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Posted 丞相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2、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是发生在进云南昭通是历史吗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七擒孟获是真的

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孟获剧照

在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大汉基本就是在依仗着诸葛亮,但是无论怎么样,诸葛亮也只是一介文人,只能在帐中出谋划策,却是难以冲锋杀敌。但是在这种旧主去世,新主年幼的时候,各方有点儿野心的人都要冒出来。其中最难搞的就是南中地区的土著和汉人。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去收复这块地方,在临行前,参军提醒诸葛亮那地方的人不好驯服,不能强攻硬拼,要攻心为上。在之后的对战中,可以见得诸葛亮是完全运用了这一点。

先行军先到南中地区将旁边的小打小闹的给收拾掉了,随后诸葛亮的大军赶到,安营扎寨。经过事前的调查,诸葛亮知道在当地孟获还是有点儿影响力的,因为其战斗力的强大,相当于这边的核心骨,收服了他,这计划就成功了一大半。

孟获在第一次进攻诸葛亮之后,失败。强词夺理说自己是不小心中计,不服气。诸葛亮没说什么就放了他。期间还带着孟获在自己的军营中来回的逛,这基本上是把内部消息都给他了,但是第二还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孟获让弟弟出马;第四次问人家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第五次请了秃龙洞洞主;第六次让自己媳妇儿出马;第七次还借了藤甲军。结果不用猜全部失败。此时诸葛亮还想再把他放回去,但是孟获说什么也不肯,心甘情愿归降。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首先,要说明一点。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被罗贯中也好施耐庵也好,写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丞相英明的人物形象。故事读的过瘾,也就看看罢了,也或许,还可以从其中悟出一点人生道理。

孟获画像

孟获是南人,那是当时的历史年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大概生活在中国的四川南部,也或者更往南,就是尼泊尔、印度什么地方。就像是当初北方的匈奴那样,不听劝。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人骨子里有一种倔强,你让我服了,我这一辈子都归顺你。这一点,匈奴是做不到的。因此,和中原才会那么的相爱相杀。

话题说回来,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丞相在刘皇叔死了之后,为了安稳朝纲,各种的出师,也打过不少的胜仗,让不少的国家归顺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南人。罗老先生当初就是根据这个,在自己的书里面,说了丞相是有多未卜先知,人格魅力是多么的巨大,让人是多么的敬佩。

故事虽然不是真的,可是情节是真的很好看的。不止如此,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人物服务,每一本书都是为了作者服务。那么好的丞相,那么正统的刘皇叔,这本身就是有它自己的现实意义在里面的。回想那个朝代,再联系一下诸葛亮是怎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劝谏。至于统治者究竟能不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是发生在进云南昭通是历史吗

《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大书特书———“七擒孟获”《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

说的是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判乱。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

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

如今,云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七擒七纵”的地点。

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黄承宗先生撰文指出,历史上孟获确有其人,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关于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指陈著《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张华烂的观点其实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

那么,到底有无孟获其人?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

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

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除此而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

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

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

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像祭祀。

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

关于孟获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汉晋春秋》仅记载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

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彝人?长期以来形成两种观点。

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的民族是汉族。

而另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是彝族。

相关参考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

陈寿的《三国志》为何不写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

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史实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解析

  大家都知道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去注意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其实这个故事有部分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那么精彩,但诸葛亮对孟获叛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 卧龙先生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

《三国演义》孟获怎样被七擒七纵

《三国演义》孟获怎样被七擒七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极使孟获心折口服,归降蜀汉。那末,七擒孟获的进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一擒孟获 诸葛亮统雄师来征南地,孟获命三洞元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智举背后竟也埋下了后患?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在刘备去世...

史上并无诸葛亮七擒孟获

 史上并无诸葛亮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

应为“七请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5月7日,来自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11个省份近百名三国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成都,参加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 历史上并无此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云贵川人竟把其当神拜 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显情怀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0回,记载到诸葛亮烧藤甲七擒孟获,虽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及常璩《华阳国志》等,却有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所以明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