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杨赐是怎样的人?杨赐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杨赐是怎样的人?杨赐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杨赐是怎样的人?杨赐人物历史评价?
杨赐
一
建宁元年(168)春,汉桓帝死后不久,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刘宏被迎入洛阳,继承皇位,这就是汉灵帝。年仅12岁的小皇帝刚刚登基,就有大臣提出应该为皇帝选择良师,在宫中华光殿侍讲。当时执掌朝中大权的窦太后便下诏让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共同商议这件大事,选出通晓《桓氏尚书》并享有重名的人担任灵帝老师。三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专门研究《尚书》、以《尚书》为传家之学的名门大族“弘农杨氏”,一致举荐杨氏子弟杨赐出任帝师,这样杨赐便开始了忽起忽落的仕宦生涯。
杨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世代名儒的土大夫之家。祖父杨震,关西名儒,位极人臣。父亲杨秉,历仕通显,官至太尉。他们都以《尚书》起家,皆以刚直不阿、为官清廉而著称于世。杨赐从小便深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学习家传之学,并立志要博学多闻。他和祖父一样师从桓氏,是儒学大师桓焉的得意弟子,桓焉还把孙女嫁给杨赐为妻。学成之后,弘农郡守慕名前来征辟,杨赐谢绝,与祖父、父亲当年那样,在家隐居不出,专门传经授业。杨赐出身名门,年纪虽轻,学问、人品已誉满天下。当朝权贵、飞扬跋扈的外戚梁冀闻听以后,为了给自己添上任人为贤的美名,不顾杨赐拒绝,强硬将杨赐接到大将军府中。由于梁冀擅权,不得人心,杨赐总是以病为由,躲避梁冀,消极对抗。不久,杨赐出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令,因为身体有病,未能赴任。梁冀被诛除以后,三公都仰慕杨赐之名,派车接他,杨赐连连辞谢; 实在推托不过,便出任侍中、越骑校尉。汉灵帝即位后,杨赐便做了帝师,在华光殿为灵帝讲授经学,尽心教授小皇帝,官拜光禄勋。
东汉的士大夫们崇尚经学。早在西汉时期,经学内部就发生了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分和争论。今文经是靠那些仅存下来的学者们的背诵记录,再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古文经是在孔子旧宅等处发现的先秦时代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且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差异。杨赐家传的《欧阳尚书》,属今文经。由于古、今文经籍流传已久,在传抄时有些文字出现错误。为了避免后世以讹传讹, 熹平四年(175),杨赐与名士蔡邕、谏议大夫马日磾等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得到灵帝批准。蔡邕又参照诸种文字的经书,用隶书书写《五经》经文,镌刻在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京师最高学府)门外,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定经本,后世称为“熹平石经”。杨赐等人的这一举措,纠正了一些经文学家臆造的别字,维护了儒经的真实性。
二
东汉后期,皇帝虽然是一国之主,但由于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皇帝仅仅是个傀儡而已。桓帝后期,宦官党羽充斥朝野上下,权势熏天。在这种背景下,涌现出大批以清高自守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党人”, 引起宦官的嫉恨。延熹九年(166),宦官指使亲信诬告党人朋比为奸,桓帝诏令全国,逮捕党人,并将党人遣归田里,禁锢终身,这就是“党锢之祸”。灵帝被迎入洛阳后,窦太后临朝称制,太后之父窦武因为迎立灵帝有功,被任命为大将军,名士陈蕃为太傅,两人共同辅佐灵帝,掌管朝政。窦武与陈蕃等人谋诛舞权弄柄的宦官,不幸事情泄露。曹节、王甫等宦官先发制人,他们以武力挟持太后、灵帝,杀害了80高龄的忠贞老臣陈蕃,窦武兵败自杀,其宗亲宾客都被诛死,门生、故吏均免官禁锢,宦官夺取全面胜利。群宦得志后,开始迫害忠良和翦除党人的势力,而无知的小皇帝在宦官的哄骗下,下令杀害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多位名士。宦官又四处搜捕耿直官僚和正直士人,六七百人无辜被杀、被废、遭到禁锢。熹平元年(172),窦太后去世,有人在洛阳朱雀阙上写了反对宦官专权的文字,宦官又一次四出搜捕党人及太学生千余人,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从此朝政被宦官们弄得一塌糊涂,许多重要官职都由宦官充任,宦官权势在灵帝统治时期达到顶峰。杨赐的祖父杨震和父亲杨秉都与宦官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杨震一向嫉宦如仇;杨秉曾举奏并处置中常侍侯览之兄侯参,又举奏宦官亲信中州牧、郡守共50余人,将他们或免官、或处死,朝廷上下一时为之肃然。杨赐生活在宦官更加猖獗时代,但他决心持守家风,立下澄清天下之志。
熹平元年的一天,据说一条青蛇从空中坠下,缠绕在灵帝的御座上,很久才离去。接着狂风大作,暴雨猛泻,一百多棵大树连根拔起。东汉谶纬迷信广泛流行,出现灾异现象被当作上天的谴告,会有应验。灵帝感到惊恐,问杨赐会有什么应验,杨赐痛感时政黑暗,他便利用为灵帝解释灾异的机会,博引经术,以古喻今,隐斥宦官专权,他回答灵帝说: “俗语道‘和气生祥,乖气致灾’,灾难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如果皇上违背了天意,就会产生蛇龙之灾。”杨赐又引证《尚书》、《诗经》和史事,告诫灵帝: “如今国家不兴旺,与宫内奸贼有关,假如皇上想着治国之道,摒斥内奸,蛇变就会自动消除。”杨赐的这番话灵帝虽然能听得明白,但这位小皇帝却喜欢终日和宦官们在一起,而且很信任宦官,疏远朝中大臣,杨赐的苦心只能付诸流水。
熹平二年(173)二月,杨赐以光禄勋进升为司空,位列三公。这一年春天,又有一些地区发生了瘟疫,病死的人很多。夏季北海郡(今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海水暴涨,灾害使许多百姓背井离乡。灵帝不但不采取措施,反而将这些灾害的发生归罪于大臣。曹节、王甫等宦官便乘机怂恿灵帝罢免那些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大臣,杨赐首当其冲,被认为是应该第一个罢免的人。这样,仅仅做了五个月司空的杨赐被免官。接替杨赐的是中常侍唐衡的弟弟唐珍,太尉和司徒也都由宦官亲信充任,三公成了权阉的耳目。不知是灵帝念及师恩还是因为杨赐的名望,不久杨赐再次被拜为光禄大夫,隶属光禄勋,掌顾问应对。
杨赐承袭家风,和祖父、父亲一样清正为官,他本人还十分敬重为官清廉的人。名士崔寔在建宁年间出仕为官,曾和杨赐一同正定《五经》文字,后来官至太守,卓有政绩,但家中十分清贫。崔寔死时,家徒四壁,以至无钱安葬,杨赐便出钱为崔寔买棺槨、葬具,为其安葬。
杨赐出身名儒世家,非常注重礼仪,崇尚气节。杨赐的夫人桓氏是经学大师桓焉的孙女,自幼受家庭熏陶,知书识礼。其兄桓鸾去世,桓氏从京师洛阳奔回家乡沛郡(今安徽、江苏北部)赴丧。快到家时,由于连日赶路,桓氏疲惫不堪,就在客店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才启程归家。桓鸾的儿子桓晔听说姑母在外休息,心中十分不快,等到桓氏安慰他,桓晔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伏地号啕大哭。杨赐在朝为官,未能前去赴丧,就派人送去祠具,桓晔拒不接受。而且以后每当桓晔到洛阳,宁可住店,也不去姑母家。杨赐感到奇怪,后来他弄清楚,原来是桓晔怪罪姑母不急于回家奔丧,杨赐便责备夫人有失礼节。
杨赐的故吏王允为人持重,做事老练,在他任郡吏时,就捕杀过宦官党羽,一直为宦官所嫉恨。王允曾任豫州刺史(辖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在镇压农民起义黄巾军时搜到受灵帝宠信的中常侍张让宾客及其他宦官与黄巾军往来的私信,呈给灵帝,灵帝没有处置张让。而张让却诬告王允欺君罔上,在一个月内两次逮捕王允。杨赐见自己的故吏蒙冤受辱,不禁想起祖父杨震当年之死。安帝听信宦官樊丰谗言,将杨震罢官,遣归故里。杨震身为名儒重臣,不甘受辱,饮鸩而死。杨赐见王允一向清高,注重名节,不愿让王允受宦官凌辱和折磨,就忍痛派人对王允说: “你因为得罪张让,所以接连入狱,恐怕权阉不会放过你,与其受阉人污辱,不如自尽,保全气节。”后来王允被释放。杨赐对子孙要求也十分严格,而他自己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清高。
三
两次党锢之祸发生以后,许多豪杰之士以及德行高尚的儒学宗师都被免官禁锢, 可是宦官还不肯罢休, 熹平五年(176),他们让灵帝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为官者,一律免官禁锢,并命令各州郡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以及五族以内的亲属,朝中大臣凡是辟举党人的一律罢官,按罪论处。宦官集团将打击范围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们虽然嫉恨杨赐,但因为杨赐是帝师,又是名臣,对杨震、杨秉的坚贞不屈的性格也有耳闻,一时有所顾忌,不敢妄然加害。但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借口。
杨赐虽然不是党人,但他对宦官专权所造成的黑暗政治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邪恶势力深恶痛绝,他钦佩一些名士临难不苟的大勇精神,喜欢结交志趣相投的正直之士,并把他们辟入司徒府中,共议朝政。海内名士孔融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时,孔融的哥哥孔褒的故交张俭被指为“党魁”,逃到孔家投宿时,恰好孔褒外出,年仅16岁的孔融甘冒生命危险收留了他。消息传出,县令将孔融兄弟俩逮捕入狱,但无法确定谁该当罪。孔融抢先说: “收留张俭的是我,我当受诛。”后来朝廷诏令处死孔褒。孔融虽与党人有牵连,但杨赐很欣赏孔融的才学和正直,将他辟入府中,孔融也协同杨赐揭发宦官亲信多人。杨赐辟用孔融,被宦官耳目得知,弹劾杨赐,灵帝便将杨赐以辟举党人之罪罢免。
虽然杨赐因为任用党人被解除官职,但他一直同情那些被禁锢的党人,他认为被禁锢的人中有许多是士大夫们的精英,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废弃实在可惜。所以当他恢复官职以后,竭力向灵帝荐举贤能之人。当时有一位名叫黄琬的中年人,性情秉直,很有谋略,料事如神。此人在年青时就才华横溢,小有名气,与号称“三君”之一的名士陈蕃过从甚密,陈蕃轻易不与人交往,但却十分器重黄琬。陈蕃被宦官杀害后,黄琬以党人之名而遭禁锢,长达十几年。杨赐多次上书灵帝,推荐黄琬,称黄琬有拨乱之才,如果因为他是党人而弃之不用,是浪费人才、治国大忌。杨赐终于说服了灵帝,破例征拜黄琬入朝为官,任议郎、侍中。汉献帝时,黄琬官至司徒、太尉,与王允一同谋议诛除奸臣董卓。名士陈寔,也颇受杨赐推重。党锢之祸发生时,陈寔被牵连进去,许多人劝他逃亡避祸,他却说: “我如果不入狱,众人就没有依靠。”于是他主动到洛阳入狱。后来陈寔被释放,遣归乡里,禁锢终生,杨赐常常为陈寔的命运而悲叹。当杨赐被任命为司徒的时候,灵帝在京师洛阳为杨赐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灵帝亲自驾临,俸禄六百石以上的朝臣全部到齐,由事卿参拜,御史授予司徒印绶,杨赐谦让了三次然后才接受。当众臣、群僚向他庆贺的时候,杨赐叹息着对他们说: “我的才能和名望都不及陈寔,可是陈寔卧于草莽之中,我却先他登上了三公之位,真是有愧呵。”虽然在当时朝臣中不乏有正直的官员也对党人的遭遇表示惋惜,但杨赐敢于辟举党人、不怕丢官的做法却令他们望而却步。
四
熹平五年(176),杨赐出任司徒。这时灵帝已长大成人,但这位出身侯爵的皇帝竟是个荒唐天子,他的一些做法令朝中大臣哭笑不得。灵帝和普通官僚地主一样,喜欢买田置宅,他常常将搜刮来的钱财送回河间老家买地、建宫室,余下的钱分别寄存在宦官的家里,算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灵帝实在难以想象天下万物都属于他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他老嫌自己的钱财不够,就公开卖官鬻爵,公然在鸿都门列榜标明价目,从三公直到禁卫军士、羽林虎贲都有定价,宦官党羽段颎就花钱买到三公高位。卖官时既收现钱,又可赊欠,还规定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议价。为了多卖官,就经常调换官吏,甚至有的地方官一个月内就调换几个人。灵帝心中十分清楚,宦官们的权势已大大超过了他这位一国之主,但他竟然心安理得只顾尽情享乐。
灵帝的荒唐举动,使杨赐大为痛心,他看看朝中大臣,多半是宦官的亲信,剩下的也都明哲保身,没有几个敢在群宦的权势下抗言劝谏的。杨赐心想: 如果不规劝皇上终止荒唐行径,怎能配做帝师,岂不辱没家风,枉为名臣之后。于是杨赐上书灵帝,劝道: “许多古代帝王都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周文王处理朝政废寝忘食,他每隔三年就对官员考查一次,差的废黜,好的升迁。而现在皇上任用官员,根本不看他是否能胜任,更谈不上考查官员政绩如何。有的官员平庸无为,却屡次升迁,而那些有作为、有政绩的官员往往任职多年还是得不到迁转。皇上不区别对待良吏与恶官,岂不是伤害了忠臣之心?近来皇上多日不理朝政,整天在御苑游玩,忘记了高祖、光武帝两位祖宗的遗训。我蒙受特恩,当了皇上的师傅,不能和其他大臣一样对皇上失德之处默不作声。”杨赐苦口婆心,灵帝非但没有愤恨权宦,相反在他们的鼓动下将杨赐罢免。
光和元年(178),灵帝重新拜杨赐为光禄大夫。这年秋的一天灵帝正坐在嘉德殿前,一道青虹不偏不倚映在御座上,灵帝很厌恶,虽然他愿意把实权交给宦官,但这皇帝的宝座他是无论如何不肯让出去的。于是他将杨赐、议郎蔡邕等人召到崇德殿,派中常侍曹节、王甫两人问卜吉凶。杨赐仰天长叹了一声说: “我才疏学浅,却被委以重任,当皇上的师傅,然而不能报效国家,实在惭愧。我这把老骨头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尽拳拳之心。”杨赐知道,如果对曹节、王甫说出自己的见解,二人肯定不会如实禀告灵帝,便采用书信的形式,向灵帝写道: “如今皇上总是听从宦官的邪意,良莠不分,本末倒置,而他们都是些无耻之徒,狼狈为奸,欺君罔上。由于皇上内宠宦官,外任佞臣,致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加上灾害屡屡发生,国家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皇上只有立即远斥嬖倖,断绝游乐之念,亲自掌管朝政,任用有为之士,这样才能保住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蔡邕也一同上书弹劾宦官。后来曹节、王甫得知了信的内容,恼羞成怒,将蔡邕流放到朔方(今内蒙古临河附近),他们又想用同样的办法对待杨赐,由于灵帝念及师恩,使杨赐躲过了宦官的迫害。
光和元年冬,杨赐被推为三老(执掌教化的官员),任光禄勋。光和二年,再次出任司徒。
这时灵帝更加昏庸荒淫,想出各种花样玩乐。他给狗戴上文臣们戴的官帽,狗脖子上系着文官印绶,一边叫着“狗官”,一边展示给大臣看,令大臣们啼笑皆非。灵帝还别出心裁,在后宫开设市肆,让宫中采女竞相贩卖,而他自己则换上商人的服装,充当肆主,饮酒作乐。有时他还亲自拨弄算盘,计算盈亏,过一回商瘾。灵帝特别喜好游乐,他曾亲自赶着精选出的四头白驴拉的车,在御苑西园游玩,以致王公大臣闻风效仿。后来他嫌原有的五六座御苑不够好,准备命人再建造两座大花园。
灵帝将这两座花园的地址选在洛阳城南宣平门外,这里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土地肥沃,居民较多。杨赐听到灵帝要在城南建园的消息,连忙劝谏,希望灵帝能收回成命,对灵帝说:“臣听说皇上近来派人到城南丈量土地,想要建造苑囿。皇上想一想,先帝们造苑,都选在离城很远的地方,不奢不华。如今皇上选在近郊,需要驱赶大批百姓,废弃他们的良田、家园,恐怕不太合适。皇上应该爱民如子,不要招致百姓怨言。况且现在城外已有五六座苑囿,足够皇上娱乐了,何必还要耗费巨资再修两座呢?”灵帝听了杨赐这番话,不觉为之动容,有心终止建园。这时中常侍乐松献媚地对灵帝说: “皇上修苑,是与百姓同乐,根本不会妨碍朝政,更不会使百姓离心。”灵帝听后大喜,不顾杨赐再三劝说,下令修建两花园。
两座花园按照灵帝的吩咐,如期建好。一座取名毕圭苑,分东西两苑,东侧的周长1500步,内有鱼梁台; 西侧的周长3300步,苑中楼台亭阁样样齐全。两苑布置极为奢华。另一座叫灵昆苑,在两苑旁边,规格与毕圭苑相同。两苑建好那天,灵帝携后妃邀文武百官同游,杨赐气愤之下,称病未去。
光和四年(181),杨赐因为体弱多病而辞官,在家休养。灵帝虽然治国无道,但对杨赐的师恩,一直不忘。为了安慰病中的杨赐,特赐给杨赐御府衣一件,又将自己戴过的帽子、头巾,用过的绶带,以及玉壶、革带、金错钩佩赠给杨赐,以示关心。杨赐病稍好后,灵帝将他拜为太尉。
由于灵帝荒淫无道,宦官贪横放纵,东汉政治腐败达到极点。天灾人祸不断,许多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久而久之,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抗力量,逐渐聚集,终于在中平元年(184),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早在灵帝初年,在灾难深重的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开来。钜鹿人(今河北平乡)张角是太平道的领袖,他自称“大贤良师”,为徒众画符治病,并派弟子八人到各州郡传道,深得苦难之中流民的信任,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太平道徒,连洛阳宫中的宦官封等人也信奉太平道。经过较长时间的传道活动之后,张角将流散各地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全国共分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首领。
张角的活动引起东汉政府的不安,灵帝屡颁赦令,以瓦解流民对太平道的信奉。但是流民在张角的领导下,仍然日益壮大。灵帝见赦令无效,就准备令各州郡用武力大肆捕讨。当时杨赐还在司徒任上,他深恐单一的镇压会加速农民起义的爆发,忧虑之余,他对府中掾吏刘陶说: “张角等人遇赦不悔,必为后患。如今势力已经蔓延各地,现在让州郡全力捕讨,恐怕反会激化他们加速行动。我觉得应该立刻让各州刺史,2000石官员认真查清各地流民来源,将流民遣归还乡,送还本郡,以此来削弱太平道的势力,最后可以毫不费力捕杀头目。这样既可以避免劳师动众,又能消灭太平道,你认为这计策怎么样?”刘陶回答说: “这正如孙子所说‘不战屈人’,是良策。”杨赐立即将所想的疏散流民、遣送还乡的计策列入奏章,上奏灵帝。
由于宫中许多宦官是太平道的信徒,他们害怕追查到自己头上,就将杨赐的奏章搁置起来,没有呈给灵帝。杨赐罹病,居家休养,也没再顾及此事。后来刘陶向灵帝汇报了杨赐的想法,但灵帝只想着如何玩乐,根本没有听进去。
中平元年(184)二月,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在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发。由于起义前已有长期的准备和严密的组织,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许多州郡被起义军占领,地方官僚纷纷逃窜。消息传到京师洛阳,举朝震惊,灵帝再也顾不上游玩了,不得不大会群臣,商议征讨黄巾军的办法。他采纳群臣建议,派遣大将军何进率重兵驻扎洛阳附近都亭,护卫京师。又派中郎将皇甫嵩、朱隽、卢植等率兵分头镇压起义军。为了纠集地主武装镇压起义,防止党人与黄巾军合谋,灵帝采纳中常侍吕强建议,宣布取消党禁,赦免党人。
灵帝派出的军队一出征就遭到黄巾军的迎头痛击,警报接连传入京师,灵帝被搞得焦头烂额。这时豫州刺史(辖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王允在围剿黄巾军时,搜到备受灵帝宠信、被灵帝称作父亲的中常侍张让宾客与张角往来的书信,呈给灵帝。灵帝大为震怒,他斥责张让: “你们竟敢与张角私通,该不该杀?”既而又被张让等人的苦苦哀求动了怜惜之心,只下令处死封偦、徐奉两人,余下的宠爱依旧。郎中张钧主张诛杀宦官,以谢天下,可是灵帝竟然说: “张钧真是个狂奴,难道十常侍中,就没有好人吗?”众臣见灵帝庇护宦官,也就默不作声了。张让对王允揭发他的丑行心怀忿恨,一个月内接连两次将王允逮捕入狱,意欲处死。杨赐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一面斥责张让,一面会同何进、袁隗上书灵帝解救王允,说: “如果皇上能明察秋毫,忠臣会竭诚辅佐; 如果皇上能任用贤明,义士会尽忠尽节。王允征讨黄巾军有功,我等正要上奏皇上,请皇上为他进爵加赏,却不料将他治罪,实在令众臣寒心。我等位高宰相,不能缄默,恳请皇上能减轻责罚。”灵帝这才答应杨赐他们的请求,免去王允死罪。
灵帝为一时无法清剿黄巾军而一筹莫展,他单独召见杨赐,想让杨赐给出出主意。杨赐这时已升任太尉,他对灵帝说: “要想禁外寇,还需先除内奸,内奸不除,难以服众人之心,皇上不足以威慑天下,会产生大患。”灵帝听到要清除自己的心腹宦官,大为不快,借故免去杨赐官职。后来灵帝搬到南宫,他在查阅文件时,看到了已满是灰尘的杨赐病前所上的关于疏散流民的奏章,又翻阅了杨赐为他讲解经籍的注录,仿佛感悟到了杨赐的一片苦心,不免有些后悔,下诏封杨赐为临晋侯,食邑1500户。太尉刘宽、司空张济也曾做过灵帝老师,杨赐不愿自己独自受封,便向灵帝请求,将封给自己的户邑再分给刘宽、张济。灵帝大为赞许,拜杨赐为尚书令,数日后出为廷尉,杨赐以自己年老体弱而推辞。由于杨赐在众臣中功德卓著,为朝廷众臣所敬重,灵帝特旨赐位特进(一种荣誉职衔),杨赐这才就第。
中平二年(185)九月,杨赐又被拜为司空,任职不到一个月,就病殁于任上。灵帝为此三日不临朝,身穿素服示哀,并赠东园梓器、衣服,赐钱300万,布500匹,追赠司空、骠骑将军印绶,谥文烈侯。
灵帝亲拟祭文为杨赐致祭,曰: “为官勤劳,忠心辅国,师范之功,召示内外,七在卿校之位,五登三公之职,殊位特进,虽死犹荣。”并以隆重礼仪厚葬杨赐,命公卿以下在朝各官会葬,侍御史持节,调派10辆羽林骑战车,由骠骑将军、司空官属驾驭,前后鼓吹,护送杨赐灵柩回故乡安葬。
相关参考
杨赐杨赐出身弘农杨氏,是杨震的孙子、杨秉之子,东汉时期大臣。历任越骑校尉、光禄勋、司空、太尉、司空等职,被封为临晋侯。杨赐曾预言黄巾叛乱,又屡谏灵帝,参与校勘熹平石经,死后倍极哀荣。杨赐简介>杨赐(?
人物生平出身名门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杨赐少年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据《后汉书·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
人物生平辅弼陶谦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丘县长。公元185年(中平二年),王朗因杨赐逝世而弃官服丧。及后获举孝廉,被辟命都不应命。乃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公元193年(初平四年
(?-228年11月),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时期曹魏经学家、重臣。> 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服毕,举孝廉,不应。徐州刺史陶谦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11月4日去世的名人约有52位,年代最早的是中国杨赐逝于185年11月4日,如有谬误,敬请包涵。11月4日去世的名人(一)1、185年11月4日——中国杨赐(预言黄巾,屡谏灵帝;参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重臣。王朗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服毕,举孝廉,不应。徐州刺史陶
杜乔一中国古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每当社会政治黑暗时,一般只选择两条道路:激烈抗争和隐逸山林。选择第一条道路的人,一生锐身自任,轰轰烈烈;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人,一生愤世嫉俗,独善其身。东汉时的杜乔,就是选择
杨彪一在华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叫华阴,在东汉后期,这里是出了名的地方,它位于京师洛阳和陪都长安之间,属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管辖。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由于境内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和挺拔峻峭的
刘宽一东汉汉安帝刘祜君临天下时,华阴县(今属陕西)有一富豪,名刘崎,他位居司徒,是当朝权势显赫的人物。每年,刘崎都主持对官员政绩行为的评价,并给空缺的官位推荐候选人。每次朝会,如若皇帝缺席,就由司徒刘