共磐石县磐东区委书记。他遵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为把磐东地区建设成革命斗争的根据地,领导农民进行了抗租抗税和反对“保民会”②的斗争。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一年上半年,他组织二道江、呼兰镇、郭家店的数百名农民,进行了十多次分粮斗争,把没收地主的粮食分给穷苦农民。一九三○年秋,李东光、孟杰领导一千多朝、汉族农民,袭击了二道江“保民会”,处决了四名汉奸,并把没收的粮食及大量物品分给了农民③。通过这次斗争,提高了农民的觉悟,并引导他们加入了农民协会、妇女会、少先队、反日会等革命团体。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李东光根据省委和县委的指示,领导磐东人民开展了反满抗日运动。一九三一年秋,他动员朝、汉族群众二百多人和农民自卫队一百多人,进攻磐石西部葫芦口的“保民会”,打死敌人二三十人。这一斗争的胜利,鼓舞了群众的斗争勇气①。
一九三二年初,李东光选派政治理论水平比较高的干部到汉族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二月,在李东光的协助和指导下,工农赤卫队深入磐东呼兰镇等地的汉族农民中,一边劳动,一边进行宣传,很快同汉族农民搞好了关系,并使队伍得到扩大。
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日本侵略者指使磐石保民会出动了五十多名伪保安队员窜入郭家店,逮捕了我地方党和反日会的十多名干部。根据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关于营救被捕同志的指示,李东光、杨君武组织四百多名汉族、朝鲜族群众,层层包围了郭家店伪保安队营部,并展开了政治攻势。斗争持续到二月十四日,参加的群众扩大到一千多名,一些保安队员反正,伪保安队开始瓦解。二月十五日,敌人被迫释放了党的和反日会的干部②。
一九三二年四月一日晚,日本特务带领三十多名伪保安队员突然窜入磐石县富太河东北岔,逮捕了正在开会的李东光等二十多名党的和反日会的干部。郭家店党组织立即组织七百多名汉、朝族群众,包围敌人的车队,营救出李东光等被捕的同志①。同月,李东光带领群众在呼兰集厂子发动暴动,杀死磐石日本警察署警察有木和几个汉奸。以李东光为首的磐东区委还配合工农义勇军,先后在磐东、磐北领导各族农民进行过多次的分粮斗争,枪毙了奸细,打散了三千多名“百家长”领导的会兵,缴获了“大排队”②的枪枝,使工农义勇军迅速发展,整个磐东地区成了较为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不久中共磐石县委机关也迁到了磐东。
一九三二年十月,日本侵略军对磐石人民发动了野蛮的大“讨伐”。在这严峻时刻,当时的省委巡视员张景国和县委书记全光(后叛变) ,竟提出工农义勇军离开磐石,开往东满的错误主张。李东光主张坚持磐石的抗日斗争,毫不动摇地领导磐东人民展开了反“讨伐”斗争,并给省委写信要求派代表来解决磐石人民的斗争方向问题。十一月,省委派杨靖宇作为巡视员来到磐石,李东光协助杨靖宇纠正了县委的错误③。
(四)
一九三三年五月七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召开了第四次扩大会议,李东光当选为中心县委委员,并担任了磐石中心县委书记④。
李东光主持中心县委工作后,坚决贯彻执行了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的精神。
当时,磐石党的各级组织和党所领导的各种群众团体,在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中,屡遭破坏。李东光首先组织力量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一九三三年五月,他在西玻璃河套召开中心县委会议,研究如何在敌人疯狂讨伐的情况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问题。第一天晚上,会议正在进行中,日本讨伐队一百多人包围了村子,妄图一举逮捕李东光和破获中心县委机关。在这危急关头,李东光为保卫中心县委机关,命令他的妻子金鲁淑(县妇女会主任) 带领赤卫队员向东突围,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去,以保证中心县委机关的转移。金鲁淑开始突围,果然吸引了敌人; 李东光带领中心县委一班人乘隙突破了敌人的包围,转移到安全地带后继续开会,通过了恢复和建立被破坏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决议①。
李东光时而穿着破烂衣服装扮成农民或卖柴禾的人,时而装成商人,来往于磐石、烟筒山等地,找当地的党的领导者或联络员,了解情况,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群众组织。他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李东光的教育和帮助下,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②。
一九三四年四月,李东光到问题比较多的杨树岗调查情况。经过了解,原党支部由于日寇的“讨伐”遭到破坏,支部交通员崔显章叛变投敌,当了日本的密探,正在企图暗害李东光。针对这一情况,他和警卫员处决了叛徒,然后,召开党员会议推荐立场坚定的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恢复了党组织的活动。
经过李东光等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到一九三四年底,恢复和新建了拐子坑、玻璃河套、磐石、伊通、西安 (今辽源)等五个区委,江南、磐东两个特支,吉海铁路的两个直属支部,党员发展到二百七十八名,比遭到破坏前增加近一倍①,共青团组织也有很大发展。同时,他还深入到玻璃河套一带,建立了一个区、三个村的农民委员会和农民自卫队。李东光对于通贯磐石游击区的吉海铁路的工人工作也很重视,加强了那里的领导。他向派往那里的同志明确指出: “要建立和恢复工会,建立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党团员,紧密结合工人的切身利益,宣传工人为什么要斗争的道理,发动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②吉海铁路的党组织建立后,领导吉海铁路工人在一九三四年配合人民革命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先后破坏铁路、焚毁桥梁十六次,袭击敌火车十次③。在工农反满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日,李东光在磐北主持召开了反日会代表会议,成立了南满反日总会,下有十七个支会和二百二十四个分会,会员达三千四百三十人④,为粉碎敌人的 “讨伐”,发展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东光还用很大的精力关心抗日武装斗争和抗日游击队以及后来的人民革命军的工作。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他曾协助杨靖宇联合在磐石活动的抗日部队千余人,成立了抗日军事委员会,即军事联合指挥部,以便协调共同抗日作战的军事行动。他还从磐石各地动员青年,不断补充了游击队,使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年七月一日,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磐石中心县委将南满游击队扩编并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李东光协同省委派来的代表金伯阳和杨靖宇等一道,为创建独立师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八日,独立师在磐石玻璃河套正式宣布成立。李东光又抽调不少地方的政治工作干部到部队去,协助杨靖宇在部队内实施政治委员制,在师和团一级设政治部,连设政治指导员,使部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一九三三年十月,日本侵略军以“皇军第一师团”为主力,加上伪军,号称一万二千余众,向红石砬子游击根据地发动了所谓的“秋季大讨伐”。以李东光为首的磐石中心县委和独立师领导机关决定,留独立师一团和少年营在磐石一带坚持反“讨伐”游击战,主力部队由杨靖宇率领,南下开辟新的游击区。
一九三四年初,李东光把赤卫队的骨干和县、区委的党员干部编成武装工作队,派进敌占区开展工作,同时,把已经暴露身分的干部和红军家属转移到蒙江一带。他同独立师一团团长袁德胜一起率领部队转战于磐石、伊通、桦甸、辉南等江北广大地区,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讨伐”: 一九三三年底到一九三四年夏,李东光等组织了呼兰镇绿杠队(伪军张洛鹏部队)八连的起义; 联合其他抗日军在吉林八区歼敌七十多人; 在伊通二道沟击溃伪军骑兵一连,缴马枪十二支。此外,还进行了进攻朝阳山和海龙小白山等战斗。独立师一团攻占日伪军在磐北的最大据点之一——清德隆烧锅后,周围数十里的两千多名群众前来参加祝捷大会,当场分粮三百石,大长了革命人民的志气①。独立师一团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到一九三四年底,兵员比初期增加三倍。
(五)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在临江县四道二又召开了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李东光在会上代表磐石中心县委作了工作报告。会议决定组织中共南满临时特委,由李东光、杨靖宇、纪儒林任特委常委,李东光任特委书记。会议还通过了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决议。十一月七日,在临江县板石沟把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升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辖两个师。特委机关根据省委的指示,设在一军司令部的附近②。从此,李东光和杨靖宇承担了整个南满党和人民革命军的组织和领导重任。
一九三四年冬和一九三五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动员数以万计兵力,又向南满抗日军民开始了第三次“讨伐”。一九三五年一月十日,为了贯彻省委《关于为粉碎敌人的冬季大讨伐给全党的指示信》的精神,李东光代表特委向南满党组织和第一军提出了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努力团结和联合一切抗日部队共同打击敌人,开展广大群众的武装自卫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以粉碎日伪军的第三次“讨伐”等具体任务①。
为了执行这一系列任务,李东光首先抓了党和干部队伍的建设。针对部队中一些高级干部中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主义残余和轻视其他爱国反日武装力量等错误倾向,他分别轮训了一师和二师的主要干部,使他们提高了认识,重视并学会了做军队党的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和根据地建设的工作②。在他的建议下,还组织轮训了一军的团、连干部和地方干部,保证了党在军队、地方中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九三五年七月,为了迅速恢复被破坏的通化中心县委,以加强党对通化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作用,他装成卖药的人,带领两名同志前往柳河。走到孤山子时,见街道上张贴有许多东边道③司令部的布告,上面写着:“密告或活抓中共南满特委共产匪头子李东光者奖励现金一万元,隐藏或包庇李东光者处严刑”。他们三人看完布告正要离去,突然闪出一个便衣特务要对他进行搜查。这时跟随李东光的二名同志以敏捷的动作下了特务的手枪,并处决了特务。他们到达柳河后,重新组织了中共柳河中心县委,建立了通化区委。与此同时,还发动和组织农民,恢复了反日会、妇女会等组织,建立了农民自卫队,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反日斗争①。
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李东光在临江、金川、柳河三县交界地方召开了三县民众代表会议,成立了特区政府筹备委员会,发出了建立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的号召。在南满特委的领导下,截止一九三五年十月,相继建立了五十六个区和一个县人民政府②。
李东光很重视农民工作。他不仅将广大农民组织在反日会中,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委员会,还较为普遍地建立了农民自卫队、青年义勇军,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归大屯、抵制各种苛捐杂税和分粮等斗争,使敌伪拟于一九三五年上半年征收的地亩税、门牌捐完全落空。
李东光也很重视工人运动。在特委内设立了职工部,派许多党员深入城镇、铁路、工矿、林业等部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建立和发展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发动工人的斗争。到一九三五年末,南满工会会员达一千一百二十七人,占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满工会会员的百分之三十八③。
一九三五年,党中央“八一”宣言发表后,李东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建立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上。他同杨靖宇一起,在鸭绿江右岸、安奉铁路两侧,共计收编了十多支反日部队和山林队。一九三六年初,他派优秀的工作人员争取了朝鲜民族主义者领导的朝鲜革命军,与人民革命军一起与日伪军作战。经过李东光等的工作,朝鲜革命军金允杰等率领队伍来到了铁石岭,同一军紧密配合,于三月二十三日,以二百余人的兵力伏击桓仁县日本警察队,全歼了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后来,朝鲜革命军全部编入抗日联军第一军①。
(六)
一九三六年六月,李东光参加了在金川县河里召开的中共东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和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干部会议。会议讨论了全国抗战日益迫近的新形势及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中的新任务。为了协同作战,便于统一指挥,决定将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将东满和南满的党组织(特委)改组为东南满省委(后来改称南满省委) ,魏拯民任书记,李东光任组织部部长。会后,李东光随第一路军军部,主要分管党的工作。因魏拯民长期随同第二军转战在东满和长白一带,李东光承担了中共南满省委的大部分实际工作。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消灭抗日力量,大力推行集团部落和保甲制度,还利用汉奸走狗对抗日联军进行分化瓦解和诱降活动,在军事上不断发动疯狂的“讨伐”。同年十月,敌人组织了以伪军为主力的所谓“秋冬满军独立讨伐”,以一万六千余兵力,沿着安沈、沈海铁路线,杀气腾腾地向长白游击根据地平推过来。
为了粉碎敌人的“讨伐”,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一九三六年夏到一九三七年六月,李东光和杨靖宇共同制定了抗联第一路军远征辽西、热河地区,打通与关内红军直接联系的计划,制定了在宽甸、桓仁、新宾、辑安、通化等地歼灭敌人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杨靖宇负责军事指挥,李东光负责统一战线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以保证反“讨伐”战的胜利。
一九三六年,南满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和共产国际七大决议精神,作出了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责成李东光在汉族聚居地区建立抗日救国会,在朝鲜族聚居的长白、辑安、通化等地筹备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光复会。参加光复会的不仅有在南满的朝鲜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有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朝鲜族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界人士①。组织起来的汉、朝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担负了为抗日联军筹粮、款,送衣、鞋、药品,送情报等项工作,还积极参军参战,进一步壮大了抗日联军队伍。
一九三六年,抗日联军的队伍急剧扩大,其中包括原来的救国军、山林队、新兵等,成份比较复杂。李东光用大部分精力加强军内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注意进行人民军队宗旨和纪律的教育。一次,有个战士从群众家里拿了二十多斤大米,他发现后,指出,“人民的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不准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并要求退还给原主②。针对一些战士私拿战利品的问题,他指出缴获品必须归公。针对有的人轻视党的领导,不尊重地方党的领导的倾向,严肃指出军队必须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凡是重大军事问题,必须经过各级党组织的讨论。针对有些指战员在强敌残酷“讨伐”面前存在悲观失望情绪,他加强形势与革命前途的教育,组织指战员讨论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是武器还是人的因素的问题。李东光对待战士亲如兄弟。他不仅经常慰问伤员,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战胜伤病,而且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想尽办法给伤员解决医药和食品,甚至将自己的常备食品送给伤员。经过李东光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全体指战员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团结,增强了为革命而战斗到底的决心,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①。经过数百次战斗,歼灭了大量敌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发动的所谓“秋冬满军独立讨伐”,巩固了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九三七年六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一军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李东光参加了这次会议,协助一军党委全面地总结了一年来党的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和军事工作,通过了《抗日联合军一军党部扩大会议决议案》、《政治决议案》、《抗日事业决议案》和给一军全体党员的指示信等主要文件。会议提出了加强军内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对全体指战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歼灭敌人,迎接抗日战争的新高潮的战斗任务②。
同月,抗联一军军部为袭击沈海铁路线的日本军用货车,途经新宾县永陵附近黄土岗时,与数倍于我的日本守备队遭遇。战斗十分激烈,持续了一天。李东光在指挥部队作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③。
注释
①朝鲜共产主义者组织的革命团体,到1930年8月,青年同盟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
②吉林铁路局警务科编:《间岛与治安前编》 (日文),又见《延边文史资料》第2辑。
①1964年1月访问尹平(原地下工作人员)记录,存抚顺市档案馆。
②南满青年同盟和农民同盟是朝鲜共产主义者组织的革命团体,到1930年8月,都转为中共党领导下的青年团和农民协会组织。
①中共辽宁省地方党史编委会: 《李东光烈士传》,1964年2月。
②1982年3月11日访问李明俊记录。
③1981年3月15日访问宋茂换记录。
①1981年3月15日访问安行国记录。
②保民会是日本侵略者为检举反日团体加紧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日运动而组织的亲日谍报团体。
③1964年4月访问金洛俊记录,载《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回忆录》第2辑。
①1964年4月访问金洛俊记录。
②《郭家店事件》,载《朝鲜人民会报》第4号,1933年6月出版(日文) 。
①《郭家店事件》。
②大排队: 指汉奸地主武装。
③访问宋茂松记录,载《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革命活动的回忆录》第2辑。
④磐石中心县委直接受省委领导,管辖有磐石、伊通、双阳、吉林等地区。
①金云龙: 《长白的坚强的松》,载《大众文艺》 (朝文)1981年第4期。
②1964年1月22日访问白承镇记录。
①吉林省地方党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沿革资料汇集》(1962年)。
②③④《满洲共产匪的研究》 (日文),日本军政部顾问部康德2年编。
①满洲协和会吉林地方事务局,仙头久吉著: 《中国共产党磐石中心县委全貌》 (日文) ,康德元年11月版。
②中共满洲省委给南满特委的信(1935年2月19日),存吉林省档案馆。
①南满特委致南满全体同志的信(接受省委为粉碎冬季大讨伐给全党的指示信)(1935年1月10日),存吉林省档案馆。
②南满特委报告(1935年6月30日)。
③伪满东边道包括安东、兴京、桓仁、通化、凤城、宽甸、临江、辑安、长白、本溪、蒙江等。
①金云龙:《长白的坚强的松》。
②③《满洲共产匪的研究》。
①1962年宋茂松回忆资料,载《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回忆》,第8辑(1964年)。
①高俊石: 《朝鲜革命运动史(2)》(日文) 1981年出版。参见《朝鲜全史》19卷412页 (朝文) 1981年出版。
②1982年4月15日访尹夏太记录。
①1982年4月15日访尹夏太记录。
②东北三省地方党史调查组编: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史资料》。
③1981年3月18日访尹夏云记录。
相关参考
李青云是宁都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他作战骁勇,因劳瘁过度,于一九三四年夏以身殉职。(一)李青云,字梯青,号含英。一九○三年三月十二日生于河北省成安县贾庄。父亲李逢昌,母亲武氏,都是农
李乐天是粤赣边游击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后,任中共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一九三七年三月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二岁。(一)李乐天原名
李舜琴李舜琴,原名明正,以字行,1902年8月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净化村一户封建地主家庭。李舜琴从小聪慧,深得祖父喜欢,五六岁时,祖父就拿着板子强迫他背诵四书五经。他对此非常反感。1915年,李舜琴考入净
(一)李劳工是广东海丰农民运动的一位领袖,在革命军东征战役中荣立战功。一九二五年九月壮烈牺牲。李劳工,原名李克家。一九二二年参加农民运动后,取“劳工神圣”之意,改名李劳工。一九○一年八月一日生于海丰捷
(一)李求实,原名国纬,字北平,乳名伟生,笔名伟森,求实是他参加革命后取的名字。一九○三年生于湖北武昌金口镇一个日趋潦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秉之,虽为晚清秀才,但屡次乡试不中,在求实出生不久,举家迁
(一)嘉陵江水,蜿蜒曲折,穿南部县城向东南方向流去。在江左岸安坝乡龙王沱嘴的小山包上,有一幢草房,破旧不堪,李鸣珂于一八九九年就出生在那里。他家世代清贫,父亲李阳初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母亲李赵氏是邻近
李鼎铭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开明绅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毅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一九四一年后曾任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边区政府副主席,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
(一)李兆麟,曾用名张寿篯,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李文彬早年在外读书,后来也一直在外谋生。一九一六年春,刚满六岁的李兆麟被他的祖父送进学堂;一九二二年于小
(一)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李人杰,一八九○年四月(光绪十六年三月),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坨埠垸(今杨市公社袁桥大队)一个教书先生之家。其父李金山(1844—1919年),字凤亭,在潜江县城私塾
(一)李白,一九一○年五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坊区白石乡板溪村。幼名华初,参加红军后改名李朴、李白、化名李霞、李静安。李白的父亲李荣德仅有七分六厘山岭薄地和一小栋棚屋,以贩纸为业。李白八岁时进本乡公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