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Posted 诸葛亮 孟获

篇首语:我会努力奋斗直到亮瞎你们的双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2、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5月7日,来自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11个省份近百名三国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成都,参加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

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但由于史载不详,诸葛亮南征这段历史颇多谜题。为弄清相关历史谜题,自2011年始,武侯祠博物馆与凉山州博物馆合作,重走诸葛亮南征路。专家组耗时3年,按照当年诸葛亮3路大军的前进路线,通过“四川—云南线”、“凉山线”和“贵州—云南线”3条线路行进,行程4万里,考察沿途有关三国文化遗迹和传说。

“我们此次南征遗迹考察共拍摄到数千幅图片,发现了不少三国遗迹,也收集到不少传说资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罗开玉在会上进行的学术报告中表示,在梳理传说中,考察团有不少有趣发现。

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但考察团发现,真正的历史有可能是“七请”孟获。在沿途考察中,考察团发现沿途不仅有很多孟获的传说,还有很多纪念孟获的庙宇和以孟获为名的村庄、县城。“当地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孟获乃是误传,‘请’与‘擒’音相近,根据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政策,应该是‘七请’才对。”

罗开玉告诉记者,当地学者认为诸葛亮南征是为了确保后方的长期安定团结,以盟友的身份相邀孟获,平等共商兴国大计,也符合诸葛亮“攻心”和民族和睦的理念。

此外,诸葛亮在南中地区(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一带)的影响也让考察团惊讶。在全世界的华人区,孔子和关羽都是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但是在重走南征路的过程中,考察团发现在南中地区,诸葛亮的影响远远超过这两人,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华人区的亚文化现象。

新发现的惊喜也伴随着老遗迹消逝的紧迫。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表示,由于年久失修、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原因,沿途很多遗迹都面临着消失的境遇。为了更好地发现、保护三国文化遗迹,此次研讨会结束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联合全国相关博物馆、文管所开展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调查,对全国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进行考察,并沿途收集传说资料。据了解,此次调查预计历时5年,将分成北线、东北线、东线、南线及其它区域五条线路进行。考察成果将以图册、数据库、展览、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三国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

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王连并没有了解诸葛亮更深的意图,所以在“停留者久之”后(同上),依然亲自率兵南征。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自水路入越嶲,派马忠向东南出兵牂牁(治所在今贵阳附近,辖区包括贵州大部)攻击朱褒,派李恢向南出兵益州(益州郡,治所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以东)。诸葛亮一支部队到达越嶲时,本打算在高定部结集时加以打击,殊料高定部下发动军事政变,杀了雍闿及身边部众,另拥立孟获为首领。诸葛亮主力部队击垮高定,并将其杀掉,孟获在内讧之后尚未来得及整合,忽然间折其一臂,只得率部撤退到益州郡。此时,马忠已歼灭牂牁郡朱褒并将其斩之,李恢部先败后胜。五月,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进军云南,生擒孟获,随即留下了“七擒七纵”的千古美谈。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军队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遂决定生擒感化。活捉后,让孟获查看蜀军阵营,并询问道:“我军如何?”孟获回答说:“过去我不知蜀军虚实,所以失败了。今天承蒙你让我看过,也不过如此而已,我肯定容易取胜。”诸葛亮笑笑,让他回去整军再战。凡七擒七纵,而诸葛亮依然要遣返孟获。这时孟获感动了,诚恳地说道:“您呀,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当时有人对释放孟获持不同意见,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指蜀军将领),必须同时留下足够的军队,兵留下来又没有粮吃,这是第一件难事;蛮夷刚刚战败,父兄死伤者甚众,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这是第二件难事;更何况,蛮夷累累有叛变杀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间都不相信,这是第三件难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运粮,但是却能使南中地区服从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无事了。”

[$HRgetPages$]

历来史学家对此笃信不疑,《三国演义》更将七擒七纵渲染得活灵活现。然而却不曾细想过以下几点:

其一,冷兵器时代,西蜀军队不占绝对优势,李恢部先败后胜的结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蜀军劳师远征,主客之势难以移位,千里转输粮秣,陌生的地形等对蜀军十分不利。

其三,战争是兵戎相见、斗智斗勇、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打拼,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是小孩过家家。稍有不慎,优劣之势立即转换,功亏一篑的教训经常发生。谨慎如诸葛亮者,敢玩七擒七纵的游戏吗?

其四,即令是胜利,每次胜利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失败方主帅战死疆场、为部属所杀、为流矢所中、突围脱逃等难以预测,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次次活捉。

其五,七擒七纵是古今未有的战争神话,是诸葛亮难得一见的丰功伟绩。《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史料,很多来源于诸葛亮本人或部属,诸葛亮对典籍修撰十分认真,而在传记中,何以没有七擒七纵的只言片语?显然,陈寿对没有依据的过分颂扬断然抛弃的结果。

至于“南人不复反矣”的颂扬,并没有历史依据。相反,《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显然,所谓的七擒七纵,是《汉晋春秋》将毫无战争常识的道听途说着入了历史。

再者,从《三国志》找不到诸葛亮以德感化南方“蛮夷”的史料,却能见到截然相反的善后措施。

其一,利用当地民众的迷信心理。

据《华阳国志》记载:南中民众的风俗习惯是相信鬼神和巫婆巫汉,相信诅咒,相信因果报应等,所以官员们常常利用他们的愚昧,以这些手段约束“蛮夷”。诸葛亮班师之前,为南中作画,先画日月天地,君臣城府;再画神龙,龙生蛮夷及牛马驼羊;后画各级官吏,乘大马,坐华车,到下边巡视安抚赈恤;还画了民众牵羊担酒呈贡金银宝货的场面。画成,赐予“蛮夷”。“蛮夷”对此画极为重视,遂以身家性命作出承诺。直到很久之后,西蜀早已灭亡了,朝廷每委派官员去南中,“蛮夷”都要将这些拿出来给官员们观看。

其二,分化互解。

诸葛亮南征之后,将“蛮夷”青羌族一万多家迁入内地,划分为五部,将家中强壮男子万余人编成所谓的“飞军”,常常被用来冲锋陷阵,所当无前。将老弱病残者,分别发配在内地焦、雍、娄、爨、孟、量、毛、李这些大姓名下,作为私家部曲(私家军)。对地广人稀的南中少数民族来说,万余户可不是小数字。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缺乏兵员;另一方面是釜底抽薪,将南中少数民族的力量分化瓦解。东汉时移民实边,这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可见军阀混战造成人口锐减的后果。

其三,分而治之。

考虑到之前的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越嶲郡四郡地域过大,所部的人口还多,其间豪族势力盘根错节,容易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遂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在建宁郡、永昌郡中间,划出一个云南郡;在建宁郡、牂牁郡两郡中间,划出一个兴古郡(见《三国志·后主传》);另从犍为郡中分出朱提郡(见《诸葛亮集·元和郡县志》),这依然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蜀政权同“蛮夷”之间的不和谐根源,更没有德化的影子。

反是征战,均有利弊得失、正反面两方作用。三国最著名的两起“外战”中,诸葛亮南征的“闪光点”名载史册。主要是以“攻心”为上、“七擒孟获”的传奇。

相关参考

史上并无诸葛亮七擒孟获

 史上并无诸葛亮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事无大小,亲自从公决断;因而,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天,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兴兵12万,犯境侵掠。军情紧急,诸葛亮奏请后主刘禅,率兵前去擒剿蛮匪

揭秘:七擒孟获的是谁

云南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里有个孟获城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之所以叫孟获城是和三国时期一个叫孟获的人有关,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孟获,那么孟获是云南人吗?还有这么有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是不是

七擒孟获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

102 七擒孟获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

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史实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解析

  大家都知道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去注意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其实这个故事有部分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那么精彩,但诸葛亮对孟获叛

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三国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

云贵川人竟把其当神拜 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显情怀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0回,记载到诸葛亮烧藤甲七擒孟获,虽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及常璩《华阳国志》等,却有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所以明代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 历史上并无此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 卧龙先生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