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

2、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三国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产生的“副作用”

三国时代基本上是旷日持久的内战时代,在对外作战方面,鲜有传奇。但鲜者,并非无有,只是少见,东汉末期乃至三国近一个世纪,中原之外患并未停息,从北到南均有夷犯,令三国部队不得不腾出空来,对外征战。其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爱憎分明。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赞誉一片。

当然,一起征战,均有利弊得失、正反面两方作用。三国这两起外战中,诸葛亮南征的闪光点名载史册。那就是以攻心为上、七擒孟获的传奇。

这场外战史书多有记载,七擒孟获的传奇大多得到公认。传奇不是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正面评价,七擒孟获是儒家文化仁者无敌的延伸与升华。这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具备正统汉才的战例, 诸葛亮的正统汉才,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治军偏重于法,理政则偏重于儒,但其核心思想仍为儒家思想。面对周边甚多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提出了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对策,体现了汉才的宽仁。这对于收服南夷的人心,无疑起到了正面作用。彝族首领孟获最终对诸葛亮的汉才感佩不已,那里不仅有智勇,更有仁义。

然而,后人在总结诸葛亮式的外战成功经验同时,往往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诸葛亮式外战既有长效的正面影响,也有一个长效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疾在腠里,只是不经细观,不易察觉。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主要征战对象是南方彝族叛军,由于战争发生在先帝刘备夷陵大败、蜀军元气大伤之际,所以南征军力有限,总兵力大约在3万人。

战役结束后,蜀军不留兵,不运粮,孟获因祸得福,被正式授予官府要职——御史中丞,诸葛亮不留兵,是想净身出户地走出南中,但是,他还是留下了非物质遗产,这个遗产就是——因夷而贵、因犯而养的范例。诸葛亮夷人治夷,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血淋淋的战争,变成了捉放游戏,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川军死了多少人,但是七场厮杀,连野兽大象都上阵了,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虚拟战争。川军的生命,如此无辜,自己队伍的人命如此不值钱,就为了陪孟获玩?夷人不该为此付出代价吗?恩有了,德发扬光大了,但威何在?

至此,诸葛亮式外战的两个副作用暴露明显:一是德有余,威不足。二是夷敌优待。它发出的是犯境夷狄,反得优待的信号,这种模式成为传统,就会长效作用,把夷惯坏。事实也确实如此。诸葛亮式外战其实是自汉以来,受到儒家洗礼的中国军队,确立的对外征战的一个基调,怀柔远人、尚德抑武之经,为对外征战的汉军的牙齿装上了牙套,自律了大国手脚。

儒家文化仁、义、礼,强调大国要对小国施之以礼,不欺压和威胁小国的生存。因而皇帝往往推崇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精神,以道德感化外邦,来表达自己仁慈的胸怀。统而不治、抚而不治是为常用手段。 中国君主推行德化外交,以求得藩国的对宗主国的感化,从而实现大同理想。

但是,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感化的产物,夷狄不会感激大于恐惧,没有治上的介入,夷狄部落也不会真正与中国融为一体。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征战的是北方游牧部落,无论怎样感化,是很难喂饱对方的。到头来,得到的,很可能是东郭先生的下场。诸葛亮南征之后,孟获不再反,不排除是感化的原因,但更不可排除的,是利益的换算,小小部落首领,享受着蜀汉大国的贡奉,比抢来得还容易,还香甜,优哉游哉,何乐而不为矣!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孟获剧照

在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大汉基本就是在依仗着诸葛亮,但是无论怎么样,诸葛亮也只是一介文人,只能在帐中出谋划策,却是难以冲锋杀敌。但是在这种旧主去世,新主年幼的时候,各方有点儿野心的人都要冒出来。其中最难搞的就是南中地区的土著和汉人。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去收复这块地方,在临行前,参军提醒诸葛亮那地方的人不好驯服,不能强攻硬拼,要攻心为上。在之后的对战中,可以见得诸葛亮是完全运用了这一点。

先行军先到南中地区将旁边的小打小闹的给收拾掉了,随后诸葛亮的大军赶到,安营扎寨。经过事前的调查,诸葛亮知道在当地孟获还是有点儿影响力的,因为其战斗力的强大,相当于这边的核心骨,收服了他,这计划就成功了一大半。

孟获在第一次进攻诸葛亮之后,失败。强词夺理说自己是不小心中计,不服气。诸葛亮没说什么就放了他。期间还带着孟获在自己的军营中来回的逛,这基本上是把内部消息都给他了,但是第二还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孟获让弟弟出马;第四次问人家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第五次请了秃龙洞洞主;第六次让自己媳妇儿出马;第七次还借了藤甲军。结果不用猜全部失败。此时诸葛亮还想再把他放回去,但是孟获说什么也不肯,心甘情愿归降。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首先,要说明一点。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被罗贯中也好施耐庵也好,写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丞相英明的人物形象。故事读的过瘾,也就看看罢了,也或许,还可以从其中悟出一点人生道理。

孟获画像

孟获是南人,那是当时的历史年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大概生活在中国的四川南部,也或者更往南,就是尼泊尔、印度什么地方。就像是当初北方的匈奴那样,不听劝。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人骨子里有一种倔强,你让我服了,我这一辈子都归顺你。这一点,匈奴是做不到的。因此,和中原才会那么的相爱相杀。

话题说回来,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丞相在刘皇叔死了之后,为了安稳朝纲,各种的出师,也打过不少的胜仗,让不少的国家归顺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南人。罗老先生当初就是根据这个,在自己的书里面,说了丞相是有多未卜先知,人格魅力是多么的巨大,让人是多么的敬佩。

故事虽然不是真的,可是情节是真的很好看的。不止如此,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人物服务,每一本书都是为了作者服务。那么好的丞相,那么正统的刘皇叔,这本身就是有它自己的现实意义在里面的。回想那个朝代,再联系一下诸葛亮是怎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劝谏。至于统治者究竟能不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

揭秘:七擒孟获的是谁

云南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里有个孟获城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之所以叫孟获城是和三国时期一个叫孟获的人有关,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孟获,那么孟获是云南人吗?还有这么有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是不是

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三国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

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5月7日,来自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11个省份近百名三国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成都,参加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 历史上并无此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三国中最着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

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史实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解析

  大家都知道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去注意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其实这个故事有部分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那么精彩,但诸葛亮对孟获叛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

云贵川人竟把其当神拜 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显情怀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0回,记载到诸葛亮烧藤甲七擒孟获,虽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及常璩《华阳国志》等,却有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所以明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